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及时代精神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rong99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陕北文化在长时间的积淀和积累中,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类型,其中陕北秧歌是陕北民间舞蹈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不仅是陕北劳动人民祈福、消灾的一种传统,也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更是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一种内在体现。文章结合子长秧歌的现状分析了陕北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并论述了陕北秧歌体现的时代精神,旨在让陕北秧歌得到更好地发扬和传承。
  关键词:陕北秧歌;传承与发展;时代精神
  一、陕北秧歌概况
  秧歌,人们又称它为“阳歌”,它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古代祭祀众神,意为祈祷保佑平安,后来它不断吸收民歌、戏曲、武术等民间艺术形式,最终发展为一种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民间舞蹈形式。中国四大秧歌体系包括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和山东鼓子秧歌,所以陕北秧歌也是我国现存的秧歌代表性流派之一[1]。
  陕北秧歌文化底蕴丰厚。研究显示,陕北秧歌最早起源于我国宋朝时期,成熟于明朝时期,繁荣于清朝中期,没落于清朝后期[2]。新中国成立以来,陕北秧歌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逐渐走向正轨、走出陕北、走向更大的舞台。多年来,在广大文艺爱好者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下,这种民间传统舞蹈更加契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时代要求。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和政府都十分重视陕北秧歌的保护和传承,顺利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二、陕北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古代的陕北秧歌
  陕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自古以来地质条件较为恶劣,同时又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处于半干旱的情况,可谓是“十年九干旱”。特别是遇到高温干旱、雨水少的年份,农民种的庄稼多半就会收成不好。由于以前的人们不懂科学,对自然灾害知识缺乏,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现象,导致人们将气候规律、自然现象引起的自然灾害归咎于神灵,于是便想通过“跳大神”的方式达到祈求神灵、粮食丰收、消灾去病的目的。人们认为,秧歌队唱唱跳跳,锣鼓喧天进村入户,便能够给人们带来好运,“陕北秧歌舞”便由此而来并延续至今。
  (二)解放区的陕北秧歌
  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些新文艺工作爱好者响应政策,奔赴农村,以求在农村能够发现新的创作灵感、找寻新的创作源泉,由此便带来了一场大规模大范围的挖掘、传承和创新陕北秧歌的运动,它赋予了陕北秧歌新的生命力。这些文艺工作爱好者,经过不断的实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陕北秧歌的衣饰、唱词以及动作等方面进行了改良和创新,随后将其作為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和革命样板戏呈上了舞台,秧歌剧应运而生,此举也加速了陕北秧歌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由于陕北秧歌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也被誉为“胜利秧歌”“解放秧歌”。
  (三)当代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随着几百年来人们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陕北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也发展为老百姓强身健体、聚集娱乐、欢度节日的一个必备项目。同时衍生出了一系列新的具有地方特色流派,子长秧歌就是陕北秧歌的一个地方代表。
  在子长市,每年正月十五“秧歌过街”活动,都是子长春节期间文化活动的重头戏。每逢新春佳节和正月十五前后,政府和人民群众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秧歌活动,当地人称其为“闹秧歌”,没有秧歌的年是不圆满的年,由此可见,秧歌在子长人心目中的地位。每到“闹秧歌”的时候,大人和小孩都会跑到大街小巷去看秧歌,锣鼓喧天,很是热闹。子长市每年都会有大大小小的秧歌队在街上表演,现在表演的秧歌形式一般是大秧歌,男女搭配一般为四列,女子多以双扇,男子则拿着伞,扭着欢快的秧歌。子长市每年都会选送一台大秧歌去延安表演,以此来展示子长儿女的新面貌。
  以2019年子长市的春节秧歌为例,秧歌队分为中年秧歌队、青年秧歌队、少年秧歌队和乐队四大方阵。中年秧歌队的风格是传统老秧歌,青年秧歌队的风格是现代秧歌,少年秧歌队的风格是释放孩子们天性的秧歌。秧歌队员们和导演组的成员不辞劳苦,冒着严寒,在腊月、正月都进行了认真排练、彩排,力争为全县人民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宴。从演员、乐队、导演,到道具、乐器、彩车装饰、服饰、化妆、表演方式、音乐选择等方面,大胆地进行了创新和提升。秧歌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服饰新鲜好看,不丢传统文化,刻意加入了子长特有元素,为大家呈现一场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秧歌。
  每逢新春佳节,陕北各地的群众也都会以“闹秧歌”来庆贺新年,以求来年风调雨顺、消灾免难。秧歌队少则数十人,多则近百人,在领队和唢呐队的带领下,通过“扭、摆、走、跳”的秧歌动作,来表现欢快喜悦的心情,让围观群众沉浸在喜庆的节日氛围之中。近年来,除了扭秧歌,各地也会根据当地的实际,给秧歌队加入新的形式,比如表演“踢场子”“水船”“跑驴”等节目,也会由各种代表不同形象的人物组成综合舞队,为秧歌增添很多趣味性和可看性。
  三、陕北秧歌体现的时代精神
  陕北秧歌是历代陕北人民根据当时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创作的,不同程度反映出当时陕北人民的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具有群体性、民俗性、继承性和文化性,也最直接、最生动、最直观地表达了陕北人民的性格、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乃至宗教信仰,不同历史时期的陕北秧歌也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精神。
  (一)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
  陕北秧歌最早起源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后在陕北各地广为流传,地域上自北向南分别为神木市、府谷县、佳县、吴堡县、绥德县、米脂县、清涧县、延川县、子长市、宜川县、洛川县等。随着历史的繁衍和变迁,其形式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陕北秧歌与陕北民间舞蹈的其他类型,如火塔塔、安塞腰鼓、洛川蹩鼓等一样,均具有粗犷的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是陕北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陕北秧歌是陕北人民最初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在各种礼仪、信仰、习俗和文化生活之中时刻体现出陕北人民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心态,也贯穿于陕北民族的生命始终。扭秧歌时,身体的多个部位包括头、肩、颈、臂、腰、胯、腿甚至眼睛和指头尖在内,都会饱含激情地扭动、甩动、抖动。陕北秧歌的动作洒脱大方、简单易学,跳起来热闹欢快、喜庆愉悦,跳的人脸上的表情也无不欢欣鼓舞。这也体现出陕北人民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
  (二)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陕北秧歌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期经历了新秧歌运动,当时广大文艺工作者、舞蹈爱好者以延安为中心的辐射整个陕甘宁边区,深入农村学习秧歌及腰鼓,在学习掌握基本的动作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经过进一步的打磨提升,逐渐提升为规范的舞蹈动作,从而形成了展现新农民形象的新型秧歌。秧歌队领头的伞头特意改为工农形象,持木制镰刀斧头。同时创造出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新内容的秧歌剧,例如:《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等。大场秧歌《边区好地方》、扇秧歌《南泥湾》等新秧歌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特别是“翻身秧歌”还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这些秧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能鼓舞我方人员斗志、消灭敌人嚣张气焰,最后还起到了庆祝胜利的作用。这也体现出陕北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时代精神。
  (三)文化自信的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坚定文化自信。陕北秧歌是陕北黄河文化板块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拥有最为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和独具特色的民族特点,雅俗共赏、风格突出,是陕北民间文化的所独有的地域特色和艺术形态,也是陕北文化精神的典范之一。与此同时,陕北秧歌也是研究、保存、继承、发展陕北民间传统艺术和人文资源的珍贵史料和活化石。今天我们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陕北秧歌仍然拥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既是广大群众十分喜爱的传统文化活动,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和缺少的重要内容。坚持传承发扬陕北秧歌,就是坚定陕北人民的文化自信。
  四、實现陕北秧歌的传承的有效途径
  (一)不断打磨提升出精品
  陕北秧歌剧目繁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很多剧目已发展成熟。在此基础上,更要注意出精品,要注重质量而不是盲目追求数量,只有精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更长久地传承。所以要加强对优秀剧目的打磨,在舞蹈动作、服装道具、剧目内涵等方面精雕细琢,尤其是要注意精神层面的提高,要赋予更深的文化内涵,力求剧目上一个新台阶。
  (二)促进传统与现代融合
  陕北秧歌作为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最大程度地保留其传统特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年轻人是传承和发扬的中坚力量。所以,当代秧歌编创团队在编创秧歌舞的过程中,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在保留其原生态特质基础上注意与现代舞蹈、流行元素等相结合,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年轻群体喜欢。只有这样加强对陕北秧歌原生态的重视并有所创新,才能实现有效继承,从而为其长久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
  (三)积极构建陕北秧歌发展体系
  积极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作用,制定并实施合理可行的推动政策,投入足够的资金建设相关保护传承组织,注重新媒体的宣传和推广。同时积极开展“秧歌进校园”活动,鼓励成立陕北秧歌培训机构,推进在高等艺术院校设立秧歌专业,最大程度上促进陕北秧歌的长久发展。同时,加强对陕北秧歌舞蹈家的支持,特别是加大陕北秧歌传习所和传承人的支持力度,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价值,更有效的发扬和传承陕北秧歌[4]。
  五、结 语
  综上所述,陕北秧歌作为陕北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北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粗犷奔放的个性、艰苦朴素的风格以及勤劳智慧的结晶,优秀的秧歌不仅能够给群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坚定陕北人民的文化自信,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平。陕北秧歌通过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今后也必将在不同时期积极地传递与时俱进的、始终向上的时代精神。
  (子长市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于丽.陕北秧歌历史变迁与发展举措[J].人民论坛,2016(5):201-203.
  [2] 薛晓旭.陕北秧歌的传承与保护[J].大舞台,2012.
  [3] 杨英.浅析怎样提高民间舞蹈教学的质量[J].大众文艺,2016,(06):50-51.
  [4] 姚成.高校舞蹈教育中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现状以及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8,(01):189-190.
其他文献
时值岁末,我接到了一个声音相对陌生的电话,待到对方报清了姓名,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哎呀,是老商啊,好多年不见了,还真挺想念。不知道你都忙啥呢?”  “嗨,到了我们这个年龄还有什么可忙的?我只想和你见见面,叙叙旧。”他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好,那就怀念不如相见,咱们约个时间吧。”我的心情好像比他还迫切。  ……  “桌上清茶已就,同学情谊常青。”刚一落座,我就半开玩笑似地说了一句。
期刊
走近横山,不吃一碗地道、美味的横山炖羊肉是不行的,如果到了横山区响水镇,不吃一碗横山羊肉烩冻豆腐那更将是一种遗憾。那肥而不腻、十里飘香的横山炖羊肉配上绵软、清香的响水冻豆腐那可真是一个绝字了得。  响水豆腐好吃,自然名气也大。别的地方做豆腐多用酸浆点制,而响水豆腐一直沿用传统的卤水点制,即使相隔不远的其它乡镇,也有用卤水点制的,但做出来总感觉少了响水豆腐的鲜、嫩、爽、滑。响水人木讷少言,不会夸奖自
期刊
胡晓姗,1981年出生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  她从小跟随母亲王西安(2019年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学习民间剪纸艺术。在母亲的熏陶下,她10岁时创作的剪纸作品《骑驴婆姨》《收工》被收录在《安塞剪纸》一书中。之后她来西安求学,毕业于西安欧亚学院。上学之余也没有放弃对民间剪纸的学习。  2011年11月份参加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大赛获得剪纸類二等奖,被省妇女联合会授予“陕西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进行直播。如何借助新媒体直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也值得人们思考与研究。本文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分析,从新媒体直播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角度出发,试图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1、保护方式。2、保护程度。(二)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和展现的方
期刊
摘 要:国务院发布支持政策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提出:“增加传统中国戏曲的推广和宣传,加强通识教育,结合现实的学校教育,并加强教育教学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的中国戏曲的内容。”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共同发表《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的意见》指出传统歌剧保留传统民族文化的基因,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必要加强传统戏曲的教育。以诚信教育为根本任务的“校园文化
期刊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以及在长征途中成功创建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不仅创造了史诗般的英雄壮举,而且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歌谣。这些红色歌谣,产生于1934年11月8日至1937年4月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读之让人激动不已,品之令人回味无穷。这些歌谣已经传唱了八十多年,是我们的革命先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她,必将为我们在新的长征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积极的作用。 
期刊
时间:当代某天。  地点:云南某自然保护区。  第一部分  人物:  杨 亮——新警察,23岁,刚从警官学院毕业,年轻气盛,一开始不喜欢森林公安这个行业,后来被老警察用生命保护森林的精神所感动,最终爱上森林公安这个行业,并成长为新的森林公安基层所长。  王所长——老警察,56岁,从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森林当森林公安,热爱森林,热爱森林警察行业,表面严肃,但内心感情丰富,关心下属。  幕启舞蹈画外音: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舞蹈创作的构思及选材为中心,借助舞蹈《水》来完成。通过了解编舞的社会功能,以及编写的灵感来源,确定舞蹈的题材,巧妙地应用观察生活、捕捉形象等方法进入构思,最终完成创作。  关键词:构思;选材;舞蹈;舞蹈创作  一、编舞的社会功能  人类社会的许多事物都是在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本体的自我完善和提升,如科学向高、精、尖发展;体育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医生提出要攻克不治之症等等;二、和
期刊
摘 要:美术领域催生的大批美术培训机构,在教师和家长急功近利的要求下,盲目追求短平快的教学效果,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导致美术培训行业乱象丛生。此文对美术培训中的美感教育做了简单探讨,讨论在教给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想象能力,从而实现美感教育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美感教育;美术欣赏;想象能力;诗画教学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以及学生教育理念的发展,美术领域催
期刊
摘 要: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不管时代怎样变迁,一直以傲然的姿态站立于民族艺术殿堂之中。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舞蹈创作艺术。少数民族舞蹈是各民族文化的凝聚,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非常珍贵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可以了解到这個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对于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发展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