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式组织学习的真谛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j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用“说故事”的力量
  
  在《说故事的力量》一书中,作者安奈特·西蒙斯(Annette Simmons)说道:“一个好的故事一旦被植入之后,会不断地自我重复,并继续经由一道过滤程序处理成新的经验,引导未来的经验朝你所期望的观念和选择迈进。”说故事与举案例,让人思考并获得启示,效果就像润滑剂一样。
  在公司的会议中,如果大家仅是例行性地作汇报,很多人除了自己报告时会认真以外,其它时间总是会将心思转移,私下做起自己的事情来,会议自然也就不会有效率。此外,我们常在会议中碰到僵持不下的场面,大家各自维护着自己的立场不愿退让,我曾在主持一次公司的会议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时如果我要求其中一方退让,或许能够暂时解决问题;但是被要求退让的一方心里会感到不服气,而未被要求的人也会误以为自己有理,便会理直气壮地享受占上风的骄傲。于是,我讲了一个故事——今天来上班时,在一条窄巷中车行进到一半,对面也来了一辆车,两车僵持在路上。我因为急着要上班,所以按了喇叭示意要对方退让;但对方不仅不愿退让,反而也对我大按喇叭。
  如果我不退让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会一直僵持在路上,直到上班迟到呢?还是下车跟对方大吵一架,甚至大打出手?不管怎样都会两败俱伤,不仅伤了和气,也让自己一整天的心情陷入阴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困扰,我决定倒车让出空间,请对方先行;而当对方跟我会车时,除了向我表示感谢之外,上述不好的假设也都不会发生。讲完这个故事后,会议的气氛开始改变。有人主动发言打破了僵局,经过一个人的退让之后,大家争相地释放善意,结果原本没有效率的会议,突然间开始冒出许多可行的方案来。
  人是有感情的,我们判断或决定事情时常常依靠感性而非理性或逻辑。所以,不管我们是说故事或举案例,目的无非是希望让对方有更宽广的思考空间,而非限制或告诉对方该怎么做。因此,在推动“情境式组织学习”过程中,希望参与者能多谈谈自己的真实故事或案例,因为从故事或案例中,我们不仅可以让他人更加了解我们,我们也能从他人的故事中学习。所以,情境的学习也就是从故事中学习,学习者在享受故事或案例过程中,会因“动感情”而学得好,还能进行运用,转化成“举一反三”的效果。
  
  信赖——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话的本身并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听者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常常同样的一句话,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来,给人的感受却大不一样。如妈妈对女儿说“房间这么乱还不整理一下!”女儿总会把妈妈的话当成耳旁风。但同样的一句话,如果换成是婆婆告诉媳妇,媳妇一定会很不好意思,赶快去清理。或者心里很不愉快,觉得婆婆很罗唆,是故意找自己麻烦,这句话可能会放在媳妇心中很久。这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就在彼此之间“信赖”关系的建立,妈妈无论对女儿说什么,女儿都会认为妈妈是爱我的,绝对是为我好,所以就算是被打被骂,最后还是要窝在妈妈的怀抱里。而婆婆就不同了,如果媳妇跟婆婆之间没有建立起信赖的关系,就很容易因一句话或一件小事而在彼此间产生心结。之后,如果不能透过良性的沟通来化解,就会累积埋怨、委屈等负面的情绪。
  这也象一个老上司对部属讲了一席话,部属知道他的个性,所以很容易领会上司的用意;但同样的一席话,如果是让一位“空降部队”的上司来说,部属则可能认为他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而将他的用意曲解。
  该如何拉进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呢?这如同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的深化,该如何做呢?在“情境式组织学习”中,学习圈(Learning Circle)运作三个阶段中的前两个阶段一样,是“学习如何学习”与“建立信赖关系”。其内涵是培养学习圈的精神,也就是倾听、表达、懂得问、回馈与分享和培育。在学习圈的运作过程中,成员必须先有共同的约定——初步共识的建立,如果每位同仁都能遵守,并珍视自己是团队中的一份子,信赖关系就能慢慢地建立起来。
  而在活动的组织阶段,是让成员们开始对话,而对话初期所谈的将是与团体毫无利益关系、但却是每个人都感兴趣的话题。由此,一方面鼓励成员学习去听不同的声音,另一方面也培养每位同仁有机会表达;从而进一步懂得对同一件事情如何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话语来表达。这一过程就像是从百鸟齐鸣到共同聚焦,使得对话的内容与过程能越来越深入。透过组织之间信赖关系的建立,成员会有勇气说出心底的话,而且这些话因对组织的成长具有意义,所以不管什么话都不会伤害到组织。此外,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后,也就成就了真诚团体的关系。
  
  进入情境中体验学习
  
  “情境式组织学习”的教育训练方法很富有弹性,它根据企业的特定需要而灵活地进行规划,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门“课程”。无论哪种需求,我们都是以“情境式组织学习”的方法来进行,其成效比传统上课的效果还要好得多。因为过程不是由讲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单单奉献个人智慧,而是以分组的方式,透过真诚对话激发出团体中每个人智慧的增加值。
  因为分工细化与行业多样的关系,讲师不可能比企业内员工更了解企业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变化状况,甚至也不比他们在该行业内专业,要传授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实务”,确实有困难。但不能只讲理论,因为在信息如此快速广泛传播流通的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透过网络或各种媒体吸收到相关的信息(知识)。所以,现在的教育训练,不该再着重于请讲师来讲课的形式,而是应该让组织内的同仁们,谈谈他们的故事与经验,让团体进入体验的情境之中,因此,第一阶段是培养组织内成员“学习如何学习”的习惯与兴趣;第二阶段是在组织内“建立信赖关系”;第三阶段是透过团体的真诚对话来进行“实践学习”。
  《商业周刊》(第896期)有一篇对麻省理工学院董事会主席米德进行的专访,题目为“美国职场情境式训练——上古战场学领导”。米德谈到他曾带着28个坦尼科的资深主管,花两天时间跟着历史学家、军事专家到美国内战中最重要的一个战场遗迹进行实地巡礼,从中学习领导经验。米德说:“第一次做这样的巡礼时,很多人抱怨为什么要在七月份的大热天到战场来巡礼?但最后却有许多人来跟我说,这是他们经历过的最棒、最有启发的领导课程。”“因为他们站在山头往下看,回想当年参与内战的重要人物在这里所做出来的一切决定,思考他们做了什么决定、为什么这么做?其实就是把自己放到一个领导的氛围中。”也就是说,进入情境中的体验学习要比在课堂上靠记忆、试图记住些什么来得有效果,也有意义。因为这是进行深度地学习,且能够“举一反三”地进行实际运用,而非肤浅地上课。
  
  分享莫忘“价值沟通”
  
  现在很多领导者一提组织学习都鼓励员工分享,认为分享可以得到新知并避免犯相同的错误。我曾辅导一家全球著名企业,该企业老板对我说:每次他有新想法就会立即用e—mail分享给员工,他觉得这样做了,组织学习就会有不错的成效。但我实际访问该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分支机构,一位员工说:我觉得我们的总裁很会讲,常分享欧美的新观念,但在他推行政策中很少采纳下面的意见,几次之后,即使他说愿意听我们的意见,可我们都已心灰意冷,懒得再提了。听到这里,我顿时了解了这家企业推动组织学习的盲点——经营者口口声声说分享,但却不懂得和做员工“价值沟通(Value- communication)”。
  沟通——是设一个沟渠让水能流通,使意见流如水流一样能自由畅通。但有的经营者却像是开放前段沟渠,而在后段却设下闸门堵住,从而使倾听不存在。让员工表达了意见但他却没想去听,或是自己的政策只是要下属执行而不说明理由,有不同的意见而没办法进行价值沟通,分享也就无法达到真正的目的。分享不是把想法说出来就好了,而是要懂得运用因时因地的情境把话说出来,让对方容易了解而愿意从中思考与回馈,从而达到价值沟通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沟通,产生组织的创意与行动力,并且领导者若能有度量接受与自己不同的好政策,最终便可获得员工的信服。这也是全球化企业在面对多元文化时胜败的关键。
  身为国际级企业领导者可以强势主导,但却不能忘了价值沟通。要让员工充分知道你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才能使组织学习成为变革的动力。像GE的杰克·韦尔奇、日产雷诺的卡洛斯·戈恩、IBM前总裁路·郭士纳等都具有强势领导的作为,却很重视与员工沟通的机会,使企业行动方案与员工整合在一起。而我的老友宏基老总施振荣曾花了一亿美元的代价学了一堂课:进军美国却发生与当地员工沟通不畅的问题,最后导致失败。“这不是语言问题,而是太多文化、概念、习惯都非常不同……。”因此,我在“情境式组织学习”中强调价值沟通的重要性,不是领导作秀,是一种实际行动,也是在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学习的园地。
  
  领导者的身教
  
  曾有个读者向我诉苦:因在处理公事上有欠周延而被上司说了几句,然后好几天不舒服,问我怎么办?我回答:上司批评你是认为你还是可造之才,让你成长才会说你,如不喜欢你,他可能连说都不会说你了。如果听了几句逆耳的话即满心怨恨,这是个人自卑的心里在作祟。以企业的角度来说,这是企业培育人才的要务,领导者的身教是培育人才的第一步,是塑造“组织学习”的关键。
  组织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学习型组织,透过学习与分享,使每个人从学习内容到学习速度、方法都能受到启发。打造培育人才的环境莫过于组织学习,而成功与否取决于领导者的身教——言行一致与不断学习的习惯。现在,在很多成功企业的领导者身上都具有如此特质。当然,领导者并不是万能的百科全书,但他对员工的影响绝对不亚于制度性的学习课程。需要强调的是,在一个学习型组织中,成员仅懂得知识是不够的,最好在于学习之后能产生新的经验。所以,领导者若有包容异见与学习的习惯,促使员工能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想出最适当的解决办法,对公司才能产生真正的利益。
  什么方法能够培育员工达到激励的效果?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学习型组织中让员工个人的成长与公司接轨,形成双赢局面。也就是说,员工学习成果带给公司的贡献度能确切地反映在薪资与职务上,借以营造激励企业竞争力的文化。这是培育人才重要的概念,也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全文完)
其他文献
成功经营一家公司需要业务部门和IT之间的密切协作。如果公司的执行总裁和IT主管不能步伐一致,这家公司就很难取得成功;如果这种协作关系达不到一定的高度,也很难实现公司竞争优势最大化。  通过对成功企业的调查分析,发现被执行总裁和IT主管普遍采用的是以下六个策略。    建立一个有效的IT管理模型    现在公司采用的对IT管理的方式有很多种,集中的、分散的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而运用最普遍的方式是一种
期刊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有6.5亿以上的人口,他们中有四分之三的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两美元,但现在,这个地区已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移动电话市场。按照加特纳数据调查公司提供的资料,仅在去年,这个地区的移动电话用户就增长了37%,达到3440万户。相比之下,增长速度占第二位的东欧地区的增长率是32%。非洲第三大国刚果的头号电信公司VodacomCongo 的董事长阿里·康特认为,现在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期刊
〔主持人语〕当我们走进关于CEO执行力的探讨,一个令高层主管普遍困扰的问题迎面而来:企业高层主管是否只关心战略就够了?还是需要同时具备执行力?本文与大家分享的是在今天竞争的环境下,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就在于双方的执行力。没有执行力,那些突破性的思维、战略性的变革,只能是一堆胡思乱想。战略失误的重要原因往往不在于战略本身,而是战略没有得以实施。因此,执行力是战略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战术,执行应当成为企业
期刊
2002、2003和2004年,海尔连续三年的发展主题都是“速度、创新、SBU”。这三者是一体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广义的“大创新”范畴。速度指的是创新的速度,创新指的是高速度的创新,而创新和速度都是依靠SBU实现的。SBU是创新和速度的主体,是“大创新”的根本。“大创新”的目标和效果都直接指向用户,即创造用户价值、创造用户资源、创造用户忠诚度。  海尔流程再造第一阶段(1998.9.8~2003.
期刊
上海通用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各投资50%组建而成的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中美合资企业,总投资为15.2亿美元。2003年3月,在中国CRM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最佳CRM实施”评选活动中,上海通用公司等十家企业荣膺“2002年中国十佳CRM实施”的称号。    上海通用建立CRM系统的背景    上海通用发现,要想在未来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客户管理体系,满足客户
期刊
2003年12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煤炭工业改革与发展会议"上,山东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矿长来存良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授予2002年度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矿长"称号。这份荣誉记载着他对中国煤炭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    放飞的梦想    2000年10月,一直奋战在综采一线,被人们誉为"综采专家"的来存良挑起了兴隆庄煤矿矿长的重担。这位身材高大、举手投足间显透着英气与智慧的年轻矿长,感
期刊
〔主持人语〕“云南白药”是国之瑰宝,这个百年老字号近年来焕发青春。我有幸在三年前帮助云南白药进行薪酬体系改革,对这家古老而又年轻的企业有切身的感受。俗语说:“人生八十,企业三十”,企业一到三十岁就将老象毕显,甚至老态龙钟。怎样使企业永葆青春,成为长寿公司呢?只有两字秘诀——创新,对高科技公司尤其如此。请看GE、HP、IBM、GM、松下、丰田等著名长寿公司,哪个不是勇于变革、不断创新,从而使企业焕发
期刊
2004年3月14日“全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卓越管理现场会”在深圳召开,现场会是中国质量协会和清溢精密光电(深圳)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来自华为、神龙、康佳、联想、TCL等72家知名企业,全国13个地区的1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参观了清溢公司,近距离感受这里的卓越管理,聆听了创造卓越管理的报告。    追求卓越应对挑战    与会专家、代表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
期刊
供需失衡的阳光    万物没有十全十美的,瑞典也不例外。依我看,这里的太阳就没有中国的好。瑞典是个极地国家,它的北部被圈在北极圈内,因此,太阳的“作息时间”变化很大。北部,夏天午夜的太阳固然神奇迷人,但冬季连续几个月的暗无天日,着实令人难以忍受。即便是地处南部的斯德哥尔摩,夏季的白天也长达18个小时,黑夜却仅有6个小时;到了冬季,又翻了个个儿,白天6小时,黑夜18小时。用我的话说,这叫做“夏天不让
期刊
当今世界,进入“情感化”经营时代。反映医院综合素质的医院环境已成为医院经营运作中重要的资源要素,开发医院精神与物质的环境资源、营造良好的环境文化,成为医院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有市场,赢得优势的法宝。  医院环境作为医院文化的载体,能让员工从无形中感到有形,从抽象中感到具体,并把美学原理应用于医院文化的实践与发展中,使这种文化成为沟通医院与员工,医院与患者,员工与患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使外在的物质映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