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高专院校在开设单片机课程后,一般都有配套的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调试、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单片机应用实训室是单片机实训的必须场所,单片机应用实训室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训成绩。本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单片机应用实训室建设的内容、方法、技能竞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单片机应用实训室 建设内容
1.引言
单片机是指一个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完整计算机系统。尽管它的大部分功能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但是它具有一个完整计算机所需要的大部分部件:CPU、存储器、内部和外部总线系统,同时集成通讯接口、定时器,实时时钟等外围设备。单片机及嵌入式处理系统推动了便携式与智能化发展。现代人类生活中所用的几乎每件电子和机械产品中都会集成有单片机。手机、电话、计算器、家用电器、电子玩具、掌上电脑,以及鼠标等电脑配件中都配有单片机。掌握单片机知识对于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十分重要,单片机应用实训室建设是单片机课程实施的基础,只有通过单片机系统实训,学生才能掌握单片机系统的设计、调试,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单片机应用实训室
单片机应用实训室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实训室。主要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专业课程提供教学、实践、研究场所。学生可以通过实训设备与课程项目加深对单片机系统基本原理的理解,熟悉汇编语言的编程方法,培养单片机系统设计、调试的操作技能。
我院实训室现有设备:TKMCU-2型单片机开发综合实验装置27台及相应配套模块若干;专业计算机27套。
实训室现开设项目:拆字程序、二进制转换到BCD、多分支程序设计、电脑时钟中断综合实验,P1口亮灯实验、8255 A.B.C口输出方波、简单I/O扩展、A/D(0809)转换实验、D/A(0832)输出方波实验、电子音响、继电器控制、步进电机控制、串并转换实验、8051单片机串行通信实验(双机通信)、8051单片机串行通信实验(与PC通信)、小直流电机调速实验、2×16 LCD液晶显示接口实验、数字温度传感器等多个实训项目。
3.建设内容
3.1实训项目开发
单片机应用实训室现有多个基于硬件基础上的实训项目,如P1口亮灯、继电器控制项目等,这些项目都是在硬件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实训时,要花大量的时间在硬件接线上,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2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单片机实训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根据系统要求,编写汇编语言程序和单片机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能力。为此,单片机应用实训室引入proteus仿真软件和keil-c程序编译软件。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让学生在proteus仿真软件绘制硬件电路,电路绘制完成后,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汇编语言程序的编写,教师可以现场指导学生编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在单片机的软硬件上的设计能力,为三年制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同时可以作为学生研究与毕业设计的平台。
3.2实训管理示范
单片机应用实训室是实训教学及科学研究的场所,是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基本条件之一。实训室工作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室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作贡献。实训室要不断进行改革,求实创新,保证设备的完好率,为提高实训教学的水平提供切实保障。在保证完成实训教学、科研任务前提下,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技术开发,学术交流活动,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必须完善实训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训室队伍的建设,不断从思想教育、业务考核、技术培训等方面,对实训室工作人员进行培养:培养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思想,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实训室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完善授课计划、教案、实践性教学记录本、实习日记、实训室使用记录本、实训仪器设备使用记录本等的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实训室管理制度与安全规章。
3.3技能竞赛训练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三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能力是该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院大幅度提高学生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加强对学生单片机硬件操作技能和软件设计能力的培养。我院组织学生参加了“天华杯全国单片机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加强了对学生的日常训练,形成了良好的竞赛氛围,并开展了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训练。
4.结语
单片机应用实训室建设是单片机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根本途径。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在发展高职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丽梅,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吴兴伟.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
[3]于海生.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单片机应用实训室 建设内容
1.引言
单片机是指一个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完整计算机系统。尽管它的大部分功能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但是它具有一个完整计算机所需要的大部分部件:CPU、存储器、内部和外部总线系统,同时集成通讯接口、定时器,实时时钟等外围设备。单片机及嵌入式处理系统推动了便携式与智能化发展。现代人类生活中所用的几乎每件电子和机械产品中都会集成有单片机。手机、电话、计算器、家用电器、电子玩具、掌上电脑,以及鼠标等电脑配件中都配有单片机。掌握单片机知识对于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十分重要,单片机应用实训室建设是单片机课程实施的基础,只有通过单片机系统实训,学生才能掌握单片机系统的设计、调试,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单片机应用实训室
单片机应用实训室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实训室。主要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专业课程提供教学、实践、研究场所。学生可以通过实训设备与课程项目加深对单片机系统基本原理的理解,熟悉汇编语言的编程方法,培养单片机系统设计、调试的操作技能。
我院实训室现有设备:TKMCU-2型单片机开发综合实验装置27台及相应配套模块若干;专业计算机27套。
实训室现开设项目:拆字程序、二进制转换到BCD、多分支程序设计、电脑时钟中断综合实验,P1口亮灯实验、8255 A.B.C口输出方波、简单I/O扩展、A/D(0809)转换实验、D/A(0832)输出方波实验、电子音响、继电器控制、步进电机控制、串并转换实验、8051单片机串行通信实验(双机通信)、8051单片机串行通信实验(与PC通信)、小直流电机调速实验、2×16 LCD液晶显示接口实验、数字温度传感器等多个实训项目。
3.建设内容
3.1实训项目开发
单片机应用实训室现有多个基于硬件基础上的实训项目,如P1口亮灯、继电器控制项目等,这些项目都是在硬件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实训时,要花大量的时间在硬件接线上,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2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单片机实训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根据系统要求,编写汇编语言程序和单片机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能力。为此,单片机应用实训室引入proteus仿真软件和keil-c程序编译软件。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让学生在proteus仿真软件绘制硬件电路,电路绘制完成后,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汇编语言程序的编写,教师可以现场指导学生编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在单片机的软硬件上的设计能力,为三年制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同时可以作为学生研究与毕业设计的平台。
3.2实训管理示范
单片机应用实训室是实训教学及科学研究的场所,是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基本条件之一。实训室工作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室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作贡献。实训室要不断进行改革,求实创新,保证设备的完好率,为提高实训教学的水平提供切实保障。在保证完成实训教学、科研任务前提下,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技术开发,学术交流活动,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必须完善实训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训室队伍的建设,不断从思想教育、业务考核、技术培训等方面,对实训室工作人员进行培养:培养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思想,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实训室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完善授课计划、教案、实践性教学记录本、实习日记、实训室使用记录本、实训仪器设备使用记录本等的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实训室管理制度与安全规章。
3.3技能竞赛训练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三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能力是该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院大幅度提高学生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加强对学生单片机硬件操作技能和软件设计能力的培养。我院组织学生参加了“天华杯全国单片机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加强了对学生的日常训练,形成了良好的竞赛氛围,并开展了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训练。
4.结语
单片机应用实训室建设是单片机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根本途径。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在发展高职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丽梅,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吴兴伟.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
[3]于海生.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