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元旦,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处于弥留之际,他对前去探望自己的彼得·德克鲁及其父亲阿道夫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我的努力没有任何重大意义。”
“理论如何才有价值?”这是《管理大师德鲁克》中的一则小故事,它曾彻底改变了一位中国官员的“行走方式”。
以此为时间节点,1999年之前,已官至苏州市副市长的他一直心系教育;1999年,他来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讲学带徒,提出了“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从此,他的名字——朱永新,便和“新教育”画上了等号。
做实验:一生点灯?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四十年未遇的大暴雨,当天晚上6点左右,一位朋友挂念朱永新,便发短信询问“在哪里”,朱永新以打油诗回答:倾盆大雨,吾在路上。错把北国当水乡,无奈苦应酬,梦想不忘。朋友知道,朱永新的“梦想”指的是新教育,于是和诗鼓励:百万兵马,十年草粮。大帅小兵一肩扛。风雨等闲视,高歌朝阳。
之后,这段“往事”被朱永新记录在《新教育的新征程》这篇文章里,他感慨道:是啊,新教育一路走来,如今已迈过第十个年头。
新教育是否真的改变了很多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了很多学生的生存状态,甚至改变了很多学校的面貌?朱永新做出了自信的回答——因为新教育实验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1800多所实验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此进行了证明。
起源于2000年的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在2000年朱永新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以“理想教育”之名概括出新教育的基本思想,他在引言中写道:“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随着2002年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成立,新教育实验从思想变成了行动,在第二年的研讨会上,就汇聚了5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实验者。但有着官员身份的朱永新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人对他有争议。有人说,他是在建一座教育的乌托邦王国;也有人将他比作一个“疯子”,带着一群跟着他做新教育的“傻子”在奔跑……
“这十多年来,新教育从当初一所学校发展为1800多所学校,从苏州开始起航,现在全国已经有42个试验区,200多万名教师和学生参与了新教育实验,应该说成长的步伐还是比较坚定的,也是比较快捷的。”
这一点,让朱永新感到很欣慰,也很幸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拥有了“和新教育一起成长”的收获。
在2013年新教育国际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朱永新说,这是点灯人的聚会,他还表达了点亮更多盏灯的愿望。
在他那书香浓郁的办公室里,朱永新袒露心声:“下一步我仍将继续用心地去点这盏灯,通过点燃阅读这盏灯,去点燃更多人的心灯,让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孩子、更多的父母,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真正走进阅读的世界,和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智慧对话,能够真正形成我们这个民族的共同家园。”
这位年过半百的新教育实验发起者两次感慨道,“一个人一生如果能够做好一件事情,真正点亮阅读这盏灯,就已经不容易了。”
做官员:为谁打工?
除了“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这个身份外,在介绍朱永新时,外界通常会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这个身份放在前面。
这些年来,“亦官亦学”,是很多人描述朱永新时,必不可少的一个词汇。“亦官亦学”,毕竟“官”在前,“学”在后。在苏州市副市长任上的十年间,朱永新每周一到周五,为苏州市打工;每周六到周日,为自己的理想打工。那十年也是他面对争议最多的十年,但他问心无愧,“我绝大部分精力毫无疑问在政府,并不像有些人讲的,这个人不务正业,市长不好好做而去做学问。”
在从政之前,朱永新的理想丰满、履历丰富。
1958年8月,朱永新出生在江苏大丰县南阳镇一户普通的教师家庭中,父亲是当地的小学校长,母亲是招待所的普通员工。孩童时代,他常五点半就被父亲从睡梦中唤起,然后用一支毛笔临摹柳公权的楷书。那时候形成的每天早起的生物钟,至今未变。
1975年,朱永新高中毕业,父亲那时已当上南阳镇文教助理,但却无法为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份代课教师的工作,不过这也为朱永新的履历上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职业词汇:会计、翻砂工、泥瓦匠小工、搬运工、营业员、秘书……直到3年后考上江苏师范学院政史系,又继续深造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研究班,先后学习了5年,之后朱永新才进入苏州大学教育科学教研部,算是有了一份体面又稳定的工作。
在高校,朱永新努力地工作着,他一直认为大学教师是一个比较好的职业,他现在甚至希望目前正在读博士的儿子将来也能当大学老师。
在苏州大学,朱永新创造了不少“奇迹”:当年,他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副教授;后来被破格提升为苏州大学教务处处长时,他又成为全国高校中最年轻的教务处处长之一。
朱永新的教育情结,或许从那时起就已经扎根。
不过,39岁那年的一次转型,让朱永新离开了他心目中那个“比较好的职业”——他当官员了。1997年12月,朱永新成为苏州市副市长,分管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出版等工作。
在中国政界,有一种说法,“江苏是出官员的地方”,梳理从江苏走出来的官员履历,还可以发现另外一个特点,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曾在教育系统工作过。比朱永新大8岁的现任辽宁省委书记王珉,是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岗位上调任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省政府党组成员,而在朱永新从1997年到2007年担任苏州市副市长的十年间,王珉先后担任过江苏省副省长、苏州市委书记,之后调任吉林省。与朱永新同龄的现任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也是在1997年从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任上调至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任院长、党委副书记,2000年至2007年先后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无锡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市委书记,苏州市委书记。 在政府里,朱永新并没有离开教育事业,他分管教育,本职工作和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朱永新很庆幸苏州的工作氛围是尊重人才、比较自由的,在2006年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朱永新说,“五任的书记和市长都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我的设想和一些困难他们都给予了非常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朱永新提到的这“五任的书记和市长”,包括王珉,也包括王荣,而他们对朱永新的支持,也体现出他们对教育的远见卓识,对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也正因此,苏州在全国率先实行了义务教育全免费,还开展起阅读节的活动,而这两件事情,都是朱永新自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以后,先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再在苏州实施的。
还有着“参政议政者”身份的朱永新,在参政议政这一领域中,还是没有离开教育,这些年他提出的100多条建议、议案,基本上都和教育有关。
所以,朱永新不仅仅是在为苏州打工、为自己的理想打工,同时也是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打工。
朱永新曾在2012新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讲,教育必须有根、有魂。这是中国教育人的共同认识,也是很多教育者共同的行动。不管是不是因为“机缘巧合”才成了教育家,朱永新都会坚持把新教育做下去。因为在朱永新看来,新教育与其说是想为中国教育打造一套可以流传的成熟课程,还不如说是想为在这转型时代里迷失的教育重新召回灵性、魂魄与神圣性。
这一点,“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是,中国教育太需要了。
致敬辞
他谈教育、做教育、试教育、新教育,数十年如一日,为推动中国教育行动研究而努力。他是朱永新。他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关注中国教育的未来。
声音
“通过新教育实验,唤醒一线老师的行动,用行动为中国教育积累一些经验,哪怕是教训。通过推广阅读,让阅读这盏灯,去点燃更多人的心灯,让全社会每个人都参与到共建精神家园的行动中来。这就是我的梦想。”
——朱永新
十年大事记
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强调教育者的反思,多年来为打破教育异化和矫正扭曲的教育改革做出了有力探索,新教育实验亦被称为发于民间的新希望工程。
随着2002年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成立,新教育实验从思想变成了行动,在第二年的研讨会上,汇聚了5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实验者。
十多年来,新教育从当初一所学校发展为1800多所学校,从苏州开始起航,现在全国已经有42个试验区,200多万名教师和学生参与了新教育实验。
作为发起者,朱永新多年来笔耕不辍,撰写了“朱永新教育作品”系列丛书,包括《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我的教育理想》、《我的阅读观》、《中国新教育》等十六卷。
“理论如何才有价值?”这是《管理大师德鲁克》中的一则小故事,它曾彻底改变了一位中国官员的“行走方式”。
以此为时间节点,1999年之前,已官至苏州市副市长的他一直心系教育;1999年,他来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讲学带徒,提出了“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从此,他的名字——朱永新,便和“新教育”画上了等号。
做实验:一生点灯?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四十年未遇的大暴雨,当天晚上6点左右,一位朋友挂念朱永新,便发短信询问“在哪里”,朱永新以打油诗回答:倾盆大雨,吾在路上。错把北国当水乡,无奈苦应酬,梦想不忘。朋友知道,朱永新的“梦想”指的是新教育,于是和诗鼓励:百万兵马,十年草粮。大帅小兵一肩扛。风雨等闲视,高歌朝阳。
之后,这段“往事”被朱永新记录在《新教育的新征程》这篇文章里,他感慨道:是啊,新教育一路走来,如今已迈过第十个年头。
新教育是否真的改变了很多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了很多学生的生存状态,甚至改变了很多学校的面貌?朱永新做出了自信的回答——因为新教育实验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1800多所实验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此进行了证明。
起源于2000年的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在2000年朱永新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以“理想教育”之名概括出新教育的基本思想,他在引言中写道:“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随着2002年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成立,新教育实验从思想变成了行动,在第二年的研讨会上,就汇聚了5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实验者。但有着官员身份的朱永新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人对他有争议。有人说,他是在建一座教育的乌托邦王国;也有人将他比作一个“疯子”,带着一群跟着他做新教育的“傻子”在奔跑……
“这十多年来,新教育从当初一所学校发展为1800多所学校,从苏州开始起航,现在全国已经有42个试验区,200多万名教师和学生参与了新教育实验,应该说成长的步伐还是比较坚定的,也是比较快捷的。”
这一点,让朱永新感到很欣慰,也很幸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拥有了“和新教育一起成长”的收获。
在2013年新教育国际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朱永新说,这是点灯人的聚会,他还表达了点亮更多盏灯的愿望。
在他那书香浓郁的办公室里,朱永新袒露心声:“下一步我仍将继续用心地去点这盏灯,通过点燃阅读这盏灯,去点燃更多人的心灯,让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孩子、更多的父母,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真正走进阅读的世界,和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智慧对话,能够真正形成我们这个民族的共同家园。”
这位年过半百的新教育实验发起者两次感慨道,“一个人一生如果能够做好一件事情,真正点亮阅读这盏灯,就已经不容易了。”
做官员:为谁打工?
除了“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这个身份外,在介绍朱永新时,外界通常会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这个身份放在前面。
这些年来,“亦官亦学”,是很多人描述朱永新时,必不可少的一个词汇。“亦官亦学”,毕竟“官”在前,“学”在后。在苏州市副市长任上的十年间,朱永新每周一到周五,为苏州市打工;每周六到周日,为自己的理想打工。那十年也是他面对争议最多的十年,但他问心无愧,“我绝大部分精力毫无疑问在政府,并不像有些人讲的,这个人不务正业,市长不好好做而去做学问。”
在从政之前,朱永新的理想丰满、履历丰富。
1958年8月,朱永新出生在江苏大丰县南阳镇一户普通的教师家庭中,父亲是当地的小学校长,母亲是招待所的普通员工。孩童时代,他常五点半就被父亲从睡梦中唤起,然后用一支毛笔临摹柳公权的楷书。那时候形成的每天早起的生物钟,至今未变。
1975年,朱永新高中毕业,父亲那时已当上南阳镇文教助理,但却无法为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份代课教师的工作,不过这也为朱永新的履历上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职业词汇:会计、翻砂工、泥瓦匠小工、搬运工、营业员、秘书……直到3年后考上江苏师范学院政史系,又继续深造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研究班,先后学习了5年,之后朱永新才进入苏州大学教育科学教研部,算是有了一份体面又稳定的工作。
在高校,朱永新努力地工作着,他一直认为大学教师是一个比较好的职业,他现在甚至希望目前正在读博士的儿子将来也能当大学老师。
在苏州大学,朱永新创造了不少“奇迹”:当年,他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副教授;后来被破格提升为苏州大学教务处处长时,他又成为全国高校中最年轻的教务处处长之一。
朱永新的教育情结,或许从那时起就已经扎根。
不过,39岁那年的一次转型,让朱永新离开了他心目中那个“比较好的职业”——他当官员了。1997年12月,朱永新成为苏州市副市长,分管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出版等工作。
在中国政界,有一种说法,“江苏是出官员的地方”,梳理从江苏走出来的官员履历,还可以发现另外一个特点,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曾在教育系统工作过。比朱永新大8岁的现任辽宁省委书记王珉,是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岗位上调任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省政府党组成员,而在朱永新从1997年到2007年担任苏州市副市长的十年间,王珉先后担任过江苏省副省长、苏州市委书记,之后调任吉林省。与朱永新同龄的现任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也是在1997年从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任上调至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任院长、党委副书记,2000年至2007年先后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无锡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市委书记,苏州市委书记。 在政府里,朱永新并没有离开教育事业,他分管教育,本职工作和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朱永新很庆幸苏州的工作氛围是尊重人才、比较自由的,在2006年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朱永新说,“五任的书记和市长都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我的设想和一些困难他们都给予了非常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朱永新提到的这“五任的书记和市长”,包括王珉,也包括王荣,而他们对朱永新的支持,也体现出他们对教育的远见卓识,对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也正因此,苏州在全国率先实行了义务教育全免费,还开展起阅读节的活动,而这两件事情,都是朱永新自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以后,先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再在苏州实施的。
还有着“参政议政者”身份的朱永新,在参政议政这一领域中,还是没有离开教育,这些年他提出的100多条建议、议案,基本上都和教育有关。
所以,朱永新不仅仅是在为苏州打工、为自己的理想打工,同时也是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打工。
朱永新曾在2012新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讲,教育必须有根、有魂。这是中国教育人的共同认识,也是很多教育者共同的行动。不管是不是因为“机缘巧合”才成了教育家,朱永新都会坚持把新教育做下去。因为在朱永新看来,新教育与其说是想为中国教育打造一套可以流传的成熟课程,还不如说是想为在这转型时代里迷失的教育重新召回灵性、魂魄与神圣性。
这一点,“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是,中国教育太需要了。
致敬辞
他谈教育、做教育、试教育、新教育,数十年如一日,为推动中国教育行动研究而努力。他是朱永新。他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关注中国教育的未来。
声音
“通过新教育实验,唤醒一线老师的行动,用行动为中国教育积累一些经验,哪怕是教训。通过推广阅读,让阅读这盏灯,去点燃更多人的心灯,让全社会每个人都参与到共建精神家园的行动中来。这就是我的梦想。”
——朱永新
十年大事记
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强调教育者的反思,多年来为打破教育异化和矫正扭曲的教育改革做出了有力探索,新教育实验亦被称为发于民间的新希望工程。
随着2002年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成立,新教育实验从思想变成了行动,在第二年的研讨会上,汇聚了5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实验者。
十多年来,新教育从当初一所学校发展为1800多所学校,从苏州开始起航,现在全国已经有42个试验区,200多万名教师和学生参与了新教育实验。
作为发起者,朱永新多年来笔耕不辍,撰写了“朱永新教育作品”系列丛书,包括《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我的教育理想》、《我的阅读观》、《中国新教育》等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