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高等学校转型的背景,提出了几点关于民办高校转型的建议,以盼能够为民办高校的转型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民办高校;转型;建议
目前,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大环境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模、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务院 2月26日常务会议精神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转型”决议精神,会议中提到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指导,促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建设思路,以进一步全面提高学院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办好让社会满意的学校。所以,高等学校转型是顺应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趋势,也是首要任务。
落实这项根本任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发生根本性变化,要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要注重打造并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明确并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民办高校对外语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应该准确定位。优化教学体系,制定与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相适应的培养方案。一是要符合国家对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二是要符合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就是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该立足于行业、企业,并能在管理、服务等岗位上从事实际工作;在培养规格上,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基本功扎实,还要具备从事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技巧,同时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实践环节,加强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行业企业“用工荒”的现象并存,主要是因为人才供给与需求在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我们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注意与企业密切合作。通过“专业能力+职场实战”的两个教学体系培养高级人才,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学习过程就像工作过程,把职场规则、有效沟通、团结协作等多方面的关键能力灌输给学生,通过这种体系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与企业做到无缝对接。建立高水平、高层次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创新平台和就业渠道。
同时,为学生开阔国际视野,通过“送出去”“请进来”、联合培养等方式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建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吸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人才培养逐步走向国际化。
三、培养“国际化”“双师型”教师
目前,体制下的教师队伍重学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较弱,这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上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走出校门有进入校门,缺乏将理论转为技术的专业实践能力。所以,建设 “国际化”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专业转型之基。作为外语类专业,在具备行业、企业资历和能力基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础上,还要根据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增加对 “国际化”“双师型”的队伍建设。在教师引进、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型”“国际化”教师倾斜,将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作为专业转型的支持和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一要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行业实践知识;二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能力。
四、优化教学和考核方式
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推动学校专业建设转型。形成外语类“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的课程体系并相对共享。要突出“外”字,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主动进行大规模市场调研,全面分析人才需求的各项能力及其素质,特别是外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点,优化课程、减少学时,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学用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层次和质量。
按照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来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发挥我院现有各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调动专业的建设活力。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注意转变观念,更新理念,要符合市场需求,跟上市场变化发展的节排,了解人才需求,抓住前沿问题,进一步凝练特色,办出精品。
建立模块化教学,各个专业统统行动起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把能力转化成教学模块。模块都是围绕學生的考研、就业而定制的。这就成了我院围绕学生培养核心能力大规模开展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模块化教学的一大亮点。模块化教学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各学科自成体系的格局,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把‘教师要讲什么’变成了‘学生能干什么’。”这样就进一步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另外,改变传统的成绩考核方式,一是改变课程考核制度,注重对过程的控制与评价,加强对学生日常考核,将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将调研报告、课堂实践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二是改变考试内容,加大对学生理解和应用专业知识的比重。三是加强对实训课程考核。
唯有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应用人才和怎样培养应用人才,还是一个有待继续研究探索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N] 中国教育报, 2014
关键词:民办高校;转型;建议
目前,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大环境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模、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务院 2月26日常务会议精神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转型”决议精神,会议中提到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指导,促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建设思路,以进一步全面提高学院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办好让社会满意的学校。所以,高等学校转型是顺应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趋势,也是首要任务。
落实这项根本任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发生根本性变化,要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要注重打造并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明确并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民办高校对外语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应该准确定位。优化教学体系,制定与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相适应的培养方案。一是要符合国家对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二是要符合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就是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该立足于行业、企业,并能在管理、服务等岗位上从事实际工作;在培养规格上,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基本功扎实,还要具备从事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技巧,同时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实践环节,加强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行业企业“用工荒”的现象并存,主要是因为人才供给与需求在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我们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注意与企业密切合作。通过“专业能力+职场实战”的两个教学体系培养高级人才,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学习过程就像工作过程,把职场规则、有效沟通、团结协作等多方面的关键能力灌输给学生,通过这种体系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与企业做到无缝对接。建立高水平、高层次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创新平台和就业渠道。
同时,为学生开阔国际视野,通过“送出去”“请进来”、联合培养等方式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建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吸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人才培养逐步走向国际化。
三、培养“国际化”“双师型”教师
目前,体制下的教师队伍重学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较弱,这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上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走出校门有进入校门,缺乏将理论转为技术的专业实践能力。所以,建设 “国际化”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专业转型之基。作为外语类专业,在具备行业、企业资历和能力基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础上,还要根据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增加对 “国际化”“双师型”的队伍建设。在教师引进、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型”“国际化”教师倾斜,将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作为专业转型的支持和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一要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行业实践知识;二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能力。
四、优化教学和考核方式
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推动学校专业建设转型。形成外语类“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的课程体系并相对共享。要突出“外”字,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主动进行大规模市场调研,全面分析人才需求的各项能力及其素质,特别是外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点,优化课程、减少学时,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学用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层次和质量。
按照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来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发挥我院现有各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调动专业的建设活力。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注意转变观念,更新理念,要符合市场需求,跟上市场变化发展的节排,了解人才需求,抓住前沿问题,进一步凝练特色,办出精品。
建立模块化教学,各个专业统统行动起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把能力转化成教学模块。模块都是围绕學生的考研、就业而定制的。这就成了我院围绕学生培养核心能力大规模开展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模块化教学的一大亮点。模块化教学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各学科自成体系的格局,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把‘教师要讲什么’变成了‘学生能干什么’。”这样就进一步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另外,改变传统的成绩考核方式,一是改变课程考核制度,注重对过程的控制与评价,加强对学生日常考核,将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将调研报告、课堂实践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二是改变考试内容,加大对学生理解和应用专业知识的比重。三是加强对实训课程考核。
唯有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应用人才和怎样培养应用人才,还是一个有待继续研究探索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N] 中国教育报,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