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著名教育学者广冈亮藏慨括的“导入——展开——终结”教学过程顺序的基础上,形成了由“状态”“诱因”“深化”三个环节组成的完整音乐教学模式,这三个偏于情感维度名称的环节,既有一定的顺序,又都独立存在于教学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框架和活动顺序的统一。
关键词:学科特点 审美教育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它“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陶冶高尚的情操,朔造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突出作用,基于愉快思想下的愉快教学模式更加适合于课堂教学的特点。
一、愉快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在其结构和顺序展开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发挥以愉快为核心的各种情感的积极作用,使情、知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笔者在实践中运用的愉快教学模式,是以教学过程的认知基础为构建模式的基本参照系,它在日本著名教育学者广冈亮藏慨括的“导入——展开——终结”教学过程顺序的基础上,形成了由“状态”“诱因”“深化”三个环节组成的完整音乐教学模式,这三个偏于情感维度名称的环节,既有一定的顺序,又都独立存在于教学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框架和活动顺序的统一。其中每一环节又都包含了情知两个方面的内涵,使情知交织成为一个突出的特色。此处的“情感”,已不仅是教学手段,还可以是教学内容,而这是音乐教学以情感人,重在感受学科特点的极好体现。
为了将这一模式表达得清楚明晰,笔者试以音乐课堂教学一则实例加以阐述。课例为学习材料欣赏《洪湖水,浪打浪》,按照小学一般教学程序,首先是歌曲背景介绍,词曲作者生平简介,然后是学生视唱曲谱,最后填入歌词,处理演唱情绪。而愉快教学模式得引入,却可以让课堂教学按照下面的环节顺序依次展开:
1、状态环节。这一环节包含“认知准备”和“情绪愉悦”知情两个方面的内涵。为了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教师在学生面前表演了自编舞蹈《洪湖水,浪打浪》,教师优美的舞姿,双手抖动的绿扇,吸引了学生的双眼,这一特别的开场,学生不仅很有兴致的看完了舞蹈,同时也欣赏了音乐,觉得老师的舞美,歌也美,这样就极为自然地进入了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2、诱因环节。这一环节包含“感性接触”和“动趣激发”知情两方面的内容。这时教师请学生完整的欣赏歌曲并谈感受,接着教师用竖笛和横笛为学生演奏了歌曲,学生也随着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最后教师示范,学生还跟着一起跳了舞蹈。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聆听、感受,演唱,表演了歌曲,所以一种探究欲望會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正体现了这一环节的诱因化实质。
3、深化环节。这一环节包含“理性加工”和“情感陶冶”知情两方面的内涵。感悟人类智慧的力量和知识的美、艺术的美、自然的美——升华,最后形成结论,如果被全班学生所接受或者由学生进一步所验证,这就是这节课学生通过学习探究音乐所达到的音乐水平,主要是在经过上述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对所学的音乐内容已有较明确的“理解”,相应的音乐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组织学生从音乐知识、能力发展、学习方法等方面予以概括、总结、进行音乐自我表现,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戏剧?教师从理论上向学生解释了什么是戏剧?最后还让学生观看了舞台剧《白毛女》、京剧《杜鹃山》,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上都理解了戏剧的含义。
二、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激发学生想象
音乐是一种纯粹的,超越了现实声响和具象事物的声音艺术,如E。格罗塞所言,是一种“立于无可伦比的,独自的艺术。”因此,音乐的想象成为一种特殊的听觉想象方式,它是对记忆中各种听觉素材进行分析、综合和创造的心理活动,它受制于人对音乐素材的记忆、分析和综合能力,也体现在对音乐形式与技巧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上。有时,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往往通过一段故事、几幅图画,一系列舞蹈动作,解释某一音乐作品的“含义”,然后边播放音乐作品,边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心中向往的某种意象,当作品播放完毕,再要求学生谈自己联想之物,或者根据自己的听后感,写作一篇作文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想象的方法。在学生儿童时期就开始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音乐教育,挖掘人在听觉上对各种音响变化的反应及想象的潜力,打下用听觉进行艺术创造的基础。比如,让儿童经常接触各种乐器音色(包括使用这些乐器演奏的作品),使他们能够了解记忆这些音色的区别、特点、甚至应用范围,然后潜移墨化地引导他们在聆听音乐时的变化发展,使之能逐步形成有关乐器组合规律的基本印象,并能由此萌发出自己头脑中关于乐器音色组合的想象,如果假以时日,不断地引导儿童在聆听中记忆、理解、熟悉类似于音色组合的音高、节奏、段落、和声、织体、声部、调性等有关“音乐音”的各类音响组合,使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听觉经验和对音乐形式规律的充分认识,则他们在成人之中,成人之后,也就逐渐熟悉,学会了音乐这种特殊语言,知道如何用这种语言规则进行听觉艺术的创造,懂得怎样追寻音响的变化而体会音乐中的趣味和生命意味。这样,经过有目的培养,他们就具备了在音响世界中展开种种对“音乐音”想象的能力,从而能较为深入地进行音乐审美,鉴赏和评价音乐中展开种种对“音乐音”想象的能;从而能较为深入地进行音乐审美,鉴赏和评价音乐中的艺术特色及音乐水准的高低。
三、在课堂中应突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就是感受、感知和创造美,是人类一种主动追求美的实践活动。而审美教育则必须尊重人类特有的感性认识所积淀而成的心理模式。换言之,审美教育,就是美感教育,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那么如何利用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审美教育载体来达成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可从如下方面去思考。
第一、音乐的感性本质和多维度。音乐的多维度有音乐的物质及自身结构方面的,如音高、音色、强弱、长短等:有情绪、情感方面的,如欢快的、悲哀的、抒情的,激越的等;有体裁形式方面的,如声乐、器乐的不同体裁和形式;有时代风格方面的,如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等;有音乐内容与形象方面的,如英雄、少女、高山、流水等等。通过上述诸方面感知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进入音乐王国的必由之路,只有努力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让他们全身心地徜徉于缪斯殿堂,充分享受音乐艺术特有的美妙感觉。
第二、音乐的情感性特征决定了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贯穿整个审美活动。音乐是最长于抒发感情的艺术门类,是没有国界的人类通用语言——心灵之声。所以神奇的音乐被舒曼看成是“一种最崇高的心灵语言,”是表现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因此音乐教学中心必须注重情感交流,一则,要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其用抒情手法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动之以情,感之以形,晓之以理,使学生产生愉快、痛苦、愤怒、兴奋、忧愁、哀伤等情感与精神共鸣,达到学生与音乐之间情感交流的目的,从而陶冶情操,激发其乐观向上的精神,并“使之爆发出火花”,从而达成审美教育的目的。倘若音乐教育能在大江南北广为传播,何愁两千多年前控制所想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文明国度,不能在世界的东方傲视苍穹。
关键词:学科特点 审美教育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它“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陶冶高尚的情操,朔造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突出作用,基于愉快思想下的愉快教学模式更加适合于课堂教学的特点。
一、愉快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在其结构和顺序展开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发挥以愉快为核心的各种情感的积极作用,使情、知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笔者在实践中运用的愉快教学模式,是以教学过程的认知基础为构建模式的基本参照系,它在日本著名教育学者广冈亮藏慨括的“导入——展开——终结”教学过程顺序的基础上,形成了由“状态”“诱因”“深化”三个环节组成的完整音乐教学模式,这三个偏于情感维度名称的环节,既有一定的顺序,又都独立存在于教学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框架和活动顺序的统一。其中每一环节又都包含了情知两个方面的内涵,使情知交织成为一个突出的特色。此处的“情感”,已不仅是教学手段,还可以是教学内容,而这是音乐教学以情感人,重在感受学科特点的极好体现。
为了将这一模式表达得清楚明晰,笔者试以音乐课堂教学一则实例加以阐述。课例为学习材料欣赏《洪湖水,浪打浪》,按照小学一般教学程序,首先是歌曲背景介绍,词曲作者生平简介,然后是学生视唱曲谱,最后填入歌词,处理演唱情绪。而愉快教学模式得引入,却可以让课堂教学按照下面的环节顺序依次展开:
1、状态环节。这一环节包含“认知准备”和“情绪愉悦”知情两个方面的内涵。为了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教师在学生面前表演了自编舞蹈《洪湖水,浪打浪》,教师优美的舞姿,双手抖动的绿扇,吸引了学生的双眼,这一特别的开场,学生不仅很有兴致的看完了舞蹈,同时也欣赏了音乐,觉得老师的舞美,歌也美,这样就极为自然地进入了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2、诱因环节。这一环节包含“感性接触”和“动趣激发”知情两方面的内容。这时教师请学生完整的欣赏歌曲并谈感受,接着教师用竖笛和横笛为学生演奏了歌曲,学生也随着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最后教师示范,学生还跟着一起跳了舞蹈。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聆听、感受,演唱,表演了歌曲,所以一种探究欲望會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正体现了这一环节的诱因化实质。
3、深化环节。这一环节包含“理性加工”和“情感陶冶”知情两方面的内涵。感悟人类智慧的力量和知识的美、艺术的美、自然的美——升华,最后形成结论,如果被全班学生所接受或者由学生进一步所验证,这就是这节课学生通过学习探究音乐所达到的音乐水平,主要是在经过上述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对所学的音乐内容已有较明确的“理解”,相应的音乐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组织学生从音乐知识、能力发展、学习方法等方面予以概括、总结、进行音乐自我表现,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戏剧?教师从理论上向学生解释了什么是戏剧?最后还让学生观看了舞台剧《白毛女》、京剧《杜鹃山》,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上都理解了戏剧的含义。
二、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激发学生想象
音乐是一种纯粹的,超越了现实声响和具象事物的声音艺术,如E。格罗塞所言,是一种“立于无可伦比的,独自的艺术。”因此,音乐的想象成为一种特殊的听觉想象方式,它是对记忆中各种听觉素材进行分析、综合和创造的心理活动,它受制于人对音乐素材的记忆、分析和综合能力,也体现在对音乐形式与技巧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上。有时,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往往通过一段故事、几幅图画,一系列舞蹈动作,解释某一音乐作品的“含义”,然后边播放音乐作品,边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心中向往的某种意象,当作品播放完毕,再要求学生谈自己联想之物,或者根据自己的听后感,写作一篇作文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想象的方法。在学生儿童时期就开始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音乐教育,挖掘人在听觉上对各种音响变化的反应及想象的潜力,打下用听觉进行艺术创造的基础。比如,让儿童经常接触各种乐器音色(包括使用这些乐器演奏的作品),使他们能够了解记忆这些音色的区别、特点、甚至应用范围,然后潜移墨化地引导他们在聆听音乐时的变化发展,使之能逐步形成有关乐器组合规律的基本印象,并能由此萌发出自己头脑中关于乐器音色组合的想象,如果假以时日,不断地引导儿童在聆听中记忆、理解、熟悉类似于音色组合的音高、节奏、段落、和声、织体、声部、调性等有关“音乐音”的各类音响组合,使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听觉经验和对音乐形式规律的充分认识,则他们在成人之中,成人之后,也就逐渐熟悉,学会了音乐这种特殊语言,知道如何用这种语言规则进行听觉艺术的创造,懂得怎样追寻音响的变化而体会音乐中的趣味和生命意味。这样,经过有目的培养,他们就具备了在音响世界中展开种种对“音乐音”想象的能力,从而能较为深入地进行音乐审美,鉴赏和评价音乐中展开种种对“音乐音”想象的能;从而能较为深入地进行音乐审美,鉴赏和评价音乐中的艺术特色及音乐水准的高低。
三、在课堂中应突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就是感受、感知和创造美,是人类一种主动追求美的实践活动。而审美教育则必须尊重人类特有的感性认识所积淀而成的心理模式。换言之,审美教育,就是美感教育,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那么如何利用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审美教育载体来达成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可从如下方面去思考。
第一、音乐的感性本质和多维度。音乐的多维度有音乐的物质及自身结构方面的,如音高、音色、强弱、长短等:有情绪、情感方面的,如欢快的、悲哀的、抒情的,激越的等;有体裁形式方面的,如声乐、器乐的不同体裁和形式;有时代风格方面的,如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等;有音乐内容与形象方面的,如英雄、少女、高山、流水等等。通过上述诸方面感知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进入音乐王国的必由之路,只有努力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让他们全身心地徜徉于缪斯殿堂,充分享受音乐艺术特有的美妙感觉。
第二、音乐的情感性特征决定了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贯穿整个审美活动。音乐是最长于抒发感情的艺术门类,是没有国界的人类通用语言——心灵之声。所以神奇的音乐被舒曼看成是“一种最崇高的心灵语言,”是表现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因此音乐教学中心必须注重情感交流,一则,要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其用抒情手法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动之以情,感之以形,晓之以理,使学生产生愉快、痛苦、愤怒、兴奋、忧愁、哀伤等情感与精神共鸣,达到学生与音乐之间情感交流的目的,从而陶冶情操,激发其乐观向上的精神,并“使之爆发出火花”,从而达成审美教育的目的。倘若音乐教育能在大江南北广为传播,何愁两千多年前控制所想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文明国度,不能在世界的东方傲视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