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美在心与心的交流

来源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woc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媒介理论家尼尔·波兹曼曾表示,任何一种技术都既是负担又是福音,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利弊并存。进入互联网时代,教育逐渐迈向现代化、信息化,由技术而带来的负担与弊处尤其需要教育人警醒。
  本周发生的两则新闻可谓形成了鲜明对比。“学生要不要使用手机?此事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说的算,还是该由孩子来决定?”为解决令许多人头疼的手机使用问题,南京一中国际部日前举行了一场“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利弊分析亲子辩论会”。辯论会上,4位高一女生和4位爸爸针锋相对,各不相让,对有关问题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另一条新闻是,一位家长和语文老师因到底是“想象”还是“想像”在微信群里吵了起来。事情缘起是浙江萧山一位家长发帖,孩子语文考试有这样一道拼音填空题,孩子填的“想象”,被老师打了一个“叉”。班上好多同学填“想象”,也都是错的。老师认为,“想像”才是正确答案。
  一个是面对面用事实说话、用道理服人,一个是借助新技术平台一争黑白、各抒己见,看似均为“吾更爱真理”,结果却不相同:前者除了有助于达成共识,还倾听了彼此心声,看到了明显的成长与博大的父爱;后者由探讨知识的对错升级为情绪化的争吵,也许当事人并不介怀,但总感觉少了发自内心的接纳,没有拉近家校之间的距离。
  其实,不管是学生使用手机,还是布置家庭作业、在家校群发布信息,都可以从辩论会中获得一定启示: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离不开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办好教育要重视人本身,尽量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中如此,在教育沟通中也要这样。无论教育工具多么高科技、高大上,都很难具有直抵人心、春风化雨的属性,不能起到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的效果。
  的确,科技的升级迭代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教育者要认识到,并不是有了微信群,家校之间的关系就更近了;有了智能教室,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变好了;有了家校沟通平台,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更好了。诸多现实表明,高科技的出现反而对教育传统提出挑战,给教育教学带来不小的阻力。正如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的,“人发明了工具,反被工具所驯化”。进入互联网时代,教育者特别要警惕科技至上的倾向,不能陷入唯技术的误区,应有意识地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育传统,认识到好教育不是来自沟通渠道的多寡、频率,而是沟通的质量与深度。
  教育者也要明白,科技只是教育的辅助或工具,并不能从根本上替代教育本身,好教育不是来自所使用的工具多么智能化,而是有没有走心、用心。脱离了面对面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影响,教育很容易窄化成单纯的知识传授,失却精神引领、心灵熏陶等更重要的内涵。即使在教育沟通时,也要警惕线上化倾向。其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比较常见的家访,就是很好的教育传统,是家校合作共育孩子的有效形式,至今仍值得践行。
  教育的独特魅力就在于教育者陪伴孩子们成长,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他们做榜样,使他们感受到教育之爱、社会温暖和自我责任,一起去赴一场美丽的心灵之约。坚持走在扶贫一线的浙江省宁波市李惠利小学教师周秀芳,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在日前举行的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上,她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虽已古稀之年,但她倾心支教扶贫,多次深入农村,与贫困学生面对面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业与心声。在1700名湖南学童的心中,她是永远值得敬佩和爱戴的周奶奶。
  有了心与心的交流,教学变得立体,教育变得丰富,对师生而言均实现了积极的成长。每位教育者若明白科技与教育的关系、把握了教育本质,各教育主体之间能深度有效沟通,共同为孩子设计成长方案,教育便如沐春风,真正发挥育人之功。
其他文献
都说现在的学生胆子大,但我没想到有学生会当着我的面表现他们的“爱情”。  这是我刚接手的一个小升初班级,一天下课铃打响后,我正准备出教室,发现文轩给向旭儿送了一瓶矿泉水。当时,我也没多想,以为是她请他帮忙买的水。课间操跑步,向旭儿不慎摔倒,文轩赶紧跑过去扶起她。我仍没在意,反倒觉得文轩很有爱心。然而事情并没有我想得那么简单。又一节课,我请文轩和向旭儿合作朗读一个片断,同学们笑了,我这才意识到情况有
春去秋来,绿了芭蕉,红了樱桃。大山里的孩子稚嫩的脸庞,因你的到来,你的留下,洋溢着欢乐的笑容。你十年如一日的陪伴,换他们无忧无虑的成长。你的用心陪伴,温暖了中国,大爱无疆。(文首化用材料点题)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卢安克”。(分论点独立成段,醒目)  他们如同冬日里的朝阳,温暖着大家。不久前,一位常常在拾荒之余,到图书馆里看书的老人去世了。人们也许知道那位苍颜白发的拾荒者,能到富丽堂
郭先生曾游四方。   他从南到北,流水到深巷,又从东到西,大海到荒地。人们都说羡慕他,曾在丽江留过一周,白天坐街头,夜里去唱曲,他借过旁人的木吉他,涨红了脸一曲歌唱哑了喉咙,在那座慵懒的城市里他走过许多的木门客栈,他最欣赏的那家外面挂着酒旗屋里摆着木鼓,老板娘总是扯着根小板凳在门口编手艺品卖,于是当他离开时,背包上多了个竹织吊坠,手里提着壶桃花酿。他曾披星戴月上长白,在天池边上放声大叫,他倒是想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高考作文新宠。任务驱动要求学生完成指定具体、明确的写作任务,要求全面读懂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从而增强了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突出写作的目的性。这就要求考生有较高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思辨能力。学生必需具备就事论事、就事说理的能力,这样能有效地规避学生套作的不良习惯,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题目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泛着微黄的叶色与斜阳的橙黄相辉印,可否知晓,那是烈火残余天空的唯一光辉,似是逝去的凄清与泪烟而生,又转瞬而散。   他背着手悠闲地走着,仿佛天地只其一人,此为天地给予他的唯一宁静,他爱热闹,也爱宁静,像这们,独自走在林荫大道上,享受天地给予的安宁是最好的。   他亦知云烟渺茫,却亦想追寻,触摸那永远也触不到的边际;他亦知时光易逝,却仍是忍不住想抓住那悄悄流走的岁月;到底是年少轻狂,还是岁月作崇
/1/   我认识一个朋友,也是写东西的。   当时在北京饭局,酒酣兴至大家忙着扯皮吹牛,她却突然从对面跑过来,羞涩地说想跟我讨论写作的事。她掏出手机把自己的文章拿给我看,小心翼翼地请我提意见。盛情难却,在沸反盈天的酒场,我认真地看了文章,给她指出了一些语言和逻辑上的纰漏。   她掏出小本儿,埋头认真记录,亮晶晶的眼睛眨个不停,连声跟我道谢,又一个劲儿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她也要买来学习一下。
1  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一切都会过去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阅读量比预估数据差很多,特别焦虑和自责。  当天晚上,满脑子一直想着数据为什么这么差,领导会不会责怪我,同事会不会对我有什么看法,直到夜里两点还完全没有睡意。  但是第二天要上班,必须强迫自己睡去。苦恼之际,突然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  “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一切都会过去。”  于是,我便不断在心里默念这句话。  念着念着,竟然
多西15岁的时候,到加州一家数字发行公司做实习生。多西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所以老板麦克尔维来征询实习生们的喜好和特长,好为他们分配适合的工作时,多西始终犹豫不决。“我给你时间,你可以再考虑一下。”麦克尔维微笑着拍了拍多西的肩膀说。   很快,新来的实习生们都开始了紧张的工作,而多西因為没有分配任务而显得轻松多了。每天只需要简单地处理一些日常工作,还可以悠闲地喝咖啡,多西觉得这样的状态很好,并沉浸
1  前几天,有一则新闻让人寒心。在武汉市,一位14岁学生因玩扑克被请家长。母亲到来之后,怒气冲冲,抬手就给了两耳光。   他下意识地用手挡,但是他母亲并没有平息怒火,继续抬手戳儿子的额头。   母亲离开后,他默立了两分钟,突然爬上栏杆,一跃而下。   她母亲应该只是想教训下儿子,可没曾想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归根到底,还是没把对方的感受放在心里。   很多时候,对待外人,我们总是礼貌客气;对
教育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它不只意味着教给学生知识,也不只意味着培养学生能力,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人的文化价值观。通过教育,一个人会越来越看清楚自己是谁,喜欢的事情是什么,能够独立做出判断,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从而有意愿有能力去追求一种更加高远的精神生活。做到了这些,一个人就有可能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容地看待生活中的种种苦厄变故,获得心灵上的平静。  正如《大学章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