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乎、貼吧、地方论坛上,安徽主题版块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长三角要包括安徽?”
提问的人往往是江浙沪的,嫌安徽“拖累”了长三角,经济规模和发展阶段完全跟不上节奏。
回答的人往往是安徽的,有气愤填膺的,有血泪控诉的,有千般委屈的。众多声音汇成一句话—当年勒紧裤腰带为江浙沪输送资源和人才,轮到先富带后富时就被嫌弃,这公平吗?
自2016年5月国务院公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八座城市正式被划为长三角城市群后,民间有关安徽省“入长资格”的讨论从未停止。
质疑并非无事生非,就当下而言,安徽经济实力与江浙沪存在明显差距。从2017年的GDP总量来看,江苏位于全国第二,达到85900.9亿元,超过全国份额的10%。浙江第四,51768亿元。上海单市排名第十一,30133.86亿元。而安徽排名第十三,27518.7亿元,仅占三省一市总体量的14%。
而如果从人均GDP上来看,安徽的成绩则更加惨烈。2017年,上海全国第二,人均GDP为12.46万元。江浙分列四五,人均GDP为10.72万元和9.21万元。安徽省的人均GDP则处于全国倒数第九,只有4.42万元,甚至与全国5.96万元的平均水平也有一段距离。
另外在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外贸易等方面,安徽也远远落后于江浙沪三地。
经济水平上的明显差距,让安徽在江浙沪面前谈合作共赢,总是缺少一些底气。区域合作没有长久的“强帮弱”,被动地等待“先富带动后富”,历史上这样取得区域发展成功的例子着实不多。显然,安徽明白这一点。
两小时经济圈
走访安徽的城市,有个明显感受就是—各城市温度差很大。
温度差不止体现在秦淮线南北的体感温度,而更多的体现“十里不同风”的文化温差上,这一点从地方口音上也可管窥一二。皖北中原官话区,皖中江淮官话区,皖东吴语区,皖南徽语区,皖西南赣语区。
这就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出门在外,同乡见面,乡音一出就迅速拉近距离,东北人,川渝人、广东人、上海人大抵如此。而安徽在外打拼的青年,在外遇到老乡,却往往使用的是普通话,因为大概率对彼此的方言不熟悉。
文化的隔阂,让省内的城市也天然地采取了不同的发展倾向。拿安徽省GDP三强来说,合肥近年来的快速成长在中部地区一枝独秀,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皖北与皖中的带头大哥。而芜湖和马鞍山则一直受到南京经济圈的辐射,无论是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还是文化思想,尤其是马鞍山与南京几乎可以实现“双城生活”。
在2011年区划改革撤销巢湖市后,合肥、芜湖、马鞍山成为了比邻的地级市。但令人意外的是,合肥与芜湖、马鞍山两市至今仍未通高铁。
江淮地区的情况复杂,以前的省级区域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文化片区。而长三角城市群的建设,某种程度上给了拥有相同“想象共同体”的人们一个重新进行区域规划与协作的平台。
曾经因为“华东靠内陆”的劣势而后发于人,但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扩大进程中,安徽同样因为“中部靠东”的优势而赶上了这班迟来的火车。
安徽全境几乎在以上海为圆心五百公里经济圈范围之内,在高铁时代500公里=2小时。水路方面,省内有着“800里皖江”之称的黄金水道,长三角的岸线资源丰富。运输成本与时间越少,产业转移越容易进行。
安徽省的人均GDP则处于全国倒数第九,只有4.42万元,甚至与全国5.96万元的平均水平也有一段距离。
“全球增速最快的城市”合肥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铁网的加持。和从前的铁路时代的株洲、郑州类似,如今的合肥成了“被高铁拉来的城市”。以合肥为中点,合福、合郑、合新、合蚌连、合安九、商合杭,数横数纵把高铁画成了“米”字形。
而芜湖濒临长江,有长江支流青弋江从城内穿过。环抱长江水运第五大港,芜湖属于安徽的水运中心,皖北与皖中的对外贸易,水路都要经过芜湖。
马鞍山如今在台湾同胞中,有着“第二昆山”的美名,便利的交通条件,理想的地理位置为其承接昆山的台资企业转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这投资,南京的位置,安徽的成本。”两年前来马鞍山做娱乐产业投资,并开了一家名为“一家亲”的台菜餐厅的老板娘邱素蕙说道。
2003年来到上海的她,在大陆已经待了十五年,在此之前她一直在上海做综合性娱乐场所的经营工作。随着近年高铁网的铺设,她所在的公司从上海开始向内地推广,先后在安徽的合肥、蚌埠、马鞍山筹建了新的项目。
“昆山过来2小时,去上海也只要2小时,去南京更方便,只要半小时。”邱素蕙坦言,如今昆山的人力成本高昂,不少朋友都在考虑转移新地,而交通便利,运营成本低廉的马鞍山成为了她们心中的上好选择。
G60科创走廊
加入长三角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缩小与江浙沪之间的差距,无疑是安徽所着眼的最快捷径。
除却交通因素,成本因素,省内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会首先被纳入优先考虑范围。家电产业的合肥,汽车产业的芜湖,钢铁产业的马鞍山,由于其发展历史悠久,上下游配套企业链完备,在接受相近类型的工厂转移时具有明显优势。
合肥自2011年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美菱是本土家电品牌中的佼佼者,主力产品是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的白色家电,年产量超过千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