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期,全球股市、汇市以及商品市场出现大幅震荡。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本文主要分析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应对当前中国严峻的经济形势,利用1986-2014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及通货膨胀率的年度数据,运用ADF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Johansen协整检验证明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存在重要影响,从进一步推进央行“双降”、启动新一轮的“救市”计划两个方面提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一、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2015年11月19日李克强总理就当前经济形势和重点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三期”阶段,加之又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最突出的有三个方面:工业形式严峻、投资增长率持续下降、财政金融风险上升。
(一)工业产值增速放缓
据测算,2015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左右,明显低于80%的正常水平;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7%。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不断下滑,6月份的同比增长率为6.8%,8月份下降到6.1%,10月份更是下降到5.6%。
传统工业品供大于求,就目前辽宁状况而言,存在大量富余产能,包括钢铁、纺织等各个方面,以本钢,东北特钢为例,铁质产品库存量极大。一方面仍旧大量生产,另一方面销量极其不佳,造成产能过剩。目前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受到很大压力,造成工业特别是一些主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比较低,工业增长速度放缓。
(二)投资增速持续下降
房地产投资增速总体上在回落,2015年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长率为10.4%,5月份房地产投资额增长率下降一半,约为5.1%,此后不断下降,分别为8月份的3.5%,9月份的2.6%以及10月份的2%。房地产投资减少与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引发全球流动性资金回流息息相关。房地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非常之大,其投资下降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三)财政金融风险在上升。
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4%、同比回落2.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更加困难,已有6个省份财政收入是负增长。在金融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双双上升,其中不良贷款率9月末达到了1.94%。证券市场经过采取稳定市场措施,虽已趋于平稳,但市场功能恢复正常尚需时日,风险依然存在。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各项指标均不尽如人意,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如何运用货币政策走出中国经济低谷,避免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理论基础
对于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界看法不一。部分学者认为货币政策是中性的,即认为货币政策无效。从理论上看,“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成立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即社会公众的理性预期和所有市场持续出清。但是,这两个前提条件在我国并不存在。理性预期要求对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公众来说是不可能达到的。事实上,许多国内外的经济学家认为,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难满足这一条件。所有市场出清这一前提条件在我国更是不具备,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及劳动市场发展不完善,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不可能存在所有市场持续出清。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货币政策是非中性。主流宏观经济学派观点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使物价水平出现全面而持续上涨的现象,其理论基础是费雪方程式,即MV=PT,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T为可供交易的商品总量。对费雪方程进行对数化处理,并对t进行求导,该方程可转化为: + = + [ ],该式中 表示增长率,费雪认为货币供应量 由外生决定,而货币流通速度由 由社会制度和消费习惯决定,所以其增长率为0;在充分就业条件下, 表示自然产出水平,因此其增长率为0。由此,上述公式可转化为 ,因此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是物价水平上涨的决定因素。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并不能完全实现充分就业,因此经济增长也不是自然水平。所以,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均会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更倾向于货币政策非中性这一结论。
三、政策建议
2014年我国通货膨胀率为2.00%,2015年上半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1.30%,均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公众可接受范围内。因此,就当前经济形式而言,我国央行完全可以以牺牲通货膨胀率来换取经济增长。
(一)央行“双降”进一步推进
中国人民银行是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控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供应量,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增加货币供给,即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最主要手段,因为其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比较柔和的,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强烈,效果明显。因此,央行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实施“双降”政策。
(二)启动新一轮的“救市”计划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低谷。因此,避免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适当的救市计划是必要的。我们完全可以从2008年实施的4万亿救市计划中吸取经验教训,启动新一轮的“救市”计划。08年的4万亿资金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的建设,目的在于扩大社会投资,制造业企业在大规模的救市计划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保障了就业和民生,维持了社会稳定。但是,大量的基建项目也造成了投资效率的底下,债务负担加重,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仍然不足,通货膨胀率攀升,以至于出现2010年11月的5.1%和2011年的5.4%。因此,启动新一轮的“救市”计划,应当为中小企业补血。所以,笔者认为,新一轮的救市资金应当主要投向金融领域,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放宽中小企业贷款要求,从而增加中小企业投资规模和效率,以此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不景气,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推动中国经济走出经济周期的低谷。因此,这就需要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乃利.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实证研究[J]. 经济管理,2012年第3期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一、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2015年11月19日李克强总理就当前经济形势和重点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三期”阶段,加之又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最突出的有三个方面:工业形式严峻、投资增长率持续下降、财政金融风险上升。
(一)工业产值增速放缓
据测算,2015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左右,明显低于80%的正常水平;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7%。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不断下滑,6月份的同比增长率为6.8%,8月份下降到6.1%,10月份更是下降到5.6%。
传统工业品供大于求,就目前辽宁状况而言,存在大量富余产能,包括钢铁、纺织等各个方面,以本钢,东北特钢为例,铁质产品库存量极大。一方面仍旧大量生产,另一方面销量极其不佳,造成产能过剩。目前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受到很大压力,造成工业特别是一些主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比较低,工业增长速度放缓。
(二)投资增速持续下降
房地产投资增速总体上在回落,2015年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长率为10.4%,5月份房地产投资额增长率下降一半,约为5.1%,此后不断下降,分别为8月份的3.5%,9月份的2.6%以及10月份的2%。房地产投资减少与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引发全球流动性资金回流息息相关。房地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非常之大,其投资下降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三)财政金融风险在上升。
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4%、同比回落2.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更加困难,已有6个省份财政收入是负增长。在金融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双双上升,其中不良贷款率9月末达到了1.94%。证券市场经过采取稳定市场措施,虽已趋于平稳,但市场功能恢复正常尚需时日,风险依然存在。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各项指标均不尽如人意,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如何运用货币政策走出中国经济低谷,避免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理论基础
对于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界看法不一。部分学者认为货币政策是中性的,即认为货币政策无效。从理论上看,“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成立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即社会公众的理性预期和所有市场持续出清。但是,这两个前提条件在我国并不存在。理性预期要求对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公众来说是不可能达到的。事实上,许多国内外的经济学家认为,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难满足这一条件。所有市场出清这一前提条件在我国更是不具备,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及劳动市场发展不完善,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不可能存在所有市场持续出清。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货币政策是非中性。主流宏观经济学派观点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使物价水平出现全面而持续上涨的现象,其理论基础是费雪方程式,即MV=PT,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T为可供交易的商品总量。对费雪方程进行对数化处理,并对t进行求导,该方程可转化为: + = + [ ],该式中 表示增长率,费雪认为货币供应量 由外生决定,而货币流通速度由 由社会制度和消费习惯决定,所以其增长率为0;在充分就业条件下, 表示自然产出水平,因此其增长率为0。由此,上述公式可转化为 ,因此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是物价水平上涨的决定因素。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并不能完全实现充分就业,因此经济增长也不是自然水平。所以,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均会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更倾向于货币政策非中性这一结论。
三、政策建议
2014年我国通货膨胀率为2.00%,2015年上半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1.30%,均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公众可接受范围内。因此,就当前经济形式而言,我国央行完全可以以牺牲通货膨胀率来换取经济增长。
(一)央行“双降”进一步推进
中国人民银行是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控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供应量,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增加货币供给,即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最主要手段,因为其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比较柔和的,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强烈,效果明显。因此,央行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实施“双降”政策。
(二)启动新一轮的“救市”计划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低谷。因此,避免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适当的救市计划是必要的。我们完全可以从2008年实施的4万亿救市计划中吸取经验教训,启动新一轮的“救市”计划。08年的4万亿资金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的建设,目的在于扩大社会投资,制造业企业在大规模的救市计划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保障了就业和民生,维持了社会稳定。但是,大量的基建项目也造成了投资效率的底下,债务负担加重,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仍然不足,通货膨胀率攀升,以至于出现2010年11月的5.1%和2011年的5.4%。因此,启动新一轮的“救市”计划,应当为中小企业补血。所以,笔者认为,新一轮的救市资金应当主要投向金融领域,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放宽中小企业贷款要求,从而增加中小企业投资规模和效率,以此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不景气,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推动中国经济走出经济周期的低谷。因此,这就需要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乃利.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实证研究[J]. 经济管理,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