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考察了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运行现状,分析了基地建设以来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操作层面上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基地作用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师资培训基地;培训项目;培训模式;创新
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大批民办高校兴起,职工大学转型。中专、技校升格,这一系列举措大大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师资队伍与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不相适应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2002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准备在部分办学理念先进、教学资源丰富、办学效果好的高校建设若干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开展高职高专在岗骨干教师的轮训。2003年。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立。基地建立迄今已运行5年,回顾和总结过去运行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以期进一步发挥基地的作用,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显而易见。
基地概况
以1999年教育部高教司批准《关于同意天津市筹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华北地区)的批复》为标志,基地建设开始启动。2003年,教育部批准成立了由天津6所院校(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3所院校(同济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及北京、宁波、河南各1所院校(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组成的5大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
同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管理办法》,规定基地主要的培训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旨在提高教师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短期培训;二是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三是开展第二学士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基地的培养对象包括院长、校长、骨干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实验(实训)指导人员。
当年,还成立了由12所院校组成的基地协作会,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现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协作会首届会长单位。协作会制定了章程,且明确每年要组织召开一次由各基地院校参加的联席会议,教育部派人并组织有关专家参加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培训工作经验、评估考核基地院校的工作、评选先进基地及评审并确定各院校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
2005年,教育部批准了由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院校组成的广东基地。至此,全国形成6大基地,包括15所院校。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果
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它培训了一大批院长、校长和骨干教师,搭建了一个全国性的公共交流平台,并且推动了基地所在院校的建设。
培训了一大批院、校长和骨干教师 几年来,各基地所在院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配备优秀教师,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培训的针对性,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为高职高专院校培训了大批管理人员与骨干教师。2002年天津基地培训学员182名,2003年培训学员640名:北京基地的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培训了57名院长、校长:广东基地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获准设立,当年培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133名,2006年培训453名,2007年培训量达到1149名。2008年1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发挥示范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走出校门,北上哈尔滨,举办了三期师资培训班,仅此一次,就培训了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9所职业院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600多名。2003年至今,全国6大基地15所院校共培训高职高专院校领导和骨干教师近万名。师资培训基地多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基地师资、实训条件较好,同时,培训项目所对应的行业技术水平较高,部分课程聘请了行业资深专家授课并安排了企业实地考察。高新技术含量的培训内容和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开阔了教师的视野。经过培训的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全面接触到了本专业领域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教学理念。
搭建了一个全国性的公共交流平台 根据几年来对参加师资培训教师的书面调查和访谈,大家普遍认为,师资培训提供了一个高职教育界广泛交流的环境和平台,这种交流既发生在授课教师与培训学员之间,也发生在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学习的教师之间。交流形式灵活多样,随时随地,交流内容既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也包括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等等。这种交流形式和平台符合职业教育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相互交流所产生的效果已远远超出培训本身所带来的收益。
推动了基地所在院校的建设 师资培训对基地院校自身建设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实现了教学相长。基地自身的师资水平在提高。设备投入在加大,后勤服务和管理水平也不断在提升。与本地企业的结合乃至深度融合也在加强。基地所在院校通过每年举办师资培训活动,在项目开发、项目推广、项目管理以及培训质量的控制、培训效果的评估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
基地的设立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培训规模偏小,发展趋于缓慢 以5年总培训量1万人次计,年平均培训量为2000人次,也就是说,15所基地院校年平均培训量130余人次,足见培训规模之小。不少基地最近两年培训量没有明显提高,个别院校甚至出现负增长,由此折射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培训项目不具备吸引力。在每年公布的培训项目中,均有一些项目因为报名人数太少而无法开办,原因一般都是培训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或太陈旧,或太生涩,或太偏窄。(2)个别项目培训效果差。培训效果不好,往往会影响到培训项目的可持续性。造成效果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培训基地与院校的培训需求之间未形成顺畅的沟通渠道:二是缺乏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和学习资料,影响培训的规范性:三是进修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四是个别基地院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与培训资源不足。(3)缺乏激励机制。基地院校缺乏积极性是培训发展趋缓的重要原因。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有些基地院校的培训项目逐年呈下降趋势。培训人数也在不断减少,直接原因是基地在拓宽培训项目、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培训质量方面力度不够。更深层的原因是,缺乏积极性,缺乏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对于基地院校来说,培训任务的具体实施要落实到教学部门,而承担师资培训是教学部门计划外任务。且通常又是利用假期进行,学校若没有激励措施,教学部门则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部对基地院 校开展师资培训同样没有制定激励政策。2007年6月,更是以一纸通知形式统一规定了全国师资培训收费标准,过低的收费导致某些培训项目收不抵支,培训自然难以为继。(4)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各高职高专院校加大了对师资培养培训经费的投入,但因经费始终有限,大部分教师无缘参加进修学习。此外,国家对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未投入任何专项经费,完全依靠基地收取学员学费用于培训,这样既不利于基地培训条件的改善,也加重了送培院校和受训教师的经济负担。直接影响到培训基地和送培院校的积极性。(5)高职高专院校师资数量不足,教师无暇参加培训。高职高专院校师资短缺的矛盾普遍存在,各院校不得不采用增加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方法来缓解这一矛盾,所在专业很难抽出人参加教学时段的培训。有的教师一学期要开3~4门课程,周学时达到15学时。由于教师平时工作负担太重。忙于应对日常教学。身心疲惫,假期要休整,还要进行新学期教学准备,也无意参加假期的培训。此种状况势必影响师资培训的稳步发展。
上级主管部门统筹乏力 教育部除每年用文件的形式发布各基地的培训计划外,对基地如何发展,如何开展工作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对如何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资源开展师资培训尚缺乏统筹的思路与决心。比如。除全国性的基地外,有些省市利用自身教育资源成立了地方性的培训基地,地方性基地与国家基地需要统筹与协调,但至今仍未引起重视。2006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国际合作计划,2007年,又启动了利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师资培训的计划。这些计划涉及许多高职院校,有些院校本身就是基地院校,有些则不是。这之间也需要统筹与协调。否则就会在培训项目、时间安排、地域划分、学员招收等方面出现矛盾。由于主管部门思路不清晰且没有具体的行动,基地工作很难上更高的台阶。
协作会的职能逐渐淡化 基地的培训面向全国各地,不同的基地院校所在地域不同,优势不同,因此,各自的培训对象、培训项目、针对的地区也应该不同,需要协作会进行统筹与协调。前几年。协作会很好地行使了职能。每年均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各基地分工明确,各自承担的主要任务十分清楚,培训项目布局比较合理。但近两年,协作会的职能逐渐在淡化,具体表现在:基地设在高职高专网上的网站内容从2004年4月以后再也没有更新:三年应该改选一次的协作会会长单位没有改选;2007年的基地年度会议至今没有召开。这些事实都是协作会的作用逐渐淡化的表现,应该引起高度重视。2007年,教育部颁发《(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与教指委2007年度师资培训计划)实施要求的通知》,规定:计划内备案的培训项目,培训费一般不超过1000元/人,这一标准大大低于往年各基地院校制定的培训收费标准。对这一敏感问题,协作会没有在基地院校中统一思想,也没有与主管部门进行沟通。结果,有的基地仍按原标准收费,有的基地按教育部的新标准收费,有的则削减培训项目。或减少培训学时,或干脆不办,导致2007年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量的滑坡。
进一步发挥基地作用的思路
建立覆盖全国的培训基地网络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将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优秀校企合作与产学合作项目的学校与企业、教指委院校、有国家精品课程的相关专业等纳入基地范畴,建立起一个地域广泛、专业或课程门类众多、与企业结合、与国际合作项目融合的基地培训网络。显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个工程,首先必须有部门牵头,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可实施的具体方案。实施方案中,首先要解决网络的基本框架、运行管理模式问题。还要充分考虑信息共享与交流、组成网络的各个院校或专业的运行效率与成本、如何充分发挥不同院校的专业优势等问题。
健全组织框架在现有协作会的基础上,可考虑按地域、按专业、按项目建立起联系更为紧密的二级协作会。协作会要成为政府主管部门与基地院校之间、院校与院校之间联系的纽带,教育部相关主管部门与地区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协作会的监督与指导,协作会既要开展经常性的协调与交流活动,也要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活动,要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制定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的相关政策依据、实施办法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
创新培训项目 以往的培训项目的设计多集中于技能培训。而实践证明,有关高职教育理念、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体系、产学合作教育等方面的研讨项目,同样受到广泛的欢迎。因此,可以单独开展上述方面内容的专题研讨或将上述内容融入到技能培训项目中去,同时,还可以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后勤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多方面的培训和研讨活动。
创新培训模式一是走出去的模式,针对一个地区、甚至一所学校送培训上门。对于提升专业技能、实践性强的培训项目,主要是利用当地现有的硬件资源开展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的培训,比如,与计算机有关的艺术设计、动漫设计、电子商务、网络工程及各种应用软件的培训等。对于有关理念、建设、管理方面的培训,可以组建一支由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成绩突出和在行业或专业领域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领导等人员组成的讲师团,开展巡回式培训。二是远程培训模式,可将优秀培训项目、精彩的培训课程制作成音视频资料,通过网络或媒体播放的方式开展培训。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培训成本,迅速扩大培训规模。
提高培训的层次提高培训层次包含两个方面。(1)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目前不少基地院校具备技师培训能力,或已经成为劳动部门技师或高级技师培训基地。面向高职院校开展技师培训的条件十分成熟。相对于社会学员来说,高职院校教师的起点比较高,一般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即可达到技师或高级技师的培训要求。通过劳动部门的考核和评审,高职院校的教师获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证书。这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一个很好的渠道。(2)选择部分基地院校成为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硕士点,尽快启动职业教育硕士教育。要实现此举,首先要组织力量开发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硕士学位的相关标准、规格、要求以及培养课程的方案等。没有必要等一切都就绪以后再实施,可以边实施边完善。在条件还不成熟时,可以优先考虑由示范性高职院校与具备工程硕士培养资质的普通高校合作,双方共同培养。先试点,待成熟和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要提高三方面的积极性,一是基地院校主动开展培训工作的积极性:二是一般院校主动选送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教师主动报名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建议在以下两个方面制定激励措施:(1)资金支持。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拨专项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对办学声誉好、质量高、规模大、效果佳的培训基地予以表彰和奖励。设立培训基金及优秀学员奖学金,对来自贫困地区的进修教师减免培训费,同时,对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进修教师予以奖励。(2)政策倾斜。严把证书发放关,在提高培训证书含金量的同时,使之对教师个人的考核、聘用、职称评审及资格认证等方面发挥作用,此外,还建议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示范性院校建设评审、精品课程的评审等方面设立一定的规定,对该院校或相关专业是否开展师资培训以及是否选派教师参加师资培训和研讨活动等方面有一定的指标要求。
关键词:师资培训基地;培训项目;培训模式;创新
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大批民办高校兴起,职工大学转型。中专、技校升格,这一系列举措大大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师资队伍与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不相适应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2002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准备在部分办学理念先进、教学资源丰富、办学效果好的高校建设若干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开展高职高专在岗骨干教师的轮训。2003年。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立。基地建立迄今已运行5年,回顾和总结过去运行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以期进一步发挥基地的作用,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显而易见。
基地概况
以1999年教育部高教司批准《关于同意天津市筹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华北地区)的批复》为标志,基地建设开始启动。2003年,教育部批准成立了由天津6所院校(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3所院校(同济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及北京、宁波、河南各1所院校(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组成的5大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
同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管理办法》,规定基地主要的培训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旨在提高教师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短期培训;二是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三是开展第二学士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基地的培养对象包括院长、校长、骨干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实验(实训)指导人员。
当年,还成立了由12所院校组成的基地协作会,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现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协作会首届会长单位。协作会制定了章程,且明确每年要组织召开一次由各基地院校参加的联席会议,教育部派人并组织有关专家参加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培训工作经验、评估考核基地院校的工作、评选先进基地及评审并确定各院校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
2005年,教育部批准了由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院校组成的广东基地。至此,全国形成6大基地,包括15所院校。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果
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它培训了一大批院长、校长和骨干教师,搭建了一个全国性的公共交流平台,并且推动了基地所在院校的建设。
培训了一大批院、校长和骨干教师 几年来,各基地所在院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配备优秀教师,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培训的针对性,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为高职高专院校培训了大批管理人员与骨干教师。2002年天津基地培训学员182名,2003年培训学员640名:北京基地的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培训了57名院长、校长:广东基地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获准设立,当年培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133名,2006年培训453名,2007年培训量达到1149名。2008年1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发挥示范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走出校门,北上哈尔滨,举办了三期师资培训班,仅此一次,就培训了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9所职业院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600多名。2003年至今,全国6大基地15所院校共培训高职高专院校领导和骨干教师近万名。师资培训基地多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基地师资、实训条件较好,同时,培训项目所对应的行业技术水平较高,部分课程聘请了行业资深专家授课并安排了企业实地考察。高新技术含量的培训内容和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开阔了教师的视野。经过培训的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全面接触到了本专业领域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教学理念。
搭建了一个全国性的公共交流平台 根据几年来对参加师资培训教师的书面调查和访谈,大家普遍认为,师资培训提供了一个高职教育界广泛交流的环境和平台,这种交流既发生在授课教师与培训学员之间,也发生在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学习的教师之间。交流形式灵活多样,随时随地,交流内容既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也包括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等等。这种交流形式和平台符合职业教育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相互交流所产生的效果已远远超出培训本身所带来的收益。
推动了基地所在院校的建设 师资培训对基地院校自身建设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实现了教学相长。基地自身的师资水平在提高。设备投入在加大,后勤服务和管理水平也不断在提升。与本地企业的结合乃至深度融合也在加强。基地所在院校通过每年举办师资培训活动,在项目开发、项目推广、项目管理以及培训质量的控制、培训效果的评估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
基地的设立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培训规模偏小,发展趋于缓慢 以5年总培训量1万人次计,年平均培训量为2000人次,也就是说,15所基地院校年平均培训量130余人次,足见培训规模之小。不少基地最近两年培训量没有明显提高,个别院校甚至出现负增长,由此折射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培训项目不具备吸引力。在每年公布的培训项目中,均有一些项目因为报名人数太少而无法开办,原因一般都是培训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或太陈旧,或太生涩,或太偏窄。(2)个别项目培训效果差。培训效果不好,往往会影响到培训项目的可持续性。造成效果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培训基地与院校的培训需求之间未形成顺畅的沟通渠道:二是缺乏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和学习资料,影响培训的规范性:三是进修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四是个别基地院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与培训资源不足。(3)缺乏激励机制。基地院校缺乏积极性是培训发展趋缓的重要原因。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有些基地院校的培训项目逐年呈下降趋势。培训人数也在不断减少,直接原因是基地在拓宽培训项目、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培训质量方面力度不够。更深层的原因是,缺乏积极性,缺乏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对于基地院校来说,培训任务的具体实施要落实到教学部门,而承担师资培训是教学部门计划外任务。且通常又是利用假期进行,学校若没有激励措施,教学部门则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部对基地院 校开展师资培训同样没有制定激励政策。2007年6月,更是以一纸通知形式统一规定了全国师资培训收费标准,过低的收费导致某些培训项目收不抵支,培训自然难以为继。(4)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各高职高专院校加大了对师资培养培训经费的投入,但因经费始终有限,大部分教师无缘参加进修学习。此外,国家对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未投入任何专项经费,完全依靠基地收取学员学费用于培训,这样既不利于基地培训条件的改善,也加重了送培院校和受训教师的经济负担。直接影响到培训基地和送培院校的积极性。(5)高职高专院校师资数量不足,教师无暇参加培训。高职高专院校师资短缺的矛盾普遍存在,各院校不得不采用增加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方法来缓解这一矛盾,所在专业很难抽出人参加教学时段的培训。有的教师一学期要开3~4门课程,周学时达到15学时。由于教师平时工作负担太重。忙于应对日常教学。身心疲惫,假期要休整,还要进行新学期教学准备,也无意参加假期的培训。此种状况势必影响师资培训的稳步发展。
上级主管部门统筹乏力 教育部除每年用文件的形式发布各基地的培训计划外,对基地如何发展,如何开展工作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对如何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资源开展师资培训尚缺乏统筹的思路与决心。比如。除全国性的基地外,有些省市利用自身教育资源成立了地方性的培训基地,地方性基地与国家基地需要统筹与协调,但至今仍未引起重视。2006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国际合作计划,2007年,又启动了利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师资培训的计划。这些计划涉及许多高职院校,有些院校本身就是基地院校,有些则不是。这之间也需要统筹与协调。否则就会在培训项目、时间安排、地域划分、学员招收等方面出现矛盾。由于主管部门思路不清晰且没有具体的行动,基地工作很难上更高的台阶。
协作会的职能逐渐淡化 基地的培训面向全国各地,不同的基地院校所在地域不同,优势不同,因此,各自的培训对象、培训项目、针对的地区也应该不同,需要协作会进行统筹与协调。前几年。协作会很好地行使了职能。每年均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各基地分工明确,各自承担的主要任务十分清楚,培训项目布局比较合理。但近两年,协作会的职能逐渐在淡化,具体表现在:基地设在高职高专网上的网站内容从2004年4月以后再也没有更新:三年应该改选一次的协作会会长单位没有改选;2007年的基地年度会议至今没有召开。这些事实都是协作会的作用逐渐淡化的表现,应该引起高度重视。2007年,教育部颁发《(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与教指委2007年度师资培训计划)实施要求的通知》,规定:计划内备案的培训项目,培训费一般不超过1000元/人,这一标准大大低于往年各基地院校制定的培训收费标准。对这一敏感问题,协作会没有在基地院校中统一思想,也没有与主管部门进行沟通。结果,有的基地仍按原标准收费,有的基地按教育部的新标准收费,有的则削减培训项目。或减少培训学时,或干脆不办,导致2007年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量的滑坡。
进一步发挥基地作用的思路
建立覆盖全国的培训基地网络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将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优秀校企合作与产学合作项目的学校与企业、教指委院校、有国家精品课程的相关专业等纳入基地范畴,建立起一个地域广泛、专业或课程门类众多、与企业结合、与国际合作项目融合的基地培训网络。显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个工程,首先必须有部门牵头,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可实施的具体方案。实施方案中,首先要解决网络的基本框架、运行管理模式问题。还要充分考虑信息共享与交流、组成网络的各个院校或专业的运行效率与成本、如何充分发挥不同院校的专业优势等问题。
健全组织框架在现有协作会的基础上,可考虑按地域、按专业、按项目建立起联系更为紧密的二级协作会。协作会要成为政府主管部门与基地院校之间、院校与院校之间联系的纽带,教育部相关主管部门与地区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协作会的监督与指导,协作会既要开展经常性的协调与交流活动,也要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活动,要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制定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的相关政策依据、实施办法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
创新培训项目 以往的培训项目的设计多集中于技能培训。而实践证明,有关高职教育理念、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体系、产学合作教育等方面的研讨项目,同样受到广泛的欢迎。因此,可以单独开展上述方面内容的专题研讨或将上述内容融入到技能培训项目中去,同时,还可以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后勤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多方面的培训和研讨活动。
创新培训模式一是走出去的模式,针对一个地区、甚至一所学校送培训上门。对于提升专业技能、实践性强的培训项目,主要是利用当地现有的硬件资源开展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的培训,比如,与计算机有关的艺术设计、动漫设计、电子商务、网络工程及各种应用软件的培训等。对于有关理念、建设、管理方面的培训,可以组建一支由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成绩突出和在行业或专业领域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领导等人员组成的讲师团,开展巡回式培训。二是远程培训模式,可将优秀培训项目、精彩的培训课程制作成音视频资料,通过网络或媒体播放的方式开展培训。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培训成本,迅速扩大培训规模。
提高培训的层次提高培训层次包含两个方面。(1)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目前不少基地院校具备技师培训能力,或已经成为劳动部门技师或高级技师培训基地。面向高职院校开展技师培训的条件十分成熟。相对于社会学员来说,高职院校教师的起点比较高,一般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即可达到技师或高级技师的培训要求。通过劳动部门的考核和评审,高职院校的教师获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证书。这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一个很好的渠道。(2)选择部分基地院校成为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硕士点,尽快启动职业教育硕士教育。要实现此举,首先要组织力量开发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硕士学位的相关标准、规格、要求以及培养课程的方案等。没有必要等一切都就绪以后再实施,可以边实施边完善。在条件还不成熟时,可以优先考虑由示范性高职院校与具备工程硕士培养资质的普通高校合作,双方共同培养。先试点,待成熟和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要提高三方面的积极性,一是基地院校主动开展培训工作的积极性:二是一般院校主动选送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教师主动报名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建议在以下两个方面制定激励措施:(1)资金支持。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拨专项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对办学声誉好、质量高、规模大、效果佳的培训基地予以表彰和奖励。设立培训基金及优秀学员奖学金,对来自贫困地区的进修教师减免培训费,同时,对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进修教师予以奖励。(2)政策倾斜。严把证书发放关,在提高培训证书含金量的同时,使之对教师个人的考核、聘用、职称评审及资格认证等方面发挥作用,此外,还建议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示范性院校建设评审、精品课程的评审等方面设立一定的规定,对该院校或相关专业是否开展师资培训以及是否选派教师参加师资培训和研讨活动等方面有一定的指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