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里收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一座“美的殿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最好材料。
那么,如何才能把学生引进这座“殿堂“内,从而徜徉其中,受其感染,被其熏陶,得其净化呢?我认为首先要激发他们跨进“美的门槛”。究竟如何激发呢?本人根据数十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方法:
一、表情范读激发法
优美的诗歌、散文,感人的小说、戏剧等,这些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最好素材,如果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利用富有感染力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忽快忽慢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再加上恰当得体的体态语言,会更好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的娓娓动听的声流气息。让学生也跟着教师“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借助源于课文的听觉形象很快地步入文章的意境,舒心畅怀地接受它的“美育”。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一般都能较快地控制课堂,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点燃学生的“趣”,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当然,这种方法的效果如何,还要看教师的普通话标准与否,如果教师的普能话打折扣的话,也可采用音像磁带、光盘等辅助工具。
二、形象描绘激发法
教师先把握课文听描绘的形象,然后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这些形象再现出来,借以刺激学生大脑的“形象思维区”,从而启动学生思维神经,鼓起想象、联想乃至幻想的翅膀,深切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心神入境。例如:有的老师讲徐宏祖的《游黄山记》,就用“光怪陆离的去海,千资百态的怪石,苍劲古朴的奇松,淙淙奔流的泉水“等饱含激情的语言来再现黄山的形象,引学生入境;上李白的《蜀道难》,就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依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等描写蜀中山川雄伟险峻的诗句来引学生心神入境,等等。教师经常注意用这样的语言来启引、激发,学生的心神还怎么进不了诗文的意境呢?
三、以情动情激发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在欢乐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欢乐;反之,在悲哀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悲哀。再说,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会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导至喜同喜,悲同悲,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应深入地钻研教材,挖倔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造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氛。教师自已先进入“角色”,进入意境,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外化成自已的精神情绪,然后用诗人般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已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的欢乐和痛苦。正如贺拉斯所说“你自已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的笑;同样,你自已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这就是以情动情,是引学生心神入境的一条基本“心理轨迹”。例如在讲授郭沫若的《凤凰涅般》时,教师必须有“火”一样热烈的情感。在上鲁迅的《药》时,面对文中愚昧麻木的民众,教师得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这样才会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
四、加强直观激发法
有些课文,能和电影、电视、摄影、美术作品等结合起来,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辅助讲解,使学生视、听、触、思“协同活动”, 使课文中的语言形态的艺术形象变得更加鲜明直观,立体感更强,便于这些形象大步“跨”入学生的脑际心间,促发他们的形象思维,也便于教师把学生心神引入诗文意境中。如有教师在讲《一月的哀思》时,将周总理的巨幅画像使用黑纱缠框,挂在黑板中央,学生望着周总理慈祥的目光,听着老师含情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神引进了诗的意境;如果用电影、电视等电化手段教学效果会更好。
五、架桥铺路激发法
如果教的是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就常常少不了要帮助学生架桥铺路,然后引他们的心神入境。由于诗词的语言简洁凝练,同时为了声韵和谐,它的词序往往打破常规,颠倒排列,意义也往往压缩,过程往往省略,情感往往 跳跃,在这种情况下,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架桥铺路,常常能给学生的形象思维添上翅膀。这里所说的架桥铺路,也就是引导学生,把省略的部分补充进去,把调位的字词顺调过来,把压缩了的意义引申开来,把“明断暗续”的跳跃的感情沟通起来。只有这样,意境才会再现出来,学生的心神才会入境。
总之,入境有法,但无定法。在语文课堂的美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入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采用哪种方法最有效,还得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相应的课堂结构,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只有激发学生跨进“美的门槛”,才能步入“美的殿堂“,也才能达到励志移情,润心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562400贵州省兴义市第五中学)
那么,如何才能把学生引进这座“殿堂“内,从而徜徉其中,受其感染,被其熏陶,得其净化呢?我认为首先要激发他们跨进“美的门槛”。究竟如何激发呢?本人根据数十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方法:
一、表情范读激发法
优美的诗歌、散文,感人的小说、戏剧等,这些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最好素材,如果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利用富有感染力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忽快忽慢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再加上恰当得体的体态语言,会更好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的娓娓动听的声流气息。让学生也跟着教师“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借助源于课文的听觉形象很快地步入文章的意境,舒心畅怀地接受它的“美育”。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一般都能较快地控制课堂,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点燃学生的“趣”,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当然,这种方法的效果如何,还要看教师的普通话标准与否,如果教师的普能话打折扣的话,也可采用音像磁带、光盘等辅助工具。
二、形象描绘激发法
教师先把握课文听描绘的形象,然后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这些形象再现出来,借以刺激学生大脑的“形象思维区”,从而启动学生思维神经,鼓起想象、联想乃至幻想的翅膀,深切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心神入境。例如:有的老师讲徐宏祖的《游黄山记》,就用“光怪陆离的去海,千资百态的怪石,苍劲古朴的奇松,淙淙奔流的泉水“等饱含激情的语言来再现黄山的形象,引学生入境;上李白的《蜀道难》,就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依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等描写蜀中山川雄伟险峻的诗句来引学生心神入境,等等。教师经常注意用这样的语言来启引、激发,学生的心神还怎么进不了诗文的意境呢?
三、以情动情激发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在欢乐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欢乐;反之,在悲哀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悲哀。再说,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会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导至喜同喜,悲同悲,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应深入地钻研教材,挖倔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造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氛。教师自已先进入“角色”,进入意境,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外化成自已的精神情绪,然后用诗人般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已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的欢乐和痛苦。正如贺拉斯所说“你自已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的笑;同样,你自已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这就是以情动情,是引学生心神入境的一条基本“心理轨迹”。例如在讲授郭沫若的《凤凰涅般》时,教师必须有“火”一样热烈的情感。在上鲁迅的《药》时,面对文中愚昧麻木的民众,教师得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这样才会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
四、加强直观激发法
有些课文,能和电影、电视、摄影、美术作品等结合起来,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辅助讲解,使学生视、听、触、思“协同活动”, 使课文中的语言形态的艺术形象变得更加鲜明直观,立体感更强,便于这些形象大步“跨”入学生的脑际心间,促发他们的形象思维,也便于教师把学生心神引入诗文意境中。如有教师在讲《一月的哀思》时,将周总理的巨幅画像使用黑纱缠框,挂在黑板中央,学生望着周总理慈祥的目光,听着老师含情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神引进了诗的意境;如果用电影、电视等电化手段教学效果会更好。
五、架桥铺路激发法
如果教的是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就常常少不了要帮助学生架桥铺路,然后引他们的心神入境。由于诗词的语言简洁凝练,同时为了声韵和谐,它的词序往往打破常规,颠倒排列,意义也往往压缩,过程往往省略,情感往往 跳跃,在这种情况下,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架桥铺路,常常能给学生的形象思维添上翅膀。这里所说的架桥铺路,也就是引导学生,把省略的部分补充进去,把调位的字词顺调过来,把压缩了的意义引申开来,把“明断暗续”的跳跃的感情沟通起来。只有这样,意境才会再现出来,学生的心神才会入境。
总之,入境有法,但无定法。在语文课堂的美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入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采用哪种方法最有效,还得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相应的课堂结构,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只有激发学生跨进“美的门槛”,才能步入“美的殿堂“,也才能达到励志移情,润心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562400贵州省兴义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