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是成功的
《对外大传播》:香港回归祖国已经十年,请你对这十年作一个整体的评价,好吗?
张俊义:自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设想以后,一直指导着香港回归的整个历史进程,其核心精神更在基本法中得到了体现。“一国两制”的构想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实行得怎样,从香港回归后的十年的发展来看,我认为,它在香港的实践是成功的。
香港回归这十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很大的波折,如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经济低迷、禽流感、“非典”,但都一个个地闯过了难关。现在香港的社会是稳定的,经济已经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各项经济的发展也走上了正轨,经济发展的前景看好。再有,香港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地位,虽有变化,但大体上它的优势地位还在。香港没有乱。
两天前,我刚从香港回来,亲眼看到香港市场比较繁荣,生意非常好,香港人对祖国的认同感比以前大大加强了。以前,香港人的定位很模糊,经过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大陆经济发展这么红火,他们是看得到的。祖国好,香港好,祖国发展了,香港也就有了依靠。这对他们身份的认同,也有很大的帮助。应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现在的香港,从政府官员,到大部分学者,在言论行动上都比较自律。就是说,不像以前那样,说话随便,不负责任,动不动就说些损害内地和香港关系的话以及做些影响两地关系的事情。
一些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到今年的5月份,香港的股市,创纪录地达到了21000点,失业率维持在4.3%,人均产值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目前香港经济处于二十年来的最好水平,连续三年保持“高增长、低通胀”,预计今年香港的生产总值将保持5.3%的较高增长速度。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公务员一直减薪,现在,香港政府已经宣布要给公务员加薪。应该说,这些都是利好的征兆。
如何评价这十年发生的事,包括2003年发生的因对基本法第23 条的不同理解在香港举行的游行。我是这么看的。因为“一国两制”的设想,前面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从香港普通市民来讲,也需要一个认识与接受的过程,因此,出现一些误会与不理解等,都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要知道,任何一种新政策,它的施行都有一个磨合的过程。中央要了解香港,香港要了解中央,这都有一个过程。香港人应该看到的一点。对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中央是在审慎认真地贯彻执行的。对特区政府依法管制香港,中央政府寄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对香港的经济,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央采取了包括CEPA、零关税、自由行、人民币政策对香港倾斜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香港经济的繁荣,这些措施对香港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促进了香港市场的繁荣,促进了旅游业、餐饮业和零售业的发展。
香港最大的变化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对外大传播》:这十年,香港哪些方面没变,哪些方面变了?
张俊义:说到香港回归祖国后,哪些方面变了,哪些方面没有变,一两句话不容易说清。邓小平说过,“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我理解这是一位政治家从大的方面,从总体而言。不变,用形象的话来说,指的是舞照跳,马照跑,股照炒。从大的方面,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变化,香港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变化,香港独立的司法制度基本上也没有变化。
说香港大的方面没有变,并不等于香港这十年就一成不变了,毕竟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十年,应该说,还是有很大的变化。
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呢?第一个变化是,香港回归祖国了,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而以前归英国管辖。这就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
第二个变化是,现在的特首,跟以前的港督在职权范围等方面都不一样了。以前,港督是女皇的代表,享有全权。现在特别行政区的特首,一是他要遵守基本法,二是重大事项要请示中央政府,三是原来的总督绝对是行政主导,有权召集行政局会议,有权召集立法局会议,会议通过的决议,港督可以否决。现在的立法会,它的组成人员,一半是由各功能团体推选,而另有一半是民选,是老百姓选出来的。香港立法会在涉及香港地方立法、预算、公共开支等方面,按照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实际上它有否决权。
第三个变化是,港人的身份也有了变化,现在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这以前,他们的身份比较模糊,他们也不大关心政治,回归以后,由港人治港,比以前关心政治多了。
第四,经济上的变化。这些年,内地的经济发展很快,香港传统的功能面临很大的挑战,香港以前是以转口贸易起家的,转口贸易在香港的经济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现在,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力度的加大,尤其是上海、广东两地自己直接对外贸易,香港传统的功能受到弱化。香港本身面积很小,地价很贵,成本提高,从而它的竞争优势下降。举一个例子,香港的港口跟深圳的盐田港,做同样一单生意,香港的成本起码要比深圳多40%。所以,香港与内地竞争起来,它有很大的弱势,但就总体而言,其优势仍在。
过去,港英政府对经济实行积极不干预政策,实质就是不干预。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社会的发展。香港回归以后,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特区政府在捍卫港元上,已经进行干预了。曾荫权任特首以后,他提出特区政府以后不再实行积极不干预政策。这意味着,特区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走向和指导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特区政府具体要实行什么样的新的经济政策现在还没有明确,在保持香港自由经济体系的前提下,政府将如何对经济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和有效的干预,这是摆在未来特区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香港目前整体的贸易额还可以,2005年,香港几大支柱产业,第一还是贸易,第二是金融服务,第三是专业服务,第四是旅游。不过,香港所有的行业都面临内地经济崛起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香港经济怎么办?从政府到民间,有一点他们看得很清楚,香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内地。所以,它必须整合内地的资源,在与内地的合作中,找到香港自己的定位。应该说,香港有它自己的比较优势,它的基础设施,它的人才,它的完善的司法制度,它的低税率,它服务的质量和水准,都是它的优势。
香港如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我以为,必须整合内地的资源。香港回归不久,提出要与珠江三角洲合作,随后又提出要搞一个泛珠三角经济体。前不久,第四届泛珠三角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特首曾荫权亲率香港代表团与会,签了很多合作意向。所以,我觉得,这个发展思路是对的。现在,外国大的公司,大的财团都看到了中国的发展。而作为中国传统对外贸易的窗口,香港更应该享受更多的便利条件,在中国高速经济发展中,获得一席之地。
香港的前途看好
《对外大传播》:请对香港今后的前景作一预测。
张俊义:你问,这个变是往好的方向变,还是往坏的方向变,从我们的愿望来看,是希望往好的方面变,越变越好。香港经历了十年与内地经济的磨合与融合,还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香港的前途应该是看好的。
当然,香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教育就是一个问题。香港教育投入相对较低,香港教育的水准跟国际的教育水准有差距。大学学制的安排,还是按原来的做法,高中毕业后,先读两年预科,然后上大学,读三年。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城市,国际商港,过去的英语教育是不错的,这些年英语的教育水平下降了,青年人的英语水平比老一代人差多了。现在更糟糕的是,不但英语水平不升反降,且中文的水平也没有提高。香港的中文教育一直做得不太好。所以有人开玩笑说,你英语没学好,中文也没学好。语言能力差,竞争力就差,这是公认的法则。
所以,有人提出既要加强英语教育,也要加强中文教育。作为中国人,中文是母语,母语学不好,也说不过去。
特区政府对此也有充分的认识,从2000年起,特区政府决定实行教育改革,从幼稚园直至高等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提倡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中小学课程要进行全面的修改,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高中增加通识教育作为必修课。从2009年香港高中学制将改为3年制,取消预科,与之相配套的大学教育的学制从2012年起改为4年。应该说,特区政府这次教改的魄力很大,对香港教育的未来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香港教育界与内地的交流日益密切,人员互访互派频频。从2002年起,香港的8所大学开始向内地招收自费生,吸引了大批内地学子赴港求学。
《对外大传播》:不变,又为什么?
张俊义:说到不变,我认为香港的贸易中心地位、金融中心的地位还会继续保持不变。但各个行业的发展会有所变化,各自的份额也会发生变化。有可能香港今后金融中心的地位会有所加强,但对外贸易的份额相对的比重会有所下降。
过去,香港是内地最大的投资来源地,香港曾经是中国外汇最大的来源地,中国对外贸易最主要的出口地。回归以后,这些方面是有变化。
不变,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香港仍然是中资企业对外融资主要的渠道。现在,大量的中国国企在香港上市,为国企的发展和改造吸纳了大量的资金。有人预测,香港以后很可能发展成为大的金融中心,成为中国的纽约,起到金融服务和支撑的作用。这是最理想的大的发展方向。
第二,香港的技术和人才仍有优势。技术,它有大的跨国公司在香港,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内地。香港可以在这方面扮演穿针引线的角色。
《对外大传播》:香港同胞目前对香港的地位变化有没有意识到?
张俊义:香港的政府工作人员也好,学者也好,已经有危机的意识。要知道,香港过去整体的优势现在都面临挑战。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工业是香港经济的支柱,内地改革开放以后,香港工业陆续迁到珠三角,基本就搬空了。那时进入内地的工业,都是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粗放的加工工业。所以,香港的工业现在也面临升级、换代的现实问题。不升级,就没有前途。现在,不少企业已经竞争不过内地的企业了。
香港的高地价,很大程度来源于过去港英政府的财政政策,香港的财政收入,大约四成以上,都是靠港英政府卖地的收入。港英政府为了维持高的财政和收入,它就要控制地价。地价一直维持在一个很高的价位上。一个政府的财政过分依赖土地的收入,是不正常的。其结果,导致香港土地成本过高,导致房价过高,老百姓买不起房,老百姓生活困难。
现在,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研究开辟新的税源,如有学者提出设立销售税,以增加香港的财政收入。当然,这仅仅是一种设想,实际操作还需要一个过程。
《对外大传播》:香港经历过不少考验,但都能一次次地闯过去,为什么?
张俊义:香港在它发展历程中,确实遭遇了种种考验,但香港的自由经济的活力又总能使得香港的商界能够及时调整和扭转香港经济的颓势,使香港的经济转弱为强,最后上一个新的台阶。我是这样看香港回归后经济方面出现的波折的,它和经济转型有很大关系,香港过去过分依赖对外贸易。发展到现在,它的经济又是面临转型。香港刚刚回归,就遇上亚洲金融危机,经济出现波动,这是暂时的困难。但我认为,只要香港自由经济体系不散,香港完善的司法法律制度还在,只要香港社会稳定,暂时的经济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我相信,通过香港这么多年的积累,有足够的应变的能力,总能找到一个新的支撑点。一旦转型成功,就会有新的发展。
香港作为一个区域中心的地位不会改变
《对外大传播》:香港能否保持作为一个区域中心的地位?
张俊义: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发展,像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可以有好几个经济中心,长三角,华东,可以上海市为中心。香港的中心地位可以辐射整个华南地区,也就是现在香港谋求的珠三角的合作,如果香港能够整合各地的资源,发挥它在其中的优势,如果结合得好,它是能够起到中心地位的。中国这么大,不一定就只有一个经济中心,可以有几个经济中心。
“二战”以后,香港出现了一些世界级的船王,如董浩云、包玉刚等,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香港的航运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已经很难再现当年的辉煌,航运在香港的经济总量已经不占主要地位。这有几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周围航运业的兴起,拿中国内地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直接与其他国家进行对外贸易,而不需要经香港进行转口贸易。当初香港航运业的兴起,也不单纯以香港为中心。到了80年代,包玉刚弃船登陆,情况开始发生变化。香港的航运原先也只是服务它的贸易,在整个经济中不占很大的比重。当时香港的航运兴起不是以香港为中心的,而是以世界为中心的。事实上,香港经济体中航运服务于贸易,已经不再占据中心位置。
最近,港人在讨论香港的定位。现在香港给自己的最新定位是“Asia’s world city”,是“亚洲的世界城市”。也就是说香港要争做亚洲的区域中心。
无论如何定位,香港最重要的是必须保持政治上的稳定。这一点很重要。香港现在面临政治体制的改革,核心的一点是特首和立法会的直选问题。第一步是特首直选,然后才是立法会直选。基本法只规定到2008年,以后,是不是要实行普选,这要看香港本身,还要看中央的态度,看香港时机是不是已经成熟。所以,我认为,香港要正确对待这个问题。从中央来讲,需要在充分了解香港社会的情况下,跟香港政府沟通后,作出一个合理的安排。
无论办什么事,千万不能引起香港社会动荡。香港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典范,如果出了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以后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所以,香港和中央政府都要拿出诚心,要有耐心,要有智慧,使得香港能平稳地解决民主化进程中的问题。至于经济政策,香港历来倡导市场主导,不干涉政策。以后怎么实行,特区政府、商界、学界如果能在政治稳定的情况下,来探讨香港的经济发展问题,应该会有好处的。
以中央一贯大力支持香港的态度,我想香港的经济会向前发展的。我对香港经济的前景是乐观的。香港作为一个区域中心的地位应该不会有问题。
内地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对香港经济的最大支持
《对外大传播》:从2007年7月1日起,香港又进入另一个十年,请你预测一下,未来的香港会向哪些方面发展?怎样加强与内地的联系?
张俊义:说到今后10年,20年,香港怎样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加快香港经济的发展,我是这样认为的,一是香港可以在金融服务上发挥作用,二是发挥人才的作用,三是利用它完善的设施。我希望香港在这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内地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对香港经济的最大支持。香港现在担心的是,如果中国内地经济发生大的动荡或停顿,就会对香港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只要内地经济高速发展,坚持“一国两制”,大的政策不变,香港的经济会随着祖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1995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姊妹杂志《财富》杂志曾悲观地预测,香港回归中国后会导致毁灭。现在,《时代》发表文章,承认自己当年的预测失败了,今日的香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活力。
对此,我这样看。在香港回归的时候,西方带有偏见的学者也好,媒体也好,官员也好,他们是不看好香港回归中国的前景的,而今天香港的发展证明,回归十年来,虽然遇到了亚洲金融风暴,虽然在某些方面与中央有误会,甚至发生了一些摩擦。但是通过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努力,香港最终走出了金融风暴的低谷,重新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事实证明,香港回归十年,总体来说,是成功的。所以,《时代》也不得不出面道歉。就连末代港督彭定康最近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也承认香港回归十年非常成功。当年,他们不看好香港的前景,认为香港人会大量外迁。现在,香港不仅稳定下来,没有大的移民潮出现,经济又发展了,这就是事实。中国内地改革以来,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内地与香港的差别在大大缩小。中国内地发展了,香港经济发展了,许多迁走的港人又回迁了。还有,许多跨国大公司的总部从香港迁到内地,使得内地与香港的联系更紧密了。
上面说过,“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它的实践是成功的。从特区政府到民间,特别是中央在其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实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点也不奇怪。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也不必大惊小怪,过分紧张,这都是在实践中很自然事情。通过双方的努力和大家的理解、磨合,困难和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在未来的10年,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摩擦,但为着香港的明天更加繁荣和更加美好,只要齐心协力,也是能克服的。
媒体和学界应多多关心香港的发展
《对外大传播》:你作为一名研究香港问题的专家,对媒体对香港的宣传报道有些什么寄语?
张俊义:香港回归十年了。我有一个感觉,内地的媒体,还有就是学术界,关于香港的声音都显得弱了些。香港这些年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舆论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能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再有,就是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如果能把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设想报道出去的话,有可能对香港某些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有可能引起国家更重视。媒体不能十年一庆典,重视一下,庆典一过去,就没事了。
依我个人看,中国内地对现当代的香港研究不够,真正了解香港的人不多,研究当代香港问题,除了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广东社会科学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等外,就没有太多的真正专门研究机构了。我希望媒体更加关心香港的发展,也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从更深层次研究香港问题,研究香港的发展。
有人认为,香港已经回归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你们香港人自己管理自己好了,要我们研究它干什么。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殊不知,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况且,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应该人人都关心它,了解它,理解它。
还有,对香港媒体来说,应该有宏大的视野,关心全中国的事,关心世界的大事,不要局限香港一隅。
总之,我希望大陆的人多关心香港的事,香港人也多关心祖国内地的事,多交流,多沟通。内地的媒体如果能经常采访采访香港居民,听听他们怎样看待香港回归,听取他们的感受,这对增加内地对香港同胞的了解会大有好处的。
张俊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河北沧州人。1985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到近代史研究所任职。专业研究方向为香港史。2007年6月12日,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前夕,本刊记者与这位研究香港问题的专家以香港回归十周年为话题,进行了一次广泛的对谈。
(信息反馈至[email protected])
责编:谭震邓树林
《对外大传播》:香港回归祖国已经十年,请你对这十年作一个整体的评价,好吗?
张俊义:自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设想以后,一直指导着香港回归的整个历史进程,其核心精神更在基本法中得到了体现。“一国两制”的构想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实行得怎样,从香港回归后的十年的发展来看,我认为,它在香港的实践是成功的。
香港回归这十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很大的波折,如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经济低迷、禽流感、“非典”,但都一个个地闯过了难关。现在香港的社会是稳定的,经济已经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各项经济的发展也走上了正轨,经济发展的前景看好。再有,香港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地位,虽有变化,但大体上它的优势地位还在。香港没有乱。
两天前,我刚从香港回来,亲眼看到香港市场比较繁荣,生意非常好,香港人对祖国的认同感比以前大大加强了。以前,香港人的定位很模糊,经过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大陆经济发展这么红火,他们是看得到的。祖国好,香港好,祖国发展了,香港也就有了依靠。这对他们身份的认同,也有很大的帮助。应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现在的香港,从政府官员,到大部分学者,在言论行动上都比较自律。就是说,不像以前那样,说话随便,不负责任,动不动就说些损害内地和香港关系的话以及做些影响两地关系的事情。
一些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到今年的5月份,香港的股市,创纪录地达到了21000点,失业率维持在4.3%,人均产值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目前香港经济处于二十年来的最好水平,连续三年保持“高增长、低通胀”,预计今年香港的生产总值将保持5.3%的较高增长速度。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公务员一直减薪,现在,香港政府已经宣布要给公务员加薪。应该说,这些都是利好的征兆。
如何评价这十年发生的事,包括2003年发生的因对基本法第23 条的不同理解在香港举行的游行。我是这么看的。因为“一国两制”的设想,前面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从香港普通市民来讲,也需要一个认识与接受的过程,因此,出现一些误会与不理解等,都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要知道,任何一种新政策,它的施行都有一个磨合的过程。中央要了解香港,香港要了解中央,这都有一个过程。香港人应该看到的一点。对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中央是在审慎认真地贯彻执行的。对特区政府依法管制香港,中央政府寄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对香港的经济,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央采取了包括CEPA、零关税、自由行、人民币政策对香港倾斜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香港经济的繁荣,这些措施对香港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促进了香港市场的繁荣,促进了旅游业、餐饮业和零售业的发展。
香港最大的变化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对外大传播》:这十年,香港哪些方面没变,哪些方面变了?
张俊义:说到香港回归祖国后,哪些方面变了,哪些方面没有变,一两句话不容易说清。邓小平说过,“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我理解这是一位政治家从大的方面,从总体而言。不变,用形象的话来说,指的是舞照跳,马照跑,股照炒。从大的方面,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变化,香港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变化,香港独立的司法制度基本上也没有变化。
说香港大的方面没有变,并不等于香港这十年就一成不变了,毕竟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十年,应该说,还是有很大的变化。
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呢?第一个变化是,香港回归祖国了,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而以前归英国管辖。这就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
第二个变化是,现在的特首,跟以前的港督在职权范围等方面都不一样了。以前,港督是女皇的代表,享有全权。现在特别行政区的特首,一是他要遵守基本法,二是重大事项要请示中央政府,三是原来的总督绝对是行政主导,有权召集行政局会议,有权召集立法局会议,会议通过的决议,港督可以否决。现在的立法会,它的组成人员,一半是由各功能团体推选,而另有一半是民选,是老百姓选出来的。香港立法会在涉及香港地方立法、预算、公共开支等方面,按照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实际上它有否决权。
第三个变化是,港人的身份也有了变化,现在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这以前,他们的身份比较模糊,他们也不大关心政治,回归以后,由港人治港,比以前关心政治多了。
第四,经济上的变化。这些年,内地的经济发展很快,香港传统的功能面临很大的挑战,香港以前是以转口贸易起家的,转口贸易在香港的经济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现在,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力度的加大,尤其是上海、广东两地自己直接对外贸易,香港传统的功能受到弱化。香港本身面积很小,地价很贵,成本提高,从而它的竞争优势下降。举一个例子,香港的港口跟深圳的盐田港,做同样一单生意,香港的成本起码要比深圳多40%。所以,香港与内地竞争起来,它有很大的弱势,但就总体而言,其优势仍在。
过去,港英政府对经济实行积极不干预政策,实质就是不干预。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社会的发展。香港回归以后,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特区政府在捍卫港元上,已经进行干预了。曾荫权任特首以后,他提出特区政府以后不再实行积极不干预政策。这意味着,特区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走向和指导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特区政府具体要实行什么样的新的经济政策现在还没有明确,在保持香港自由经济体系的前提下,政府将如何对经济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和有效的干预,这是摆在未来特区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香港目前整体的贸易额还可以,2005年,香港几大支柱产业,第一还是贸易,第二是金融服务,第三是专业服务,第四是旅游。不过,香港所有的行业都面临内地经济崛起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香港经济怎么办?从政府到民间,有一点他们看得很清楚,香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内地。所以,它必须整合内地的资源,在与内地的合作中,找到香港自己的定位。应该说,香港有它自己的比较优势,它的基础设施,它的人才,它的完善的司法制度,它的低税率,它服务的质量和水准,都是它的优势。
香港如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我以为,必须整合内地的资源。香港回归不久,提出要与珠江三角洲合作,随后又提出要搞一个泛珠三角经济体。前不久,第四届泛珠三角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特首曾荫权亲率香港代表团与会,签了很多合作意向。所以,我觉得,这个发展思路是对的。现在,外国大的公司,大的财团都看到了中国的发展。而作为中国传统对外贸易的窗口,香港更应该享受更多的便利条件,在中国高速经济发展中,获得一席之地。
香港的前途看好
《对外大传播》:请对香港今后的前景作一预测。
张俊义:你问,这个变是往好的方向变,还是往坏的方向变,从我们的愿望来看,是希望往好的方面变,越变越好。香港经历了十年与内地经济的磨合与融合,还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香港的前途应该是看好的。
当然,香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教育就是一个问题。香港教育投入相对较低,香港教育的水准跟国际的教育水准有差距。大学学制的安排,还是按原来的做法,高中毕业后,先读两年预科,然后上大学,读三年。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城市,国际商港,过去的英语教育是不错的,这些年英语的教育水平下降了,青年人的英语水平比老一代人差多了。现在更糟糕的是,不但英语水平不升反降,且中文的水平也没有提高。香港的中文教育一直做得不太好。所以有人开玩笑说,你英语没学好,中文也没学好。语言能力差,竞争力就差,这是公认的法则。
所以,有人提出既要加强英语教育,也要加强中文教育。作为中国人,中文是母语,母语学不好,也说不过去。
特区政府对此也有充分的认识,从2000年起,特区政府决定实行教育改革,从幼稚园直至高等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提倡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中小学课程要进行全面的修改,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高中增加通识教育作为必修课。从2009年香港高中学制将改为3年制,取消预科,与之相配套的大学教育的学制从2012年起改为4年。应该说,特区政府这次教改的魄力很大,对香港教育的未来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香港教育界与内地的交流日益密切,人员互访互派频频。从2002年起,香港的8所大学开始向内地招收自费生,吸引了大批内地学子赴港求学。
《对外大传播》:不变,又为什么?
张俊义:说到不变,我认为香港的贸易中心地位、金融中心的地位还会继续保持不变。但各个行业的发展会有所变化,各自的份额也会发生变化。有可能香港今后金融中心的地位会有所加强,但对外贸易的份额相对的比重会有所下降。
过去,香港是内地最大的投资来源地,香港曾经是中国外汇最大的来源地,中国对外贸易最主要的出口地。回归以后,这些方面是有变化。
不变,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香港仍然是中资企业对外融资主要的渠道。现在,大量的中国国企在香港上市,为国企的发展和改造吸纳了大量的资金。有人预测,香港以后很可能发展成为大的金融中心,成为中国的纽约,起到金融服务和支撑的作用。这是最理想的大的发展方向。
第二,香港的技术和人才仍有优势。技术,它有大的跨国公司在香港,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内地。香港可以在这方面扮演穿针引线的角色。
《对外大传播》:香港同胞目前对香港的地位变化有没有意识到?
张俊义:香港的政府工作人员也好,学者也好,已经有危机的意识。要知道,香港过去整体的优势现在都面临挑战。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工业是香港经济的支柱,内地改革开放以后,香港工业陆续迁到珠三角,基本就搬空了。那时进入内地的工业,都是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粗放的加工工业。所以,香港的工业现在也面临升级、换代的现实问题。不升级,就没有前途。现在,不少企业已经竞争不过内地的企业了。
香港的高地价,很大程度来源于过去港英政府的财政政策,香港的财政收入,大约四成以上,都是靠港英政府卖地的收入。港英政府为了维持高的财政和收入,它就要控制地价。地价一直维持在一个很高的价位上。一个政府的财政过分依赖土地的收入,是不正常的。其结果,导致香港土地成本过高,导致房价过高,老百姓买不起房,老百姓生活困难。
现在,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研究开辟新的税源,如有学者提出设立销售税,以增加香港的财政收入。当然,这仅仅是一种设想,实际操作还需要一个过程。
《对外大传播》:香港经历过不少考验,但都能一次次地闯过去,为什么?
张俊义:香港在它发展历程中,确实遭遇了种种考验,但香港的自由经济的活力又总能使得香港的商界能够及时调整和扭转香港经济的颓势,使香港的经济转弱为强,最后上一个新的台阶。我是这样看香港回归后经济方面出现的波折的,它和经济转型有很大关系,香港过去过分依赖对外贸易。发展到现在,它的经济又是面临转型。香港刚刚回归,就遇上亚洲金融危机,经济出现波动,这是暂时的困难。但我认为,只要香港自由经济体系不散,香港完善的司法法律制度还在,只要香港社会稳定,暂时的经济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我相信,通过香港这么多年的积累,有足够的应变的能力,总能找到一个新的支撑点。一旦转型成功,就会有新的发展。
香港作为一个区域中心的地位不会改变
《对外大传播》:香港能否保持作为一个区域中心的地位?
张俊义: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发展,像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可以有好几个经济中心,长三角,华东,可以上海市为中心。香港的中心地位可以辐射整个华南地区,也就是现在香港谋求的珠三角的合作,如果香港能够整合各地的资源,发挥它在其中的优势,如果结合得好,它是能够起到中心地位的。中国这么大,不一定就只有一个经济中心,可以有几个经济中心。
“二战”以后,香港出现了一些世界级的船王,如董浩云、包玉刚等,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香港的航运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已经很难再现当年的辉煌,航运在香港的经济总量已经不占主要地位。这有几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周围航运业的兴起,拿中国内地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直接与其他国家进行对外贸易,而不需要经香港进行转口贸易。当初香港航运业的兴起,也不单纯以香港为中心。到了80年代,包玉刚弃船登陆,情况开始发生变化。香港的航运原先也只是服务它的贸易,在整个经济中不占很大的比重。当时香港的航运兴起不是以香港为中心的,而是以世界为中心的。事实上,香港经济体中航运服务于贸易,已经不再占据中心位置。
最近,港人在讨论香港的定位。现在香港给自己的最新定位是“Asia’s world city”,是“亚洲的世界城市”。也就是说香港要争做亚洲的区域中心。
无论如何定位,香港最重要的是必须保持政治上的稳定。这一点很重要。香港现在面临政治体制的改革,核心的一点是特首和立法会的直选问题。第一步是特首直选,然后才是立法会直选。基本法只规定到2008年,以后,是不是要实行普选,这要看香港本身,还要看中央的态度,看香港时机是不是已经成熟。所以,我认为,香港要正确对待这个问题。从中央来讲,需要在充分了解香港社会的情况下,跟香港政府沟通后,作出一个合理的安排。
无论办什么事,千万不能引起香港社会动荡。香港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典范,如果出了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以后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所以,香港和中央政府都要拿出诚心,要有耐心,要有智慧,使得香港能平稳地解决民主化进程中的问题。至于经济政策,香港历来倡导市场主导,不干涉政策。以后怎么实行,特区政府、商界、学界如果能在政治稳定的情况下,来探讨香港的经济发展问题,应该会有好处的。
以中央一贯大力支持香港的态度,我想香港的经济会向前发展的。我对香港经济的前景是乐观的。香港作为一个区域中心的地位应该不会有问题。
内地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对香港经济的最大支持
《对外大传播》:从2007年7月1日起,香港又进入另一个十年,请你预测一下,未来的香港会向哪些方面发展?怎样加强与内地的联系?
张俊义:说到今后10年,20年,香港怎样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加快香港经济的发展,我是这样认为的,一是香港可以在金融服务上发挥作用,二是发挥人才的作用,三是利用它完善的设施。我希望香港在这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内地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对香港经济的最大支持。香港现在担心的是,如果中国内地经济发生大的动荡或停顿,就会对香港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只要内地经济高速发展,坚持“一国两制”,大的政策不变,香港的经济会随着祖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1995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姊妹杂志《财富》杂志曾悲观地预测,香港回归中国后会导致毁灭。现在,《时代》发表文章,承认自己当年的预测失败了,今日的香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活力。
对此,我这样看。在香港回归的时候,西方带有偏见的学者也好,媒体也好,官员也好,他们是不看好香港回归中国的前景的,而今天香港的发展证明,回归十年来,虽然遇到了亚洲金融风暴,虽然在某些方面与中央有误会,甚至发生了一些摩擦。但是通过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努力,香港最终走出了金融风暴的低谷,重新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事实证明,香港回归十年,总体来说,是成功的。所以,《时代》也不得不出面道歉。就连末代港督彭定康最近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也承认香港回归十年非常成功。当年,他们不看好香港的前景,认为香港人会大量外迁。现在,香港不仅稳定下来,没有大的移民潮出现,经济又发展了,这就是事实。中国内地改革以来,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内地与香港的差别在大大缩小。中国内地发展了,香港经济发展了,许多迁走的港人又回迁了。还有,许多跨国大公司的总部从香港迁到内地,使得内地与香港的联系更紧密了。
上面说过,“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它的实践是成功的。从特区政府到民间,特别是中央在其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实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点也不奇怪。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也不必大惊小怪,过分紧张,这都是在实践中很自然事情。通过双方的努力和大家的理解、磨合,困难和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在未来的10年,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摩擦,但为着香港的明天更加繁荣和更加美好,只要齐心协力,也是能克服的。
媒体和学界应多多关心香港的发展
《对外大传播》:你作为一名研究香港问题的专家,对媒体对香港的宣传报道有些什么寄语?
张俊义:香港回归十年了。我有一个感觉,内地的媒体,还有就是学术界,关于香港的声音都显得弱了些。香港这些年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舆论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能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再有,就是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如果能把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设想报道出去的话,有可能对香港某些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有可能引起国家更重视。媒体不能十年一庆典,重视一下,庆典一过去,就没事了。
依我个人看,中国内地对现当代的香港研究不够,真正了解香港的人不多,研究当代香港问题,除了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广东社会科学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等外,就没有太多的真正专门研究机构了。我希望媒体更加关心香港的发展,也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从更深层次研究香港问题,研究香港的发展。
有人认为,香港已经回归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你们香港人自己管理自己好了,要我们研究它干什么。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殊不知,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况且,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应该人人都关心它,了解它,理解它。
还有,对香港媒体来说,应该有宏大的视野,关心全中国的事,关心世界的大事,不要局限香港一隅。
总之,我希望大陆的人多关心香港的事,香港人也多关心祖国内地的事,多交流,多沟通。内地的媒体如果能经常采访采访香港居民,听听他们怎样看待香港回归,听取他们的感受,这对增加内地对香港同胞的了解会大有好处的。
张俊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河北沧州人。1985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到近代史研究所任职。专业研究方向为香港史。2007年6月12日,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前夕,本刊记者与这位研究香港问题的专家以香港回归十周年为话题,进行了一次广泛的对谈。
(信息反馈至[email protected])
责编:谭震邓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