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索绪尔说:“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绍兴方言比喻作为独具特色的语言修辞,自然也被深深打上绍兴的地域烙印,从中可以窥见绍兴地域文化的方方面面。绍兴方言属吴语系太湖片临绍小片,在吴语系中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其方言语音有一整套全浊声母,无舌尖后音;不分尖团,也不儿化;韵尾有n、但无辨字作用;声调保留古四声,各分阴阳;凡此形成绍兴话发音响亮、清晰;吐字质朴、沉实;连读和谐、协律;声、韵、调排列严整等诸多特色。绍兴方言语音,读书音和白话音差别大,而白话音中保留着不少中原古音。
关键词:绍兴方言;绍兴文化
1.饮食类,绍兴方言中的比喻喻体来源丰富多彩,其中很多喻体就来源于饮食农作,可以让语言生动活泼,还能从中窥见绍兴的自然地域文化特色。如:“隔生饭”,乡下绍兴人还保留着使用柴火大灶煮饭的传统,用此方式烹饪的米饭更香,颗粒饱满,这个词本指在煮饭时未完全煮熟而夹杂了一部分生米的饭,但常被用来比喻过程急于求成,结果不如人意的现象。
又如,“乌大菱壳”,菱角是江南水乡的鲜美特产,绍兴人喜食大菱,在岸边,经常可以看到乌篷船中的船夫剥开坚硬的外壳,将菱肉往嘴里送的现象,菱角一般呈绿色或紫黑色,种子的子叶可被人食用,但老去后的大菱呈黑色状,且菱肉腐烂,因此会只留下一层外壳漂浮在水中。因而常被绍兴人用来比喻流浪汉,因为流浪汉老去后只剩一层外壳的大菱一样,在外飘荡,用菱角比喻贴切不过。
2.动植物类,将动植物作喻体时,绍兴方言中总是带有感情色彩,因此时常以系列的形式出现,而且语义固定,便于理解,如“乌龟”常用于比喻软弱无能的男人或者没有主见的人,又如“赖孵鸡娘”,这一类喻体常与绍兴人民蓄养家禽、勤劳耕作有关,旧时绍兴多养鸡,母鸡下蛋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有孵蛋的“欲望”,这时期的母鸡像是中了邪,不吃不喝,笼笼松松,躲在窝里不肯出来,一副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样子,便被现在常用来比喻十分懒惰、守在原地不愿动弹的人,如:诺刚则赖孵鸡娘个覅困弄哉,好爬起来哉。(不要像母鸡那样贪睡,赶紧起来做事。),以前上课时同学们午休瞌睡还没醒,一片歪七倒八趴在桌子上的现象,老师便用“赖孵鸡娘”形容大家疲惫的姿势,试图让同学们清醒上课,现在觉得这个词用的真妙。再如“搅荡乌鳢鱼”,干菜蒸乌鳢鱼是绍兴饭桌上一道特色菜,肉质鲜美,但是乌鳢鱼是专食鱼苗的一种鱼,这是绍兴方言中的借喻,它是一种借用其基本义来比喻专门搞破坏不顾集体利益的一类人的情况。
3.生活用品、交通工具与生产工具类,绍兴人喜用生活中常用的工具来比喻事物,将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或生产工具作为喻体去比喻其他事物时,抓住本体和喻体外形相似的特点将两者联系起来,浅显易懂。如“新船落水”:比喻穿上新鞋子,因鞋子与船形状类似,都是两头窄中间宽,有时也可以指那些刚刚尝试新事物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年轻人,“三钵头人家”:钵头为一种容量很小的容器,在绍兴地区常见,用于装载食物,三钵头人家意为这户人家没有什么可拿得出手的东西,“关门落闩”:门已被关上并且加上闩,比喻事情已经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4.历史物证与人物类,在这类喻体中,若是不了解历史背景,或是对某一类戏曲中的人物不够熟识,便无法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显得有些晦涩难懂,这种喻体是曲里拐弯地来表达本体的特性,往往带有委婉性与模糊色彩。如:“呼延赞”,在形容一个人敏捷时,绍兴人经常说:“这个人结棍的跟呼延赞一样。”呼延赞是绍剧《龙虎斗》中的主角,他本领高强,英勇善于格斗,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有句唱词:“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就是呼延赞的唱词,绍兴人对这出戏的熟悉与热爱程度很高;又如“刮十一”:比喻以次充好,这是民国十一年铸造面值贰角的硬币,绍兴人称为“双角子”,银色甚差,不受欢迎。使用者有意将十一年三字刮去,只剩下中华民国制造数字,以次充好。形容一个人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不统一时,绍兴人往往会语带嘲讽地说:“别看他的卖相蛮好,其实是个刮十一。”
5.宗教信仰类,绍兴地区佛教和道教兴盛,以佛家语、神鬼入比喻的也比比皆是,成为绍兴方言比喻喻体中的一大来源。如:“拣庙烧香”:比喻有选择地讨好别人。“孙悟空逃勿出大佛菩萨手底心”:比喻事情总会败露或事情总在某人的预料之中,又指法网难逃。“螺蛳壳里做道场”,“道场”指佛教、道教中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在这里比喻地方过于狭窄施展不开活动。
6.地方性格,在绍兴方言比喻中,折射出来的是绍兴人对于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喜恶,带有非常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得绍兴方言比喻中的褒贬义非常明确,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绍兴人普遍的价值观和性格倾向。绍兴人讲求公平、透明、硬气,“硬”在绍兴方言比喻中的体现非常明显,在绍兴比喻中有“硬骨头”、“石板上掼乌龟——硬碰硬”等;绍兴人认可事物的两面性,思辨能力强,比如在绍兴比喻中有“豆腐心肠,越煮越硬;铁打心肠,见火就烊”、“塘柴要用软篾缚”等等;绍兴人做事讲求变通,根据实际情况办事,因此有关这方面的 比喻也比比皆是:“捏杀死蛇头”(讽刺做事不灵活)、“有尺水,行尺船”、“道光铜钿勿买盐,光绪铜钿勿买醋”(讽刺做事死板)等;讲求诚实,脚踏实地,与“实”相反的是“空”,绍兴人常常讽喻只讲漂亮话但不干实事、没有实际能力的人这一类人:“放空炮”、“老山麻雀”、“悬空八只脚”、“卖狗皮膏药”等等;简朴节约:绍兴话来讽喻一夜之间挥霍财务的人为“扫荡光”、“天亮光”。
7.戏曲文化,绍兴戏曲文化兴盛,比较流行的有莲花落、绍剧、越剧、莺歌班、目连戏等等,在绍兴方言比喻中也常能找到它们的身影。例如“唱相骂本”就出自莺歌班小剧《相骂本》,后 来就用此来比喻双方互相吵架的情形;“背大纛旗”来自戏曲中元帅背后总是背着大纛旗,而元帅又总是在最后出场,于是就用此语来比喻最后到或者做事情最落后的人;“剪发、卖发”来自元曲《琵琶记》中赵五娘剪发卖发的情形,被绍兴方言借用为那些孝顺的媳妇。在莲花落《翠姐姐回娘家》一曲中,有“豆腐薄刀两面光”的说法,薄刀是厨房中的刀具,“豆腐薄刀”比喻两面讨好者。“目连行头”是出自目连戏的器具说法,旧时演目连戏的人用的设备陈旧破败,后来用来比喻为器物陈旧不坚。
总结:绍兴境内南山北海,俗谓“十里不同音”,城乡语音差别很大,即使是城里口音,也因年龄、文化、经历和受普通话影响,个别字音有些差异是势所难免的了。初到绍兴听人讲话好似“听歌“,满耳的“越剧曲调”煞是好听。申小龙在他的《汉语与中国文化》中提出了汉字为本,以神统形,散点透视的方法,而总结绍兴方言比喻与绍兴文化的关系,可以发现其中大多数都是以形象的符号表示抽象的概念,那么,如何将方言的表意功能与“语文性”结合起来?这个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杨葳,杨乃浚.绍兴方言[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3]盛益民.吴语绍兴柯桥方言音系[J].东方语言学.2012
[4]龙升芳.绍剧与方言的互生共存[J].戏剧文学.2010
[5]壽纪芳,袁傲珍.有机的风俗化石──绍兴方言词语探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罗雅芳.浅议绍兴方言现状及特色[J].求知导刊.2015
[7]侯友兰.绍兴俗语语言符号特点及文化内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
[8]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应梅堂.浅说绍兴方言的修辞特点[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10]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绍兴方言;绍兴文化
1.饮食类,绍兴方言中的比喻喻体来源丰富多彩,其中很多喻体就来源于饮食农作,可以让语言生动活泼,还能从中窥见绍兴的自然地域文化特色。如:“隔生饭”,乡下绍兴人还保留着使用柴火大灶煮饭的传统,用此方式烹饪的米饭更香,颗粒饱满,这个词本指在煮饭时未完全煮熟而夹杂了一部分生米的饭,但常被用来比喻过程急于求成,结果不如人意的现象。
又如,“乌大菱壳”,菱角是江南水乡的鲜美特产,绍兴人喜食大菱,在岸边,经常可以看到乌篷船中的船夫剥开坚硬的外壳,将菱肉往嘴里送的现象,菱角一般呈绿色或紫黑色,种子的子叶可被人食用,但老去后的大菱呈黑色状,且菱肉腐烂,因此会只留下一层外壳漂浮在水中。因而常被绍兴人用来比喻流浪汉,因为流浪汉老去后只剩一层外壳的大菱一样,在外飘荡,用菱角比喻贴切不过。
2.动植物类,将动植物作喻体时,绍兴方言中总是带有感情色彩,因此时常以系列的形式出现,而且语义固定,便于理解,如“乌龟”常用于比喻软弱无能的男人或者没有主见的人,又如“赖孵鸡娘”,这一类喻体常与绍兴人民蓄养家禽、勤劳耕作有关,旧时绍兴多养鸡,母鸡下蛋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有孵蛋的“欲望”,这时期的母鸡像是中了邪,不吃不喝,笼笼松松,躲在窝里不肯出来,一副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样子,便被现在常用来比喻十分懒惰、守在原地不愿动弹的人,如:诺刚则赖孵鸡娘个覅困弄哉,好爬起来哉。(不要像母鸡那样贪睡,赶紧起来做事。),以前上课时同学们午休瞌睡还没醒,一片歪七倒八趴在桌子上的现象,老师便用“赖孵鸡娘”形容大家疲惫的姿势,试图让同学们清醒上课,现在觉得这个词用的真妙。再如“搅荡乌鳢鱼”,干菜蒸乌鳢鱼是绍兴饭桌上一道特色菜,肉质鲜美,但是乌鳢鱼是专食鱼苗的一种鱼,这是绍兴方言中的借喻,它是一种借用其基本义来比喻专门搞破坏不顾集体利益的一类人的情况。
3.生活用品、交通工具与生产工具类,绍兴人喜用生活中常用的工具来比喻事物,将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或生产工具作为喻体去比喻其他事物时,抓住本体和喻体外形相似的特点将两者联系起来,浅显易懂。如“新船落水”:比喻穿上新鞋子,因鞋子与船形状类似,都是两头窄中间宽,有时也可以指那些刚刚尝试新事物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年轻人,“三钵头人家”:钵头为一种容量很小的容器,在绍兴地区常见,用于装载食物,三钵头人家意为这户人家没有什么可拿得出手的东西,“关门落闩”:门已被关上并且加上闩,比喻事情已经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4.历史物证与人物类,在这类喻体中,若是不了解历史背景,或是对某一类戏曲中的人物不够熟识,便无法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显得有些晦涩难懂,这种喻体是曲里拐弯地来表达本体的特性,往往带有委婉性与模糊色彩。如:“呼延赞”,在形容一个人敏捷时,绍兴人经常说:“这个人结棍的跟呼延赞一样。”呼延赞是绍剧《龙虎斗》中的主角,他本领高强,英勇善于格斗,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有句唱词:“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就是呼延赞的唱词,绍兴人对这出戏的熟悉与热爱程度很高;又如“刮十一”:比喻以次充好,这是民国十一年铸造面值贰角的硬币,绍兴人称为“双角子”,银色甚差,不受欢迎。使用者有意将十一年三字刮去,只剩下中华民国制造数字,以次充好。形容一个人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不统一时,绍兴人往往会语带嘲讽地说:“别看他的卖相蛮好,其实是个刮十一。”
5.宗教信仰类,绍兴地区佛教和道教兴盛,以佛家语、神鬼入比喻的也比比皆是,成为绍兴方言比喻喻体中的一大来源。如:“拣庙烧香”:比喻有选择地讨好别人。“孙悟空逃勿出大佛菩萨手底心”:比喻事情总会败露或事情总在某人的预料之中,又指法网难逃。“螺蛳壳里做道场”,“道场”指佛教、道教中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在这里比喻地方过于狭窄施展不开活动。
6.地方性格,在绍兴方言比喻中,折射出来的是绍兴人对于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喜恶,带有非常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得绍兴方言比喻中的褒贬义非常明确,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绍兴人普遍的价值观和性格倾向。绍兴人讲求公平、透明、硬气,“硬”在绍兴方言比喻中的体现非常明显,在绍兴比喻中有“硬骨头”、“石板上掼乌龟——硬碰硬”等;绍兴人认可事物的两面性,思辨能力强,比如在绍兴比喻中有“豆腐心肠,越煮越硬;铁打心肠,见火就烊”、“塘柴要用软篾缚”等等;绍兴人做事讲求变通,根据实际情况办事,因此有关这方面的 比喻也比比皆是:“捏杀死蛇头”(讽刺做事不灵活)、“有尺水,行尺船”、“道光铜钿勿买盐,光绪铜钿勿买醋”(讽刺做事死板)等;讲求诚实,脚踏实地,与“实”相反的是“空”,绍兴人常常讽喻只讲漂亮话但不干实事、没有实际能力的人这一类人:“放空炮”、“老山麻雀”、“悬空八只脚”、“卖狗皮膏药”等等;简朴节约:绍兴话来讽喻一夜之间挥霍财务的人为“扫荡光”、“天亮光”。
7.戏曲文化,绍兴戏曲文化兴盛,比较流行的有莲花落、绍剧、越剧、莺歌班、目连戏等等,在绍兴方言比喻中也常能找到它们的身影。例如“唱相骂本”就出自莺歌班小剧《相骂本》,后 来就用此来比喻双方互相吵架的情形;“背大纛旗”来自戏曲中元帅背后总是背着大纛旗,而元帅又总是在最后出场,于是就用此语来比喻最后到或者做事情最落后的人;“剪发、卖发”来自元曲《琵琶记》中赵五娘剪发卖发的情形,被绍兴方言借用为那些孝顺的媳妇。在莲花落《翠姐姐回娘家》一曲中,有“豆腐薄刀两面光”的说法,薄刀是厨房中的刀具,“豆腐薄刀”比喻两面讨好者。“目连行头”是出自目连戏的器具说法,旧时演目连戏的人用的设备陈旧破败,后来用来比喻为器物陈旧不坚。
总结:绍兴境内南山北海,俗谓“十里不同音”,城乡语音差别很大,即使是城里口音,也因年龄、文化、经历和受普通话影响,个别字音有些差异是势所难免的了。初到绍兴听人讲话好似“听歌“,满耳的“越剧曲调”煞是好听。申小龙在他的《汉语与中国文化》中提出了汉字为本,以神统形,散点透视的方法,而总结绍兴方言比喻与绍兴文化的关系,可以发现其中大多数都是以形象的符号表示抽象的概念,那么,如何将方言的表意功能与“语文性”结合起来?这个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杨葳,杨乃浚.绍兴方言[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3]盛益民.吴语绍兴柯桥方言音系[J].东方语言学.2012
[4]龙升芳.绍剧与方言的互生共存[J].戏剧文学.2010
[5]壽纪芳,袁傲珍.有机的风俗化石──绍兴方言词语探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罗雅芳.浅议绍兴方言现状及特色[J].求知导刊.2015
[7]侯友兰.绍兴俗语语言符号特点及文化内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
[8]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应梅堂.浅说绍兴方言的修辞特点[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10]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