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藏书家《四库全书》首倡者朱筠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o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朱筠,这个在历史上很有名气的北京人,很多人连他的名字都还是第一次听到,至于他到底给咱北京人长了什么脸,更是一无所知。
  朱筠(1729年~1781年),字美叔,号竹君,又号笥河,清顺天府大兴县(即现在北京市大兴区)人,嗜好藏书。
  
  非典型八卦轶事
  说他的八卦之前,先说两个拍卖的例子。
  一个是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2007年秋拍,“中国书画古代作品专场(清代)”中的编号00028号拍品,此拍品为两个人的信函,其中有朱筠一封,两封信的起拍价为一万至两万元,成交价是1.12万元。那么按照简单的除二计算,朱筠的一封信就要5600元,而尺寸则是两张巴掌大的纸(18.5cm×13cm×2),超过眼下小有名气的书法作品。
  第二个是嘉德2006年秋拍,编号第2581号的《宣和书谱》,纸本。书中有“大兴朱氐筠藏书印”“朱筠”朱文藏书印。估价为1万~1.2万元。拍卖介绍中说:“此本从朱卧庵笱中抄本传抄一过而来。且书中有‘大兴朱氐竹君藏书印’及‘朱筠’印,知为秘抄之本也。”朱卧庵乃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嘉德 2010春季拍卖会中,又现《南部新书》(四册),钱希白撰,而估价则到15万元。藏印与前一本相同。两本书抄本,其收藏价值远在一般印本之上。
  说这三件东西的例子是什么意思呢?从中可以看出,朱筠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的藏书、信札很多在收藏市场早已是天价了,而他们的老师或祖师爷的东西才刚刚起步。看来不论多有名的人,也怕被遗忘。
  一个人十几岁的时候,能够把文坛大佬们惊呆了,那一定是神童。当时京城的长官听说大兴有个少年才子朱筠,就把当时著名的文坛明星、学界大师都请了来,这里面有侍郎庄存舆、学士庄培因。他们来干吗?考一下朱姓小兄弟,看看他是不是有真才实学。那年月不考别的,就是看你能不能写出好诗。出名的机会来了,朱筠和弟弟朱一到,这些大佬们就给他们哥俩出了道题:“田双玉歌”。没想到哥俩答案一出,满座惊赏,一时传为京城美谈。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偶然露脸的事传到了乾隆耳朵里,使乾隆日后对朱筠总是另眼看待。
  考试能不能考出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历来争论不休。不过真才可能还真不能完全通过考试来检验。朱筠参加进士考试的那年,殿试要求异常严格。朱筠考砸了。乾隆看到殿试的名单,问京城神童朱筠哪儿去啦?这一问,把考官吓得只好直说:朱筠没考上。乾隆更加好奇,就想见见传说中的神童,脑子一转,下旨曰,把这届考中进士的都招上殿来。朱筠终于能够上殿面君,对答如流,深得乾隆赏识。
  你说人家老大挺赏识你,你就跟着人家好好干,顺着往上爬吧。可朱筠这人不,他很有点个人自由主义的味道。乾隆给朱筠的官叫编修,编修是干吗的?其实就是一个编前朝历史书的编辑。没多久朱筠父亲去世,于是请假回家守孝。假期过了,他到处游山玩水不回来,皇上没辙,召见他弟弟问怎么回事。朱没法回答,于是立马给朱筠写信,叫他回来上班。朱筠还责怪弟弟“败我雅兴”。
  淘书、藏书要有闲情逸趣。朱筠的藏书,也多是在这段自由的生活中淘来的。
  
  《四库全书》谁首倡?
  这个问题,大家也许会觉得挺很小儿科的,电视剧里不都演得很清楚吗?搞《四库全书》这么庞大的面子工程,首倡者除了铁嘴铜牙的纪晓岚纪大烟袋,还有谁有这个水平?光有水平也不行,还要能有皇上老儿的信任。我坚信当时能提这种建议,策划这种面子工程的人,绝非只有一两个。但皇上就看上纪大烟袋了,你有什么辙呀?
  其实这个面子工程的策划、首倡者并不是纪晓岚,而是他的铁哥们儿朱筠。纪、朱两人在学问上各走各的路,纪的路子很像宋明人,拿他的《阅微草堂笔记》看一下就明白,一句话:重趣味重传说,好玩好看就行。朱的路数是汉学的,重考据,一板一眼,重古重珍。他们两人就代表着清中期文化界的两大派。这两大派虽水火不相容,可这两人却是铁哥们。朱筠在城里的住处就在前门一带,距离纪大烟袋的家,步行,慢慢悠悠半个小时就溜达到了。朱筠去世时,纪昀的挽联写得最为情真意切,悲哀之情溢于言表。
  联曰: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交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伤悲。
  误传纪昀首倡“四库”者,现查非官方记载的文字,有一个叫梁同书的人,这个人的书法非常了得,非泛泛之辈可比。在当今拍卖收藏市场上表现不俗,这个按下不表。他为《名人尺牍》中收入的纪晓岚作品写过一个小传,其中就说纪提议从《永乐大典》中把那些珍贵的古书抄录出来,于是才有四库馆创办。而《四库全书》却是由纪晓岚任总编,于是梁认为理所当然倡导此事的也该是总编了。我如果没有接触朱筠藏书资料,也许不会发现这里面还有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公案。此案说实在的,已经在上世纪30年代解决了,梁启超的弟子姚名达,通过查阅档案已经发现提议开四库馆的人不是纪昀,而是朱筠。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朱筠先上奏提议从《永乐大典》抄录珍贵古书,并建议向天下征集藏书。可惜朱筠犯了点小错误,结果圣上没有让他担纲此事,而是另下了一道诏书,召纪晓岚进京作此项浩大工程的CEO,都说小事毁人,这算是一例吧。不过,我倒是认为,完全可以不客气地说,《四库全书》这个浩大的面子工程确实是由我们北京人策划提议才上马的。不管其功过如何,它为后世保存了汉宋之学的文化之脉,都和纪、朱二人各自的学问爱好及藏书有直接的关系。《四库全书》里面就有朱筠献上去的自己家藏书十好几部。
  
  辛勤淘书,藏书却不知去向
  淘书在外人看来好像是件很简单的事情,把书买回家就得,然而对于爱书人,尤其是像朱筠这样的读以致用的爱书人来说就没那么简单了。
  朱筠的淘书有这样几种方法:
  第一种:换书。一次,有一位五柳居陶姓书贩告诉朱筠“有你不可得的旧书”。就这句话最要命,遥想当年,朱筠一听这话,肯定立马傻了。爱书人就怕碰上这个,死活也要弄到手。陶氏又说,这书不在我手里,在别人那里。嘚,好书总是要绕弯的。朱筠打听如何能得到这书。陶氏说需要几部宋刻本换,而且书拿来之后他还要抄录一本,才能答应。朱筠一咬牙,都答应了,成交。这书就是《权载之文集》,此书换来之后,朱筠就一直秘不示人,而且也不许家里人拿给外人看。后来有人向一位丛书出版人打听此书,出版人说,朱筠家藏有此书。那人听后大喜,原来这人和朱筠的弟弟朱珪是官道上的好朋友。于是这人就去问朱,朱珪一听满头雾水,家里没这书啊!朱珪只好问朱筠的儿子,得知“家中的确有此书,不过父亲在世时,再三嘱咐不能借给外人。”朱珪把书借回家,立马找人连夜抄了一部,第二天将书送回。此书至今已成善本,1922年张元济将此书收入《四部丛刊初编》,以广流传。
  第二种方法:抄书。以藏养藏,虽说是收藏的最高境界,但并不是总能遇上千载难得之物。就藏书来说,有时候遇上了,未必能得到,所以抄书就成了最重要的一条收藏路径。前面说的朱珪抄录了朱筠秘不示人的藏书,朱筠也抄录过他人的这类珍贵古书。这是古代藏书家必备的功夫,也是一种艺术。嘉德拍的那两部书就是最好的见证。这类书在藏书中也叫传抄本。名家传抄本从抄成那一刻起,就是善本了。
  第三种就是收藏藏书家自己的著作,尤其是稿本和清稿本,尤为后代藏书者所珍爱。朱筠的两部稿本《笥河学士诗集》《笥河先生自书诗稿》现藏于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朱筠不长的一生,五十出头,除了不遗余力提携后进,帮助他们成就学问以外,就是淘书藏书,其藏书数量,约有几万卷。朱筠藏书的失散,是从其在世时开始的。他长年在外,家中藏书为朋友借走的不在少数。其次为他人所盗更多。其在前门的住家失火,书被小偷趁火打劫,偷走了不少。其身后不断流散而出的更不少了。好在当今收藏热,藏书热,朱筠藏书不时在拍卖会上冒泡。我相信随着人们对这位享誉天下的京城藏书家之认知,其流散在民间的藏书一定会不断被发掘出来。让后人一睹京城著名藏书家的风采。
  朱筠的书房,名字叫“椒花吟舫”,诗情画意,字里行间。书房处种花满径,天下学子来者不拒,读书论学“穷日夜不倦”。
  编辑/王文娜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不少人将吗丁啉(多潘立酮片)当成助消化药,认为只要胃不舒服就可以吃.类似的误解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加重症状.因此以下几点尤其要注意.rn吗丁啉不是助消化药rn多酶片、乳
案情2007年6月4日,D公司与W公司签订买卖合同,标的物为棉纱,金额100万元。结算方式为国内信用证,交货方式为买方W公司自提,运输方式为汽运,运费由W公司负担。2007年6月14日,W
朱辉短篇小说集《看蛇展去》,作家出版社2018年11月版.收录了短篇小说《对方》《游刃》《暗红与枯白》《看蛇展去》《变脸》《吞吐记》《郎情妾意》《要你好看》《然后果然》
期刊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的国际银行业可谓风声鹤唳,国有化成为各国商业银行挣脱困境的主要选择.在这场寒流中,我国四大商业银行能否独善其身,不仅是我国银行业抵抗危
有幸出席中组部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举办的院士专家理论研究班,接受了一周的培训学习.特别是通过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和钱学森精神,使我认识到作为专家
二次函数中几何图形的存在问题是近年来常考的题型,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充分运用条件,根据图形的特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如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图形的面积公式等来寻求等量关系,从而构造出二次函数,再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解.现举例说明.  例1 (2011·淮安)如图1,已知二次函数y=-x2 bx 3的图像与x轴的一个交点为A(4,0),与y轴交于点B.
40年前,中国人的生活中有个“天天读”活动.虽然那时人们所能读到的书很贫乏,而且“天天读”的内容又仅限于读毛主席的书.但“天天读”这个活动的形式还是一直令我向往并久久
有些路,父母亲走过,我走过,孩子们也正在走。  有些桥,父母走过,我走过,孩子们却没有走过,甚至不知道那些存在过的桥,似乎与己没有干系,当然不会去探究它的形状和高低胖瘦。  一  去年,大哥忽然患病,查出恶疾,匆匆走了,猝不及防。大哥应该长命百岁的,因为他一辈子都在修路筑桥,在民间观念里属于做善事,积阴德,必然好有好报。可是,好报没有踪影,永诀成为现实。  大哥出生在战乱中的毛乌素沙漠南缘,之后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