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付清算体系是我国的核心金融基础设施,也是金融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支付清算相关主体不断深化改革开放,顺应当今科技发展新浪潮和金融新业态需求,建设了安全、高效、先进、普惠的支付清算体系。本文对商业银行资金清算系统过程中资金清算账户、流程、合约、风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探索建立对外、对内完整的安全、高效、畅通的支付清算体系,讨论商业银行资金清算如何适应业务高速发展需要。
一、绪论
商业银行资金清算运营体系是商业银行最为基础的金融设施,是连接商业银行内外部资金流通的通道。商业银行资金清算运营体系的建立既需要满足复杂多变的新生业务发展,又要达到资金清算管理模式的稳定,保证金融业务资金流动高效和安全,需要经受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的双重压力。如何建立完善的资金清算运营体系,解决商业银行在清算账户设置和记录、清算合约管理和控制、清算风险识别和防控、清算人员组合和部署、清算成本的压降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来实现资金清算运营体系的智能化、自动化。
本文的资金清算运营体系是指商业银行用于内外部机构及业务间资金清分结算的运营架构,包括系统、流程、业务管理等。本文将结合商业银行对资金清算体系运营的需求,对商业银行内外部清算业务的梳理,研究商业银行清算账户的设置、清算流程的建立、清算合约的管理、风险防控的手段、清算系统的建设等方面,探讨建立商业银行内部集约化、自动化清算运营体系。
二、商业银行资金清算运营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清算账户设置不清
在面对商业银行内部不同层级、不同业务资金流动高效需要的情况下,清算账户作为资金流动的载体,其合理设置决定了内部资金流动的效率和资金清算的准确性。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对于清算账户的概念仍停留于核算层级,不同的业务产品间以及与合作机构间的清算仍基于往来科目,对于内部清算和外部清算使用的账户未做统一设置要求,无法明确清算账户与其他账户的区别,导致不同的会计科目下清算账户管理较为混乱,资金的高效流动受限。
(二)清算合约摆放分散
商业银行业务种类繁杂,各项业务合约中均包含清算合约要求。因商业银行业务合约签署、保管、系统建设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清算合约分散在商业银行的各个业务条线、部门、系统中,缺乏统一维护、统一管理、统一监控,并且大部分合约管理仍采用纸质签署,无法实现便捷的电子调阅和系统控制。
(三)清算流程设计复杂
商业银行在资金跨行清算层面目前基本上采用了“一点接入一点清算”的模式,集约化管理程度较高,但其内部机构、业务间的清算流程仍然复杂。传统的商业银行内部清算,要完成从网点到一级支行、二级分行、一级分行和总行的跨层级清算,资金流动路径较长,清算节点较多,清算流程复杂,并且管理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资源和系统资源进行清算账务核对。
(四)清算对账及差错处理复杂
商业银行清算方式分类较为复杂,按清算效率分为实时清算、延时清算,按清算量分为逐笔清算、批量清算,按清算时间分为日间清算、日终清算,按资金清算方式分为全额清算、轧差清算等。商业银行内联外接的系统诸多,清算时间、清算方式、清算要求不同,系统间清算交易对账难度较大,对清算异常交易处理复杂程度较高。
(五)清算集约化程度低
商业银行资金清算流程与业务流程捆绑紧密。商业银行不同机构层级的清算需求,以及业务流程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与清算集约化处理形成矛盾。部分商业银行的资金清算职能分散在各个业务条线和机构,给清算集约化发展带来较大困难。
(六)清算头寸控制难度大
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业务的复杂性,以及清算账户的设置情况,需要对机构、业务等诸多清算节点进行清算头寸控制,耗费大量的人力,需要逐级汇总,以确保总分间头寸的平衡,并难以确保清算头寸的准确性。
三、构建商业銀行资金清算运营体系的探索
针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情况,资金清算运营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面来推进。
(一)搭建统一资金清算平台
资金清算平台是商业银行用于统筹内外部资金清算的系统基础,有利于统一商业银行内部资金清算运营模式。资金清算平台的建设应使业务交易与清算相对独立,将业务流程与清算流程解耦合,从而推动解决业务流程灵活性和清算流程标准化之间的矛盾。资金清算平台需要结合商业银行系统架构,作为底层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建设过程中应考虑清算流程的相对稳定,既要与业务系统保持互联,也要保持相对距离,做到准确性、一致性和关联性;要满足业务交易清算实时处理和大并发量的需要,需要区别于会计核算系统的模式化和标准化。
(二)零级清算模式应用
零级清算是商业银行资金在内部流动的最优化清算方式。在商业银行内部资金清算体系上,取消传统的逐级清算方式,即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一级支行、二级支行层层清算方式,通过零级清算的方式,改变商业银行以往清算过程中环节繁多、流程冗长、差错较多的低效状况,商业银行资金可直接在内部不同机构间、不同业务间点对点清算,资金实时流动,提高清算效率和准确性,有效地防范资金风险。零级清算的实现,需要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方式的配合变化,在会计科目设置、清算账户设置上完成整体的转变,与会计“一本账”共同推进,以确保清算与会计核算的一致性。
(三)清算账户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账户体系总体可分为客户账户和会计核算账户两大类,清算账户是基于会计核算账户概念延展,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因内部业务需要用于对外结算使用的会计核算账户。清算账户的开立、销户、变更等管理,需要依据业务需要和会计科目的设定,是会计核算的组成部分。清算账户记录的结果应具备会计核算要素,具有借贷性质和平衡关系,并要能够按照会计核算要求反映到会计科目。清算账户体系的建立应以清算资金流动高效性、风险可控性为目标,通过商业银行内部零级清算方式,实现业务交易清算资金实时清算;通过建立对清算账户的实时余额管控,建立对清算账户范围管控,建立清算账户与业务、会计核算之间的核对管控;通过清算账户的异常处置机制的建立,充分考虑到商业银行系统交易异常的情况,保障清算资金的畅通。 (四)央行备付金账户体系
依托于人民银行建立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商业银行开立在人民银行各级机构的备付金账户,构成了商业银行资金对外清算和资金流动的通道。随近年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发展和央行会计核算系统的功能完善,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存放央行账户在头寸管理和资金调拨方面的作用,将现代化支付系统与商业银行内部清算系统相结合,形成现金线上缴存、备付金账户零余额管理、回单自动记账等全面的央行账户资金管理,对商业银行内部资金实行实时归集,并集中管理内部资金头寸,建设完备的商业银行资金调拨和流动体系。
(五)跨行资金清算总闸口
商业银行在对接诸多外部清算机构进行跨行资金清算过程中,在清算模式、清算方式、交易对账等方面情况不一。跨行资金清算总闸口的实现,需要对行内账户系统业务需求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规划建设统一跨行前置层,完成商业银行与外部清算机构总对总对接,实现一点接入一点清算,并通过智能路由完成对交易清算的路径选择。商业银行总行应统筹考虑清算闸口在风险控制、交易对账、清算模式等方面的功能摆放和布置,结合行内统一清算平台和零级清算的应用,达到对跨行资金清算交易的掌控。
(六)资金汇划管理体系
针对商业银行各业务条线、各级机构资金汇划需要,在统一清算流程管理、统一清算路径管理的基础上,实现资金汇划业务的审批、划付、结果确认的全流程管理。集约化的资金汇划管理需要建立与业务部门、下级机构间的资金汇划线上审批流程和影像传输流程;做到标准化审批,实现资金汇划业务的集中审核、集中处置,满足资金汇划业务的集约化、智能化处理;通用的业务处理流程,对录入、复核、审批、结果确认进行标准化、通用化的操作;建立资金汇划要素控制,对汇划资金审批实现参数化控制和金额预警,预防透支风险和重复划付风险。
(七)清算合约管理体系
统一清算合约管理目的是要解决目前清算结算合约纸质化保存、无法实时调阅、未经清算人员审核等问题,实现商业银行内部统一的清算结算路径控制、合约参数化控制、合约影像化保存。对统一资金清算平台与商业银行内部各业务系统之间清算合约新增、变更、注销等交易关系,建立满足监管要求的合约判断预警,例如对商户t+0结算等合约应进行详细审核。商业银行内部清算合约的传输机制,充分利用OCR影像識别技术满足相关合同文本的影像化传输,实现与外部合作机构或商户的清算合约管理,可查询调阅、自动识别、影像化保存。清算合约管理应具备清算合约的审核、退回等清算合约的功能,具备统一设置清算结算参数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清算结算频次、时间、范围、业务类型、交易对手方、账号、户名、行名行号、行内外标识、附言或备注等清算结算参数功能。
(八)资金清算风控体系
集约化的资金清算体系,带来风险的集中,资金清算风险的集中管理能力是集约化清算的保障。根据商业银行资金清算风险的范围和特征,总体包括操作风险、业务连续性风险两大部分。针对资金清算的操作风险,在自动化清算的过程中,应首先考虑通过增加审批层级、授权层级来加大清算路径设置、清算合约管理等方面的控制力量,并通过建设清算账户风险监控模型、资金汇划风险监控模型、银行账户风险监控模型进行全面监测和预警,通过非现场检查进行事后监督。业务连续性在技术层面,需要建设灾难备份系统和灵活的切换机制,以确保应急处置情况下能够保证业务不中断,并需要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在业务层面,应进行业务通道的备份,建立内外部应急处置机制,对清算业务的重要程度进行划分,区分清算业务的类型设定应急处置方案,以在紧急情况下确保业务连续性。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一、绪论
商业银行资金清算运营体系是商业银行最为基础的金融设施,是连接商业银行内外部资金流通的通道。商业银行资金清算运营体系的建立既需要满足复杂多变的新生业务发展,又要达到资金清算管理模式的稳定,保证金融业务资金流动高效和安全,需要经受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的双重压力。如何建立完善的资金清算运营体系,解决商业银行在清算账户设置和记录、清算合约管理和控制、清算风险识别和防控、清算人员组合和部署、清算成本的压降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来实现资金清算运营体系的智能化、自动化。
本文的资金清算运营体系是指商业银行用于内外部机构及业务间资金清分结算的运营架构,包括系统、流程、业务管理等。本文将结合商业银行对资金清算体系运营的需求,对商业银行内外部清算业务的梳理,研究商业银行清算账户的设置、清算流程的建立、清算合约的管理、风险防控的手段、清算系统的建设等方面,探讨建立商业银行内部集约化、自动化清算运营体系。
二、商业银行资金清算运营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清算账户设置不清
在面对商业银行内部不同层级、不同业务资金流动高效需要的情况下,清算账户作为资金流动的载体,其合理设置决定了内部资金流动的效率和资金清算的准确性。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对于清算账户的概念仍停留于核算层级,不同的业务产品间以及与合作机构间的清算仍基于往来科目,对于内部清算和外部清算使用的账户未做统一设置要求,无法明确清算账户与其他账户的区别,导致不同的会计科目下清算账户管理较为混乱,资金的高效流动受限。
(二)清算合约摆放分散
商业银行业务种类繁杂,各项业务合约中均包含清算合约要求。因商业银行业务合约签署、保管、系统建设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清算合约分散在商业银行的各个业务条线、部门、系统中,缺乏统一维护、统一管理、统一监控,并且大部分合约管理仍采用纸质签署,无法实现便捷的电子调阅和系统控制。
(三)清算流程设计复杂
商业银行在资金跨行清算层面目前基本上采用了“一点接入一点清算”的模式,集约化管理程度较高,但其内部机构、业务间的清算流程仍然复杂。传统的商业银行内部清算,要完成从网点到一级支行、二级分行、一级分行和总行的跨层级清算,资金流动路径较长,清算节点较多,清算流程复杂,并且管理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资源和系统资源进行清算账务核对。
(四)清算对账及差错处理复杂
商业银行清算方式分类较为复杂,按清算效率分为实时清算、延时清算,按清算量分为逐笔清算、批量清算,按清算时间分为日间清算、日终清算,按资金清算方式分为全额清算、轧差清算等。商业银行内联外接的系统诸多,清算时间、清算方式、清算要求不同,系统间清算交易对账难度较大,对清算异常交易处理复杂程度较高。
(五)清算集约化程度低
商业银行资金清算流程与业务流程捆绑紧密。商业银行不同机构层级的清算需求,以及业务流程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与清算集约化处理形成矛盾。部分商业银行的资金清算职能分散在各个业务条线和机构,给清算集约化发展带来较大困难。
(六)清算头寸控制难度大
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业务的复杂性,以及清算账户的设置情况,需要对机构、业务等诸多清算节点进行清算头寸控制,耗费大量的人力,需要逐级汇总,以确保总分间头寸的平衡,并难以确保清算头寸的准确性。
三、构建商业銀行资金清算运营体系的探索
针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情况,资金清算运营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面来推进。
(一)搭建统一资金清算平台
资金清算平台是商业银行用于统筹内外部资金清算的系统基础,有利于统一商业银行内部资金清算运营模式。资金清算平台的建设应使业务交易与清算相对独立,将业务流程与清算流程解耦合,从而推动解决业务流程灵活性和清算流程标准化之间的矛盾。资金清算平台需要结合商业银行系统架构,作为底层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建设过程中应考虑清算流程的相对稳定,既要与业务系统保持互联,也要保持相对距离,做到准确性、一致性和关联性;要满足业务交易清算实时处理和大并发量的需要,需要区别于会计核算系统的模式化和标准化。
(二)零级清算模式应用
零级清算是商业银行资金在内部流动的最优化清算方式。在商业银行内部资金清算体系上,取消传统的逐级清算方式,即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一级支行、二级支行层层清算方式,通过零级清算的方式,改变商业银行以往清算过程中环节繁多、流程冗长、差错较多的低效状况,商业银行资金可直接在内部不同机构间、不同业务间点对点清算,资金实时流动,提高清算效率和准确性,有效地防范资金风险。零级清算的实现,需要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方式的配合变化,在会计科目设置、清算账户设置上完成整体的转变,与会计“一本账”共同推进,以确保清算与会计核算的一致性。
(三)清算账户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账户体系总体可分为客户账户和会计核算账户两大类,清算账户是基于会计核算账户概念延展,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因内部业务需要用于对外结算使用的会计核算账户。清算账户的开立、销户、变更等管理,需要依据业务需要和会计科目的设定,是会计核算的组成部分。清算账户记录的结果应具备会计核算要素,具有借贷性质和平衡关系,并要能够按照会计核算要求反映到会计科目。清算账户体系的建立应以清算资金流动高效性、风险可控性为目标,通过商业银行内部零级清算方式,实现业务交易清算资金实时清算;通过建立对清算账户的实时余额管控,建立对清算账户范围管控,建立清算账户与业务、会计核算之间的核对管控;通过清算账户的异常处置机制的建立,充分考虑到商业银行系统交易异常的情况,保障清算资金的畅通。 (四)央行备付金账户体系
依托于人民银行建立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商业银行开立在人民银行各级机构的备付金账户,构成了商业银行资金对外清算和资金流动的通道。随近年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发展和央行会计核算系统的功能完善,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存放央行账户在头寸管理和资金调拨方面的作用,将现代化支付系统与商业银行内部清算系统相结合,形成现金线上缴存、备付金账户零余额管理、回单自动记账等全面的央行账户资金管理,对商业银行内部资金实行实时归集,并集中管理内部资金头寸,建设完备的商业银行资金调拨和流动体系。
(五)跨行资金清算总闸口
商业银行在对接诸多外部清算机构进行跨行资金清算过程中,在清算模式、清算方式、交易对账等方面情况不一。跨行资金清算总闸口的实现,需要对行内账户系统业务需求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规划建设统一跨行前置层,完成商业银行与外部清算机构总对总对接,实现一点接入一点清算,并通过智能路由完成对交易清算的路径选择。商业银行总行应统筹考虑清算闸口在风险控制、交易对账、清算模式等方面的功能摆放和布置,结合行内统一清算平台和零级清算的应用,达到对跨行资金清算交易的掌控。
(六)资金汇划管理体系
针对商业银行各业务条线、各级机构资金汇划需要,在统一清算流程管理、统一清算路径管理的基础上,实现资金汇划业务的审批、划付、结果确认的全流程管理。集约化的资金汇划管理需要建立与业务部门、下级机构间的资金汇划线上审批流程和影像传输流程;做到标准化审批,实现资金汇划业务的集中审核、集中处置,满足资金汇划业务的集约化、智能化处理;通用的业务处理流程,对录入、复核、审批、结果确认进行标准化、通用化的操作;建立资金汇划要素控制,对汇划资金审批实现参数化控制和金额预警,预防透支风险和重复划付风险。
(七)清算合约管理体系
统一清算合约管理目的是要解决目前清算结算合约纸质化保存、无法实时调阅、未经清算人员审核等问题,实现商业银行内部统一的清算结算路径控制、合约参数化控制、合约影像化保存。对统一资金清算平台与商业银行内部各业务系统之间清算合约新增、变更、注销等交易关系,建立满足监管要求的合约判断预警,例如对商户t+0结算等合约应进行详细审核。商业银行内部清算合约的传输机制,充分利用OCR影像識别技术满足相关合同文本的影像化传输,实现与外部合作机构或商户的清算合约管理,可查询调阅、自动识别、影像化保存。清算合约管理应具备清算合约的审核、退回等清算合约的功能,具备统一设置清算结算参数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清算结算频次、时间、范围、业务类型、交易对手方、账号、户名、行名行号、行内外标识、附言或备注等清算结算参数功能。
(八)资金清算风控体系
集约化的资金清算体系,带来风险的集中,资金清算风险的集中管理能力是集约化清算的保障。根据商业银行资金清算风险的范围和特征,总体包括操作风险、业务连续性风险两大部分。针对资金清算的操作风险,在自动化清算的过程中,应首先考虑通过增加审批层级、授权层级来加大清算路径设置、清算合约管理等方面的控制力量,并通过建设清算账户风险监控模型、资金汇划风险监控模型、银行账户风险监控模型进行全面监测和预警,通过非现场检查进行事后监督。业务连续性在技术层面,需要建设灾难备份系统和灵活的切换机制,以确保应急处置情况下能够保证业务不中断,并需要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在业务层面,应进行业务通道的备份,建立内外部应急处置机制,对清算业务的重要程度进行划分,区分清算业务的类型设定应急处置方案,以在紧急情况下确保业务连续性。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