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一至四单元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根据平时学生朗读课文存在的毛病:唱读、语句不连贯、句读停顿不恰当,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朗读的要求可概括为四点十六个字:读准字音、找准重音、正确断句、流畅自然。其中找准重音和正确断句是朗读的关键环节。
1、重音
说话和朗读时,把句子中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叫语句重音,它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即句子中某些语法成分需要重读,例如:谓语中的主要动词或形容词要重读;名词、动词、形容词前的修饰语一定要重读等等。
逻辑重音即为了表达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有意突出或强调的句中的某些词语。逻辑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随说话时的具体环境和说话人的特定目的而定,同样一句话,重音不同,表达的是意思也不一样。例如王家新的《在山那边》(诗歌)中的句子: ①在山的那边,是海!(强调海相对于山的位置关系);②在山的那边,是海!(不是这边);③在山的那边,是海!(强化这种判断和认识);④在山的那边,是海!(告诉别人山那边有什么)。所以,要想正确朗读重音,首先应注意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不仅要理解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还要联系上下文,把握整篇文章的含义。
2、停顿
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这一方面出于人生理上的或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停下来换气或 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并让听者有时间领会说话或朗读的内容。
朗读中的停顿就其性质分为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用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都属于语法停顿。停顿方法是:顿号最短,逗号、分号、冒号稍长些,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更长些,这个长短的确定不是绝对的,还要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
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了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要作停顿,这样的停顿叫逻辑停顿。一般地说,如果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是激动的、欢快的时候,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停顿的次数要减少,停顿的时间也要短一些。如果文章表达的感情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就要慢一些。例如: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她。(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句中加进的标点符号外的停顿,很好地再现了主人公由于害怕而每走一步都缓慢、谨慎的情景。
所以,要想正确断句,应首先将自己设想为文中的人物,去体会、感悟人物的处境和心情,再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找准重音和正确断句阐释较为清楚,并不等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朗读课文的方法。朗读的层次是朗读课文的基础,可分两步走,一要做到正确地朗读,即能用普通话朗读,声音响亮,吐字清楚,不错读、不漏读,停顿适当。二要做到流畅地朗读,即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通畅,富于感情。如朗读朱自清的《春》第一部分“盼春” —“盼望着,盼望着”要读得亲切、轻柔,而“东风来了”的“来”与“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则要重读,使人仿佛看见婀娜多姿的“春姑娘”襟飘带舞地珊珊而来,听见她轻快欢愉的“脚步”声由远而近。
朗读还有一定的技巧:
1、利用停顿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可以表示情感的转换,可以表达内容的层次;2、重音要读得响亮突出,可以使全句的意义表达更为完整;3、利用语调高低、强弱、抑扬的变化来表现内容的重轻和情感的起伏;4、注意节奏的有规则性的反复再现;总之,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训练,我想学生的朗读必能进入一片新天地。
朗读的要求可概括为四点十六个字:读准字音、找准重音、正确断句、流畅自然。其中找准重音和正确断句是朗读的关键环节。
1、重音
说话和朗读时,把句子中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叫语句重音,它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即句子中某些语法成分需要重读,例如:谓语中的主要动词或形容词要重读;名词、动词、形容词前的修饰语一定要重读等等。
逻辑重音即为了表达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有意突出或强调的句中的某些词语。逻辑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随说话时的具体环境和说话人的特定目的而定,同样一句话,重音不同,表达的是意思也不一样。例如王家新的《在山那边》(诗歌)中的句子: ①在山的那边,是海!(强调海相对于山的位置关系);②在山的那边,是海!(不是这边);③在山的那边,是海!(强化这种判断和认识);④在山的那边,是海!(告诉别人山那边有什么)。所以,要想正确朗读重音,首先应注意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不仅要理解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还要联系上下文,把握整篇文章的含义。
2、停顿
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这一方面出于人生理上的或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停下来换气或 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并让听者有时间领会说话或朗读的内容。
朗读中的停顿就其性质分为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用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都属于语法停顿。停顿方法是:顿号最短,逗号、分号、冒号稍长些,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更长些,这个长短的确定不是绝对的,还要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
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了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要作停顿,这样的停顿叫逻辑停顿。一般地说,如果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是激动的、欢快的时候,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停顿的次数要减少,停顿的时间也要短一些。如果文章表达的感情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就要慢一些。例如: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她。(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句中加进的标点符号外的停顿,很好地再现了主人公由于害怕而每走一步都缓慢、谨慎的情景。
所以,要想正确断句,应首先将自己设想为文中的人物,去体会、感悟人物的处境和心情,再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找准重音和正确断句阐释较为清楚,并不等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朗读课文的方法。朗读的层次是朗读课文的基础,可分两步走,一要做到正确地朗读,即能用普通话朗读,声音响亮,吐字清楚,不错读、不漏读,停顿适当。二要做到流畅地朗读,即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通畅,富于感情。如朗读朱自清的《春》第一部分“盼春” —“盼望着,盼望着”要读得亲切、轻柔,而“东风来了”的“来”与“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则要重读,使人仿佛看见婀娜多姿的“春姑娘”襟飘带舞地珊珊而来,听见她轻快欢愉的“脚步”声由远而近。
朗读还有一定的技巧:
1、利用停顿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可以表示情感的转换,可以表达内容的层次;2、重音要读得响亮突出,可以使全句的意义表达更为完整;3、利用语调高低、强弱、抑扬的变化来表现内容的重轻和情感的起伏;4、注意节奏的有规则性的反复再现;总之,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训练,我想学生的朗读必能进入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