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尿道下裂患儿实行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抽选2017年9月-2021年9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尿道下裂患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对等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加盖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纳入对照组,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纳入研究组,比对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在治疗效果方面,研究组百分比为95.34%,对照组百分比为79.06%,明显前者更高(P<0.05)。结论 尿道下裂患儿实行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可降低不良反应,提升治疗有效率,实践价值较高。
关键词:尿道下裂;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加盖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2--01
尿道下裂是一种泌尿系统疾病,主要于小儿阶段发病,很多患儿同时存在的问题包括阴茎弯曲或睾丸下降,若情况严重,会造成会阴畸形,严重影响到患儿之后的的生殖系统发育[1]。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最开始是行阴茎体前型尿道下裂治疗,具有便于掌握、操作简单、很少出现并发症的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尿道下裂患儿使用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7年6月-2021年9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尿道下裂患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对等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年龄2-13岁,平均(7.84±1.36)岁,Ⅱ度尿道下裂、Ⅲ度尿道下裂各25、18例;研究组年龄-14岁,平均(8.13±1.25)岁,Ⅱ度尿道下裂、Ⅲ度尿道下裂各26、17例。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并同意进行本次研究,患儿资料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纳入标准:(1)处于清醒意识者;(2)所有患者均为男性,且与尿道下裂临床诊断标准相符;(3)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伴有全身感染病灶者;(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行加盖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治疗,于阴茎远端沿尿道口行U字切口,保留尿道板,在距离于阴茎冠状沟6mm位置将包皮内板切开,将深筋膜与白膜间皮肤分离,皮肤脱落至根部。尿道板两侧将纤维索带清除并行阴茎下弯矫正,之后对包皮岛状皮瓣横向切割,控制在8-10mm的宽度,将其向阴茎腹位置转移,尿道板加盖,基于F6-8双腔硅胶导尿管支撑状态下进行阴茎头部、尿道板缝合。在将缝合操作完成后,移植阴茎背侧皮肤,修复操作阴茎腹侧创面。
研究组实行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垂直牵引阴茎头,由尿道口内将双腔硅胶导尿管置入至膀胱内,在将远端膜状尿道剪开,于内尿板行平行切口,控制在8-10mm的宽度,深度至阴茎海绵体表面,在距离阴茎背侧与冠状沟位置4mm处将包皮切口,于Buck筋膜浅面行切口,剥离阴茎皮肤,保留腹侧阴茎体皮下筋膜,切除冠状沟纤维条索组织,并进行阴茎头两侧翼瓣分离,成功矫正阴茎下弯后实行纵向切口将两侧切口直至海绵体白膜,在进行尿道缝合时需注意导尿管包绕,之后进行阴茎背侧皮下筋膜转移。阴茎背侧皮下带血管蒂转移至筋膜组织到阴茎腹侧,有效整修、缝合,形成尿道。在患儿实行手术治疗后,均给予抗生素干预,避免发生术后感染。
1.3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评估:显效:患儿明显改善各项临床症状,完全矫正阴茎下曲,呈正常外观;有效:患儿明显改善各项症状,良好矫正阴茎下曲,外观基本正常;无效:患儿并未改善临床症状。治疗有效率越高,临床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23.0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对比;计数资料以%表示,行卡方检验。数据对比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治疗效果评估
在治疗效果方面,研究组百分比为95.34%,对照组百分比为79.06%,明显前者更高(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尿道下裂会有异常分布包皮、尿道口异位及阴茎下弯的临床表现,根据不同的尿道口解剖位置,可将尿道下裂行四种类型划分,包括会阴型、阴囊型、阴茎型及阴茎头型[2]。目前,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加盖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该手术方法在横切带蒂包皮岛状皮瓣、加盖尿道板尿管的临床操作中要求阴茎背侧包皮良好实施,并行血管蒂组织分离,要求有效保护阴茎背浅血管。因此,在手术方法临床操作中的难度较高,且需花费较长时间的手术治疗,术后很容易引发阴茎头裂开、尿道狭窄及尿道皮肤瘘等并发症,会严重影响到患儿的预后情况。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的创面面积较小,呈较短的切口长度,在形成整个新尿道中,不会明显刺激到患儿肌肉组织,因此仅存在较小损伤,在治疗期间会向阴茎背侧皮下浅筋膜瓣转移操作,完全覆盖新尿道,发挥显著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对操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手术经验能力,整个操作需準确实施,保证预后效果[3]。本次试验结果显示,研究组比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分别为95.34%和79.06%,组间差异显著(P<0.05)。可见,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使患儿术后尿道板纵切后获得良好修复,促进移行、再生尿道上皮,预防增生尿道内纤维结缔组织,防止疤痕再生引发个体患者尿道狭窄。
总而言之,尿道下裂患儿实行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可保证治疗效果,预防不良反应,实践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梁展维, 王浩, 徐日源,等.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在小儿尿道下裂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 30(3):110-112.
[2]沈一丁, 诸林峰, 唐达星,等. 规范手术操作程序的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尿道下裂[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0, 41(2):171-175.
作者简介:吴健(1971-06-),男,汉族,本科,云南昭通人,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泌尿系疾病。
关键词:尿道下裂;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加盖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2--01
尿道下裂是一种泌尿系统疾病,主要于小儿阶段发病,很多患儿同时存在的问题包括阴茎弯曲或睾丸下降,若情况严重,会造成会阴畸形,严重影响到患儿之后的的生殖系统发育[1]。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最开始是行阴茎体前型尿道下裂治疗,具有便于掌握、操作简单、很少出现并发症的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尿道下裂患儿使用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7年6月-2021年9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尿道下裂患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对等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年龄2-13岁,平均(7.84±1.36)岁,Ⅱ度尿道下裂、Ⅲ度尿道下裂各25、18例;研究组年龄-14岁,平均(8.13±1.25)岁,Ⅱ度尿道下裂、Ⅲ度尿道下裂各26、17例。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并同意进行本次研究,患儿资料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纳入标准:(1)处于清醒意识者;(2)所有患者均为男性,且与尿道下裂临床诊断标准相符;(3)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伴有全身感染病灶者;(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行加盖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治疗,于阴茎远端沿尿道口行U字切口,保留尿道板,在距离于阴茎冠状沟6mm位置将包皮内板切开,将深筋膜与白膜间皮肤分离,皮肤脱落至根部。尿道板两侧将纤维索带清除并行阴茎下弯矫正,之后对包皮岛状皮瓣横向切割,控制在8-10mm的宽度,将其向阴茎腹位置转移,尿道板加盖,基于F6-8双腔硅胶导尿管支撑状态下进行阴茎头部、尿道板缝合。在将缝合操作完成后,移植阴茎背侧皮肤,修复操作阴茎腹侧创面。
研究组实行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垂直牵引阴茎头,由尿道口内将双腔硅胶导尿管置入至膀胱内,在将远端膜状尿道剪开,于内尿板行平行切口,控制在8-10mm的宽度,深度至阴茎海绵体表面,在距离阴茎背侧与冠状沟位置4mm处将包皮切口,于Buck筋膜浅面行切口,剥离阴茎皮肤,保留腹侧阴茎体皮下筋膜,切除冠状沟纤维条索组织,并进行阴茎头两侧翼瓣分离,成功矫正阴茎下弯后实行纵向切口将两侧切口直至海绵体白膜,在进行尿道缝合时需注意导尿管包绕,之后进行阴茎背侧皮下筋膜转移。阴茎背侧皮下带血管蒂转移至筋膜组织到阴茎腹侧,有效整修、缝合,形成尿道。在患儿实行手术治疗后,均给予抗生素干预,避免发生术后感染。
1.3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评估:显效:患儿明显改善各项临床症状,完全矫正阴茎下曲,呈正常外观;有效:患儿明显改善各项症状,良好矫正阴茎下曲,外观基本正常;无效:患儿并未改善临床症状。治疗有效率越高,临床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23.0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对比;计数资料以%表示,行卡方检验。数据对比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治疗效果评估
在治疗效果方面,研究组百分比为95.34%,对照组百分比为79.06%,明显前者更高(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尿道下裂会有异常分布包皮、尿道口异位及阴茎下弯的临床表现,根据不同的尿道口解剖位置,可将尿道下裂行四种类型划分,包括会阴型、阴囊型、阴茎型及阴茎头型[2]。目前,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加盖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该手术方法在横切带蒂包皮岛状皮瓣、加盖尿道板尿管的临床操作中要求阴茎背侧包皮良好实施,并行血管蒂组织分离,要求有效保护阴茎背浅血管。因此,在手术方法临床操作中的难度较高,且需花费较长时间的手术治疗,术后很容易引发阴茎头裂开、尿道狭窄及尿道皮肤瘘等并发症,会严重影响到患儿的预后情况。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的创面面积较小,呈较短的切口长度,在形成整个新尿道中,不会明显刺激到患儿肌肉组织,因此仅存在较小损伤,在治疗期间会向阴茎背侧皮下浅筋膜瓣转移操作,完全覆盖新尿道,发挥显著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对操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手术经验能力,整个操作需準确实施,保证预后效果[3]。本次试验结果显示,研究组比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分别为95.34%和79.06%,组间差异显著(P<0.05)。可见,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使患儿术后尿道板纵切后获得良好修复,促进移行、再生尿道上皮,预防增生尿道内纤维结缔组织,防止疤痕再生引发个体患者尿道狭窄。
总而言之,尿道下裂患儿实行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可保证治疗效果,预防不良反应,实践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梁展维, 王浩, 徐日源,等.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在小儿尿道下裂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 30(3):110-112.
[2]沈一丁, 诸林峰, 唐达星,等. 规范手术操作程序的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尿道下裂[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0, 41(2):171-175.
作者简介:吴健(1971-06-),男,汉族,本科,云南昭通人,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泌尿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