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当前作文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有效指导的策略:注重阅读指导,丰富语言积累;强化习作训练,突出方法指导;运用范文引路,实现能力迁移。
关键词: 小学作文 有效指导 策略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写“简单的记叙文”,“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然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一提起作文,学生就害怕,教师就头痛。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读而不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许多教师深谙“多读书,写好作”的道理,然而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放手读,却不能有效地加以引导,结果学生虽然书了很多,但都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对于写作素材不能起到有效的积累作用;(2)写而不导。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我们布置的作文练习量普遍较大(但也不乏练习量较少的现象),每学期学生“大小作文”的练习量几乎达到20多篇,这其中还不包括小练笔,但在学生的具体练习时,有的教师却对作前指导不够重视,往往仅仅说了一下题目就了事,即使指导,方法也不够恰当,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进行“放任自由式”的练习;(3)仿写不迁。有的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写作,也找来了许多优秀作文供学生阅读,但对具体“仿写”,却不作任何迁移训练指导,学生所能做的仅是“依葫芦画瓢”。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有效指导,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一、注重阅读指导,丰富语言积累
1.指导课堂诵读
汉语之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上。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写作的角度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自始至终在课堂中贯穿“诵读感悟”,注重有层次地读:感知性读、理解性读、品味性读;有重点地读:因文而异、突出重点、自主选择;有指导地读:顺学而导、想象揣摩、赏析体验,从而使文章“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在读中学习语言的精美、构思的精妙、布局的精致,抵达语言深处,感受主体生命所焕发的光彩与神韵,体会历史与文化的无穷魅力。
2.指导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三学段的阅读量达到145万字到400万字。”要想完成如此大的阅读任务,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上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要求:(1)指导阅读对象。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现状、兴趣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阅读书籍;(2)指导阅读方法。如,浏览泛读法、品味精读法、读写结合法、学用结合法。(3)指导习惯养成。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阅读习惯,能根据所读书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方式写读书笔记。如:低段学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中段学生可以写感受;高段学生可以写成篇的读书笔记。此外,还要养成遇到生字学查字典的习惯、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等。
二、强化习作训练,突出方法指导
1.构建全程训练体系
构建全程训练体系应体现一个从说话、写话到写完整作文、由易到难的过程。(1)按句、段、篇,从易到难进行训练。语句是构建文章的“积木”。从一年级起就训练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发展到训练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件事,继而发展到用几句话、一段话说一件事或一个人,然后要求学生写某一事物片断或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最后使学生写成篇的文章;(2)按作文内容从易到难进行训练。先以“写人”的作文为例,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学生都是写亲人容易写别人难,写熟人容易写“可爱的人”、“敬佩的人”难。因此,在具体习作训练时,我们应先训练学生从写熟悉的人写起,再训练写“陌生人”。以“写景状物”方面的作文训练为例,整个训练过程体现为:可先写“静物”再写“动物”,先写身临其“景”再写联想景物,先写“小场景”再写“大场景”。
2.鼓励学会真情表达
情感是作文的灵魂,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在作文时打开情感的闸门,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让文章富有生命力。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在习作时学会真情表达。
三、运用范文引路,实现能力迁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认为借“石”攻“玉”,可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实践表明,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仿写中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句式表达、段落构成等,从而更好地实现习作能力的迁移。如教学课文《孔子游春》时,文中有一段描写精彩的排比句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在具体教学时,在为学生讲解排比句的表达效果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用“()的()是她()的()”的句式进行模仿练笔,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学会使用排比句式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文荣.小学作文教学“五忌”[N].教师报,2001.
[2]陈静.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意志[A].首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3.
[3]孙若娟.智慧作文初探[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
[4]陆薇琳.让阅读成为习惯[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
[5]薛静.如何在作文中彰显个性[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
关键词: 小学作文 有效指导 策略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写“简单的记叙文”,“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然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一提起作文,学生就害怕,教师就头痛。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读而不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许多教师深谙“多读书,写好作”的道理,然而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放手读,却不能有效地加以引导,结果学生虽然书了很多,但都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对于写作素材不能起到有效的积累作用;(2)写而不导。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我们布置的作文练习量普遍较大(但也不乏练习量较少的现象),每学期学生“大小作文”的练习量几乎达到20多篇,这其中还不包括小练笔,但在学生的具体练习时,有的教师却对作前指导不够重视,往往仅仅说了一下题目就了事,即使指导,方法也不够恰当,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进行“放任自由式”的练习;(3)仿写不迁。有的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写作,也找来了许多优秀作文供学生阅读,但对具体“仿写”,却不作任何迁移训练指导,学生所能做的仅是“依葫芦画瓢”。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有效指导,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一、注重阅读指导,丰富语言积累
1.指导课堂诵读
汉语之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上。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写作的角度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自始至终在课堂中贯穿“诵读感悟”,注重有层次地读:感知性读、理解性读、品味性读;有重点地读:因文而异、突出重点、自主选择;有指导地读:顺学而导、想象揣摩、赏析体验,从而使文章“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在读中学习语言的精美、构思的精妙、布局的精致,抵达语言深处,感受主体生命所焕发的光彩与神韵,体会历史与文化的无穷魅力。
2.指导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三学段的阅读量达到145万字到400万字。”要想完成如此大的阅读任务,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上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要求:(1)指导阅读对象。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现状、兴趣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阅读书籍;(2)指导阅读方法。如,浏览泛读法、品味精读法、读写结合法、学用结合法。(3)指导习惯养成。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阅读习惯,能根据所读书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方式写读书笔记。如:低段学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中段学生可以写感受;高段学生可以写成篇的读书笔记。此外,还要养成遇到生字学查字典的习惯、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等。
二、强化习作训练,突出方法指导
1.构建全程训练体系
构建全程训练体系应体现一个从说话、写话到写完整作文、由易到难的过程。(1)按句、段、篇,从易到难进行训练。语句是构建文章的“积木”。从一年级起就训练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发展到训练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件事,继而发展到用几句话、一段话说一件事或一个人,然后要求学生写某一事物片断或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最后使学生写成篇的文章;(2)按作文内容从易到难进行训练。先以“写人”的作文为例,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学生都是写亲人容易写别人难,写熟人容易写“可爱的人”、“敬佩的人”难。因此,在具体习作训练时,我们应先训练学生从写熟悉的人写起,再训练写“陌生人”。以“写景状物”方面的作文训练为例,整个训练过程体现为:可先写“静物”再写“动物”,先写身临其“景”再写联想景物,先写“小场景”再写“大场景”。
2.鼓励学会真情表达
情感是作文的灵魂,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在作文时打开情感的闸门,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让文章富有生命力。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在习作时学会真情表达。
三、运用范文引路,实现能力迁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认为借“石”攻“玉”,可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实践表明,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仿写中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句式表达、段落构成等,从而更好地实现习作能力的迁移。如教学课文《孔子游春》时,文中有一段描写精彩的排比句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在具体教学时,在为学生讲解排比句的表达效果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用“()的()是她()的()”的句式进行模仿练笔,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学会使用排比句式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文荣.小学作文教学“五忌”[N].教师报,2001.
[2]陈静.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意志[A].首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3.
[3]孙若娟.智慧作文初探[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
[4]陆薇琳.让阅读成为习惯[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
[5]薛静.如何在作文中彰显个性[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