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斜坡类地质灾害绝大多数由强降雨所诱发,且存在降雨强度越大发灾点数越多的典型规律。本文统计了某地区内近年来所发生的斜坡类地质灾害的详细发灾雨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得出了该地区的发灾雨量规律。
关键词:地质灾害、降雨量、规律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 A
斜坡类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三种,此三种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存在降雨量越大,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越大,发生地质灾害的点数也越多的规律。有鉴于此,本文详细收集了珠江三角洲某地区近年来发生的斜坡类地质灾害资料,同时从气象部门查阅了各灾点发灾时周边最近的雨量站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分析得出了该地区的发灾雨量规律。
一、斜坡类地质灾害概况
该地区自2005年以来共发生斜坡类地质灾害285处,其中崩塌223处,滑坡59处,泥石流3处;按规模等级分类则为:大型5处,中型31处,小型249处。该地区斜坡类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具体为:①汛期地质灾害发生频度极高;②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低丘山地之坡脚地带,山顶及山腰分布稀少;③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城镇、工业区等人口密集的低丘地区。
二、降雨量数据统计与计算
上述285处斜坡类地质灾害中有确切发灾时间、地形坡度明确、有发灾雨量数据的灾害点共有192处。通过对其降雨量数据进行覆盖性分析可发现:从10mm至150mm以上的各个降雨量区段皆有地质灾害发生,数据分布覆盖性较好,代表性强;对其发灾点数进行均匀性分析可发现:当降雨量大于90mm时发生地质灾害的数量较多,而降雨量在90mm以下时发生地质灾害数量少,且降雨量越小,发灾点数越稀少;对其发灾雨量进行离散性分析则发现:发灾雨量的间隔略稀,在选择统计区段时宜选择15mm或以上的间距。
根据上述分析,依据随降雨量增大发灾可能性逐渐增大的规律,我们可对发灾雨量及点数进行处理:
①选择降雨量区段值为15mm,依次统计各区段的发灾点数(表1)。
表1某地区雨量递增限值与对应发灾总数统计表
②求达到某个雨量递增限值时发灾点总数及百分比(表2),方法为:发灾点总数为小于等于该雨量递增限值的各区段发灾点数之和,百分比为点数之和除以发灾总数,例如:雨量递增限值為45mm时,发灾点总数=6+11+30=47,百分比=47÷192=24.48%。
表2某地区雨量递增限值与对应发灾总数统计表
③ 将表中的数据生成柱状图(图1),雨量递增限值为横轴,以对应发灾点数为纵轴。
图1发灾当日雨量递增限值与对应发灾百分比柱状图
④用相同的方法统计该地区各灾点发灾时的连续2日降雨量,数据见表3、图2。
表3连续2日递增限值与对应发灾总数统计表
图2连续两日雨量递增限值与对应发灾数百分比柱状图
三、发灾雨量规律分析
根据上述图表,观察柱状图中发灾数百分比(相当于发灾可能性)的增速变化情况(斜率),可得出该地区斜坡类地质灾害的发灾雨量具有如下规律:
1.发灾当日降雨量规律
①该地区范围内约90%的已发斜坡类地质灾害点的发灾当日雨量大于45mm,这意味着当日降雨量小于45mm时,发生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②发灾当日雨量存在两个递增跃变值,即45mm和120mm,其意为:当日雨量达到45mm以上时,发灾总数明显增多,也意味着发生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变大;而当日雨量达到120mm以上时,发灾总数显著增加,意味着发生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显著增大。
2.发灾时连续两日降雨量规律
连续两日降雨量存在两个递增跃变值,即100mm和250mm,其意为:当连续两日累计雨量达到100mm以上时,发灾点数明显增多,也意味着发生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变大;而当连续两日累计雨量达到250mm以上时,发灾总数显著增加,意味着发生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显著增大。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特定地区大量的斜坡类地质灾害点的发灾雨量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得出了该地区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地质灾害发灾可能性的变化规律,可为该地区将来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本文提出的分析评价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类似地区。
关键词:地质灾害、降雨量、规律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 A
斜坡类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三种,此三种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存在降雨量越大,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越大,发生地质灾害的点数也越多的规律。有鉴于此,本文详细收集了珠江三角洲某地区近年来发生的斜坡类地质灾害资料,同时从气象部门查阅了各灾点发灾时周边最近的雨量站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分析得出了该地区的发灾雨量规律。
一、斜坡类地质灾害概况
该地区自2005年以来共发生斜坡类地质灾害285处,其中崩塌223处,滑坡59处,泥石流3处;按规模等级分类则为:大型5处,中型31处,小型249处。该地区斜坡类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具体为:①汛期地质灾害发生频度极高;②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低丘山地之坡脚地带,山顶及山腰分布稀少;③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城镇、工业区等人口密集的低丘地区。
二、降雨量数据统计与计算
上述285处斜坡类地质灾害中有确切发灾时间、地形坡度明确、有发灾雨量数据的灾害点共有192处。通过对其降雨量数据进行覆盖性分析可发现:从10mm至150mm以上的各个降雨量区段皆有地质灾害发生,数据分布覆盖性较好,代表性强;对其发灾点数进行均匀性分析可发现:当降雨量大于90mm时发生地质灾害的数量较多,而降雨量在90mm以下时发生地质灾害数量少,且降雨量越小,发灾点数越稀少;对其发灾雨量进行离散性分析则发现:发灾雨量的间隔略稀,在选择统计区段时宜选择15mm或以上的间距。
根据上述分析,依据随降雨量增大发灾可能性逐渐增大的规律,我们可对发灾雨量及点数进行处理:
①选择降雨量区段值为15mm,依次统计各区段的发灾点数(表1)。
表1某地区雨量递增限值与对应发灾总数统计表
②求达到某个雨量递增限值时发灾点总数及百分比(表2),方法为:发灾点总数为小于等于该雨量递增限值的各区段发灾点数之和,百分比为点数之和除以发灾总数,例如:雨量递增限值為45mm时,发灾点总数=6+11+30=47,百分比=47÷192=24.48%。
表2某地区雨量递增限值与对应发灾总数统计表
③ 将表中的数据生成柱状图(图1),雨量递增限值为横轴,以对应发灾点数为纵轴。
图1发灾当日雨量递增限值与对应发灾百分比柱状图
④用相同的方法统计该地区各灾点发灾时的连续2日降雨量,数据见表3、图2。
表3连续2日递增限值与对应发灾总数统计表
图2连续两日雨量递增限值与对应发灾数百分比柱状图
三、发灾雨量规律分析
根据上述图表,观察柱状图中发灾数百分比(相当于发灾可能性)的增速变化情况(斜率),可得出该地区斜坡类地质灾害的发灾雨量具有如下规律:
1.发灾当日降雨量规律
①该地区范围内约90%的已发斜坡类地质灾害点的发灾当日雨量大于45mm,这意味着当日降雨量小于45mm时,发生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②发灾当日雨量存在两个递增跃变值,即45mm和120mm,其意为:当日雨量达到45mm以上时,发灾总数明显增多,也意味着发生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变大;而当日雨量达到120mm以上时,发灾总数显著增加,意味着发生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显著增大。
2.发灾时连续两日降雨量规律
连续两日降雨量存在两个递增跃变值,即100mm和250mm,其意为:当连续两日累计雨量达到100mm以上时,发灾点数明显增多,也意味着发生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变大;而当连续两日累计雨量达到250mm以上时,发灾总数显著增加,意味着发生边坡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显著增大。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特定地区大量的斜坡类地质灾害点的发灾雨量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得出了该地区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地质灾害发灾可能性的变化规律,可为该地区将来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本文提出的分析评价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类似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