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手段也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悄然发生了变化,很多新型的营销手段也出现在我们面前。在新媒体时代,市场营销的手段越来越丰富,需要营销人员不断探索学习新的营销方法,运用新媒体技术,不断选择、扩展营销途径。文章探索了新媒体时代市场营销新手段,并重点分析了微营销与直播营销。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市场营销;新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需要的不断扩大,我国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市场中稳定的发展,并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我国企业开始注重品牌效益的建立。而新媒体这一信息传播形式的产生,正为我国企业创造品牌效益带来了良好的辅助作用。为了顺利创造品牌效益,提升企业经济的增长,企业在新媒体背景下开始对市场营销模式进行创新,充分地将市场营销模式进和新媒体广泛结合,这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品牌效益,企业也从中获取了更多的经济利润。新媒体的出现无疑为企业转型带来了良好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要对新媒体的运用加强重视。
一、新媒体的概述
新媒体时代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 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 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电视在20世纪的70年代成为一个新的媒体,而现今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是新媒体广告的“术语之称”,对于“新媒体”的定义有很强的历史性和对比性。所以说,新媒体总是以新型传播技术为前提的,如今的新媒体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因此,“新媒体”作为一个概念来说,具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本文所指的“新媒体”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接受各种传播形式的媒体。目前来说,“新媒体”在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定义的。
1.新媒体是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产物,在信息的表现方式上,新媒体更加突出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和交互性,能够实现多媒体平台的跨越式传播。
2.新媒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形势下,新媒体的信息几乎实现了全球的传播和覆盖。
3.新媒体是多种媒体形式相互融合的产物,商业形式更加新颖,各种服务更加深入和人性化。简而言之,“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广告”是相对于传统的公共广告),是基于网络的数字技术,具有一般的互动性,并不断发展新的廣告传播形式。
二、新媒体营销模式
新媒体是指以新型传播媒介为支撑的媒体形态,比如电子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移动网络、网络媒体等。新媒体营销指在互联网环境中,利用新媒体T-具实施的营销活动。
1.搜索引擎营销。该营销方式主要是做搜索引擎的优化,以及通过竞价排名推广自己的网络,当目标用户搜索相关关键字后可以与企业取得联系。
2.软文营销模式。软文就是将显性的广告化于无形,使消费者看不出这是广告,从而取消对广告的警戒心理,不知不觉中接受软文中植入的广告。
3.事件营销模式。该营销是指企业利用社会现象的新闻热点事件,吸引广大消费者及媒体的注意力,制造热点话题,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从而为自己的营销埋下伏笔。
4.口碑营销模式。口碑营销最常见于SNS社交网络,比如微博、微信、等,企业产品通过良好的口碑宣传和借势推广,一传十,十传百提高产品市场传播的覆盖范围。
5.电子邮件营销。该营销是指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潜在客户建立信任关系,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
6.微博营销模式。以微博为载体,利用微博发布企业及产品的相关动态信息,与客户实现线上咨询与交流,达到宣传的目的。
7.视频广告营销。视频广告的表现力更强,更吸引人,现在的视频广告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指定地域、指定消费者类型做精准营销。
三、新媒体营销理念变革
新媒体营销与传统媒体营销从理念上无天然的继承关系,其不是以传统营销为基准层面上的继承与发展,而是突破了传统营销设定的界限,重新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营销领域。消费者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的转型、营销软硬件环境的完善,社会消费能力的增长、个性化消费观的形成等原因是推动市场营销变革的外在力量,企业在制定自己的市场营销战略时不得不重新思考,引入新型营销方式。
1.营销方式的前端化。营销不再局限于产品面市后的一个环节,其全面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所有环节,营销的重点越来越倾向于前端的铺垫部分,拿电影营销来说,一部电影从筹备开始就开始了营销,电影上市后其营销反而起的作用不大。很多成功的新媒体营销案例证明一个项目运作的成败与其前期营销的铺垫、制造的影响力大小有很大关系。
2.营销方式的互动性。一件商品在设计阶段会广泛征求潜在消费者的建议,将消费者反馈的需求信息融入产品的生产中,在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中都与消费者保持互动交流。这种营销理念改变了过去被动性的营销方式,将消费者与生产者放在一个对等的、平衡的位置上,一切工作围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展开,再加上消费者亲身参与带来的消费热情,从而产生了持续不断的消费动力。
3.营销方式的创造性。营销专家科特勒概括了营销的三个层次:反应式营销是响应消费者的需求,预见性营销是对环境需求变化做出的响应,创造性营销深入了解消费者内心,创造出消费者需求。新媒体营销体现了从市场驱动产品到产品驱动市场的营销方式的转型升级。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注意力是分散的,很容易就被一件新兴事物夺去,在满足现有需求与创造新型需求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新媒体营销竞争策略的本质所在。
四、新媒体营销的发展趋势
1.体验式营销。新媒体时代消费者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商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商家为消费者提供其感觉器官能够触摸、感觉的体验,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消费情感及态度。体验营销可以借助现在成熟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开放的、仿真的虚拟空问,提高参与者的问接体验,获取比直接体验更好的营销效果。比如,现在的虚拟穿戴、搭配技术,可以让消费者试穿衣服,搭配不同款式的衣服,来挑选适合自己的衣服,这种体验方式满足了消费者的选择权,提高了消费过程的趣味性、互动性,更受消费欢迎。
2.植入式营销。新媒体时代人们对媒体广告有着很强的反感心理及反营销、反洗脑能力,很多消费者对广告缺乏信任感。有些商家为了吸引公众眼球,不惜用一些卑鄙、哗众取宠的手段来炒作,这种粗暴的营销方式不止伤害了其一家品牌的形象,也加剧了公众对广告的不信任,降低了营销的价值。植入式广告巧妙地将自己融入故事情节中,只要把握合理的尺度不会招致观众的反感,还会提升品牌的形象。
3.数据化营销。新媒体时代加速了大众社会向分众社会的转型,分众社会的市场不断细分化,为了提高营销的准确性,从一对多式的泛营销转变为一对一式的精准营销是未来营销的发展趋势。数据化的精准营销是建立在专业的用户数据库的基础上的,通过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消费需求等多维度的大数据分析,划分出不同的客户群,深入挖掘客户的潜在消费需求,为每个客户群推送其感兴趣的商品信息或服务,极大提高了营销的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在创新市场营销模式的过程中要能合理地运用新媒体,采用科学的方法将新媒体融入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要能根据当前发展情况,选择符合企业创新营销模式的新媒体形式,这样才能促进企业营销效率的提升。新媒体作为企业营销模式创新的辅助工具,新媒体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企业在发展中运用新媒体,也使得新媒体被广泛关注,两者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孙喜权.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7(6):78-79.
[2]王丹峰,黄盛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J].经营与管理,2018(10):152-153.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市场营销;新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需要的不断扩大,我国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市场中稳定的发展,并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我国企业开始注重品牌效益的建立。而新媒体这一信息传播形式的产生,正为我国企业创造品牌效益带来了良好的辅助作用。为了顺利创造品牌效益,提升企业经济的增长,企业在新媒体背景下开始对市场营销模式进行创新,充分地将市场营销模式进和新媒体广泛结合,这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品牌效益,企业也从中获取了更多的经济利润。新媒体的出现无疑为企业转型带来了良好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要对新媒体的运用加强重视。
一、新媒体的概述
新媒体时代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 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 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电视在20世纪的70年代成为一个新的媒体,而现今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是新媒体广告的“术语之称”,对于“新媒体”的定义有很强的历史性和对比性。所以说,新媒体总是以新型传播技术为前提的,如今的新媒体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因此,“新媒体”作为一个概念来说,具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本文所指的“新媒体”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接受各种传播形式的媒体。目前来说,“新媒体”在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定义的。
1.新媒体是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产物,在信息的表现方式上,新媒体更加突出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和交互性,能够实现多媒体平台的跨越式传播。
2.新媒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形势下,新媒体的信息几乎实现了全球的传播和覆盖。
3.新媒体是多种媒体形式相互融合的产物,商业形式更加新颖,各种服务更加深入和人性化。简而言之,“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广告”是相对于传统的公共广告),是基于网络的数字技术,具有一般的互动性,并不断发展新的廣告传播形式。
二、新媒体营销模式
新媒体是指以新型传播媒介为支撑的媒体形态,比如电子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移动网络、网络媒体等。新媒体营销指在互联网环境中,利用新媒体T-具实施的营销活动。
1.搜索引擎营销。该营销方式主要是做搜索引擎的优化,以及通过竞价排名推广自己的网络,当目标用户搜索相关关键字后可以与企业取得联系。
2.软文营销模式。软文就是将显性的广告化于无形,使消费者看不出这是广告,从而取消对广告的警戒心理,不知不觉中接受软文中植入的广告。
3.事件营销模式。该营销是指企业利用社会现象的新闻热点事件,吸引广大消费者及媒体的注意力,制造热点话题,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从而为自己的营销埋下伏笔。
4.口碑营销模式。口碑营销最常见于SNS社交网络,比如微博、微信、等,企业产品通过良好的口碑宣传和借势推广,一传十,十传百提高产品市场传播的覆盖范围。
5.电子邮件营销。该营销是指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潜在客户建立信任关系,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
6.微博营销模式。以微博为载体,利用微博发布企业及产品的相关动态信息,与客户实现线上咨询与交流,达到宣传的目的。
7.视频广告营销。视频广告的表现力更强,更吸引人,现在的视频广告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指定地域、指定消费者类型做精准营销。
三、新媒体营销理念变革
新媒体营销与传统媒体营销从理念上无天然的继承关系,其不是以传统营销为基准层面上的继承与发展,而是突破了传统营销设定的界限,重新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营销领域。消费者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的转型、营销软硬件环境的完善,社会消费能力的增长、个性化消费观的形成等原因是推动市场营销变革的外在力量,企业在制定自己的市场营销战略时不得不重新思考,引入新型营销方式。
1.营销方式的前端化。营销不再局限于产品面市后的一个环节,其全面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所有环节,营销的重点越来越倾向于前端的铺垫部分,拿电影营销来说,一部电影从筹备开始就开始了营销,电影上市后其营销反而起的作用不大。很多成功的新媒体营销案例证明一个项目运作的成败与其前期营销的铺垫、制造的影响力大小有很大关系。
2.营销方式的互动性。一件商品在设计阶段会广泛征求潜在消费者的建议,将消费者反馈的需求信息融入产品的生产中,在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中都与消费者保持互动交流。这种营销理念改变了过去被动性的营销方式,将消费者与生产者放在一个对等的、平衡的位置上,一切工作围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展开,再加上消费者亲身参与带来的消费热情,从而产生了持续不断的消费动力。
3.营销方式的创造性。营销专家科特勒概括了营销的三个层次:反应式营销是响应消费者的需求,预见性营销是对环境需求变化做出的响应,创造性营销深入了解消费者内心,创造出消费者需求。新媒体营销体现了从市场驱动产品到产品驱动市场的营销方式的转型升级。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注意力是分散的,很容易就被一件新兴事物夺去,在满足现有需求与创造新型需求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新媒体营销竞争策略的本质所在。
四、新媒体营销的发展趋势
1.体验式营销。新媒体时代消费者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商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商家为消费者提供其感觉器官能够触摸、感觉的体验,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消费情感及态度。体验营销可以借助现在成熟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开放的、仿真的虚拟空问,提高参与者的问接体验,获取比直接体验更好的营销效果。比如,现在的虚拟穿戴、搭配技术,可以让消费者试穿衣服,搭配不同款式的衣服,来挑选适合自己的衣服,这种体验方式满足了消费者的选择权,提高了消费过程的趣味性、互动性,更受消费欢迎。
2.植入式营销。新媒体时代人们对媒体广告有着很强的反感心理及反营销、反洗脑能力,很多消费者对广告缺乏信任感。有些商家为了吸引公众眼球,不惜用一些卑鄙、哗众取宠的手段来炒作,这种粗暴的营销方式不止伤害了其一家品牌的形象,也加剧了公众对广告的不信任,降低了营销的价值。植入式广告巧妙地将自己融入故事情节中,只要把握合理的尺度不会招致观众的反感,还会提升品牌的形象。
3.数据化营销。新媒体时代加速了大众社会向分众社会的转型,分众社会的市场不断细分化,为了提高营销的准确性,从一对多式的泛营销转变为一对一式的精准营销是未来营销的发展趋势。数据化的精准营销是建立在专业的用户数据库的基础上的,通过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消费需求等多维度的大数据分析,划分出不同的客户群,深入挖掘客户的潜在消费需求,为每个客户群推送其感兴趣的商品信息或服务,极大提高了营销的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在创新市场营销模式的过程中要能合理地运用新媒体,采用科学的方法将新媒体融入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要能根据当前发展情况,选择符合企业创新营销模式的新媒体形式,这样才能促进企业营销效率的提升。新媒体作为企业营销模式创新的辅助工具,新媒体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企业在发展中运用新媒体,也使得新媒体被广泛关注,两者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孙喜权.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7(6):78-79.
[2]王丹峰,黄盛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J].经营与管理,2018(10):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