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在乡下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el_z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莲都区属于浙江省丽水市,地处浙西山区。
  浙江经济发达,莲都区却是浙江省内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方。浙江属于沿海地区,但莲都区不靠海。这里的优势在青山绿水,山地面积大,生态环境好。浙江提出要把丽水建设成为“后花园”,而莲都则决心要建设“花园中的花园”。
  “花园”表达了一种美丽向往。城市和乡村都在山水之间,莲都建设美丽花园,必然遇到一个城乡发展问题。城市和乡村如何在大花园的建设中“各得其所”,花园建设怎样才能使城乡一体发展?这是他们这几年着力探索的主题。莲都区提出“农旅融合”发展思路,依托山水生态资源,引进旅游,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
  记者来到这里看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如何“融合”。走了几天,到3个乡镇8个村庄采访,耳目一新。“农旅融合”形式上是把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其本质是农业传统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从生态文明角度促进农业发展的尝试。生态经济的支撑点在农村,莲都实践在多个方面富有启示意义。
  以民宿为载体
  村庄兴起的民宿旅游是农业和旅游的结合,也是农民参与“农旅融合”的现实选择。记者在莲都区走访了不同类型的8个乡村,无论是相对偏远的高山乡镇,还是旅游景点附近的村庄,民宿都是亮点,每个村庄都有各自的风景。
  民宿旅游是乡镇经济转型的自觉选择。大港头镇距离莲都区较远。民宿旅游现在成为这个镇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其实,这里过去是木制品的重要基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港头镇的木制品产业不断发展起来,主要是餐桌、椅子等产品,最多的时候,小镇有178家生产厂家。到2015年,全镇还有154家木制品厂,但只有一家有自己的品牌。其他都是“前店后厂”式作坊,不少工厂就是一个简易棚子,“低小散”是这个产业的特点。简易厂房到处私拉电线,街道上煮木料的污水横流,木制品行业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2015年4月,大港头镇决心整治木制品行业。
  整治之后,镇区经济如何发展?他们瞄准了旅游。短短两年时间,大港头镇10个村1.2万多人,发展起了120多家民宿旅馆,有2300多张床位。
  河边村是距离镇所在地大港头很近的一个村。村党支部书记说,打工、种菜和民宿旅游是今天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村600多户,1325口人,有300多户在搞民宿旅游和农家乐。去年国庆节过后,他搞了一个“调研”:搞民宿旅游的人家都有十多万元收入,最少1家有3万元。
  大港头镇紧邻瓯江,附近有一处通济堰,与都江堰齐名。古堰周边的堰头等村庄,本来就有旅游资源。河边村原来不少人在江边开溪鱼馆,就是做鱼的饭店。木制品行业整治之后,大港头、河边等村庄更加主动地投身旅游。这两年,在“农旅融合”观念指导下,他们把溪鱼馆“拓展”为吃住都有的民宿旅游。
  记者了解了一位姓王的老人。全家5口人,儿子儿媳都有工作,孙子孙女读大学。他们家从2015年开始搞民宿旅游。最开始是租房子,花了30多万元装修,搞成7个房间接待游客,一年收入就过十万元。2016年,他们又把自家房屋重新装修,整理出8个房间,开办民宿。现在,他自己估计,两处民宿每年收入在30万元左右。老人这多半辈子做过小生意,卖过菜,开过澡堂,承包过荒山,他说:“现在收入最高,日子过得最好。”
  民宿旅游也能帮农村找到发展新路。利山村是一个畲族村庄,原来只有200多口人,偏居在距离大港头镇十多里外的一条山沟里。2009年,村里还没有像样的道路。当时,莲都区出台政策,补贴旧村改造。利山村的房屋大都是传统的“泥木结构”,用泥巴和木头建筑的,属于危旧房改造之列。村里分3批对5000多平方米农民旧屋全部进行了改造。一个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畲族村庄在山沟里亮了出来。
  基本面貌改变给村庄带来了新机遇。改造完成之后,村里引进上海一家公司搞农家乐,2015年搞起了民宿村,当年秋天开业。2016年,村民又积极参与办民宿旅游。一年多时间有13家民宿开起来。现在,利山村已经成为大港头镇的一张名片,很多人都慕名而来。记者翻看了一位徐姓人家的民宿住宿登记表,从上海、安徽、江苏等地来的游客居多,最远还有来自辽宁的。
  峰源乡是莲都区最偏远的一个乡镇。全乡8个村庄包括51个自然村,散居在大山里。这几年,他们也努力追赶着“农旅结合”的脚步。夏庄村小上垟自然村只有70户人家、200多口人,这一两年就有20户搞民宿旅游。村里一位叶姓老人已经64岁了。他原来在丽水城里做生意,办过门窗厂,也做过木器。2013年回到村里来修建房屋开办农家乐,他是村里最早一批从事民宿旅游的人。老人感慨地说,民宿旅游给村里带来了很多变化。水泥路通了,道路绿化了,路灯更亮了,这都是看得见的。更重要的是,这两年农民的卫生意识提高很快,对外地来的人也更客气,懂得了一些礼貌。
  民宿这种旅游形式,因为其形式灵活,规模不大,非常适合农民参与。同时,这种方式也深得城市里到乡下度假的人们喜爱。这几年,浙江民宿竟成气候,方兴未艾。莲都区不仅在政策层面提出了“农旅融合”,而且在实践中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让新型农民当主体
  莲都区那些别具一格的民宿旅店外观保留着江南建筑风格,粉墙黛瓦,内装修则处处体现出特别的文化内涵。
  一默是一个民宿旅店的名字。主人是一位做过多年中学语文老师的畲族女子,姓雷。她因为喜欢陶艺,下乡来找到一块地方,后来干脆辞去教职,一心一意经营起民宿。她现在经营着上下3层的1栋小楼,几个房间别致而充满文化韵味。屋子里,老家具透着岁月沧桑;窗户外,瓯江缓缓流淌,与两岸树影勾勒出水墨江南。每个窗前都随意摆着一束束不同的鲜花,这都不是买来的,而是旅店服务员闲暇时到村外采摘的野花。花色不同,情调浓郁,价廉物美。
  “我们开办民宿就是要通過经营,让乡村老百姓明白什么可以‘卖钱’。”她认为,民宿所“卖”的除土特产和环境之外,其实是一种生活,一种建基于农耕文明而返璞归真的生活。   一位姓杨的“80后”小伙子给自己的民宿取了一个独特的名字,叫“画居匠心”。这个“匠”就是木匠。杨家父子都是木匠,他们把“匠心”写满院子,充溢每一个房间。
  这是河边村一处路边的小院,迎门半壁墙,全由石头垒砌。人工修筑的小溪在院里环绕,中央有一棵没有移走的枯树。整个院子古朴幽静。1栋4层楼房就是民宿主体。小杨的父亲是木匠,在镇里开设木器厂多年。木制品行业整治时,他们回村里腾出老房子,开起了民宿旅游。
  这个民宿旅店以“匠心”为特色。一楼专门辟出一间工作室,准备了各种木工工具,教游客做木工活。2楼到4楼的每个房间都是木结构家具,而且每件家具都是他们父子亲手做的。打造这几间房子的家具,他们整整用了一年时间。走进那些客房,处处可以感受到一个“木”字。一截枯木掏空了做成的灯罩,船桨连接起来是床头,木头枝杈做成墙上的挂钩,两块参差不齐的原木板材拼接起一扇门……木头在他们父子手里竟然变换出那么多花样,在每个房间里都营造出不同风景。
  民宿旅游并不仅仅在于让客人来“住”,更要体现文化含量,才能有韵味。文化元素的加入是莲都区民宿发展的一个着力点。大港头镇帮助利山村成立了文化队,莲都区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乡村文化。文化人直接加入农旅,在民宿旅游中发挥了带头作用。“一默”和“画居匠心”这样的民宿都是由文化人下乡来开办的。他们都是民宿旅游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的一些做法正被当地经营者“效仿”。
  “农旅融合”,谁来发展?主体还是当地农民。但是,并非所有农民都能够直接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
  记者在大港头镇利山村见到一位蓝姓的畲族老人。他们家位于街道中心,地理条件最适合开设民宿,但他却没有参与这项事业。在村庄改造中,他们家原来几口人挤在一起的50多平方米木板房,被改造为两层半的混凝土楼房。
  他对此感到非常满意,也有“非常不满意”的地方。“最不满意的是没有留出杂物仓库。”他说,盖房子时向村干部多次提出过这个要求,但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家现在把一层最好的位置当了“仓库”。一进门,宽敞的大厅里堆满了农具。农用三轮车直接停放在房屋中央,早已闲置的竹木梯子横放墙边,一屋子满当当的东西。他抱怨说,村里一有重要客人来,他就得“关门”,以免“有碍观瞻”。
  老人随手拿起一只罐子,讲起他当年走20多里路,挑了一担柴禾换回这个罐子的故事。也许,每一件农具背后都有这样一个故事,但这些故事仅仅停留在老人记忆中。因为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依然在新房子里过着旧日生活。说起发展农家民宿,他坦言“搞不了”。他的感受是,村子越来越漂亮了,但搞卫生越来越难。垃圾不能往河里扔了,扔到菜地里又怕有味道!
  老人的抱怨其实提出的是一个“农旅融合”给农村带来什么的问题。乡村改造最难的是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必须和生产方式改变相结合。没有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民就会感到住在新房子里不方便,不能随地扔垃圾是个问题。记者大致梳理了各个村从事民宿旅游的农户,带头发展的大都是村干部,跟上来的多是年轻人,或者家里有在外边工作的人。这些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农旅融合”需要以农民为主体,而最先投身到这个事业中来的是新型农民。
  把农业当成“底色”
  听到“底色”这个词,是在沙溪村。这是莲都区老竹畲族自治乡的一个村庄。村边因为有旅游景点东西岩,沙溪这几年也发展起了民宿等农村旅游。
  686口人、325户,村里土地并不多。这两年村里发展旅游,让村委会主任有了新想法:以农业为底色规划村里的作物种植。这个想法是从割稻子来的。以前,割稻子是最费体力的农活,这两年却成为一种吸引游客的旅游展示项目。他们每年开展割稻子“亲子活动”,很多人带孩子来体验。种稻子不再是为了多产稻谷多出大米,而是为了游客体验。
  “我们村里地少,尽管有白莲、水稻等多种作物,但都难以上规模、出效益。”这位姓许的村主任说,“农旅融合”让他们有了新思路:“那就是从旅游角度重新审视种植业,按照不同季节不同颜色,来安排种什么、栽什么,农业是发展旅游的底色。”
  “农旅融合”让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正在成为旅游元素。旅游发展在多个方面促使人们对农业有了新认识。沙溪是把农业当做旅游元素来对待,而利山村的旅游发展则成为农业发展的“底线”。
  这两年,大港头镇和利山村在各个农户中间签订责任书,要求种粮食不打农药、不上化肥、不用“百草枯”这类除草剂。大港头镇党委书记说,这项工作推进起来有些慢,但也要做下去,因为这是基本底线,有了这条,民宿旅游才能存在下去。为此,镇里不仅到村里找农户签责任书,而且推出了农药回收制度。镇党委书记说,旅游发展“倒逼”农业转型升级,不打农药、不上化肥是“底线”。
  在峰源乡新砀村,姓徐的党支部书记从2016年开始尝试用过去的老办法种水稻:不要化肥、不打农药,自然种植。新砀村1006口人分布在8个自然村,这是2013年由3个村庄合并来的行政村。村里5000多亩耕地,大都是耕作费力的梯田,多半撂荒,只有1000多亩还在耕种。2016年,这位党支部书记自费开辟出10亩多地,尝试不上化肥、不用农药,生产优质稻米。一年下来,他算了算账:每亩地开荒成本得1600元,收稻谷400多斤。如果用上化肥,亩产一般在800斤以上。这一年,他收获了4000多斤稻谷,打了2800斤大米。他说,即使每斤大米卖10元钱,也有不少利润。市场上有机大米很多品种都高于这个价格。
  促使这位支书下决心做这个“实验”的也是旅游发展。峰源乡地处偏远,但自然环境优美。这几年民宿旅游刚刚起步,每年夏天都有一些客人到这里避暑乘凉,一住就是好几天。很多人爱吃当地大米,而且还有人愿意带些走,于是,支书去开荒尝试用老办法种田。他们以传统方式进行有机生产的尝试。
  以民宿为载体的“农旅融合”,蔓延到田间地头,改变着农业。农业生产不再单一追求产量,而是在旅游观照下凸显出种植业的“色彩价值”;游客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倒逼农民努力转變方式,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农具在“农旅融合”中已经没有工具意义,而成为一种凝结着农耕文明信息的文化符号。这些大概都可以看作是“农旅融合”给农业带来的变化。   “农旅融合”新要求
  让农民参与旅游开发,对农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最迫切的是改水”,这是老竹镇梁村党支部书记梁伯平的要求。全村1500多口人、504户,大都姓梁,有家谱记载,他们是唐末宋初从福建一个梁姓大户迁来的。1948年出生的梁伯平上世纪80年代离开村里,从承包柜台开始发展了20多年。2009年回到村里当干部,2013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里人建设了新小区,实现了一户一宅。一位本村早年出去的商人收藏了很多老屋子构件,准备搬回来。依托这些条件,加上厚重的历史,梁村也要走民宿旅游的路子。梁伯平说,发展旅游就遇到了吃水问题。原来的管线是满足村里人用水的,现在发展旅游,就需要重新改造管线,准备新水源。再一个是道路。过去村里道路狭窄而弯曲,发展旅游就需要把一些地方修直,而且路边要改造。
  “农旅融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大港头镇党委书记说,早年我们修通了到各个村庄的道路,叫康庄公路。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去谋划“农旅融合”。现在,农村发展民宿,普遍要求治理污水和改造厕所。他们把这个工程叫做“户内改厕,接污纳管”,要把污水纳入管道里。
  “联合起来创品牌”是农民发展民宿旅游的另一个要求。利山村原党支部书记在过去几年领着村里人从农家乐到办民宿村。他的体会是,民宿旅游让农民自己办,很难。农民无力搞营销,单靠村里人不容易办好。他们村里原来组织过民宿协会,统一接待客人,统一分配到农户家里。后来,这个协会解散了。现在,不少村民仍然希望能找到一种组织形式,共同搞营销。
  峰源乡夏庄村小上垟自然村20户搞民宿,他们遇到的也是这样的困难。民宿经营户曾经要求村干部到杭州甚至上海找旅行社,推介村里风景,但都没有成行。简单的民宿协会推介地方民宿品牌,局限性很大。峰源乡乡长正在谋划以床位入股,成立合作社来经营村里的民宿。村庄发展民宿旅游离不开营销,而每家每户甚至一个村庄来进行旅游营销都不现实。如何组织起来,选择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解决的问题。
  学习旅游管理知识是从事民宿旅游的农民普遍的愿望。本来,民宿旅游是建立在农户生活基础上的“副业”,但是,当这种旅游形式有了一定规模,它就渐渐成了农家主业。一家农户管理十几二十间不同类型的客房,他们原有的生活經验和知识都不够,学习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记者在多个村庄都听到农民呼吁:希望有专门旅游管理知识培训。峰源乡农民甚至认为,最迫切的是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微信支付工具。
  记者在村庄走访中还观察到,农民住房结构也是民宿发展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在的民宿旅游其实是利用农民的闲置住房经营的。有的是自家空置住房,有的是租借别人家的闲置房屋。这个前提是,过去十多年里农民住房有了很大改善,无论是住房面积还是房屋基础都有很大变化。房子用来搞民宿,农民自己住哪里?这是一个需要回答好的问题。记者看到,不少开民宿的农民,尤其是家里的老人,要么住到楼房顶层一个角落,要么搬到旁边光线不好的房屋里。客观地说,农民生活条件反倒不如从前了。民宿旅游应该发挥传统民居的旅游功能,但千万不能以“挤走”农民为“前提”。
  “农旅融合”中的乡村格局
  在莲都区围绕民宿发展走访乡镇,人们直接带记者到村里,因为“农旅融合”的亮点大都在村里。河边村紧邻大港头镇,但不属于大港头镇;利山村距离镇政府有十多里路;夏庄村在峰源乡政府所在地5里多地以外,而且民宿发展的亮点在上垟自然村;老竹镇民宿发展重点在沙溪村、新陶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都还有一段路程。“农旅融合”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把旅游带到乡下,尤其是村里。
  “农旅融合”亮点在村里,这让记者想起了一个词汇:乡脚。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研究小城镇时多次提到这个名词。他说,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经济交往的需要,“又经过了一段历程,才发生作为农副产品集散和销售工业制造品中心的市镇,它们各自拥有为其服务对象的若干农村,在我家乡称作乡脚,即市镇的腹地。”费老表达的是历史形成的城乡格局特点。我国地域辽阔,农村分布广而散,集聚经济发展要素的能力相对不足,而城镇是经济功能的中心,也是不同地域范围内的文化和行政中心,农村发展要接受城镇辐射。这是过去30多年乃至更长时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记者到莲都区来调研“农旅融合”,却看到中心和亮点都“偏离”了城镇,而转移到了乡下。“农旅融合”的目的是发展农业,民宿旅游的特色在于体验农村生活,“农旅融合”要到村里见成效。尽管今天村庄发展仍然需要在行政资源和信息等方面得到乡镇支持,接受辐射,但是村庄和乡镇在民宿旅游中出现的“辐射中心功能颠倒”,还是凸显出村庄发展的某种优势。
  直观地看来,发生这个变化的前提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这些年来,首先是水电路等基础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水泥路在浙江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已经通达每一个村庄,而且路面等级在不断提高。自来水、电讯网络等已经与城市没有差别;其次,农民住房条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而提升,从原来的砖瓦房到小楼房,再到今天的别墅式建筑,又到今天的传统民居。这是民宿旅游的基本条件。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民宿旅游实际上是发挥了乡村的某种天然优势。村庄优势是自然环境和农耕生产。而在生态文明视角映照下,这成为乡村的独特资源。农村自然环境成为最可宝贵的生态产品;农耕生产也不再是吃饱肚子的依托,而被赋予更为深刻的文化意义。农具不是用来耕地的,而成为历史文化符号,乡土生活方式有了更多文化体验的意义。“山就在那里”,因认识视角的转换,记者才重新发现这种优势;因为找到了“农旅融合”的思路,最基层的乡村才成为民宿旅游的支撑点和发展亮点。
  当然,城镇辐射乡村的整体格局现在还不能说完全改变了。但是能够看到,这种辐射方式正在发生一些耐人寻味的变化。过去那种通过行政力量,以运动式和工程建设改变农村的做法,慢慢不多见了。旅游成为人们“下乡”的重要方式,旅客个体行为把现代文明生活中的信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带到村里来。记者在莲都区乡村看到,农民餐桌上也备有餐巾纸,见不到过去那种搭在肩头的毛巾,厨房烧火的灶台安装了抽油烟机,街边垃圾桶也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农民在接待游客的过程中,自觉地改变着自己。
  实现城乡平衡是我们多少年追求的目标,消取城乡差别是我们奋斗的方向。更多乡村成为发展亮点,乡间固有的生态环境和农耕文明成为资源优势,这是城乡一体化的内生力量。单靠接受“外来辐射”,乡村是难以赶上城镇的。而有了这种内生资源优势,乡村发展的脚步必然会更快、更有力。
  “农旅融合”给一些偏远村庄也带来很大变化。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偏远村庄受制于地理因素和客观条件,发展缓慢一些。这是发展最难的地方,也是社会毛细血管的顶端末梢。那里保存了更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农耕生产方式。在农旅结合思路观照下,过去的劣势恰恰成为资源优势。“农旅融合”的思路让社会资源开始快速到达这些末梢。这股力量其实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所以,从一个个村庄返回城镇的路上,记者心中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
其他文献
1931年6月27日, 位于美国衣阿华州的斯潘塞小镇上空骄阳似火, 炙热的阳光将黄灿灿的麦穗烤得劈劈作响, 而正在抽穗吐须的玉米则被晒得蔫蔫的;镇子里的狗早已躲在高高的橡树下, 呼哧呼哧地吐着舌头;偶尔, 会有一只金翅雀从小镇上空飞过, 一眨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酷热的天气并没有阻挡住忙碌的人们, 此时, 小镇的八个街区依然人潮如涌。铁匠们赤着上身正在工棚里乒乒乓乓地敲打, 露天集市里的小商小贩
期刊
下了一夜暴风雪, 三只离开狼群觅食的狼被困在了铺满厚厚积雪的草原上。第二天, 暴风雪停了。三只迷失的狼开始了寻找狼群的艰难历程。他们必须找到狼群, 否则在这冰天雪地的草原上, 以他们三只狼的力量根本没有活下去的可能。为了减少体力消耗, 他们三个排成一列, 领头的是一只很有野外生存经验的老狼。后面两个较年轻的狼依次踏着老狼的脚印往前走。天气很冷, 雪也很厚, 他们每走一步都很艰难。突然, 老狼摔倒了
期刊
话说文人掐架, 一般而言都围观者众多。究其原因, 不外乎文人墨水喝多了一点, 骂起人来曲里拐弯的。  唐代有一老先生, 姓甚名谁不详。有一天, 脑袋发热, 写了篇题为《补江总白猿传》的小说。故事里讲道, 梁大同末年, 朝廷派平南将军蔺钦南征, 大军一路杀至桂林。其别将欧阳纥率军攻城略地到了长乐, 平定了各洞府, 深入崇山峻岭。欧阳纥的妻子身材纤细, 皮肤白皙, 十分美丽。不料有一天, 欧阳纥的这位
期刊
1969年, 卡扎菲革命成功, 成为利比亚总统, 时年27岁。他强烈反美, 所以是西方国家所指的疯子和恶棍, 但他实在是个传奇人物:无论任何场合, 卡扎菲总是身着同一颜色的服装, 有时是白衣、白裤、白鞋、白头巾、白手套, 外披一件镶着金边的白色斗篷;有时是黄色卡其布军服, 戴同样颜色的头巾, 在十几名保镖的护卫下出场;他的行动令人难以捉摸, 因为他从小在沙漠里长大, 过惯了无拘无束的游牧生活, 喜
期刊
一次上班迟到被经理逮到了, 我辩解说, 道路整修, 堵车。经理说知道堵车为什么不早点走。我说, 早晨起来要洗刷吃饭, 怎么可能走得早。经理说那为什么不早点起床。我说, 晚上在公司加班到那么晚怎么可能早起床。经理说, 那为什么不提高工作效率, 还非要加班浪费公司的电费。我有点恼怒, 说不就迟到了五分钟吗?有什么大不了的。经理的嗓门更大, 说这不是迟到几分钟的事, 是严重违反劳动纪律。争论的结果是我丢
期刊
阿牛坐车到城里找表哥玩, 中巴车里挤得满满的。车到中途, 又挤上来一个人, 售票员过去让他买票。那人冷笑一声, 问:“买票? 你的车现在严重超员。你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售票员一怔, 怯怯地看了他一眼又一眼, 竟然不声不响, 没再让他买票了。  这人是干啥的呢?阿牛猜了一路, 也没猜明白。  进了城, 阿牛刚出车站, 看到路边有人吵架。一方是出租车司机, 另一方是个胖乘客。胖乘客满脸气愤:“你宰人呀
期刊
我是个贪官。这没有什么好隐瞒的。有时尽管迫于无奈不得不做婊子竖牌坊, 大会小会违心地强调领导干部要廉洁从政, 但完全是对下属们提出的要求。  我有时也想过, 能不能不做贪官, 但实在找不出任何一丁点的理由来说服自己。  开发商张老板, 以极低的价格拿下中心广场那宗地, 那宗地原本是用来建图书馆的, 可张老板一个报告我就同意了改变土地用途, 一幢幢崭新的高档公寓楼拔地而起, 而张老板的钱也叠叠撂起如
期刊
一天早上, 我去主任办公室汇报工作, 不巧主任有事出去了。  等了几分钟, 我有些烦躁, 就顺手拿起桌上的一个笔记本翻看起来,只见上面龙飞凤舞地记着中心每日的工作小结。翻到最新一页, 里面夹着的一张草稿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张草稿没有标题, 左边竖列着全中心同事的名单, 右边与名单对应的是一个个笔画不等的“正”记号, 多的有10多画, 少的也有两三画。奇怪的是自己的名字下却是空白。  我猜想这一定
期刊
同事小王刚进局里一年, 就被提拔成了副科长, 尤为难得的是, 众多头头都赞同这一任命。  大家都很奇怪。论学历, 他比不上大刘;论资历, 他比不上老赵;论溜须拍马, 他比不上小马。于是, 大家都在猜测, 到底是什么让小王脱颖而出的呢?大刘去调查他有没有暗地里攻读学位, 老赵去调查他的人际关系, 小马去调查他有没有背后送礼。几天后, 大家都失望而归。  慢慢地, 大家也就淡忘了这件事情, 唯独我依然
期刊
贾局长家很大, 一共四层, 底层有一个很大的露天后院, 砌了一个大鱼池。  贾局长喜欢钓鱼, 平时节假日就邀同事朋友一起下乡钓鱼。一钓几十斤, 一时吃不完, 就养在自家池里。时不时还有人送鱼来, 池里的鱼越来越多。吃不完, 拿出去卖又影响不好。鱼隔三差五缺氧死去, 让人犯愁。  一个星期六, 贾局长打电话给办公室主任小郑, 邀他钓鱼:“这次不下乡镇, 就在我家钓。”小郑愣了半天:“什么?在你家怎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