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和“理”的角逐——缘于文学和科学的思考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9课《自然之道》一文,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群游客到一个海岛上旅游。他们在观察太平洋海龟的幼龟离巢进入大海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一种食肉鸟)突然飞来,大家都很紧张,觉得应该救一救小海龟。于是其中的一个人抱起小海龟朝大海走去,那只鸟只好飞走了。然而,接着发生的事情让大家极为震惊。在抱走那只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都成了食肉鸟的美食。原来那只先出来的小海龟相当于“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人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便争先恐后地出来了。
这个故事是“情”和“理”的角逐,第一只小海龟出来时有危险,我们人类发现了,要不要救它?不救它的话,于情何忍?我们总不能见死不救吧!救了它吧,结果又如何?哪里会想到死得更多。因为这就是“自然之道”。
语文是一门重情感的学科,科学是一门重理性思维的学科。语文课中真可谓是情无处不在,在阅读文章时要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在朗读时要注意表达文中的情感,在作文时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情感还要想方设法去感染别人,调动别人的情感。而科学学科就比较重视理性的思维,通过种种实验去验证或探究自然界存在的种种规律。
现在的家长为什么重视小学语文而不重视小学科学?当然不会是只重视对孩子感情方面的培养,而不重视理性思维的训练。其实家长们很现实,考试的科目是什么就重视什么。小学阶段规定考语文、数学两门,就重视这两门。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除了分数,其他的家长们认可度还是不高的。因为高考看的就是分数。我有时候也在想,语文和科学对学生自身个体到底有什么影响?学好了语文,长大了会说会写,找份工作也许不怎么难。学好了科学,有发明发现什么的,对整个国家来说,科学的地位也很高。国与国的较量某种意义上看的就是科学技术。但对个体来说,又有多少人会有发明创造呢?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普通岗位上的普通劳动者。说到底,“情”与“理”的较量,谁重要谁不重要都很难说,关键是要构建和谐的“情”“理”关系,让文学的情感和科学的理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构建和谐的“情”“理”关系——让“情”和“理”有机结合
“情”和“理”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不需要它们之间的角逐,而是需要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想从日常教学的一些环节中去理解、思考、融合“情”和“理”,真正达到有机统一。
1.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情”和“理”
我们再回到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找出救幼龟前后描写游客的言行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再找出向导的言行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去比较理解。例如,看到鸟正要去啄小海龟的时候,游客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而向导却若无其事地回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见死不救”的呼喊。
游客认为要救小海龟,是基于对小海龟的同情,对生命体的珍惜。要知道任何一个生命体的诞生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是大自然赋予它存活的权力,而不是人类赋予它的权力。游客认为要救海龟没有错,珍爱生命,人人有责。我们不是已经知道有很多珍稀动物在人类的过度捕杀中绝灭了吗?这群游客要救小海龟是爱护动物的表现,应该值得提倡。而向导说“叼就叼去吧”,主张不去救小海龟,是想让一切都顺应自然规律,人类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向导也没有错。
而当对“情”和“理”非得抉择的时候,课文在结尾的时候表面上似乎更倾向理性。看最后向导发出悲叹的话:“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自责自己错误的行为。因为同情第一只小海龟,所以采取了人类干预救护的方法。第一只小海龟存活了,结果导致的是更多小海龟的“牺牲”。因此人类自责了,显得理性了。这种理性是建立在“牺牲”多少的数量上,因为开始救护得少,后来“牺牲”得多。这种理性是建立在情感权衡的基础上,是一种情感和理智的统一。其实遵循自然之道才是“情”和“理”的最好统一。
2.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情”和“理”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儿子在家养了一只白兔。买来时是一只小兔子,经过我们的饲养,到现在已是成年兔了,长得肥肥的。我嫌兔子乱排泄,每天还要吃食物。现在胃口挺大的,一个大白菜给它,原计划它吃两到三天的。它倒好,一天就吃了精光。有一次我给儿子出了一道数学题,兔子买来15元,每天伙食就算平均2元,到现在刚好4个月,一个月60元,4个月要多少钱?儿子说:“要240元”。那我接着问:“如果现在拿到外面市场上去卖能多少元?”儿子说:“大概40元吧。”我说:“那我们要亏多少?”儿子一算要200元左右。我说:“那还不快点处理掉?或卖掉?或放到山上去?”儿子听了露出惊讶的表情,一个劲地摇头。卖掉舍不得;放回山上,担心它是否能存活,也许过不了一天就被其它动物吃了。
平常孩子们看到狼吃小白兔,肯定说狼是坏蛋,小白兔是好的,人类的朋友。其实在科学课中上“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课,就讲到谁被谁吃的话题。如果小白兔都不被狼吃,请问:“狼吃什么?它要不要在地球上繁衍生存?”小兔子被狼吃,说不上谁好谁不好,这是自然规律。
3.让学生在行为中融合“情”和“理”
“情”和“理”的关系,学生不仅要能理解还要会表达,更重要的是在行为上要有所表示。
如,老师为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给学生讲二战人体实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做一些研究病毒的实验,几乎都在小白鼠或猴子等动物身体上做实验,获得比较接近人体反应的实验数据。在二战期间,侵略者打细菌战,竟然直接在俘虏身上做实验,惨不忍睹。如为了获得人体抗温度能力的实验数据,把人放到5摄氏度的水中进行加热,人开始感觉到很冷;到30摄氏度左右时,人体感觉比较舒服;继续加热,人开始觉得烫,难受,一直加热到人死亡为止。从科学实验角度来说,要了解人体耐温抗温能力,这样的数据也许会更准确一些。但这做实验的对象是人!这是违反伦理实验的基本原则的!侵略者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战俘?充分暴露了侵略者丑恶的嘴脸,作为爱国者,我们强烈谴责侵略者这种残忍的行为。如果这种时候,还要赞成人体实验的话,那这种教育是多么的可怕。
这样的话题显得很沉重,人命关天的。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列举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例子进行教育。如对“诚实”的理解,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就不能“诚实”了。比如说,敌人问的事,你能如实奉告吗?如果如实奉告,不就成了汉奸和叛徒了。
在行为上我们强调的是正面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情”和“理”较量的复杂性。如学生迟到了,作为老师我们不要忙着批评,要先了解一下情况再说。
三、理顺“情”和“理”的关系——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是复杂的,我们教育的学生是要走向社会的。我们要学生去理解辨析“情”和“理”的关系,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提倡综合性学习。把语文和音乐联系起来,音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把语文和科学联系起来,对待自然会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把语文和思想品德联系起来,文道结合,寓德育于文学之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辨析“情”和“理”的关系时,要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降低难度。否则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理不清思路,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做。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也不行,学生会迷失方向。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理出主导观点:如对待小动物,应该珍爱生命,保护它们;对待“诚实”,我们对家长、老师、同学、亲戚朋友讲话要守信用;我们对待自然界,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不要过多干预自然界的选择。要理顺“情”和“理”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情”和“理”的角逐,没有谁胜谁负,构建和谐的“情”和“理”的关系,保持“情”和“理”的和谐统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椒江区教育教学发展中心浙江建德市梅城镇初级中学)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9课《自然之道》一文,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群游客到一个海岛上旅游。他们在观察太平洋海龟的幼龟离巢进入大海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一种食肉鸟)突然飞来,大家都很紧张,觉得应该救一救小海龟。于是其中的一个人抱起小海龟朝大海走去,那只鸟只好飞走了。然而,接着发生的事情让大家极为震惊。在抱走那只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都成了食肉鸟的美食。原来那只先出来的小海龟相当于“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人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便争先恐后地出来了。
这个故事是“情”和“理”的角逐,第一只小海龟出来时有危险,我们人类发现了,要不要救它?不救它的话,于情何忍?我们总不能见死不救吧!救了它吧,结果又如何?哪里会想到死得更多。因为这就是“自然之道”。
语文是一门重情感的学科,科学是一门重理性思维的学科。语文课中真可谓是情无处不在,在阅读文章时要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在朗读时要注意表达文中的情感,在作文时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情感还要想方设法去感染别人,调动别人的情感。而科学学科就比较重视理性的思维,通过种种实验去验证或探究自然界存在的种种规律。
现在的家长为什么重视小学语文而不重视小学科学?当然不会是只重视对孩子感情方面的培养,而不重视理性思维的训练。其实家长们很现实,考试的科目是什么就重视什么。小学阶段规定考语文、数学两门,就重视这两门。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除了分数,其他的家长们认可度还是不高的。因为高考看的就是分数。我有时候也在想,语文和科学对学生自身个体到底有什么影响?学好了语文,长大了会说会写,找份工作也许不怎么难。学好了科学,有发明发现什么的,对整个国家来说,科学的地位也很高。国与国的较量某种意义上看的就是科学技术。但对个体来说,又有多少人会有发明创造呢?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普通岗位上的普通劳动者。说到底,“情”与“理”的较量,谁重要谁不重要都很难说,关键是要构建和谐的“情”“理”关系,让文学的情感和科学的理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构建和谐的“情”“理”关系——让“情”和“理”有机结合
“情”和“理”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不需要它们之间的角逐,而是需要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想从日常教学的一些环节中去理解、思考、融合“情”和“理”,真正达到有机统一。
1.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情”和“理”
我们再回到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找出救幼龟前后描写游客的言行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再找出向导的言行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去比较理解。例如,看到鸟正要去啄小海龟的时候,游客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而向导却若无其事地回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见死不救”的呼喊。
游客认为要救小海龟,是基于对小海龟的同情,对生命体的珍惜。要知道任何一个生命体的诞生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是大自然赋予它存活的权力,而不是人类赋予它的权力。游客认为要救海龟没有错,珍爱生命,人人有责。我们不是已经知道有很多珍稀动物在人类的过度捕杀中绝灭了吗?这群游客要救小海龟是爱护动物的表现,应该值得提倡。而向导说“叼就叼去吧”,主张不去救小海龟,是想让一切都顺应自然规律,人类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向导也没有错。
而当对“情”和“理”非得抉择的时候,课文在结尾的时候表面上似乎更倾向理性。看最后向导发出悲叹的话:“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自责自己错误的行为。因为同情第一只小海龟,所以采取了人类干预救护的方法。第一只小海龟存活了,结果导致的是更多小海龟的“牺牲”。因此人类自责了,显得理性了。这种理性是建立在“牺牲”多少的数量上,因为开始救护得少,后来“牺牲”得多。这种理性是建立在情感权衡的基础上,是一种情感和理智的统一。其实遵循自然之道才是“情”和“理”的最好统一。
2.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情”和“理”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儿子在家养了一只白兔。买来时是一只小兔子,经过我们的饲养,到现在已是成年兔了,长得肥肥的。我嫌兔子乱排泄,每天还要吃食物。现在胃口挺大的,一个大白菜给它,原计划它吃两到三天的。它倒好,一天就吃了精光。有一次我给儿子出了一道数学题,兔子买来15元,每天伙食就算平均2元,到现在刚好4个月,一个月60元,4个月要多少钱?儿子说:“要240元”。那我接着问:“如果现在拿到外面市场上去卖能多少元?”儿子说:“大概40元吧。”我说:“那我们要亏多少?”儿子一算要200元左右。我说:“那还不快点处理掉?或卖掉?或放到山上去?”儿子听了露出惊讶的表情,一个劲地摇头。卖掉舍不得;放回山上,担心它是否能存活,也许过不了一天就被其它动物吃了。
平常孩子们看到狼吃小白兔,肯定说狼是坏蛋,小白兔是好的,人类的朋友。其实在科学课中上“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课,就讲到谁被谁吃的话题。如果小白兔都不被狼吃,请问:“狼吃什么?它要不要在地球上繁衍生存?”小兔子被狼吃,说不上谁好谁不好,这是自然规律。
3.让学生在行为中融合“情”和“理”
“情”和“理”的关系,学生不仅要能理解还要会表达,更重要的是在行为上要有所表示。
如,老师为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给学生讲二战人体实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做一些研究病毒的实验,几乎都在小白鼠或猴子等动物身体上做实验,获得比较接近人体反应的实验数据。在二战期间,侵略者打细菌战,竟然直接在俘虏身上做实验,惨不忍睹。如为了获得人体抗温度能力的实验数据,把人放到5摄氏度的水中进行加热,人开始感觉到很冷;到30摄氏度左右时,人体感觉比较舒服;继续加热,人开始觉得烫,难受,一直加热到人死亡为止。从科学实验角度来说,要了解人体耐温抗温能力,这样的数据也许会更准确一些。但这做实验的对象是人!这是违反伦理实验的基本原则的!侵略者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战俘?充分暴露了侵略者丑恶的嘴脸,作为爱国者,我们强烈谴责侵略者这种残忍的行为。如果这种时候,还要赞成人体实验的话,那这种教育是多么的可怕。
这样的话题显得很沉重,人命关天的。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列举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例子进行教育。如对“诚实”的理解,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就不能“诚实”了。比如说,敌人问的事,你能如实奉告吗?如果如实奉告,不就成了汉奸和叛徒了。
在行为上我们强调的是正面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情”和“理”较量的复杂性。如学生迟到了,作为老师我们不要忙着批评,要先了解一下情况再说。
三、理顺“情”和“理”的关系——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是复杂的,我们教育的学生是要走向社会的。我们要学生去理解辨析“情”和“理”的关系,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提倡综合性学习。把语文和音乐联系起来,音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把语文和科学联系起来,对待自然会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把语文和思想品德联系起来,文道结合,寓德育于文学之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辨析“情”和“理”的关系时,要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降低难度。否则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理不清思路,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做。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也不行,学生会迷失方向。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理出主导观点:如对待小动物,应该珍爱生命,保护它们;对待“诚实”,我们对家长、老师、同学、亲戚朋友讲话要守信用;我们对待自然界,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不要过多干预自然界的选择。要理顺“情”和“理”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情”和“理”的角逐,没有谁胜谁负,构建和谐的“情”和“理”的关系,保持“情”和“理”的和谐统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椒江区教育教学发展中心浙江建德市梅城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