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仍没有实证研究探讨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本研究以19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于三个时间段分别测量被试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以及生活满意度,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稳定性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能够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但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在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调节作用。
关键词:核心自我评价,核心自我评价水平,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生活满意度,个体内变异
分类号:B8484
1、前言
学界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包括“从下而上”和“从上而下”两种取向。“从下而上”取向的研究表明收入、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外在因素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变量(CampelL Converse,&R0ger,1976)。“从上而下”取向的研究认为生活满意度主要受人格特质影响,人格是有效预测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DeNeve&Cooper,1998:Di-ener&Diener,1995)。
近年来,Judge,Locke和Durham(1997)提出了一个高阶的人格概念——核心自我评价(CoreSelf-Evaluations,CSE),并将其定义为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准的评价。核心自我评价由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以及控制点四个低阶核心特质组成,这四个特质组成一个潜在的、宽泛的人格结构(Judge,Bono,&Locke,2000;Judge,Locke。Durham。&Kluger,1998)。该概念为研究人格特质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至今,已有多项研究发现核心自我评价不仅能直接预测生活满意度,而且还能够通过工作特征知觉、工作满意度、自我和谐与目标实现等变量对生活满意度起间接作用(Judge,Bono,Erez,&Locke,2005;Judge et al.,1998)。Tsaousis,Nikolaou,Ser-daris和Judge(2007)还发现核心自我评价与生活满意度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并调节了生理健康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一致表明,当个体认为自己更有能力和价值时,他们对生活感到越满意。
然而,以往研究主要关注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迄今为止仍鲜有实证研究探讨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核心自我评价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特质(Judge et al.,2000),但也有学者强调核心自我评价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和刺激有关,因而又会随不同情境产生波动(Judge,2009;黎建斌,聂衍刚,2010)。我们认为,水平和稳定性是核心自我评价的两种重要特性。
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评价的水平波动幅度。外界的评价性反馈是使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黎建斌,马利军,陶惠斯,池思晓,印刷中)。那些持有稳定自我评价的人较少受到外界评价性反馈的影响,其自我评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变化不大:自我评价不稳定的人则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自我评价水平即使在较短时间内也表现出较大的波动(Markus&Kun-ds,1986)。因此,可以通过多次重复测量来考察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我们认为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
首先,研究表明持有不稳定自我评价的人对外界的评价性反馈较为敏感,过分关注外界的反馈以及对自己责备求全,因此存在更多不良的社会适应行为、更容易感到抑郁和焦虑,以及对生活感到更不满意(Rosenberg,1979)。这些不良的行为和情感反应使个体难以体验到幸福的生活(Kuge,Clements,&Powell,1983)。据此,可以推测自我评价稳定性越高,其对生活感到更满意。
其次,自我评价稳定性较低的人的自我评价水平波动较大,从而削弱了对结果变量的预测力度(Kernis,Grannemann,&Barclay,1989;Kemis,Grannemann,&Mathis,1991)。如果个体拥有稳定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那么在某一时刻测量到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理论上能够较好地反映其总体平均水平,因而可能更好地预测之后所体验到的生活满意度。相反,如果个体对自己的评价水平变化较大,那么某一时刻的水平就难以代表其总体平均水平,因此对之后的生活满意度的预测力度就较低。这表明,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有助于巩固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正如Baron和Kennv(1986)对调节变量的定义,能够改变或加强其他两个变量关系的第三个变量称为调节变量。为此,我们认为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可能调节了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范式,考察核心自我评价的水平和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本文假设:(1)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和稳定性分别对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2)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调节了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2、方法
2.1 对象
在广州市两所大学选取了22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剔除无效被试后,共获得有效被试为193人。其中,男生86名,女生107名,平均年龄为18.65±0.75岁。被试参加研究以换取素质学分。
2.2 测量工具
核心自我评价当前水平。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ore Self-Eva!uations Scale,CSES;Judge,Erez,Bono。&Thoresen,2003)测量被试核心自我评价的当前水平。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共12道题目,采用Likert5点计分,双数题目采用反向计分。研究证实,该量表在中国和日本等东方国家都具有良好的信效度(Bowling,Wang,Tang,&Kennedy,2010;Piccolo,Judge,Takahashi,Watanabe,&Locke,2005)。虽然CSES在我国也得到广泛应用(李昌林,孙庆民,2007;杨晓峰,许思安,郑雪,2009),但一直缺乏统一的修订版本。我们参考国内其他的翻译版本,采用回译法对CSES进行翻译。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2道题目负荷在同一个潜在结构上,符合理论构想(Judge et al.,2003)。所有因子负荷都高于0.4,拟合参数为X2/df=1.423,GFI=0.91,CFI=0.97,NFI=0.91,TLI=0.96,RMSEA=0.064。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3。 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我们采用经验取样法测量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借鉴以往的测量步骤(Kemis et al.,1989,1991),使用CSES对被试进行连续5天、每天早晚9点各一次的重复测量。量表的指导语着重强调被试记录自己当前时刻的核心自我评价。经过连续10次的测量,每个被试得出lO个核心自我评价的分数,然后计算这10个分数的标准差作为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的指标,标准差越大表示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低(变异性越大),反之越高(变异性越低)。测量由经培训的辅导员收集,并在测量时才发给每位被试并即时回收。为保证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删除那些多于3次没有完成测量的被试,最后剩下193名有效被试。同时,还计算出10个核心自我评价分数的平均数作为“核心自我评价平均水平”进行分析。
生活满意度。采用邱林(2006)修订的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共5道题目,采用Likert7点计分法,测量被试对自己生活整体的认知性评价。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5道题目同时负荷在同一个潜在结构上,所有因子负荷都高于0.4,拟合参数为X2/df=1.470,GFI=0.97,CFI=0.99。NFI=0.96,TLI=0.98,RMSEA=0.063。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8。
2.3 步骤
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先在第一学期开学两周后测量被试的核心自我评价当前水平。一周后,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对被试进行连续5天,每天2次的测量以获得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以及平均水平。再一周后测量被试的生活满意度。所得数据在SPSS 11.5上进行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性别差异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所有变量进行性别差异检验。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在核心自我评价当前水平(M男=3.533±0,489,M女=3.574±0.498)、平均水平(M男=3.429±0.450,M女=3.522±0.431)、稳定性(M男=0.439±0.285,M女=0.415±0.307)以及生活满意度(M男=4.426±0.849,M女=4.597±0.766)上均不存在差异。
3.2 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稳定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考察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见表1)。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的当前水平和平均水平与生活满意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不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稳定性的相关系数十分低,表明两者是两个不同的结构。
3.3 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采用多层回归分析考察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和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见表2)。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核心自我评价当前水平和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模型显著,F(4,187)=12.366,p<0.001,该模型一共解释生活满意度20.9%的方差变异。同样地,核心自我评价平均水平和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模型显著,F(4,187)=14.623,p<0.001,该模型一共解释生活满意度23.8%的方差变异。结果还显示,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对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预测,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不显著,而且核心自我评价平均水平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力度大于当前水平。
3.4 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以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为自变量,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为调节变量进行调节效应检验。按照调节效应的检验程序(温忠麟,侯杰泰,张雷,2005),首先将核心自我评价当前水平、平均水平以及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分别进行中心化,将中心化后的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相乘作为调节项,然后做层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核心自我评价当前水平和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之后,“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核心自我评价当前水平”的乘积项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增益方差(△R2=0.016),该调节项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系数β=-0.138,t=-1.977,p<0.05。另外,把“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核心自我评价平均水平”的乘积项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同样发现该调节项能够额外解释生活满意度3.3%的方差变异,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系数/β=-0.203,t=-2.911,p<0.01。
为了更直观地考察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调节作用的实质,以高低27%为标准把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和稳定性各划分为高中低三组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核心自我评价当前水平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显著,F(2,184)=23.525,p<0.001。η2=0.204;稳定性主效应不显著,F(2,184)=0.453,p>0,05,η2=0.005;两者的交互作用效应显著。F(4,184)=2.708,p<0,05,η2=0.056,见图1。另外,结果还显示核心自我评价平均水平对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主效应,F(2,184)=14.286,p<0.001,η2=0.134;稳定性主效应不显著,F(2,184)=0.539,p>0.05,η2=0.006;两者的交互作用效应显著,F(2,184)=7.704,p<0,001,η2=0.143,见图2。具体来说,随着个体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的升高,其生活满意度也越高:当个体拥有稳定高水平的核心自我评价时,他们对生活感到更加满意。
综合上述结果,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对生活满意度均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但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不显著,部分证实了假设1: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调节了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证实了假设2。
4、讨论
4.1 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Judge et al.,1998;Tsaousis et al.。2007),本研究再次证实了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对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影响。结果还显示核心自我评价平均水平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力度大于当前水平,表明核心自我评价平均水平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力更佳。这是由于某一时刻的人格特质水平不一定能很好地代表总体的特质水平,因而对结果变量的预测力较低:但在较长时期内。人格特质的跨情景变异又趋于中心水平,因而对行为的预测力有所提高(Fleeson,2001;Noftle&Fleeson,2010)。
然而,本研究并没有证实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存在预测作用。Kernis等人(1989,1991)的研究发现,自我评价稳定性能够反向预测负性情感。不一致的结果可能是因为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而致的。虽然Brief认为生活满意度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Brie,1998),但更多的研究认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范畴(Diener。1984;Diener,Eunkook,&Oishi,1997),表明生活满意度和负性情感并不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是两个不同的维度。而且,本研究所用的生活满意度量表主要测量被试对生活的认知性评价,而非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本研究没有证实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作用。
4.2 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加强了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之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当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和稳定性都较高时,他们持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而当水平较低而稳定性较高时,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更低。核心自我评价能够直接和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本文认为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的调节作用在不同影响模型中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
在直接模型中,Packer(1985)认为,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是对外界评价的基础并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那些认为自己有能力和有价值的人把遇到的问题放在一个“积极的框架”内考虑,而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和没有价值的人则放在“消极的框架”内考虑(Judge et al.,1998)。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在其中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巩固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积极评价,从而持续积极地评价自己的生活。持有稳定且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人,即使处于逆境时仍认为自己是有能力和有价值的、能够控制外界环境、保持稳定的情绪,这种持续一致的积极特质维持了他们对生活一贯的积极评价。相反,持有稳定消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人在逆境时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价值和对生活的控制能力。这种持续消极的自我评价导致个体对生活评价得更为消极。
在间接模型中,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可能通过加强核心自我评价与中间变量的联系产生作用。持有高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的人常常采用问题指向的应对策略(Kammeyer-Mueller,Judge,&Scott。2009)、设置积极的趋向目标(Judge&Larsen,2001),以及扩大已有资源的优势(Judge&Hurst。2007),这些行为都有助于提高生活满意度。即使处于逆境时,持有稳定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人更可能保持几乎相同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因此倾向持续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设置积极的目标以及有效地利用身边的资源,从而维持对生活的积极评价。相反,持有稳定消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人则受到自己的“无力感图式”的影响,他们即使在一般的或有利的情境下也习惯性地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设置回避目标、不相信自己能够获得和利用外在的资源,因此容易使他们对生活作出消极的评价。
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当人们核心自我评价不稳定时,其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较弱:当具备稳定的核心自我评价时,其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较强。这是由于核心自我评价不稳定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常常发生变化而致。对于这些人来说,某一时刻的评价水平与总体的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纵向研究范式,在测量生活满意度的时候。他们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之前测量所得的水平已发生一定的变化,因而某一特定时刻测量得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之后的生活满意度。反观人格特质对心理感受和客观行为的预测力之所以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其中可能的原因是研究者们较少考虑人格特质的个体内变异。
需要注意的是。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既包括短期稳定性,也包括长期稳定性,本研究关注的只是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短期稳定性。从人格特质的毕生发展观来看,不同的人格特质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人格结构的变化、排列次序的变化以及平均水平的变化(Roberts&Mroczek 2008)。从这个观点来看,本文不禁思考随着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历程的发展,其核心自我评价结构和水平是否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其功能带来怎样的影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5、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核心自我评价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正性的预测,经多次测量所得的核心自我评价平均水平比单次测量所得的状态水平对生活满意度有更高的预测力。(2)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稳定性是两个独立的结构。(3)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调节了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具有稳定高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的个体具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核心自我评价,核心自我评价水平,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生活满意度,个体内变异
分类号:B8484
1、前言
学界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包括“从下而上”和“从上而下”两种取向。“从下而上”取向的研究表明收入、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外在因素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变量(CampelL Converse,&R0ger,1976)。“从上而下”取向的研究认为生活满意度主要受人格特质影响,人格是有效预测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DeNeve&Cooper,1998:Di-ener&Diener,1995)。
近年来,Judge,Locke和Durham(1997)提出了一个高阶的人格概念——核心自我评价(CoreSelf-Evaluations,CSE),并将其定义为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准的评价。核心自我评价由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以及控制点四个低阶核心特质组成,这四个特质组成一个潜在的、宽泛的人格结构(Judge,Bono,&Locke,2000;Judge,Locke。Durham。&Kluger,1998)。该概念为研究人格特质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至今,已有多项研究发现核心自我评价不仅能直接预测生活满意度,而且还能够通过工作特征知觉、工作满意度、自我和谐与目标实现等变量对生活满意度起间接作用(Judge,Bono,Erez,&Locke,2005;Judge et al.,1998)。Tsaousis,Nikolaou,Ser-daris和Judge(2007)还发现核心自我评价与生活满意度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并调节了生理健康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一致表明,当个体认为自己更有能力和价值时,他们对生活感到越满意。
然而,以往研究主要关注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迄今为止仍鲜有实证研究探讨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核心自我评价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特质(Judge et al.,2000),但也有学者强调核心自我评价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和刺激有关,因而又会随不同情境产生波动(Judge,2009;黎建斌,聂衍刚,2010)。我们认为,水平和稳定性是核心自我评价的两种重要特性。
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评价的水平波动幅度。外界的评价性反馈是使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黎建斌,马利军,陶惠斯,池思晓,印刷中)。那些持有稳定自我评价的人较少受到外界评价性反馈的影响,其自我评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变化不大:自我评价不稳定的人则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自我评价水平即使在较短时间内也表现出较大的波动(Markus&Kun-ds,1986)。因此,可以通过多次重复测量来考察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我们认为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
首先,研究表明持有不稳定自我评价的人对外界的评价性反馈较为敏感,过分关注外界的反馈以及对自己责备求全,因此存在更多不良的社会适应行为、更容易感到抑郁和焦虑,以及对生活感到更不满意(Rosenberg,1979)。这些不良的行为和情感反应使个体难以体验到幸福的生活(Kuge,Clements,&Powell,1983)。据此,可以推测自我评价稳定性越高,其对生活感到更满意。
其次,自我评价稳定性较低的人的自我评价水平波动较大,从而削弱了对结果变量的预测力度(Kernis,Grannemann,&Barclay,1989;Kemis,Grannemann,&Mathis,1991)。如果个体拥有稳定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那么在某一时刻测量到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理论上能够较好地反映其总体平均水平,因而可能更好地预测之后所体验到的生活满意度。相反,如果个体对自己的评价水平变化较大,那么某一时刻的水平就难以代表其总体平均水平,因此对之后的生活满意度的预测力度就较低。这表明,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有助于巩固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正如Baron和Kennv(1986)对调节变量的定义,能够改变或加强其他两个变量关系的第三个变量称为调节变量。为此,我们认为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可能调节了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范式,考察核心自我评价的水平和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本文假设:(1)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和稳定性分别对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2)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调节了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2、方法
2.1 对象
在广州市两所大学选取了22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剔除无效被试后,共获得有效被试为193人。其中,男生86名,女生107名,平均年龄为18.65±0.75岁。被试参加研究以换取素质学分。
2.2 测量工具
核心自我评价当前水平。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ore Self-Eva!uations Scale,CSES;Judge,Erez,Bono。&Thoresen,2003)测量被试核心自我评价的当前水平。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共12道题目,采用Likert5点计分,双数题目采用反向计分。研究证实,该量表在中国和日本等东方国家都具有良好的信效度(Bowling,Wang,Tang,&Kennedy,2010;Piccolo,Judge,Takahashi,Watanabe,&Locke,2005)。虽然CSES在我国也得到广泛应用(李昌林,孙庆民,2007;杨晓峰,许思安,郑雪,2009),但一直缺乏统一的修订版本。我们参考国内其他的翻译版本,采用回译法对CSES进行翻译。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2道题目负荷在同一个潜在结构上,符合理论构想(Judge et al.,2003)。所有因子负荷都高于0.4,拟合参数为X2/df=1.423,GFI=0.91,CFI=0.97,NFI=0.91,TLI=0.96,RMSEA=0.064。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3。 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我们采用经验取样法测量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借鉴以往的测量步骤(Kemis et al.,1989,1991),使用CSES对被试进行连续5天、每天早晚9点各一次的重复测量。量表的指导语着重强调被试记录自己当前时刻的核心自我评价。经过连续10次的测量,每个被试得出lO个核心自我评价的分数,然后计算这10个分数的标准差作为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的指标,标准差越大表示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低(变异性越大),反之越高(变异性越低)。测量由经培训的辅导员收集,并在测量时才发给每位被试并即时回收。为保证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删除那些多于3次没有完成测量的被试,最后剩下193名有效被试。同时,还计算出10个核心自我评价分数的平均数作为“核心自我评价平均水平”进行分析。
生活满意度。采用邱林(2006)修订的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共5道题目,采用Likert7点计分法,测量被试对自己生活整体的认知性评价。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5道题目同时负荷在同一个潜在结构上,所有因子负荷都高于0.4,拟合参数为X2/df=1.470,GFI=0.97,CFI=0.99。NFI=0.96,TLI=0.98,RMSEA=0.063。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8。
2.3 步骤
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先在第一学期开学两周后测量被试的核心自我评价当前水平。一周后,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对被试进行连续5天,每天2次的测量以获得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以及平均水平。再一周后测量被试的生活满意度。所得数据在SPSS 11.5上进行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性别差异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所有变量进行性别差异检验。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在核心自我评价当前水平(M男=3.533±0,489,M女=3.574±0.498)、平均水平(M男=3.429±0.450,M女=3.522±0.431)、稳定性(M男=0.439±0.285,M女=0.415±0.307)以及生活满意度(M男=4.426±0.849,M女=4.597±0.766)上均不存在差异。
3.2 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稳定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考察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见表1)。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的当前水平和平均水平与生活满意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不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稳定性的相关系数十分低,表明两者是两个不同的结构。
3.3 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采用多层回归分析考察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和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见表2)。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核心自我评价当前水平和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模型显著,F(4,187)=12.366,p<0.001,该模型一共解释生活满意度20.9%的方差变异。同样地,核心自我评价平均水平和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模型显著,F(4,187)=14.623,p<0.001,该模型一共解释生活满意度23.8%的方差变异。结果还显示,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对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预测,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不显著,而且核心自我评价平均水平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力度大于当前水平。
3.4 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以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为自变量,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为调节变量进行调节效应检验。按照调节效应的检验程序(温忠麟,侯杰泰,张雷,2005),首先将核心自我评价当前水平、平均水平以及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分别进行中心化,将中心化后的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相乘作为调节项,然后做层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核心自我评价当前水平和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之后,“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核心自我评价当前水平”的乘积项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增益方差(△R2=0.016),该调节项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系数β=-0.138,t=-1.977,p<0.05。另外,把“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核心自我评价平均水平”的乘积项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同样发现该调节项能够额外解释生活满意度3.3%的方差变异,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系数/β=-0.203,t=-2.911,p<0.01。
为了更直观地考察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调节作用的实质,以高低27%为标准把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和稳定性各划分为高中低三组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核心自我评价当前水平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显著,F(2,184)=23.525,p<0.001。η2=0.204;稳定性主效应不显著,F(2,184)=0.453,p>0,05,η2=0.005;两者的交互作用效应显著。F(4,184)=2.708,p<0,05,η2=0.056,见图1。另外,结果还显示核心自我评价平均水平对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主效应,F(2,184)=14.286,p<0.001,η2=0.134;稳定性主效应不显著,F(2,184)=0.539,p>0.05,η2=0.006;两者的交互作用效应显著,F(2,184)=7.704,p<0,001,η2=0.143,见图2。具体来说,随着个体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的升高,其生活满意度也越高:当个体拥有稳定高水平的核心自我评价时,他们对生活感到更加满意。
综合上述结果,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对生活满意度均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但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不显著,部分证实了假设1: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调节了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证实了假设2。
4、讨论
4.1 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Judge et al.,1998;Tsaousis et al.。2007),本研究再次证实了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对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影响。结果还显示核心自我评价平均水平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力度大于当前水平,表明核心自我评价平均水平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力更佳。这是由于某一时刻的人格特质水平不一定能很好地代表总体的特质水平,因而对结果变量的预测力较低:但在较长时期内。人格特质的跨情景变异又趋于中心水平,因而对行为的预测力有所提高(Fleeson,2001;Noftle&Fleeson,2010)。
然而,本研究并没有证实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存在预测作用。Kernis等人(1989,1991)的研究发现,自我评价稳定性能够反向预测负性情感。不一致的结果可能是因为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而致的。虽然Brief认为生活满意度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Brie,1998),但更多的研究认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范畴(Diener。1984;Diener,Eunkook,&Oishi,1997),表明生活满意度和负性情感并不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是两个不同的维度。而且,本研究所用的生活满意度量表主要测量被试对生活的认知性评价,而非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本研究没有证实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作用。
4.2 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加强了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之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当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和稳定性都较高时,他们持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而当水平较低而稳定性较高时,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更低。核心自我评价能够直接和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本文认为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的调节作用在不同影响模型中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
在直接模型中,Packer(1985)认为,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是对外界评价的基础并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那些认为自己有能力和有价值的人把遇到的问题放在一个“积极的框架”内考虑,而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和没有价值的人则放在“消极的框架”内考虑(Judge et al.,1998)。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在其中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巩固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积极评价,从而持续积极地评价自己的生活。持有稳定且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人,即使处于逆境时仍认为自己是有能力和有价值的、能够控制外界环境、保持稳定的情绪,这种持续一致的积极特质维持了他们对生活一贯的积极评价。相反,持有稳定消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人在逆境时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价值和对生活的控制能力。这种持续消极的自我评价导致个体对生活评价得更为消极。
在间接模型中,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可能通过加强核心自我评价与中间变量的联系产生作用。持有高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的人常常采用问题指向的应对策略(Kammeyer-Mueller,Judge,&Scott。2009)、设置积极的趋向目标(Judge&Larsen,2001),以及扩大已有资源的优势(Judge&Hurst。2007),这些行为都有助于提高生活满意度。即使处于逆境时,持有稳定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人更可能保持几乎相同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因此倾向持续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设置积极的目标以及有效地利用身边的资源,从而维持对生活的积极评价。相反,持有稳定消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人则受到自己的“无力感图式”的影响,他们即使在一般的或有利的情境下也习惯性地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设置回避目标、不相信自己能够获得和利用外在的资源,因此容易使他们对生活作出消极的评价。
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当人们核心自我评价不稳定时,其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较弱:当具备稳定的核心自我评价时,其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较强。这是由于核心自我评价不稳定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常常发生变化而致。对于这些人来说,某一时刻的评价水平与总体的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纵向研究范式,在测量生活满意度的时候。他们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之前测量所得的水平已发生一定的变化,因而某一特定时刻测量得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之后的生活满意度。反观人格特质对心理感受和客观行为的预测力之所以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其中可能的原因是研究者们较少考虑人格特质的个体内变异。
需要注意的是。核心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既包括短期稳定性,也包括长期稳定性,本研究关注的只是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短期稳定性。从人格特质的毕生发展观来看,不同的人格特质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人格结构的变化、排列次序的变化以及平均水平的变化(Roberts&Mroczek 2008)。从这个观点来看,本文不禁思考随着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历程的发展,其核心自我评价结构和水平是否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其功能带来怎样的影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5、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核心自我评价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正性的预测,经多次测量所得的核心自我评价平均水平比单次测量所得的状态水平对生活满意度有更高的预测力。(2)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稳定性是两个独立的结构。(3)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调节了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具有稳定高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的个体具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