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一个特征:慢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很多老师在工作一二十年后,开始注意到:教育的特征是“慢”,教育是“慢”的事業。“慢教育”的概念已被更多的人接受了。
  然而,不是每个从事教育的人都能正确地认识这个“慢”的。20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建设曾提出“多快好省”和“大跃进”口号,无视现实,违背规律,造成一场大灾难,使我们民族大伤元气。到上个世纪80年代,又有过一个短暂的“大干快上”(被称作“洋冒进”),也吃了不少苦头,所幸没饿死人。教育上的冒进也不止一次,特别是近十年,由于“教育产业化”、学校的衙门化,浮躁之风甚炽,动辙便是“一年投入,二年见效,三年报成果”。
  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使用生长激素。植物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有自身的生长周期,种植者要注意大气候小气候,要注意环境——也就是说天时、地利一样不能少,光有干劲不行,至于一亩地能收獲多少粮食,更是吹不得的。
  教师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学生一生要做的事全弄到初中三年或是高中三年中来完成。我看到一些学校的育人口号,感到有必要澄清一些认识的误解。这些口号往往空洞无物,大而不当,我不一一列举了,读者去看各校的大门上、大楼上、招生宣传材料上、报刊的吹嘘报道上,等等,到处可见。
  不能仅仅为了提一个炫目的宣传口号,就可以违背基本的教育常识,违背教学的规律,不顾学生的实际。我甚至有些担心,因为教育者的一切行为都在影响学生的思维,这类大而空的语言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让他以为在中国,一位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像推销商做广告一样夸大其辞,不负责任?
  教育上的“慢”是客观规律,必须遵守,不能绕过去。就拿上课来说,教师能一跃十步吗?有时看到一些教师的教学,就像是在拼命赶路,总是急匆匆的。
  你为什么要那么急呢?你为什么总是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全都塞给学生呢?你凭什么会认为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学习,永远不再涉足你从事的学科呢?同样,你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学生一生的学习任务全压在这三年完成。你看,学生已经很疲劳了,你仍然逼他加班加点,非得把三年的教学内容让他一口吞下去,好像他明天就要告别世界了,好像天底下的教师只剩下你一个,香火只剩你一炷,你不能让学科绝种,仿佛世上其他人全是一无所知的笨蛋……
  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大课,高中阶段各有500多节,你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节课上呢?这不过是你的一节课,你的这节课不是“最后的晚餐”,还会有下一节,还有一学年,还有大学阶段,还有终生学习的漫长岁月……你为什么总是急于把所有的东西灌给学生?
  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评选“儿童给成人的忠告”,一共十句,我只记住了第一句——“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这里是不要“多”,中国化的理解:放得也不能太“快”。放得太满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压垮了。
  我在教学中,接触过很多学习有困难的“问题学生”,当时并没有实质的转变,而这些学生成人后心智健康,很正常,有的成就很高。可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他们是什么时候丧失了学习兴趣的?他们为什么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共同的一点,就是家长、教师对他们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而他们由于能力的限制,长时期精神疲惫,实在跑不动了,于是他们干脆坐下,再也不想站起来了。
  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庭,都不要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其他文献
我非常喜欢领读者这几个字。当我第一次听到“领读者”这三个字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声音,先用声音感染别人,然后唤起别人一起朗诵。这样,一个人的朗读推广到很多人去朗读,由一个独唱变成了合唱,想想那个气势多么大,而且最重要的是每一个朗读者都陶醉在自己的诗情画意中,所以“领读者”这几个字太精彩、太丰富了。  所以我来,不仅你们能看得见我,更主要的是我能看得见你们,和你们一起朗读,你们领着我读,我也领着更多
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是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应把握的四个方面之一。学习品质渗透于各领域,是在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笔者作为一名小班的保育员,应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呢?  正在笔者不知所解时,一个关于“儿童学习品质发展变化连续表”,使已有2年小班工作经验的笔者得知,3-4岁幼儿正处于独立完成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期。小班幼儿入园时,他们刚刚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因此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这时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探究性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同时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学生而言,对探究任务的全局不容易把握,在某种程度上不易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会学习”目标的达成;在效果上,侧重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却较薄弱。  基于此,笔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写成了《快乐教育》一书,提出了快乐教育的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其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由于斯宾塞提出的是一种符合孩子天性的教育理念,所以,它为各国教育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但我国快乐教育的研究则更多地是将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力图形成具有特色的快乐教育价值取向、科学依据及实践探索,并逐步将快乐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全程和全
任何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言环境及其使用者,因此,要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汉英隐性否定表达,仅仅分析语言的结构和意义还不够,需要从语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并把语用对比的内容放入
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高职生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其中学习是重要环节。高职生的学习有其独特性,论文着重从非正式学习的视角分析高职生的学习心理,从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和
关键词解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线教育APP正越来越多地在我国中小学教学场景中现身,并在2016年呈现井喷趋势——有提供题库组卷的,有刷题找答案的,有提供在线作业的,还有老师与学生间的家教中介平台。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正在逐渐引发教育行业的大变革。这些五花八门的在线教育APP,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的弥补、改造和创新,在努力顺应当前教育体系的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各地实施的教育创新,正在解决当地的教育难题。湖北咸安利用信息化解决了了村小、教学点教育质量差,学生流失严重的问题;温州民办教育蓬勃兴起,形成以多元办学为特点的“温州模式
从2013年4月开始,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整合特殊学校的教学资源,成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普通学校全纳教育提供专业培训支持。  融合教育是指将对残疾学生的教育最大程度地融入普通教育。对比几个数字,就能了解当前推进融合教育的迫切性。意大利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占比是99.03%、美国是94.8%、法国是84.26%,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4.21%,与发达国家比,差距显而易见。  如何破解我國融合教育发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队伍。论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初步构建了一套系统的、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