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默读伴学生成长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bt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审视当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朗读有余,默读不足,尤其是公开教学,很少目睹学生的默读,即便有,也是一分钟以内的事,学生还没进入文本,教师早已叫停,接下来的便是交流与朗读。我认为,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真正的用心默读要占据大量的教学时间,教室里很安静,不热闹。殊不知,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扎实有效,而不是形式上的热闹与好看。语文教师有必要重新感悟默读的价值,创设学生默读的情境,赋予学生默读的法,真正让默读伴随学生的成长。
  一、感悟默读的价值
  1.默读能更深刻地感悟文本。
  读,是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朗读是读,诵读是读,默读是读,浏览是读……读的方式不同,价值也不一样:朗读可将无声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还原文本描绘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画面,获得美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默读呢?默读能更加深刻地感悟文本,从而更好地实现文本的有效价值。究其原因,因为在默读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想;可以扣住关键词句反复读、反复想;可以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揣摩,用心去探究,用心去想象。所谓“潜心涵泳,细细体察”就是这种动人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怎能不会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呢?
  如在执教《爱如茉莉》一课时,我让学生默读,找出反映爸爸妈妈之间真爱的句子,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默读着,思考着,想象着……亲眼看到学生读到“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一句时,小手圈画着“没有”、“也没有”、“直奔”、“每天”四个词语上,并且在下面重重地加上“小黑点”。也许他们在思考着:爸爸为什么不吃,不听?哦,爸爸妈妈之间好像有心灵感应,爸爸看到妈妈不在,没有亲自煮饺子,肯定是住院了。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之间的爱有多深哪。……他们想象着:爸爸当时是多么焦急啊。仿佛看到爸爸直奔医院,仿佛看到了爸爸每天去陪伴妈妈的身影……多么真实,多么动人的默读情景。
  2.默读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们都在研究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加强默读也是重要的方面。因为效率原则需要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全员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参与面越广,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在语文课堂上,似乎共同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往往只与极少数学习尖子进行对话,而大多数的学生则是旁听者,根本没有进入学习状态,完全游离于学习之外。这样的课堂能有效吗?而默读则不一样,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人人都参与其中,人人都进入文本,人人都有学习所得。虽然所得有多有少,但是至少人人有得。这样,教学效率就会倍增。再者,从交流的层面看,个体无学习所得,又何来同伴之间的交流呢?即使有交流,也是几个尖子生们的一番叙述罢了。
  如我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三自然段时,在朗读感知本段内容后激励同学:“同学们,如果你们用‘心’去读,抓住关键词语细细地读,你一定会对谈迁有更深刻的了解。请大家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语并加以体会,望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随后,学生立即进入研读状态,10分钟后,让学生交流,课堂上小手如林,一段段精彩的“演说”令人欣喜,标志着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谈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崇高精神,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从“动”与“静”的角度,先有前这10分钟的“静”,才有后10分钟的“闹”。一“静”一“闹”相得益彰,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和谐乐章,飘溢出浓浓的语文味。
  3.默读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分析,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的生活、工作与阅读息息相关,而阅读的基本形式是默读。茶前饭后,人们在安静的环境中,默读着、思考着、想象着、批注着、摘抄着……在默读中吮吸知识的甘霖,在默读中诠释着心中的疑问,在默读中感受着人文精神……是的,缺乏默读能力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是难于立足的,而默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默读,培养能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二、创设默读的场景
  1.留给默读的时间。
  默读的过程,是一个“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心理活动过程。要完成这个心理活动过程,必须有足够的读书时间。只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学生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步步深入地读。也只有这样读书,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启迪,从中获得读书的乐趣。再从上述教例分析,学生首先是逐字逐句地读,再是关注重点地读,心中产生疑问,而后静静地思考、琢磨,最后呈现答案,期间没有时间怎么行?当然,从训练默读速度的角度来说,并不是留给学生的时间越宽松越好,在默读训练中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已有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
  2.留给默读的空间。
  这里所说的“空间”指的是思维空间。根本的方法是整合有价值的阅读问题,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默读。这样,默读才会在任务的驱动下产生内在的动力,才有明确的心理指向,才会真正“沉”入文本去读、去想,去发现“真理”,如果没有问题的引领,默读也就失去了价值。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初读感知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深爱着他的大黑骡子,彭德怀既然这样爱大黑骡子,为什么把它杀了?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默读,去思考,就会收获多多,就会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3.创设安静的环境。
  默读,是阅读个体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需要集中心智,才能有所收获,如果注意不集中,有杂念,文字就不会进入心坎里,貌似默读,实则浪费时间。因此,默读需要安静的环境,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安静的环境,让学生默读时,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体会也就更为深刻。
  三、赋予默读的方法
  给予学生默读的场,还需要教会学生默读的法,方法得当,默读的效率就会更高。
  1.“瞻前顾后”法。
  即联系上下文去思考、揣摩。《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呈现问题情境:“厄运”指什么?为什么说原稿被偷走是“厄运”呢?面对“厄运”,谈迁心情怎样,又是怎么做的?联系上下文默读并思考。学生联系上文,读懂了原稿的诞生倾注了谈迁毕生的心血,联系下文读懂了谈迁的悲痛欲绝和坚定的信念。
  2.“圈画批注”法。
  即圈画关键词句,写上自学所得,可以写写对词句的理解,可以写写对文本的感悟、体会,可以对不懂的词、句表示质疑,可以欣赏文本的语言……因为课本是美丽的。
  3.“探究发现”法。
  即在默读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是词句方面的,可以是内容方面的,可以是文义方面的,可以是表现手法方面的,可以是相关知识方面的。
  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这些方法,真正做到“眼到”——字字入目,词词过心,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关键词句;“心到”——瞻前顾后,潜心会文,深入思考,探究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手到”——圈画截取,标记批注,摘记评价,等等。长期坚持,学生的默读能力必将提高。
  无声胜有声。默读教学值得每一位教师探究,用我们的智慧去开启、去创造,让它伴随学生成长。我们相信,语文教学也会因它而更精彩。
其他文献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教育专家可以从教学理论方面去评判一堂语文课是优是劣,初中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评价一节语文课。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人会认定自己的语文课堂是无效的。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及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化,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课,成了众多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于初中语文好课的理解。  一、学生乐于接受  为了考试分数
摘 要: 文章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辩一辩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走进文本,融情入境。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活动 有效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针对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可精心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演、唱、画、实验、辩论、游戏等形式的活动,将语文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与之巧妙结合,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效。  一、讲故事  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
也许是苏教版语文书将优秀诗词编入“诵读欣赏”的缘故,有些教师对待诗词教学的态度轻慢随意,教学的方式方法机械教条,简单地要求学生会背会默即可的现象属常事,有的只是将之当作课堂教学的备用内容而已,照鉴赏辞典机械地逐字逐句串讲,已属教学常态。长期下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反感厌学,老师倍感无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就现状而
摘 要: 加强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摆在每个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紧紧抓住四个“要素”,认真落实课外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要素    新《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课外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口语交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
摘 要: 文章认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师首先要真正深入阅读名著,理解名著,做到胸中有物。其次,教师心中要有目标,善于拓宽思路,如果老师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则学生阅读必然陷入盲目和应付,收不到实际的效果。最后,教师手中要有法。  关键词: 教师 名著阅读 作用    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学生们即使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有了阅读的兴趣,也难以坚持阅读。而且学生阅读随意性很强,很难收获实质性的东西,针对这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理解和运用,似乎是并重的两个方面,其实,理解只是一种手段,运用才是真正的目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表现为语言运用的能力,即表达的能力,没有内化为表达能力的理解和积累是无效的。重理解、轻表达是当前语文举步维艰,乃至迷失方向的根本性原因。著名学者潘新和教授主张构建以表达为核心的“表现存在论的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语文教学新理念,明确提出写作高
摘 要: 提高语文课堂效益有赖于课堂教学外围结构的建造,而外围结构的建造正是引导学生对自由空间的创造性填充。本文就开发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资源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外围结构 课程资源 外部知识资源 学生内部智力资源 综合构建    “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扶正消瘤颗粒的减毒作用。方法实验用昆明种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造成小鼠化疗后免疫抑制模型。扶正消瘤颗粒与升白片灌胃后检测各组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骨髓有核细胞数,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并检测扶正消瘤颗粒对模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扶正消瘤颗粒可明显升高模型鼠的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使腹腔巨噬细胞功能增强,NK细胞活性提高,有效调整T淋巴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使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通过对话丰富信息,从而获得正确、全面的认识。虽然阅读对话这一观念已逐渐为大家所认同,但在具体的阅读行为中,有的无所适从,有的曲解对话,并且在相当多的阅读课上存在着与新课程标准背道而弛的形式主义。下面我就对话教学中出现的误区加以剖析,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