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如何激发学生跨进“美的门槛”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z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里收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一座“美的殿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最好材料。
  那么,如何才能把学生引进这座“殿堂“内,从而徜徉其中,受其感染,被其熏陶,得其净化呢?我认为首先要激发他们跨进“美的门槛”。究竟如何激发呢?本人根据数十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方法:
  
  一、表情范读激发法
  
  优美的诗歌、散文,感人的小说、戏剧等,这些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最好素材,如果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利用富有感染力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忽快忽慢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再加上恰当得体的体态语言,会更好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的娓娓动听的声流气息。让学生也跟着教师“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借助源于课文的听觉形象很快地步入文章的意境,舒心畅怀地接受它的“美育”。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一般都能较快地控制课堂,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点燃学生的“趣”,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当然,这种方法的效果如何,还要看教师的普通话标准与否,如果教师的普能话打折扣的话,也可采用音像磁带、光盘等辅助工具。
  
  二、形象描绘激发法
  
  教师先把握课文听描绘的形象,然后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这些形象再现出来,借以刺激学生大脑的“形象思维区”,从而启动学生思维神经,鼓起想象、联想乃至幻想的翅膀,深切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心神入境。例如:有的老师讲徐宏祖的《游黄山记》,就用“光怪陆离的去海,千资百态的怪石,苍劲古朴的奇松,淙淙奔流的泉水“等饱含激情的语言来再现黄山的形象,引学生入境;上李白的《蜀道难》,就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依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等描写蜀中山川雄伟险峻的诗句来引学生心神入境,等等。教师经常注意用这样的语言来启引、激发,学生的心神还怎么进不了诗文的意境呢?
  
  三、以情动情激发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在欢乐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欢乐;反之,在悲哀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悲哀。再说,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会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导至喜同喜,悲同悲,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应深入地钻研教材,挖倔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造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氛。教师自已先进入“角色”,进入意境,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外化成自已的精神情绪,然后用诗人般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已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的欢乐和痛苦。正如贺拉斯所说“你自已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的笑;同样,你自已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这就是以情动情,是引学生心神入境的一条基本“心理轨迹”。例如在讲授郭沫若的《凤凰涅般》时,教师必须有“火”一样热烈的情感。在上鲁迅的《药》时,面对文中愚昧麻木的民众,教师得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这样才会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
  
  四、加强直观激发法
  
  有些课文,能和电影、电视、摄影、美术作品等结合起来,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辅助讲解,使学生视、听、触、思“协同活动”, 使课文中的语言形态的艺术形象变得更加鲜明直观,立体感更强,便于这些形象大步“跨”入学生的脑际心间,促发他们的形象思维,也便于教师把学生心神引入诗文意境中。如有教师在讲《一月的哀思》时,将周总理的巨幅画像使用黑纱缠框,挂在黑板中央,学生望着周总理慈祥的目光,听着老师含情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神引进了诗的意境;如果用电影、电视等电化手段教学效果会更好。
  
  五、架桥铺路激发法
  
  如果教的是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就常常少不了要帮助学生架桥铺路,然后引他们的心神入境。由于诗词的语言简洁凝练,同时为了声韵和谐,它的词序往往打破常规,颠倒排列,意义也往往压缩,过程往往省略,情感往往 跳跃,在这种情况下,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架桥铺路,常常能给学生的形象思维添上翅膀。这里所说的架桥铺路,也就是引导学生,把省略的部分补充进去,把调位的字词顺调过来,把压缩了的意义引申开来,把“明断暗续”的跳跃的感情沟通起来。只有这样,意境才会再现出来,学生的心神才会入境。
  总之,入境有法,但无定法。在语文课堂的美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入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采用哪种方法最有效,还得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相应的课堂结构,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只有激发学生跨进“美的门槛”,才能步入“美的殿堂“,也才能达到励志移情,润心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562400贵州省兴义市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意象”与“意境”在诗词中系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意象”包含“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意”指的是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物象一进入作品中,就会蒙上作者的主观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此意。故“意象”就是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  “意境”则是作者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
期刊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对此,叶圣陶先生精辟地回答:“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简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以教材为例子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吸取课文中的语言精华,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由此,在语文教学中立足于语言的训练,把对语言的感知、揣摩、体味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是不足为怪的。这样说,并非否定语文教学的其它功效和作用,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无疑应该是工具性、人文性
期刊
当前,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时代要求,着眼于未来竞争,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发现和发挥每一位的学生的长处与潜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学习在这里,成长在这里,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全面改革班级管理。当了几年班主任,悟出了“爱、严、细、恒”这样几个字,在此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爱 
期刊
学困生,是指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干劲不足、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不容置疑,在我们每个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学生。在他们身上往往存在一些不良习惯,诸如:学习不认真,做人不诚实,违反组织纪律,行为习惯差,等等。这类学生常让老师头疼不已,“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尊重是转化学困生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尊重“学困生”的心灵    “学困生”最容易受到老师的批评,在
期刊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而教育事业则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教师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建设、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未来。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师极高的赞誉。是的,教师应该用丰富的知识、先进的文化、正确的思想去净化学生的灵魂,武装学生的头脑。有人说,教师是园丁,这也是对教师工作的充分肯定。教师应该通过辛勤的劳动,让人才的幼苗迅速长成大树,绽开出绚丽的花朵。有人说,教师是船工,他把
期刊
说课是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说课能促进教师学习教育理论、钻研教材、增强课堂驾驭能力,提升教师的竞争力。同时,也能有效地解决“教”与“研”脱节的问题。说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育思维的结晶。当教师的理性思考到了一个平台时,说一说课,思路更广,往往有所顿悟。说课可以检查教学重点、难点,使之了然于心;说课可以检查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否明确、适当;说课可以集思广益,互相交流,把最精华的知识展示给学生,提高课堂
期刊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最前沿的一项工作,也是一项较为繁杂的工作。在从事班主任工作中,感受不少,收获也不少。对此,笔者有如下浅见:  首先,班主任要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古人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班主任应先严格要求自己,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品德端正,秉公办事,对人以诚相待、胸怀坦荡、爱生如子。有自知之明,能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发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传统美德,努力塑造好自
期刊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总认为:农村的家长素质较低,精力有限,而社会力量又难以调动,与其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动员家庭或社会力量来共同配合做好教育工作,不如在校内多开展一些活动来弥补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不足。然而,也有资料显示,我们学校大量的正面教育不如社会上微小的反面教育。这种事倍功半的德育弊端,极大地困扰着我们一线的德育工作者。结合主观与客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家长教育表现为表面
期刊
时下,大多数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普通采用“满堂问”的授课方式,即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问题,课上循循善诱,步步启发,最后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这种“满堂问”的授课方式究其实质就是“满堂灌”的同质异构体,教师仍然享受着话语的霸权,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依然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学生不会、不敢、不愿提出问题实属“情理”之中。究其原因
期刊
近年来,随着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教学之中。而经过教师们教学实践证明,它的确能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延伸教师的教育功能;它还能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是受师生的普遍欢迎的。本文主要从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途径、作用等方面阐释其应用优势。    一、运用多媒体能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