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以来,数学教学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任务,而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本文从立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分析影响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因素,对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策略与途径展开论述,并由此提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出问题能力
一、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现状
影响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因素是多维度的,但从学生自身体现出来的就是“想不想问”、“敢不敢问”、“善不善问”。也就是学生作为主体的内部因素。所以,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是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内在保障。
当然除了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我国传统文化:孩子放学回家,中国家长问“今天你学了什么?”,外国家长则问“今天你向老师提了多少问题?”,传统文化下的家庭教育和管束导致了学生顺从、缺乏鲜明个性、重分数轻创新。虽然老师们在备课时也会运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处在表面现象,学生没能真正发挥主体能动性,渐渐形成依赖心理,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也就逐渐消失了。
二、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的策略与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倡导探究式教学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问题探究教学”是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的情境之中,在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探究式教学强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放学生的思维潜能,保护学生的灵感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其问题意识的良好开端,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的动力源泉。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除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以外,还要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提问的机会,营造提问——思考——释疑——求知——再提问的良好循环。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展开教学,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开始思考。
3.改善课堂环境,增进师生交流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觀点和意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改革市教师的角色发生重大转变,从数学知识的传授者逐步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数学教师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是学生的朋友和榜样。在新的课堂环境下,教师要善于从“被难住”的场面中发现“惊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暴露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善问的天性得以充分发挥。
4.评价及时合理,品尝提问乐趣
动机理论认为,个人习得的关于自己的价值、能力或胜任感的信念是冬季的基础之一。即个体对自我评价和个体主管认为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都是影响行为的动机。因此教师对提问的态度和评价将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提问行为产生影响。当教师对提问行为持支持、赞同的观点,对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学生将会体会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成为一次可能提问的动机。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目标是否明确、对知识理解的深广度、用于是否准确恰当,是否有创新见解。在评价时教师一定要坚持积极评价原则,肯定、鼓励相结合,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三、培养初中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教学实践
T:解释的很好,看来这并不是一道错题,在大家的探究下我们可以解决,谁来说一说你对该题的感受?
S5:以后遇到一元二次方程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们要注意有实数根的前提条件。
S6:我们思考问题要全面,数学是很严密的,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
在整个问题的探究中启发学生学会变换思维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策略。课堂内探究活动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同时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我们必须提高探究的质量和效率,减少盲目、空泛的探究。教师要“巧妙的搭桥”,有效把握“巧”的内涵,即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适当恰当给予指导,是探究教学的关键之处。
四、总结与反思
李政道教授曾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一项长期又复杂的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以现代教学观念为指导,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
[2]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J].上海教育研究。2006.1
重庆市第七中学校 崔萌 穆小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出问题能力
一、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现状
影响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因素是多维度的,但从学生自身体现出来的就是“想不想问”、“敢不敢问”、“善不善问”。也就是学生作为主体的内部因素。所以,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是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内在保障。
当然除了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我国传统文化:孩子放学回家,中国家长问“今天你学了什么?”,外国家长则问“今天你向老师提了多少问题?”,传统文化下的家庭教育和管束导致了学生顺从、缺乏鲜明个性、重分数轻创新。虽然老师们在备课时也会运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处在表面现象,学生没能真正发挥主体能动性,渐渐形成依赖心理,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也就逐渐消失了。
二、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的策略与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倡导探究式教学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问题探究教学”是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的情境之中,在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探究式教学强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放学生的思维潜能,保护学生的灵感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其问题意识的良好开端,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的动力源泉。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除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以外,还要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提问的机会,营造提问——思考——释疑——求知——再提问的良好循环。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展开教学,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开始思考。
3.改善课堂环境,增进师生交流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觀点和意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改革市教师的角色发生重大转变,从数学知识的传授者逐步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数学教师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是学生的朋友和榜样。在新的课堂环境下,教师要善于从“被难住”的场面中发现“惊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暴露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善问的天性得以充分发挥。
4.评价及时合理,品尝提问乐趣
动机理论认为,个人习得的关于自己的价值、能力或胜任感的信念是冬季的基础之一。即个体对自我评价和个体主管认为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都是影响行为的动机。因此教师对提问的态度和评价将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提问行为产生影响。当教师对提问行为持支持、赞同的观点,对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学生将会体会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成为一次可能提问的动机。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目标是否明确、对知识理解的深广度、用于是否准确恰当,是否有创新见解。在评价时教师一定要坚持积极评价原则,肯定、鼓励相结合,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三、培养初中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教学实践
T:解释的很好,看来这并不是一道错题,在大家的探究下我们可以解决,谁来说一说你对该题的感受?
S5:以后遇到一元二次方程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们要注意有实数根的前提条件。
S6:我们思考问题要全面,数学是很严密的,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
在整个问题的探究中启发学生学会变换思维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策略。课堂内探究活动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同时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我们必须提高探究的质量和效率,减少盲目、空泛的探究。教师要“巧妙的搭桥”,有效把握“巧”的内涵,即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适当恰当给予指导,是探究教学的关键之处。
四、总结与反思
李政道教授曾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一项长期又复杂的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以现代教学观念为指导,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
[2]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J].上海教育研究。2006.1
重庆市第七中学校 崔萌 穆小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