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立场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bbitw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家庭教育;尊重;共情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摇篮,也是对孩子毕生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珍妮·艾里姆曾说过:“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父母虽不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但却是对孩子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人生导师。每个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顺利成长。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父母可以说是拼尽了所有的力气,无怨无悔地为孩子付出一切。即便如此,在育儿这条道上,许多家长绞尽脑汁却未能走进孩子内心深处,部分父母与子女的矛盾重重、冲突不断,亲子之间两败俱伤、无所适从。
  同样,作为一位十二岁孩子母亲的我,虽然有着一定的心理学专业背景,也读过许多较为权威的育儿方面的著作,但一旦进入到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就会发现,育儿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有千千万万,但是却没有哪一种模式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在育儿的这条路上我也是边实践边摸索,走得也不是很顺畅。不同的家庭背景或成长经历,不同的遗传素质,使得每个孩子在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及能力特长等方面也各不相同,所有这些不同,要求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也要有所变化,才能适应不同孩子的身心发展。如何做称职合格的父母,是我们成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究的话题。在这里我想结合一些现实的生活情境谈谈父母教育孩子时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以期能给父母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几个常见的失败的家庭教育场景
  场景1:你看你,这么简单的试卷你都做不好。
  在目前的中国,仍主要以升学考试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在这种以学业成绩论英雄的情况下,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无可厚非,哪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成长的路更顺畅圆满的呢。但是,许多父母关注孩子学业成绩的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父母不问过程,只看结果。孩子是如何管理自己学习过程的,学习的态度是否认真努力,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孩子在课堂上和学校的表现如何,这些父母丝毫不关注,眼里看到的只是孩子的成绩和分数。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就是学校每次组织的全校性期中或期末考试,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每当期中或期末考试后,孩子拿到批阅过的试卷后表情不一,考得高分的同学将试卷高高举起,欢呼雀跃着跑到来接送的家人跟前;而那些考得不那么理想的孩子,则满脸羞愧、愁眉苦脸地低着头,不敢对视父母的眼神。在这种情况下,仍有许多父母不理会孩子内心的羞愧和惶恐,稍为理智点的父母是一声不吭、表情严肃地将成绩不理想的孩子接走,脾气急的直接当众就骂:“你看你,这么简单的试卷你竟考得这么差,真是个笨蛋。”更有甚者,回家后将孩子狠狠暴打一顿。这些家长以为孩子没考好只是他没努力用功而已,通过打骂可以让孩子长点记性,下次不敢考这么差了。
  可是打骂真的能有效果吗?曾经有个妈妈向我咨询,说她的孩子每次考试后都不把考试成绩告诉她,有时还会撒谎,甚至篡改成绩,让她很愤怒。我当时只是反问了那个妈妈一句:当你的孩子最初告诉你成绩不理想时,你的反应如何?那个妈妈立刻无言以对,我知道那个妈妈已经悟到了孩子撒谎的原因。想想看,那些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孩子,本来学业上的失败已经让他们感到内心羞愧无比,父母的批评和训斥愈发让他们对学习不自信,学习成绩也会一跌再跌。因此,每次考试后,孩子不是用心地反省自己出错的原因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担惊受怕地想着怎么可以逃过父母的责打。
  试想一想,天天担心父母责罚的孩子,他们能够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吗?他们能敢于直面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吗?当然不会,因为对这些成绩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学习往往和批评、责骂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他们怎么会对学习感兴趣呢?孩子为什么会撒谎、不诚实,不愿意向父母呈现真实的学习状况,不主动向父母寻求帮助,追根究底,是父母的简单粗暴让他们望而却步。
  如果孩子考试失败时,父母不是居高临下地以有着丰富知识经验的成人的视角来审视试题,而是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从儿童的思维和视角来审视试题,那他看到的将不是一个个简单的错题,而是错题后面潜藏的孩子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这样,父母就可以坐下来冷静、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这对孩子来说将是最大的心理抚慰。这样的父母是懂孩子的,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深处,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理解、宽容和支持,更是每一次失败后坦然应对的心态。这样的话,孩子就会不惧怕考试,也不害怕失败。因为他知道失败并不是件丢人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敢于直面失败,并寻找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走出来。
  场景2:芝麻粒大的事,值得你这么伤心吗?
  曾看过一组名叫“冰淇淋引发的愤怒”的漫画,情景如下:爸爸悠闲地看着报纸,孩子边晃着小腿边愉快地吃着冰淇淋,很温馨的画面。突然,孩子手中的冰淇淋掉下来了,孩子伤心地看着掉在地上的冰淇淋,爸爸好心地安慰道:“没关系,只是一只冰淇淋嘛。”爸爸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让孩子很失望,他觉得爸爸一点也不关心他,于是大声哭起来,希望能引起爸爸的注意。可是事与愿违,坐在一旁的爸爸生氣了,他觉得这孩子有点小题大做,不就是一只冰淇淋?芝麻粒大的事,再买一只就是了。没想到孩子不依不饶,开始在地上撒泼打滚。旁边的爸爸更加愤怒了,他觉得这个孩子被宠坏了,该好好地修理一下,一场战争爆发了。
  其实,生活中类似的场景很多,当孩子无意中将一件喜爱的玩具摔坏或者一直想要的东西没有买到,孩子伤心难过时,往往得到的不是父母体贴细腻的安慰和关心,而是成人自以为是的、隔靴搔痒式的安慰。因为,从成人的视角来看,这些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都是芝麻粒大的琐事,跟成人生活世界中发生的事情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即使抚慰孩子的情绪,也只是象征性地以成人式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所以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很难深入到孩子内心深处,更难获得孩子情感上的共鸣。
  如果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想像孩子的处境及可能产生的情绪体验,并积极用儿童式的思维和解决方法帮助孩子,孩子的心灵也不会受到一次又一次无谓的伤害。如同样的冰淇淋掉在地上的场景,如果爸爸能够站在儿童的立场看问题,那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掉在地上的几元钱的冰淇淋,而是一件心爱物品破碎后孩子的伤心和失望。爸爸只要简单的一句“噢,真是太可惜了”,便会将自己的同情和关心明明白白地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觉到来自爸爸的理解和关心,孩子的伤心情绪自然会得到一定的缓解。如果爸爸紧接着再跟进一句“这是你喜欢的口味呢”,便会再次让孩子感受到爸爸的理解和尊重,遇到能懂自己的人,能与自己共悲伤的人,孩子的悲伤也会慢慢减轻;最后贴心的爸爸又来了句“过来跟爸爸拥抱下,你想要什么”,爸爸温暖的拥抱再次向孩子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我知道你很难过,爸爸真心希望能够帮助你减轻点痛苦。有这样一位能站在儿童的立场考虑问题、善解人意的好爸爸,孩子内心的消极情绪自然会烟消云散。   场景3:你咋这么没出息,连这点小事都做不来!
  小飞是个害羞内向的孩子,总是不爱和人交流,即使在家里他也是很安静,经常一个人静静地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和父母也很少有话说。外出时,小飞更是如此,妈妈每次引导儿子与遇见的人打招呼时,小飞都是羞涩地把头扭向一边,理都不理。
  一次,小飞妈带着孩子去参加朋友聚会,有几个孩子与小飞同龄,家长们让小朋友们一起唱歌或跳舞助兴,其他几个小朋友都积极踊跃地参加了活动。可是轮到小飞时,无论父母怎么劝说,小飞都不愿参加,最后被逼急了,小飞逃离了酒店,小飞妈又气又急,怒骂儿子没出息。
  其实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当孩子课堂上不想举手发言或者班級组织的一些活动不想参加时,一些父母便会反复逼迫孩子参加。每当遇到这样的情景,我会很心疼孩子,同时也能理解父母那种“恨铁不成钢”的迫切心情。因为,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活泼外向、积极主动的孩子往往适应环境较快,且很容易被老师或外界认可,而内向怯懦的孩子往往总是安静地向隅而坐,总是属于被忽略的那个群体。那些不懂得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父母当然会心急难过,有哪个父母看着孩子被忽略不心疼啊。而且在有一些生活阅历的父母眼里,在公众场合表演、发言或与人主动打招呼,都不是什么大事,孩子连这点小事都做不来,真是没出息。
  其实,父母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仍然是源于父母教育立场的错误,就是站在成人的视角居高临下地看孩子。在成人的世界里,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因为与成人相比孩子是弱小的、没有什么经验的,成人可以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智慧来塑造孩子,完善孩子。可是,许多成人面对类似的场景时,往往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童年时代的影子,忆起自己儿时那些因被动退缩而失去的机遇和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才会那么迫切地想要改变这一切。父母们能否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让自己再回到从前,面对同样的场景,是否当初的行为会发生改变,如果还不能,就请不要急着去改变孩子。时光是最好的教师,它会让孩子在生活的历练中渐渐勇敢、坚强和积极。
  场景4:你看隔壁家的某某……
  在生活中,我们做父母的喜欢给孩子树立各种各样的榜样,榜样树立得好,确实对孩子的成长能起到一定的激励和教化作用。如“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和“囊萤映雪”等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王郎卧冰”和“黄香温席”等感人至深的古代孝子故事,这些故事许多孩子耳熟能详,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身边熟悉的人或事也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但是,我们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树立榜样时,往往不讲究方法和技巧,把榜样变成攀比对象,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让孩子在攀比中丧失了自信或滋生了嫉妒心,甚至有可能让原本关系很好的一对朋友变成陌生人。
  在这方面,许多家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看隔壁某某学习成绩多优秀,再看看你,跟人家差了一大截”,“你看看某某嘴巴多甜,多讨人喜欢”。俗话说:“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父母一味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较,一方面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另一方面还会激发起孩子的愤怒和不满。因为,对于人格尚未形成的孩子来说,他的自我评价很大一部分受成人评价的影响,尤其是关系密切的父母和教师,当孩子习惯性地听到自己某某方面不如别人时,他会自动地将其纳入到对自我的评价体系中。那么,经过父母无休止的比较,他知道父母对自己是非常不满意的,自己在许多方面是不如别人的,自尊心较低的孩子可能会破罐子破摔,反正怎么努力父母都不会满意,不如索性就放弃努力吧。
  二、给父母的建议
  以上几个场景只是家庭教育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例,但也颇能暴露出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犯错的最根本原因,那就是父母教育孩子不是站在儿童的立场。所有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其能起作用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尊重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这有点像心理咨询技术中的“来访者中心”技术,做过心理咨询的教师都知道,一个咨询案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无条件地尊重和接纳来访者,让来访者信任咨询师,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起来访者的潜能。同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只有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和接纳孩子的天性,在平等的立场上对话沟通,孩子才愿意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纳父母的教育建议。
  可能有的父母会说,我又不是心理学专家,也没有读过几本心理学著作,我怎么会懂得孩子的心理,又如何站在孩子的立场与其沟通。其实,我觉得孩子的情绪体验比较外露,内心世界与成人相比也要简单真实得多,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掌握以下两个基本技术,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完全可能的。
  (一)要学会尊重
  尊重意味着父母要把孩子当成有自己独特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自主性的个体去看待。很多父母无视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特性,总觉得孩子是弱小的,没有什么经验和智慧,无意识中把孩子看作是可以随意涂抹的白纸或任意捏造的橡皮泥。这种错误的养育观,导致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彼此的态度是不对等的,父母居高临下,是命令的传递者,孩子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父母应学会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同时,这种尊重也给了父母一个可以倾听和理解孩子的绝佳时机。父母如何恰当地向孩子传达自己的尊重,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尊重意味着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要把孩子看成是有着独立人权、情感独立、人格独立的个体,允许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和看法,父母不能随意打断或干涉;
  二是尊重意味着父母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气质类型和个性特点,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有优点也有不足,父母不能以完人的标准苛刻地要求和培养孩子,要允许孩子犯错误。
  (二)要学会共情
  共情是心理咨询常用的一个技术,又称之为投情、神入、同理心、通情达理或设身处地等。按照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对于父母来说,能否与孩子共情,是决定父母能否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关键。对于父母来说,正确使用共情有两个小技巧:
  一是父母要走出自己的成人世界,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处境中来感受他(她)的喜怒哀乐,感受越深入,共情的层次就会越高,越能够得到孩子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觉得有困难的话,父母可以借助于回忆,重拾自己的童年经验,来帮助加深对孩子的理解。
  二是父母可以巧妙借助躯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共情,如孩子伤心时一个温暖的拥抱,参赛场上一个激励的手势,考试不理想时一个无言的抚摸……这些躯体语言无声胜有声,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懂自己,爱自己的。
  最后借用几米的漫画《我不是完美的小孩》的片段来结束本文。“大人通常搞不懂什么是孩子真正的样子,孩子通常也搞不懂什么是爸妈真正的样子,所以大家才能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大人希望小孩能按照他们的希望,长成一个令人羡慕的模范儿童……大人都说孩子的天空无限宽广,难道大人和小孩的天空不一样吗?小孩闭上眼睛,看见花、看见梦、看见希望。大人闭上眼睛,睡着了……大人觉得《金刚经》比较厉害,小孩觉得金刚比较酷,当我为你歌唱时,请别挑剔我五音不全。当我为你写诗时,请别嫌弃我言语乏味。当我为你跳舞时,请别嘲笑我四肢僵硬。请告诉我,只要是我为你做的一切,全都令你感到幸福。”
  其实,孩子都是天真烂漫且又充满正能量的,为了让父母接纳自己、认可自己,他们也是绞尽脑汁去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如果父母能够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视角看问题,就能看到孩子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就能够体会到孩子内心积极向上的力量。只要父母别嫌弃孩子,别用成人的标准来苛求孩子,每个孩子都能成长得健康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邳州,2213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14 年,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2015 年,205 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学校已被认定。这些学校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和必要的活动场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建立稳定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形成全体教师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心灵成长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
【活动理念】  学会承担责任是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五、六年级的小学生,生活上习惯依赖父母、老师或者长辈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加上家庭教育中较为普遍的替代性抚养方式,让一部分小学生在面对选择时,很难有自己的主见,也无法决定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出现问题和遭遇挫折后,往往束手无策、逃避责任,或期待别人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本节课引入了一个真实故事,选择了一个较小的切入口,即“为自己的决定负責,
铁岭县当铺屯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8月。现有社员102户,资产204.72万元,拥有蔬菜大棚96座,高标準钢筋骨架大棚2座,年实现产值300万元,社员纯收入2万元。合作社对入社的菜农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并重点管理社员农药、化肥的使用,杜绝使用高残留农药、化肥,鼓励多使用农家肥。2010年合作社成功申请并取得辽宁省农委颁发的《黄瓜无公害证书》。2011年,结合当铺屯村农家乡村旅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例日记被偷看的校园应激事件的处理经过,思考校园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的新思路,探讨在心理辅导基础上的危机干预方式的可行性和效果,以期提高紧急事件的干预效率与效果。  〔关键词〕危机事件;个案辅导;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1-0056-02一、事件回放  某天傍晚回到教室(晚自习还没开始),小夏发现同桌和
【设计理念】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以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和体验。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进程,也是个性特征的形成过程。小学生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态度等。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是头脑中固有的,对自我的认识也是从比较模糊逐渐趋向比较清楚,从比较片面逐渐趋向多面,从主要依靠成人的指点,逐渐趋向主动积极。问学生“你是什么样的孩子”,低年级学生往往只能说出
关键词:树洞时间;课前三分钟;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1-0033-02  【活动背景】  我们学校有一个课前三分钟站立读书的规矩,这对于其他的高考科目而言实施起来非常容易操作,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这样特殊的课程却让我有些为难,不知所措,而这三分钟时间也不能白白浪费掉,我到底应该怎么去利用呢?思来想去,我的脑子里蹦出来了“树洞”
〔关键词〕初二;生命教育;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6-0042-03  【活动理念】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要求,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表达,引导他们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  我国学者冯建军、朱永新等人提出的新生命教育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有三种属
〔摘要〕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们时常会遇到要将学生的违纪、违规表现反馈给家长,希望家长配合教育的情况。本文探讨了如何及时向家长反映真实情况,积极争取良性的家校互动合作,避免用“告黑状”“放冷箭”的方式引发家长和学生们的负面情绪,促进学生实现自主、积极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班级管理;家校沟通;家校共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
〔摘要〕安全意识过强是一种心理问题,它大多源于儿童时期,此时的孩子心智还很不成熟,容易受家长注意力的“控制”,当家长过分强化某种意念的时候,孩子是很容易接受这种刺激与暗示的,天长日久,就会在幼小的心中形成单一的灾难性联想思维(且将它固化与模化起来),并逐渐泛化,从而导致其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咨询师通过行为矫正策略、质疑法、情景模拟等,帮助来访学生进行认知重组,缓解了症状,回归常态。  〔关键词〕安全
关东地区北接苏俄,东邻朝鲜,早在一八九0年,日本就从确保军事战略要地的地缘政治学角度,将我国关东地区定位为日本的“主权线”和“利益线”。一九0四年,日本赌上国运,发动日俄战争,从俄国人手里夺得其在关东的权益;为了维持并扩大此权益,日本又成立了伪满洲国,“到满洲去!”这个口号喊了几十年。一九四五年八月“满洲国”遽然消失,但是“满洲国”却成为日本人的“乡愁”,不断地被书写,被研究。相较而言,上海自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