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强制换羽的优点与缺点
1. 优点
①缩短休产时间
强制换羽与自然换羽相比,最明显的优势是加快种鸡换羽速度,使鸡群尽快开始下一个产蛋周期。鸡群自然换羽早的在夏末、迟的在初冬开始停产换羽,直到次年春季才开产,整个换羽过程需要3~4个月时间,而强制换羽从开始换羽到开产一般需要2个月时间,由此可见强制换羽大大缩短了鸡群的休产时间。
②恢复发病鸡群的产蛋性能
种鸡在产蛋率达到高峰前,如果因为疾病导致产蛋率下降,那么整个产蛋周期的生产性能都会很低,若将鸡群直接淘汰,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这时可以采取强制换羽措施,在淘汰一部分没有饲养价值鸡只的基础上促使鸡群尽快进入下一个产蛋周期,将经济损失降至最低。一般鸡群感染禽流感后进行强制换羽效果较好。
③节省引种费和育成期的成本
生产实践证明,种鸡从强制换羽到下一个产蛋周期所需要的成本远远低于饲养育成鸡的成本,正常情况下可以节省60%左右的养殖成本。尤其在种雏鸡价格较高的行情下,进行强制换羽所获取的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④提高种蛋品质
种鸡在整个产蛋期随着周龄的增加体内沉积的脂肪也越来越多,这样子宫腺体周围的脂肪也相应增多,抑制蛋壳腺的分泌,影响蛋壳形成,导致种蛋蛋壳质量变差。种鸡经过强制换羽后体内脂肪得到快速分解,尤其是能够将沉积于种鸡子宫腺体的脂肪分解掉,促进蛋壳腺功能恢复,达到提高种蛋质量的目的。
⑤根据市场行情调控种鸡生产
养鸡行情较好时,种鸡进行强制换羽不仅可以节省引种费用和培养育成鸡的成本,还可以促进种鸡尽快开始下一个产蛋期。如果养鸡行情较差,鸡群正处于产蛋期,而每天的饲养成本高于销售成本时,为了降低损失,也应考虑对种鸡进行强制换羽,选择有利时机让种鸡适时开产。
2. 缺点
一般鸡群在整个换羽过程中的死亡率为3%~5%,换羽后鸡只体重较大,蛋重也增加较快,这样会影响蛋壳质量,致使种蛋利用率降低,同时随着体重增加也会降低饲料利用率。另外,强制换羽后产蛋期能维持6个月,6个月之后产蛋率下降较快。
二、强制换羽的技术指标
1. 停料和停產时间
鸡群开始换羽时停止投喂饲料,待平均体重降低至基础体重的2 7 %~3 2 %时再开始恢复给料。通常蛋种鸡停料时间为10~14天,肉种鸡停料时间为18~22天。停料时间取决于鸡群的品种、周龄、换羽应激反应强度、外界气温和基础体重等。种鸡实施强制换羽后到产蛋率下降至1%时大约需要1周时间,种鸡停产时间越短越有利于换羽过程中体力和生产性能的恢复。为促进种鸡尽快停产,应在加强管理的前提下为鸡群创造较大的应激条件,使其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体重快速下降进入停产期。
2. 失重率和死淘率
判断强制换羽效果的核心指标是失重率与死淘率。失重率是指鸡群平均体重相对基础体重下降的比例,正常情况下要求种鸡失重率达到27%~32%时才恢复给料。如果失重率低于25%,鸡体脂肪消耗或分解不彻底,不利于产蛋性能的恢复,换羽效果也较差。如果种鸡失重率超过32%,鸡群中体重较小或体质较差的鸡只就会发生衰竭死亡,引起较高的死淘率,同时种鸡恢复产蛋的时间也相对延长,这样也会影响换羽效果。通常从强制换羽开始到产蛋率恢复至50%时,如果死淘率在3%~4%是比较理想的,停料期间死淘率达到2%~3%时就应开始恢复给料,在给料后的第一周还会发生较高的死淘情况。如果种鸡在换羽期间失重率偏高或者管理不善发生疾病时,均可以引起较高的死淘率,说明换羽失败。
3. 开产时间
正常情况下种鸡恢复给料后20天左右开始产蛋,换羽鸡群相比正常鸡群的产蛋率上升快一些,在恢复给料后的45~50天时产蛋率就可以达到50%,说明换羽比较成功,种鸡产蛋率上升快、产蛋高峰较高且维持时间长。如果种鸡在40天之前产蛋率就达到50%甚至更高,这样的鸡群往往换羽不完全,主翼羽更换少于5支,产蛋高峰维持时间较短。如果种鸡在恢复给料60天以后产蛋率才达到50%,往往是因为鸡群均匀度或体况较差、鸡群产蛋率上升和体况恢复较慢造成的。一般种鸡强制换羽后产蛋率可以达到换羽前的90%以上,产蛋期能够维持6~7个月。
三、强制换羽期间的饲养管理
1. 恢复给料
当鸡群失重率达到要求时应立即恢复给料。刚开始喂料时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一般前1~2天每天每只饲喂20~30克,上午和下午分别添加1次饲料,以免鸡只抢食发生撑死现象;然后逐渐增加饲喂量到90克;最后采取自由采食方式。前期建议使用能量和钙含量较低的育成料,当种鸡产蛋率达到1%时开始更换产蛋料,产蛋率达到5%时饲料更换完成。恢复给料期间应在饲料或饮水中定期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有利于鸡体体质恢复和羽毛生长。
2. 调整鸡群
种鸡强制换羽前要对鸡群进行调整。首先淘汰鸡群中的病、弱、残鸡和低产鸡,因为这些鸡只不能耐受换羽期间的强应激,常常发生死亡,容易误判死淘率,造成换羽失败。有条件的种鸡场应对整个鸡群进行逐只称重,淘汰体重过大或过小的鸡只,同时将鸡群分成大、中、小3个群体,有利于根据个体情况适时恢复给料,降低换羽期间的死淘数。此外,种鸡场在强制换羽前还应对鸡白血病、鸡霉形体病、鸡白痢病等垂直传播疾病进行净化,不仅可以避免换羽期间的疾病感染,还能够提高今后的种雏质量。
3. 称量体重
在强制换羽的第一天,随机选取10%有代表性的种鸡逐只进行精准称重,并正确计算出平均体重作为基础体重,以后的失重率均以此次基础体重为标准,所以要求数据准确。换羽期间每个周末都要称重,随着失重率的提高逐渐增加称重次数,在恢复给料的前几天要每天称重,有利于更加准确地确定恢复给料时间。
4. 观察鸡群状况
每天对鸡群的精神状态进行观察,如果发现鸡只打蔫、鸡冠发紫、饮水量减少、呼吸道或粪便异常等情况,应立即查找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同时,结合失重率触摸鸡只胸肌来判断消瘦情况,一般刚开始停料时,胸肌发软、松弛,随着失重率的增加,应该考虑恢复给料。通常种鸡换羽实施的第一周死淘率较低,一般不超过1%,前10天死淘率应在1%~1.5%,前5周死淘率在3%以内。如果死淘率偏高应立即调整强制换羽措施,甚至中止停料,鸡群恢复给料。
5. 做好生物安全工作
种鸡群强制换羽期间体质变差,要为鸡群提供一个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在换羽前将鸡舍内外清扫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同时提前做好免疫接种和驱虫工作,在换羽前2~3周为鸡群加强免疫1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等疫苗,以提高种鸡抗体水平,抵御外界野毒感染。之后集中添加1~2个疗程的驱虫药和抗生素,以清理鸡体肠道内的寄生虫和细菌。
6. 提供适宜环境
换羽期间应加强鸡舍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管理,以保证鸡群健康水平,避免感染呼吸道和肠道疾病。同时提供合理的光照,刚开始实施强制换羽时应将光照时间减少到8小时,恢复给料1周后将光照增加到12小时,之后每周增加半小时,一直增加到16小时维持恒定光照时间。
7. 种公鸡不强制换羽
种鸡群进行强制换羽时,最好选用年轻的种公鸡和换羽后的母鸡配种,有利于提高种鸡群的受精率。因为种公鸡不适合进行强制换羽,一方面公鸡储存脂肪的能力较差,换羽时很容易造成较高的死淘率;另一方面种公鸡换羽后体质恢复很慢,精液质量较差,无法满足种鸡对受精率的要求。如果实在没有可以选择的新公鸡使用,就给老公鸡适当降低料量,等种母鸡恢复给料后再逐渐增加种公鸡料量,促使公鸡尽快恢复生产性能。
(作者联系地址:河北飞龙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邮编:050091)
1. 优点
①缩短休产时间
强制换羽与自然换羽相比,最明显的优势是加快种鸡换羽速度,使鸡群尽快开始下一个产蛋周期。鸡群自然换羽早的在夏末、迟的在初冬开始停产换羽,直到次年春季才开产,整个换羽过程需要3~4个月时间,而强制换羽从开始换羽到开产一般需要2个月时间,由此可见强制换羽大大缩短了鸡群的休产时间。
②恢复发病鸡群的产蛋性能
种鸡在产蛋率达到高峰前,如果因为疾病导致产蛋率下降,那么整个产蛋周期的生产性能都会很低,若将鸡群直接淘汰,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这时可以采取强制换羽措施,在淘汰一部分没有饲养价值鸡只的基础上促使鸡群尽快进入下一个产蛋周期,将经济损失降至最低。一般鸡群感染禽流感后进行强制换羽效果较好。
③节省引种费和育成期的成本
生产实践证明,种鸡从强制换羽到下一个产蛋周期所需要的成本远远低于饲养育成鸡的成本,正常情况下可以节省60%左右的养殖成本。尤其在种雏鸡价格较高的行情下,进行强制换羽所获取的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④提高种蛋品质
种鸡在整个产蛋期随着周龄的增加体内沉积的脂肪也越来越多,这样子宫腺体周围的脂肪也相应增多,抑制蛋壳腺的分泌,影响蛋壳形成,导致种蛋蛋壳质量变差。种鸡经过强制换羽后体内脂肪得到快速分解,尤其是能够将沉积于种鸡子宫腺体的脂肪分解掉,促进蛋壳腺功能恢复,达到提高种蛋质量的目的。
⑤根据市场行情调控种鸡生产
养鸡行情较好时,种鸡进行强制换羽不仅可以节省引种费用和培养育成鸡的成本,还可以促进种鸡尽快开始下一个产蛋期。如果养鸡行情较差,鸡群正处于产蛋期,而每天的饲养成本高于销售成本时,为了降低损失,也应考虑对种鸡进行强制换羽,选择有利时机让种鸡适时开产。
2. 缺点
一般鸡群在整个换羽过程中的死亡率为3%~5%,换羽后鸡只体重较大,蛋重也增加较快,这样会影响蛋壳质量,致使种蛋利用率降低,同时随着体重增加也会降低饲料利用率。另外,强制换羽后产蛋期能维持6个月,6个月之后产蛋率下降较快。
二、强制换羽的技术指标
1. 停料和停產时间
鸡群开始换羽时停止投喂饲料,待平均体重降低至基础体重的2 7 %~3 2 %时再开始恢复给料。通常蛋种鸡停料时间为10~14天,肉种鸡停料时间为18~22天。停料时间取决于鸡群的品种、周龄、换羽应激反应强度、外界气温和基础体重等。种鸡实施强制换羽后到产蛋率下降至1%时大约需要1周时间,种鸡停产时间越短越有利于换羽过程中体力和生产性能的恢复。为促进种鸡尽快停产,应在加强管理的前提下为鸡群创造较大的应激条件,使其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体重快速下降进入停产期。
2. 失重率和死淘率
判断强制换羽效果的核心指标是失重率与死淘率。失重率是指鸡群平均体重相对基础体重下降的比例,正常情况下要求种鸡失重率达到27%~32%时才恢复给料。如果失重率低于25%,鸡体脂肪消耗或分解不彻底,不利于产蛋性能的恢复,换羽效果也较差。如果种鸡失重率超过32%,鸡群中体重较小或体质较差的鸡只就会发生衰竭死亡,引起较高的死淘率,同时种鸡恢复产蛋的时间也相对延长,这样也会影响换羽效果。通常从强制换羽开始到产蛋率恢复至50%时,如果死淘率在3%~4%是比较理想的,停料期间死淘率达到2%~3%时就应开始恢复给料,在给料后的第一周还会发生较高的死淘情况。如果种鸡在换羽期间失重率偏高或者管理不善发生疾病时,均可以引起较高的死淘率,说明换羽失败。
3. 开产时间
正常情况下种鸡恢复给料后20天左右开始产蛋,换羽鸡群相比正常鸡群的产蛋率上升快一些,在恢复给料后的45~50天时产蛋率就可以达到50%,说明换羽比较成功,种鸡产蛋率上升快、产蛋高峰较高且维持时间长。如果种鸡在40天之前产蛋率就达到50%甚至更高,这样的鸡群往往换羽不完全,主翼羽更换少于5支,产蛋高峰维持时间较短。如果种鸡在恢复给料60天以后产蛋率才达到50%,往往是因为鸡群均匀度或体况较差、鸡群产蛋率上升和体况恢复较慢造成的。一般种鸡强制换羽后产蛋率可以达到换羽前的90%以上,产蛋期能够维持6~7个月。
三、强制换羽期间的饲养管理
1. 恢复给料
当鸡群失重率达到要求时应立即恢复给料。刚开始喂料时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一般前1~2天每天每只饲喂20~30克,上午和下午分别添加1次饲料,以免鸡只抢食发生撑死现象;然后逐渐增加饲喂量到90克;最后采取自由采食方式。前期建议使用能量和钙含量较低的育成料,当种鸡产蛋率达到1%时开始更换产蛋料,产蛋率达到5%时饲料更换完成。恢复给料期间应在饲料或饮水中定期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有利于鸡体体质恢复和羽毛生长。
2. 调整鸡群
种鸡强制换羽前要对鸡群进行调整。首先淘汰鸡群中的病、弱、残鸡和低产鸡,因为这些鸡只不能耐受换羽期间的强应激,常常发生死亡,容易误判死淘率,造成换羽失败。有条件的种鸡场应对整个鸡群进行逐只称重,淘汰体重过大或过小的鸡只,同时将鸡群分成大、中、小3个群体,有利于根据个体情况适时恢复给料,降低换羽期间的死淘数。此外,种鸡场在强制换羽前还应对鸡白血病、鸡霉形体病、鸡白痢病等垂直传播疾病进行净化,不仅可以避免换羽期间的疾病感染,还能够提高今后的种雏质量。
3. 称量体重
在强制换羽的第一天,随机选取10%有代表性的种鸡逐只进行精准称重,并正确计算出平均体重作为基础体重,以后的失重率均以此次基础体重为标准,所以要求数据准确。换羽期间每个周末都要称重,随着失重率的提高逐渐增加称重次数,在恢复给料的前几天要每天称重,有利于更加准确地确定恢复给料时间。
4. 观察鸡群状况
每天对鸡群的精神状态进行观察,如果发现鸡只打蔫、鸡冠发紫、饮水量减少、呼吸道或粪便异常等情况,应立即查找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同时,结合失重率触摸鸡只胸肌来判断消瘦情况,一般刚开始停料时,胸肌发软、松弛,随着失重率的增加,应该考虑恢复给料。通常种鸡换羽实施的第一周死淘率较低,一般不超过1%,前10天死淘率应在1%~1.5%,前5周死淘率在3%以内。如果死淘率偏高应立即调整强制换羽措施,甚至中止停料,鸡群恢复给料。
5. 做好生物安全工作
种鸡群强制换羽期间体质变差,要为鸡群提供一个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在换羽前将鸡舍内外清扫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同时提前做好免疫接种和驱虫工作,在换羽前2~3周为鸡群加强免疫1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等疫苗,以提高种鸡抗体水平,抵御外界野毒感染。之后集中添加1~2个疗程的驱虫药和抗生素,以清理鸡体肠道内的寄生虫和细菌。
6. 提供适宜环境
换羽期间应加强鸡舍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管理,以保证鸡群健康水平,避免感染呼吸道和肠道疾病。同时提供合理的光照,刚开始实施强制换羽时应将光照时间减少到8小时,恢复给料1周后将光照增加到12小时,之后每周增加半小时,一直增加到16小时维持恒定光照时间。
7. 种公鸡不强制换羽
种鸡群进行强制换羽时,最好选用年轻的种公鸡和换羽后的母鸡配种,有利于提高种鸡群的受精率。因为种公鸡不适合进行强制换羽,一方面公鸡储存脂肪的能力较差,换羽时很容易造成较高的死淘率;另一方面种公鸡换羽后体质恢复很慢,精液质量较差,无法满足种鸡对受精率的要求。如果实在没有可以选择的新公鸡使用,就给老公鸡适当降低料量,等种母鸡恢复给料后再逐渐增加种公鸡料量,促使公鸡尽快恢复生产性能。
(作者联系地址:河北飞龙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邮编:05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