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变革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my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度学习概念最早诞生于人工神经网络领域。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机器算法,目前已经应用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之后,深度学习的概念从人工智能领域被引用到教育领域。国外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国内对深度学习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
  1976年,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在开展关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中发表了《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首次提出深层学习的概念。康淑敏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以高阶思维为主要认知活动的持续性学习过程,具有高投入性和建构性的内涵特质。安富海强调深度学习是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情境的学习,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二、深度学习的特点
  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的批判理解。深度学习不是停留在问题表面的单纯记忆、机械背诵,而是真正把握问题背后的逻辑,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上,学习者摒弃全盘吸收教师语言、视教师为神圣权威的观念,以主动的姿态有选择地吸收知识、思考问题,形成对知识的批判认知。
  深度学习强调信息的整合与知识建构。在对知识批判理解吸收之后,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与吸收,重新建构知识结构与知识框架,这是浅层学习与深层学习的根本区别。深度学习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与原有认知结构整合,最终实现深化知识、强化理解与记忆的目标。
  深度学习指向问题解决与发展素养,要求学生在面临的真实情境中,能够迁移运用所学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而这指向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学科素质与品格能力。
  三、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目标过分追求知识目标,即强调记忆与理解两个层次,教师的角色只是“教书匠”,机械地讲解课本知识点,并没有体现教师的创造性,这无疑会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把重点放在“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四个层次上。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打破教材的原有顺序,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结构化处理,优化教学设计。
  2.深度学习的活动载体。
  辨析式教学是以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针对某一知识点设计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运用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思考问题。
  (1)议题式教学。教师在议题式教学过程中,以逻辑紧密、严谨有序的过程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议题讨论中提升思辨能力与合作学習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达成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2)主题式教学。深度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单元主题学习、深度学习目标、深度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最本质的是单元主题学习。在单元主题学习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学科本质及思想方法。
  (3)任务驱动式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即要求学生根据某一具体任务或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自身所学知识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完成任务并反思存在的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4)基于问题的教学。通过设置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主动进行知识构建、发展素养。基于问题的教学不是按固定的顺序灌输知识,而是根据问题或者案例材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和学习知识。
  梳理国内外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关于深度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关于深度学习的理论研究、深度学习的实证研究还存在空缺。因此,完善深度学习的实施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发展深度学习理论势在必行。
  注:本文系2019年立项的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处强师工程“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政治课活动型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提起《亮剑》,大家并不陌生。亮剑精神,指的是真正的剑客,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总结了不少管理教育学生的经验。仅就其中的“三剑”,以飨读者。  一、“师生恩怨”之剑——宰相肚里能撑船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同一办公室里的王老师读了一篇在四中贴吧中置于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面临着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将学生带人历史现场?如何让学生理性地看待历史?如何教会学生用历史的思维思考问题?  现在的中学生在接触历史之前,历史知识相对匮乏,其对历史的认识也有失偏颇。进人中学后,他们在系统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对很多历史现象与历史问题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更好地把握历史的真谛。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现学科价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值得研究。笔者以《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一课的复习为例,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新瓶装旧酒,让体系建构更有趣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复习时需要将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显然,简单的知识点复习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枯燥无味”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从体系的高度来建构知识网络。因此,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归宿和根本。坚定文化自信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之一。无锡自古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是江南文脉发展的缩影。笔者在本文通过挖掘、整合无锡乡土历史遗存中的课程资源,以“江南文脉”为载体,强化历史课堂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一
校园环境文化具有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如何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教育资源,在润物无声中使学生接受文化教育、提升审美意识,是我每年在教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模块时常常思考的问题。今年我大胆探索,通过一节合作探究活动课展开教学,以校园环境文化为依托,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一、活动依据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他们的身心能沉浸在和谐
在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问题教学得到重视。笔者在本文尝试对历史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问题教学实施策略进行初探。  一、问题教学概念界定  问题教学是指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新课标解读指出,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问题教学不仅是新课程精
性别平等是指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权利和机会等方面的平等。作为区别于其他物种特性的人的本性,性别平等具有公理性。性别平等教育强调用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改变束缚人发展的性别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树立性别平等意识,消除性别平等歧视,使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注重渗透性别平等教育。高中教师应当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
高考改革的新趋势必将给基础教育带来一场“深度革命”。包括高中地理学科在内的新课程教学,要逐步走向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理解。以《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为例,笔者构建多样化的地理深度教学课堂,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  一、情境激趣,引领思考型课堂  在导入新课上,教师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也可以课前“设疑”,课尾“释疑”,让人耳目一新。在导入课前时,教师播放与东北松
师生共读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阅读和探究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以下,笔者以《抗日战争》的教学为例,对师生共读模式进行思考与实践。  根据全国高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笔者确定《抗日战争》的教学目标为:师生通过共同阅读与探究相关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日军铁蹄之下的痛苦生活,体会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精神,学
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轨迹的记载,揭示社会发展奥秘、预示社会前进方向,是人类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与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善于借鉴历史经验,充分发掘历史智慧,对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历史学科被边缘化现象明显,历史的教育意义被忽视。  一、被弱化了的历史學科  在现有的教育方针与考试导向作用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也只好偏离原有的本质,配合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