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与学生解题能力不高分不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推动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学 审题 解题过程 反思 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75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形下,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际教学中,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各种知识,但在实际解题运用上却仍存在着明显不足,经常犯错。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找准错误的原因,从小就对学生进行解题能力的培养,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可以从“审题——解题——反思”三方面入手。
一、注重审题
古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正是如此,审题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在审题过程中犯下的小差错也会给解题造成巨大的障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题上下十足的工夫,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明晰解题思路,解决问题。
例如,在解决“三年级一班有46人,其中女生有21人,那么,这个班的男生比女生多几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许多学生一看题目有两个已知条件,是比较多少的问题,就想当然地用大数减小数,即46-21=25(人)。很显然,学生这样计算是错误的,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弄明白题目所求。对此,笔者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明确题目的求解目标,如这道题要求的是“男生比女生多几人”。弄清求解目标后,笔者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才能把未知信息转化为已知信息?”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就学生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常见错误进行解析,然后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这样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与解题水平。
二、关注过程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但在解题时仍然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须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关注细小的环节,如此,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真实、全面地显现出来,以便教师帮助学生规范或完善解题方式,使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断提升。
例如,在解决“一栋居民楼的高度是15米,电视塔比居民楼高390米,电视塔的高度是居民楼的几倍?”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考查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掌握情况。对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解题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首先,在学生读完题目以后教师问:“要想正确求出这道题的结果需要分几步?第一步是什么?(求出电视塔的高度)第二步是什么?(求出电视塔高度是居民楼高度的几倍)”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计算的步骤有初步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升解题效果。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可使学生的所思所想均毫无遗漏地展示出来,间接地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就平常的解决问题方式出发,让学生尝试把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说出来。这样教学,学生的思路变得更清晰,方向更明确。在教师恰当的点拨与指导下,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学习效果显著。
三、善于反思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解题时经常会犯一些“顽固性”错误。对于这些错误,虽然教师讲了很多遍,但学生还是难以彻底改正,这主要是由学生没有对错误进行深入分析造成的。为了避免学生再次出现类似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思,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解决“修建一个长50米,宽20米,深1.5米的游泳池,那么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采取的方法都是50×20×2 20×1、5×2 50×1、5×2等,这些方法显然是错误的。在教师讲解以后,仍然有部分学生还出现类似的错误,这是怎么回事呢?笔者认为主要是由学生对所学知识区分不清造成的。这个问题中,求游泳池的占地面积其实就是求游泳池的底面面积,即游泳池底部的长和宽的乘积(50×20)是多少,这与深度无关。为让学生避免犯类似错误,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我在哪里出错了?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上述案例中,教师从引导学生反思入手,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反思中把外部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学习效果也定然会显著提升,推动解题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关注学生解题的具体过程,发现其中存在问题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责编 吴美玲)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学 审题 解题过程 反思 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75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形下,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际教学中,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各种知识,但在实际解题运用上却仍存在着明显不足,经常犯错。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找准错误的原因,从小就对学生进行解题能力的培养,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可以从“审题——解题——反思”三方面入手。
一、注重审题
古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正是如此,审题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在审题过程中犯下的小差错也会给解题造成巨大的障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题上下十足的工夫,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明晰解题思路,解决问题。
例如,在解决“三年级一班有46人,其中女生有21人,那么,这个班的男生比女生多几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许多学生一看题目有两个已知条件,是比较多少的问题,就想当然地用大数减小数,即46-21=25(人)。很显然,学生这样计算是错误的,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弄明白题目所求。对此,笔者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明确题目的求解目标,如这道题要求的是“男生比女生多几人”。弄清求解目标后,笔者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才能把未知信息转化为已知信息?”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就学生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常见错误进行解析,然后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这样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与解题水平。
二、关注过程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但在解题时仍然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须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关注细小的环节,如此,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真实、全面地显现出来,以便教师帮助学生规范或完善解题方式,使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断提升。
例如,在解决“一栋居民楼的高度是15米,电视塔比居民楼高390米,电视塔的高度是居民楼的几倍?”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考查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掌握情况。对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解题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首先,在学生读完题目以后教师问:“要想正确求出这道题的结果需要分几步?第一步是什么?(求出电视塔的高度)第二步是什么?(求出电视塔高度是居民楼高度的几倍)”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计算的步骤有初步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升解题效果。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可使学生的所思所想均毫无遗漏地展示出来,间接地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就平常的解决问题方式出发,让学生尝试把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说出来。这样教学,学生的思路变得更清晰,方向更明确。在教师恰当的点拨与指导下,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学习效果显著。
三、善于反思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解题时经常会犯一些“顽固性”错误。对于这些错误,虽然教师讲了很多遍,但学生还是难以彻底改正,这主要是由学生没有对错误进行深入分析造成的。为了避免学生再次出现类似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思,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解决“修建一个长50米,宽20米,深1.5米的游泳池,那么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采取的方法都是50×20×2 20×1、5×2 50×1、5×2等,这些方法显然是错误的。在教师讲解以后,仍然有部分学生还出现类似的错误,这是怎么回事呢?笔者认为主要是由学生对所学知识区分不清造成的。这个问题中,求游泳池的占地面积其实就是求游泳池的底面面积,即游泳池底部的长和宽的乘积(50×20)是多少,这与深度无关。为让学生避免犯类似错误,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我在哪里出错了?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上述案例中,教师从引导学生反思入手,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反思中把外部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学习效果也定然会显著提升,推动解题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关注学生解题的具体过程,发现其中存在问题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