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100044
摘要:目前,城市更新问题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要发展而必须解决的实践难题。在经历了地产导向型城市更新的经验教训之后,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更新模式逐渐成为旧城改造过程中的核心途径。本文基于理论研究,详细阐述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的契合性;以北京马连道茶产业特色街区项目为例,分析如何从物质空间更新、经济转型升级以及社会民生改善三个维度,通过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整个区域的城市更新活动。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城市更新;旧城改造;转型升级
1.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联性
1.1城市更新的经验及教训
我国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活动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采取的模式是以“城市推倒重建活动”为基础的地产导向型更新模式,但是却使城市传统文化脉络受到严重损坏,社会多样性丧失、大量城市变得千篇一律,在重建之后的更新地区经济又再度快速衰落等问题,引起了政府及学者的广泛反思。[1]大量专家学者提出,我国的城市更新必须由急功近利的大规模推倒重建模式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转型、历史文化保护、社会民生改善等多维度的综合解决模式转变。
1.2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性
城市空间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基于特定的文化资源条件、地理区位条件、市场基础条件等各方面因素。[2]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同于传统产业,它不仅需要传统产业的支撑并相互渗透,同时更需要高新技术、高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大量聚集。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有条件、有潜力在有限的物质空间内将产业价值最大化,成为城市在后工业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其次,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不仅是工作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不仅是文化生产的地方,更是文化消费的地方。[2]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独特性决定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在有一定产业基础与市场基础的区域发展,必须是一个能同时满足生活、工作、消费、娱乐等不同需要的综合性区域。
1.3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契合性
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入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可以有效地避免地产导向型城市更新模式引起的诸多问题,不仅保护城市传统历史文化,同时还是衔接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桥梁[3]。其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旧建筑物的功能置换,既提升旧建筑物的经济价值[4],解决文化与经济的矛盾;同时,满足旧城区中大量的国有资产管理对存量物业保值增值的要求[4]。最后,文化创意产业可提供大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与高收入的就业岗位,有效解决城市更新中的社会民生问题[5]。
另一方面,城市更新地区多位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旧城区,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与街巷肌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佳场所。保留着历史文化的空间形态通过物质元素带来了一个非物质的创意氛围,为创意文化带来大量的灵感元素。[2]与此同时,旧城区的改造带来相应的文化设施、节庆活动、旅游项目和体育赛事等活动的出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6]
2.北京马连道城市更新案例
2.1项目概况
马连道茶产业特色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临西站南街、北靠广安门外大街、南邻丽泽商务区,与北京西客站隔街相望。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以批发零售形式为主的“马连道茶叶一条街”自发形成,成为“北京三大”以及“中国十大”的特色街区之一。时至今日,马连道已形成十五家茶城、4000余家茶商、茶企的产业规模,成为全国市场规模最大、商户最多、品种最全、客户分布最广、交易量最大的茶叶市场之一,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街区内部由于缺乏经济、文化、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统筹研究和统一规划指引,使得市场面临同质化竞争激烈、业态重复经营严重等问题,产业亟待升级、发展空间亟待改善。因此,北京市西城區政府决定以茶文化为核心对该街区进行旧城改造,通过街区物质空间有机更新、茶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优化环境、改善民生等途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推动马连道街区的旧城改造活动。
2.2目标与定位
基于广外地区定位于和谐宜居区、文化休闲区和高端商务区,将马连道茶产业特色街区定位于“三中心”,即茶文化创意体验中心、茶品牌展示培育中心和茶产业综合服务中心,旨在将马连道茶产业特色街建设成为中国茶行业的风向标以及北京重要的特色旅游和商业功能区,实现产业和社区的协调发展,树立城市特色产业街区改造和经济振兴的典范。
2.3核心思路
本项目由于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三环以内,虽然不是传统的历史风貌保护区,但区域内不仅有金中都时期的历史文化遗迹,同时还是一个成熟的城市建成中心区;因此,规划的核心思路是深入挖掘可再开发利用的存量土地资源,结合街区的空间演化历程,应用旧城更新的“空间织补”理论[7],强化空间的复合利用和集约效应,将现状布局散乱的建筑进行资源整合与统筹开发。通过重构街区的成长秩序,整合空间架构,以强化轴线构建线性网络、突出节点、功能聚集为空间整体发展原则;同时,完善交通网络,织补可再开发土地,赋予存量空间新的合理功能,强化功能系统性的协调与统一。
2.4更新途径
2.4.1物质空间有机更新
一方面,本项目现状路网结构不成体系,城市支路多为断头路;同时,由于水系、大型交通枢纽等对城市功能的硬性分割,导致局部交通堵塞问题严重。因此,城市更细的首要任务即是完善城市交通网络,通过新增道路打通断头路,增强各个方向的联系,降低对于主干路的依赖性。其次,规划近期实施部分道路微循环疏堵行动,通过拓宽道路等方法,将内部道路连接形成更为完善的网络系统,改善局部街区循环车流压力大的现状,最小化因大型交通枢纽而产生的过境交通对区域内部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马连道周边拥有大量景观资源,如天宁寺、太液池、莲花河等,但分布散乱、不成体系。因此,景观系统规划的核心在于整合现有资源,强调景观节点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使层次分明的廊道体系串联景观焦点形成完整的景观系统。同时,突出生态景观系统的网络化和有机性,以护城河和莲花河的两河景观廊道为基底,以马连道路的茶文化商业景观为轴线,与沿道路的开放空间形成人行视觉廊道,共同塑造街区景观视觉的有机活力系统。其次,在马连道路沿线布置大量的商业广场以及公共文化设施用于休闲、集会和进行贸易活动等,将功能性活动空间与绿地景观系统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意活动环境。通过点状的绿地与公共空间、线状的景观廊道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开放空间与景观空间网络,既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又提供亲近自然的生活场所。 2.4.2产业转型与升级
马连道以茶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以商务办公与商业服务为主导,建立一个互利互促、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体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既是茶产业的整体改造与提升,同时也为其他产业发展及周边住区创造文化氛围浓厚的休闲配套环境,而周边的其他产业发展又为茶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稳定的客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体系。产业体系以特色茶产业为核心,提升现有的零售、体验、展示功能,并延伸关于包装设计、茶具设计、茶品鉴定、茶艺培训、产品研发等功能。与此同时,通过整合现有的印刷、动漫、唱片制造等产业,结合茶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马连道街区的整体文化氛围。
马连道特色茶产业街区产业布局规划遵守三原则,即产业功能布局复合性原则、产业布局区位适宜性原则、相关产业聚集性原则。整体空间布局结构规划为“两轴、六廊、三片区”。其中,“两轴”是以马连道路为主的茶品展示体验发展轴和茶马南路南侧的文化创意发展轴;“六廊”是指与马连道路垂直交叉的六条东西向街道,作为配套民生服务业发展长廊;“三片区”分别为北部与中部的综合商务办公片区和南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片区。其中,综合商务办公区主要是作为茶企办公、大宗货物拍卖与产权交易等市场主导型服务企业办公的商务聚集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区,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适当发展特色购物、特色餐饮、文化娱乐、康体休闲等,形成研发创意设计、休闲娱乐等多重功能复合的综合型街区。而南北向贯穿整个街区的马连道路则延续“茶叶一条街”的空间特色,发展以“茶”为主题的展销、体验、文化娱乐、休闲养生等产业,成为联系北部、中部综合商务办公区与南部文化创意发展区的综合性纽带,从而形成一个既产业多样化、功能相互融合,又特色突出、片区聚集效应明显的综合型复合街区,以茶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促进整个街区的城市更新与改造。
2.4.3社会民生改善
马连道街区范围内现状共有建筑189.22万平方米,其中质量很差和较差的建筑占到总建筑面积的10%,主要以平房住宅、老旧市场、仓库为主。在北部的综合商务办公片区中,规划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集中回迁安置房,并根据项目整体建设发展需要,由北向南分别一期回迁安置马北里小区居民、二期安置棚户区居民和马连道西里小区居民。其次,该区域中配建3万平方米的公建建筑,規划特色餐饮、大型综合购物、康体健身以及社区综合服务等功能,不仅为回迁居民提供宜居的居住环境,同时还打造高品质的生活品质,带动整个区域的民生改善工程。
3.结语
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以及北京马连道茶产业特色街区实例为证,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旧城区的城市改造更新有着良好的契合性与互促性。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引入文化创意产业。这已逐渐成为了我国旧城区,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复兴的重要途径与模式。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知识为基础,利用其灵活性、创造性、前瞻性、高度集聚等行业优势,从物质空间更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社会民生改善三个角度带动旧城区的城市更新与改造工程。同时,旧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地理区位及产业基础等优势条件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内涵与氛围,以及生产要素高度集聚(包括人才、资金、市场、土地)等支撑性条件。
参考文献:
[1]张伟,文化产业与城市更新—基于“台儿庄古城“项目的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2012,33(4):155-158
[2]唐燕,黄鹤,政府主导集群发展模式下的创意城市建设—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形成与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13,11:15-21
[3]廖莹,沈一,城市设计中后工业化消极遗迹的文化再生[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89-5390,5415
[4]邓刚,沈禾,城市更新类创意地产项目的运营与设计策略[J].时代建筑,2010,6:62-65
[5]谢涤湘,朱竑,创意产业的发展构思与老城区更新—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J].热带地理,2008,28(5):450-454,472
[6]李明超,英国创意城市兴起的基础与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4):42-49
[7]付磊,城市更新中的空间织补与保留—上海田子坊的空间形态与场所特质研究[J].福建建筑,2011,5:16-19
作者简介:
陈静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中级工程师
摘要:目前,城市更新问题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要发展而必须解决的实践难题。在经历了地产导向型城市更新的经验教训之后,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更新模式逐渐成为旧城改造过程中的核心途径。本文基于理论研究,详细阐述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的契合性;以北京马连道茶产业特色街区项目为例,分析如何从物质空间更新、经济转型升级以及社会民生改善三个维度,通过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整个区域的城市更新活动。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城市更新;旧城改造;转型升级
1.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联性
1.1城市更新的经验及教训
我国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活动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采取的模式是以“城市推倒重建活动”为基础的地产导向型更新模式,但是却使城市传统文化脉络受到严重损坏,社会多样性丧失、大量城市变得千篇一律,在重建之后的更新地区经济又再度快速衰落等问题,引起了政府及学者的广泛反思。[1]大量专家学者提出,我国的城市更新必须由急功近利的大规模推倒重建模式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转型、历史文化保护、社会民生改善等多维度的综合解决模式转变。
1.2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性
城市空间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基于特定的文化资源条件、地理区位条件、市场基础条件等各方面因素。[2]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同于传统产业,它不仅需要传统产业的支撑并相互渗透,同时更需要高新技术、高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大量聚集。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有条件、有潜力在有限的物质空间内将产业价值最大化,成为城市在后工业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其次,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不仅是工作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不仅是文化生产的地方,更是文化消费的地方。[2]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独特性决定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在有一定产业基础与市场基础的区域发展,必须是一个能同时满足生活、工作、消费、娱乐等不同需要的综合性区域。
1.3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契合性
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入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可以有效地避免地产导向型城市更新模式引起的诸多问题,不仅保护城市传统历史文化,同时还是衔接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桥梁[3]。其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旧建筑物的功能置换,既提升旧建筑物的经济价值[4],解决文化与经济的矛盾;同时,满足旧城区中大量的国有资产管理对存量物业保值增值的要求[4]。最后,文化创意产业可提供大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与高收入的就业岗位,有效解决城市更新中的社会民生问题[5]。
另一方面,城市更新地区多位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旧城区,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与街巷肌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佳场所。保留着历史文化的空间形态通过物质元素带来了一个非物质的创意氛围,为创意文化带来大量的灵感元素。[2]与此同时,旧城区的改造带来相应的文化设施、节庆活动、旅游项目和体育赛事等活动的出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6]
2.北京马连道城市更新案例
2.1项目概况
马连道茶产业特色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临西站南街、北靠广安门外大街、南邻丽泽商务区,与北京西客站隔街相望。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以批发零售形式为主的“马连道茶叶一条街”自发形成,成为“北京三大”以及“中国十大”的特色街区之一。时至今日,马连道已形成十五家茶城、4000余家茶商、茶企的产业规模,成为全国市场规模最大、商户最多、品种最全、客户分布最广、交易量最大的茶叶市场之一,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街区内部由于缺乏经济、文化、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统筹研究和统一规划指引,使得市场面临同质化竞争激烈、业态重复经营严重等问题,产业亟待升级、发展空间亟待改善。因此,北京市西城區政府决定以茶文化为核心对该街区进行旧城改造,通过街区物质空间有机更新、茶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优化环境、改善民生等途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推动马连道街区的旧城改造活动。
2.2目标与定位
基于广外地区定位于和谐宜居区、文化休闲区和高端商务区,将马连道茶产业特色街区定位于“三中心”,即茶文化创意体验中心、茶品牌展示培育中心和茶产业综合服务中心,旨在将马连道茶产业特色街建设成为中国茶行业的风向标以及北京重要的特色旅游和商业功能区,实现产业和社区的协调发展,树立城市特色产业街区改造和经济振兴的典范。
2.3核心思路
本项目由于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三环以内,虽然不是传统的历史风貌保护区,但区域内不仅有金中都时期的历史文化遗迹,同时还是一个成熟的城市建成中心区;因此,规划的核心思路是深入挖掘可再开发利用的存量土地资源,结合街区的空间演化历程,应用旧城更新的“空间织补”理论[7],强化空间的复合利用和集约效应,将现状布局散乱的建筑进行资源整合与统筹开发。通过重构街区的成长秩序,整合空间架构,以强化轴线构建线性网络、突出节点、功能聚集为空间整体发展原则;同时,完善交通网络,织补可再开发土地,赋予存量空间新的合理功能,强化功能系统性的协调与统一。
2.4更新途径
2.4.1物质空间有机更新
一方面,本项目现状路网结构不成体系,城市支路多为断头路;同时,由于水系、大型交通枢纽等对城市功能的硬性分割,导致局部交通堵塞问题严重。因此,城市更细的首要任务即是完善城市交通网络,通过新增道路打通断头路,增强各个方向的联系,降低对于主干路的依赖性。其次,规划近期实施部分道路微循环疏堵行动,通过拓宽道路等方法,将内部道路连接形成更为完善的网络系统,改善局部街区循环车流压力大的现状,最小化因大型交通枢纽而产生的过境交通对区域内部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马连道周边拥有大量景观资源,如天宁寺、太液池、莲花河等,但分布散乱、不成体系。因此,景观系统规划的核心在于整合现有资源,强调景观节点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使层次分明的廊道体系串联景观焦点形成完整的景观系统。同时,突出生态景观系统的网络化和有机性,以护城河和莲花河的两河景观廊道为基底,以马连道路的茶文化商业景观为轴线,与沿道路的开放空间形成人行视觉廊道,共同塑造街区景观视觉的有机活力系统。其次,在马连道路沿线布置大量的商业广场以及公共文化设施用于休闲、集会和进行贸易活动等,将功能性活动空间与绿地景观系统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意活动环境。通过点状的绿地与公共空间、线状的景观廊道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开放空间与景观空间网络,既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又提供亲近自然的生活场所。 2.4.2产业转型与升级
马连道以茶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以商务办公与商业服务为主导,建立一个互利互促、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体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既是茶产业的整体改造与提升,同时也为其他产业发展及周边住区创造文化氛围浓厚的休闲配套环境,而周边的其他产业发展又为茶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稳定的客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体系。产业体系以特色茶产业为核心,提升现有的零售、体验、展示功能,并延伸关于包装设计、茶具设计、茶品鉴定、茶艺培训、产品研发等功能。与此同时,通过整合现有的印刷、动漫、唱片制造等产业,结合茶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马连道街区的整体文化氛围。
马连道特色茶产业街区产业布局规划遵守三原则,即产业功能布局复合性原则、产业布局区位适宜性原则、相关产业聚集性原则。整体空间布局结构规划为“两轴、六廊、三片区”。其中,“两轴”是以马连道路为主的茶品展示体验发展轴和茶马南路南侧的文化创意发展轴;“六廊”是指与马连道路垂直交叉的六条东西向街道,作为配套民生服务业发展长廊;“三片区”分别为北部与中部的综合商务办公片区和南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片区。其中,综合商务办公区主要是作为茶企办公、大宗货物拍卖与产权交易等市场主导型服务企业办公的商务聚集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区,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适当发展特色购物、特色餐饮、文化娱乐、康体休闲等,形成研发创意设计、休闲娱乐等多重功能复合的综合型街区。而南北向贯穿整个街区的马连道路则延续“茶叶一条街”的空间特色,发展以“茶”为主题的展销、体验、文化娱乐、休闲养生等产业,成为联系北部、中部综合商务办公区与南部文化创意发展区的综合性纽带,从而形成一个既产业多样化、功能相互融合,又特色突出、片区聚集效应明显的综合型复合街区,以茶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促进整个街区的城市更新与改造。
2.4.3社会民生改善
马连道街区范围内现状共有建筑189.22万平方米,其中质量很差和较差的建筑占到总建筑面积的10%,主要以平房住宅、老旧市场、仓库为主。在北部的综合商务办公片区中,规划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集中回迁安置房,并根据项目整体建设发展需要,由北向南分别一期回迁安置马北里小区居民、二期安置棚户区居民和马连道西里小区居民。其次,该区域中配建3万平方米的公建建筑,規划特色餐饮、大型综合购物、康体健身以及社区综合服务等功能,不仅为回迁居民提供宜居的居住环境,同时还打造高品质的生活品质,带动整个区域的民生改善工程。
3.结语
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以及北京马连道茶产业特色街区实例为证,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旧城区的城市改造更新有着良好的契合性与互促性。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引入文化创意产业。这已逐渐成为了我国旧城区,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复兴的重要途径与模式。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知识为基础,利用其灵活性、创造性、前瞻性、高度集聚等行业优势,从物质空间更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社会民生改善三个角度带动旧城区的城市更新与改造工程。同时,旧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地理区位及产业基础等优势条件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内涵与氛围,以及生产要素高度集聚(包括人才、资金、市场、土地)等支撑性条件。
参考文献:
[1]张伟,文化产业与城市更新—基于“台儿庄古城“项目的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2012,33(4):155-158
[2]唐燕,黄鹤,政府主导集群发展模式下的创意城市建设—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形成与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13,11:15-21
[3]廖莹,沈一,城市设计中后工业化消极遗迹的文化再生[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89-5390,5415
[4]邓刚,沈禾,城市更新类创意地产项目的运营与设计策略[J].时代建筑,2010,6:62-65
[5]谢涤湘,朱竑,创意产业的发展构思与老城区更新—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J].热带地理,2008,28(5):450-454,472
[6]李明超,英国创意城市兴起的基础与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4):42-49
[7]付磊,城市更新中的空间织补与保留—上海田子坊的空间形态与场所特质研究[J].福建建筑,2011,5:16-19
作者简介:
陈静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中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