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并契合沿途国家的各种需求,跨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广博而深远。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常常使用各自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进行交际,而非语言行为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本文以身势语、时间段和沉默缄言等非语言行为为例,探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旨在提高人们跨文化交流意识,正确使用非语言交际方式,避免由于无知而引起发文化冲突,能够成功完成对外交流活动。
关键词:非语言行为;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
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经济增长以及贸易投资格局正在酝酿深刻调整,亚欧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域内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特别是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创建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扩大与贸易伙伴的合作与交往,甚至去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和旅游。
社会全球化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距离越来越近、交流方式越来越快捷简便,因而跨文化交際活动也越来越广泛。语言行为交流成功的关键是要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有共享性,同时又具有民族差异性。由此,为了成功完成跨文化交流活动,在掌握不同国家的语言同时,最好能知晓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有不同国家的非语言交际方式。
人类交流有语言行为交流和非语言行为交流。非语言和语言一样具有交际作用,使用范围广,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产物,具有社会文化背景。由此,有文化的地方就会有非语言交际的产物和演变。但由于所处国家、民族不同,其交际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使人们处在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其交流的方法也不完全一样。如果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势必会导致文化冲突。因为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感情和情感的表露,会直接影响人们之间的交流。本文将以身势语和沉默缄言等非语言行为为例,探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身势语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方式,人们会用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来传递交流信息。具有极强的文化特色,形式多,使用普遍。我们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许多方面的身势语差异和冲突,因此,我们要认真了解不同身势语的含义及其文化差异,以期获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在美国,人们习惯用食指指物或人;德国人是用小指指物或人;日本人会用整个手,手掌朝上;在大部分亚洲地区,用食指指人或物将被认为对人大不敬。在阿根廷,男人会捻胡子表示一切都搞定了、很好、很棒之意;在美国,人们用食指和拇指做成圆圈、伸展其余三个手指表达这个意思;在日本或韩国,这个身势动作是表示“钱”;在中国和法国,这是表达“零”的意思。在阿拉伯人中间,这个动作伴随暴露的牙齿是表达“十足的敌意”;在墨西哥、德国和突尼斯,这个动作表达了粗俗的含义,即“我要杀死你”。又如暗示某人朝自己身子的方向过来时,美国人会用一只手指并拢的手掌朝上,向自己身体摆动表示;韩国人也是用把手指做成杯子状的手势表达同一意思,不过手掌是朝下,手指朝向手掌摆动;而韩国人这种身势在美国人看来,他们会认为是告别语。菲律宾人通常是快速向下点头表示招呼某人过来;对于许多阿拉伯人来说,请求某人“过来”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举起右手,手掌朝上,并且一边握紧或打开这只手。一般人们点头表示“好的”、摇头表示“不”,但是泰国人点头是表示“不”,美国人和希腊人几乎相似,点头表示“好的”;但希腊人表示“不”时,用仰脸、头往后甩的动作表示。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常用“耸肩”这个行为表达“我无法”、“我无计可施”、“我心有余而力不足”等。在中国表达上述含义时,人们习惯摇头或摆手。
姿态和坐姿常常让人深入了解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在许多亚洲文化里,更多的问候方式是鞠躬。在日本,低位姿态表示一种尊重。位低的人通常先鞠躬,而且低头要比其他人的更低,相反,位高者决定何时结束鞠躬;泰国人“双手合十”这个动作与鞠躬类似,即,双手掌心并拢,放在身体前面,手指到达脖颈高度——表示尊重,头离开手指越低,人们看到的是更多的尊重;在美国,人们更重视随意和友好。当人们站着时,通常是斜着身体埋在扶手椅和长沙发上;但是在生活方式更加正式的德国和瑞典,斜身靠沙发背认为是粗鲁行为;在土耳其,将手放口袋里是一种不尊重的标志。
人们会利用观察到的对方的面部表情来采取应对措施。在许多地中海地区,人们会夸张痛苦和悲伤的标志,譬如,很多男士会在大庭广众场合痛哭流涕;美国人会压抑这种情感的流露;日本人会通过大笑或微笑掩盖愤怒、悲伤和厌恶之情;中国人为了保住面子会避免表露太多这样的情感。
另外,不同文化的座位安排方式和意义有所不同。当美国人在一起时,他们往往是跟坐对面的人而不是坐旁边的人对话;开会时,领导习惯坐桌子一端的座位,以此从物理上与其他人分开。在朝鲜,座位安排反应出地位和角色区别。在日本,最重要的人是坐在长方形座位的一端的,与他位置略低的就坐右边或左边,位置最低的坐靠门口座位,或是坐与最重要的人相对的座位。在小车、办公室或者家里,右边座位被视作尊位。
沉默表示各种各样有效的信息,在我们进行交流时,它能给我们传递各种非语言的暗示信息。在交往中的停顿——沉默暗示语影响了人际交流,此时人们可以思考、审视或者压抑一种情感,编译一段冗长的回应,或开辟另一种思路。沉默有助于提供反馈,提醒信息的传递者和接收者捋思路,找到它在全部人际交流中的重要性。人们把沉默暗示语理解为同意的痕迹、缺少兴趣、感情受伤或者蔑视。它超越了语言的轨道,经常揭示话语掩盖的内容。 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运用是有差异的。例如在回答“你会嫁给我吗”这个问题时,沉默在英语里被理解为“不确定”,在日语里被理解为“接受”,在伊博,如果女士继续站在那里,沉默是被认为“拒绝”之意,但是如果她一言不发地跑走了,这就是“接受”之意。在强调亲朋好友社交的犹太、阿拉伯和意大利文化里,人们很少沉默。
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沉默观有很大的区别,许多东方人传统认为言语会葬送一份内心平静和智慧,这是出自沉默的经验。佛教传授:“真的就是真的,当它被说出来就不真了”。日本有谚语:“嘎嘎的鸭子被枪击”、“祸从口出”、“花开自然香”,这些都说明日本人认为沉默胜过言语。印度文化里,沉默观占了主导地位,印度教认为“自我成就、救助、真理、智慧、平静和天赐的福这些都是个人默默地与自己交流——沉思和自省反思中获得的。但是代表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主流文化里有谚语:“吱吱响的轮子先上油(会抱怨的人先得好处)”。这说明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在讲话或与人交谈时最忌讳沉默不语。中国人的大学课堂里,学生都喜欢沉默,而西方外教对此疑惑不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类交际由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组成。相对而言,人们交往中通过非语言交际行为传递的信息远远超过了语言交际行为传递的信息。非言语交际行为不仅对同种文化的人际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是表现出愈来愈重要的态势。只有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坚持对比研究,仔细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行为,避免产生民族优越感,导致文化冲突,从而更好地促进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成功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关键词:非语言行为;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
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经济增长以及贸易投资格局正在酝酿深刻调整,亚欧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域内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特别是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创建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扩大与贸易伙伴的合作与交往,甚至去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和旅游。
社会全球化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距离越来越近、交流方式越来越快捷简便,因而跨文化交際活动也越来越广泛。语言行为交流成功的关键是要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有共享性,同时又具有民族差异性。由此,为了成功完成跨文化交流活动,在掌握不同国家的语言同时,最好能知晓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有不同国家的非语言交际方式。
人类交流有语言行为交流和非语言行为交流。非语言和语言一样具有交际作用,使用范围广,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产物,具有社会文化背景。由此,有文化的地方就会有非语言交际的产物和演变。但由于所处国家、民族不同,其交际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使人们处在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其交流的方法也不完全一样。如果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势必会导致文化冲突。因为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感情和情感的表露,会直接影响人们之间的交流。本文将以身势语和沉默缄言等非语言行为为例,探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身势语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方式,人们会用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来传递交流信息。具有极强的文化特色,形式多,使用普遍。我们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许多方面的身势语差异和冲突,因此,我们要认真了解不同身势语的含义及其文化差异,以期获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在美国,人们习惯用食指指物或人;德国人是用小指指物或人;日本人会用整个手,手掌朝上;在大部分亚洲地区,用食指指人或物将被认为对人大不敬。在阿根廷,男人会捻胡子表示一切都搞定了、很好、很棒之意;在美国,人们用食指和拇指做成圆圈、伸展其余三个手指表达这个意思;在日本或韩国,这个身势动作是表示“钱”;在中国和法国,这是表达“零”的意思。在阿拉伯人中间,这个动作伴随暴露的牙齿是表达“十足的敌意”;在墨西哥、德国和突尼斯,这个动作表达了粗俗的含义,即“我要杀死你”。又如暗示某人朝自己身子的方向过来时,美国人会用一只手指并拢的手掌朝上,向自己身体摆动表示;韩国人也是用把手指做成杯子状的手势表达同一意思,不过手掌是朝下,手指朝向手掌摆动;而韩国人这种身势在美国人看来,他们会认为是告别语。菲律宾人通常是快速向下点头表示招呼某人过来;对于许多阿拉伯人来说,请求某人“过来”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举起右手,手掌朝上,并且一边握紧或打开这只手。一般人们点头表示“好的”、摇头表示“不”,但是泰国人点头是表示“不”,美国人和希腊人几乎相似,点头表示“好的”;但希腊人表示“不”时,用仰脸、头往后甩的动作表示。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常用“耸肩”这个行为表达“我无法”、“我无计可施”、“我心有余而力不足”等。在中国表达上述含义时,人们习惯摇头或摆手。
姿态和坐姿常常让人深入了解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在许多亚洲文化里,更多的问候方式是鞠躬。在日本,低位姿态表示一种尊重。位低的人通常先鞠躬,而且低头要比其他人的更低,相反,位高者决定何时结束鞠躬;泰国人“双手合十”这个动作与鞠躬类似,即,双手掌心并拢,放在身体前面,手指到达脖颈高度——表示尊重,头离开手指越低,人们看到的是更多的尊重;在美国,人们更重视随意和友好。当人们站着时,通常是斜着身体埋在扶手椅和长沙发上;但是在生活方式更加正式的德国和瑞典,斜身靠沙发背认为是粗鲁行为;在土耳其,将手放口袋里是一种不尊重的标志。
人们会利用观察到的对方的面部表情来采取应对措施。在许多地中海地区,人们会夸张痛苦和悲伤的标志,譬如,很多男士会在大庭广众场合痛哭流涕;美国人会压抑这种情感的流露;日本人会通过大笑或微笑掩盖愤怒、悲伤和厌恶之情;中国人为了保住面子会避免表露太多这样的情感。
另外,不同文化的座位安排方式和意义有所不同。当美国人在一起时,他们往往是跟坐对面的人而不是坐旁边的人对话;开会时,领导习惯坐桌子一端的座位,以此从物理上与其他人分开。在朝鲜,座位安排反应出地位和角色区别。在日本,最重要的人是坐在长方形座位的一端的,与他位置略低的就坐右边或左边,位置最低的坐靠门口座位,或是坐与最重要的人相对的座位。在小车、办公室或者家里,右边座位被视作尊位。
沉默表示各种各样有效的信息,在我们进行交流时,它能给我们传递各种非语言的暗示信息。在交往中的停顿——沉默暗示语影响了人际交流,此时人们可以思考、审视或者压抑一种情感,编译一段冗长的回应,或开辟另一种思路。沉默有助于提供反馈,提醒信息的传递者和接收者捋思路,找到它在全部人际交流中的重要性。人们把沉默暗示语理解为同意的痕迹、缺少兴趣、感情受伤或者蔑视。它超越了语言的轨道,经常揭示话语掩盖的内容。 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运用是有差异的。例如在回答“你会嫁给我吗”这个问题时,沉默在英语里被理解为“不确定”,在日语里被理解为“接受”,在伊博,如果女士继续站在那里,沉默是被认为“拒绝”之意,但是如果她一言不发地跑走了,这就是“接受”之意。在强调亲朋好友社交的犹太、阿拉伯和意大利文化里,人们很少沉默。
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沉默观有很大的区别,许多东方人传统认为言语会葬送一份内心平静和智慧,这是出自沉默的经验。佛教传授:“真的就是真的,当它被说出来就不真了”。日本有谚语:“嘎嘎的鸭子被枪击”、“祸从口出”、“花开自然香”,这些都说明日本人认为沉默胜过言语。印度文化里,沉默观占了主导地位,印度教认为“自我成就、救助、真理、智慧、平静和天赐的福这些都是个人默默地与自己交流——沉思和自省反思中获得的。但是代表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主流文化里有谚语:“吱吱响的轮子先上油(会抱怨的人先得好处)”。这说明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在讲话或与人交谈时最忌讳沉默不语。中国人的大学课堂里,学生都喜欢沉默,而西方外教对此疑惑不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类交际由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组成。相对而言,人们交往中通过非语言交际行为传递的信息远远超过了语言交际行为传递的信息。非言语交际行为不仅对同种文化的人际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是表现出愈来愈重要的态势。只有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坚持对比研究,仔细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行为,避免产生民族优越感,导致文化冲突,从而更好地促进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成功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