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肇庆人的“石饭碗”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q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砚出墨快,且墨香浓郁。

  爷爷的书房里有块石头,和拳头差不多大,漆黑光亮,中部略微凹陷,摸起来冰凉而顺滑。小时候淘气,常要去摆弄一番,总被爷爷笑着劝住:“呢个系(这是)端 砚,唔得(不能)玩,可唔得(可别)摔坏了。”
  当时,我听不懂粤语方言,只知这石头是爷爷年轻时从老家广东肇庆带来的宝贝,来头不小,后来才知是端砚,“文房四宝”中的一品。肇庆古称端州,所产的砚台便叫端砚。另外三品是湖笔、徽墨、宣纸。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把手掌轻放在端砚上,10秒后,砚台上的掌印清晰可见。中国有近50种由石头制成的砚台,而端砚能脱颖而出,成为非遗,原因就是一个字:润。在砚台界,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拿端砚磨墨,不一定非要倒水,只需呵几口气,就着水汽磨一磨,就能出墨。因此有人用“呵气成墨,滑如婴儿肌肤”评价它。
  端砚何以如此水润?原来,它含有矿物质水云母,能保持充足水分。而提供这种矿物质的正是肇庆的山石。工人常在冬天上山采石,因为这时的石头质量最好。砚工来到山洞口,等洞里的水快干时,拉着绳索,循着石壁脉络,下至洞底,用铁钎一下一下凿出石头。采石工作危险且费体力,遂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用端砚磨出来的墨写字,笔锋更细密,即使距离很近的笔痕也不会融为一体。因此,端砚尤其受书画爱好者的喜爱。
  肇庆处处有端砚的印记。城区西部有条厂排街,长800多米,有许多卖端砚的商店,还有座文化园,园里摆放着一幅由端砚石制成的巨型浮雕,但最出名的要属白石村。
肇庆古称端州,所产砚台得名端砚。图为肇庆景色,远处山峦叠嶂,为采石制砚提供了天然便利。
砚工用刻刀在砚台上雕刻花纹(左)。厂排街上的包公祠,纪念其廉洁,“不持砚归”(右)。

  白石村位于肇庆端州区黄岗镇,面向北岭山,背靠西江,毫不夸张地说,在村子里,随便走几步就能见到村民埋头制砚的场景。这里有90%以上家庭从事制砚,制砚的大作坊超过50家。村民常在屋门前、瓜棚下、村道旁制砚。因为技艺熟稔,他们练就了独有的技艺,比如“看石”。他们的眼力特别好,能一下就分辨出有杂质、裂痕的细小部位,并将其切掉,剩下的即“石肉”,然后用锤或凿将“石肉”制成方形、圆形等。塑形时,还有人发明了“阴阳双刀”刻法:一刀直、一刀斜,刻出如發丝般细腻的线条,如此,砚台摸起来平滑,看起来则立体,十分精致。早年,村民建立了名为“端砚行”的组织,协调全村的端砚生产;至今,制砚、刻砚仍是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白石村也被称为“端砚第一村”。
  白石村的砚台还与一位历史人物息息相关。宋仁宗康定元年,包拯在端州当地方官,有一天来到白石村。砚工们衣衫褴褛,挤在茅棚里雕刻砚石,一见到包拯,纷纷下跪哭诉:“官员们要砚多,付钱少,我们穷得揭不开锅了,请包大人主持公道啊!”包拯痛心不已,派人去找负责进贡端砚的书吏。书吏心想:“估计又是个贪官吧!”他便循旧例,包了块上好端砚送到衙门。一见砚台,包拯顿时脸色铁青,将其狠狠摔到地上,并严加斥责。书吏吓得跪地叩头,随后招出历年虚报经办贡砚的情况。包拯遂下令,地方官员、士绅不得任意扩大贡砚数目,不准向砚工摊分工钱。老百姓为了包拯,在厂排街建了包公祠,“包公不持砚归”也渐渐传开。
  如今走在肇庆的街上,可以见到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端砚,仔细一闻,还有砚石在空气中散发出的隐约香气。用肇庆人的话来说:“我们的家乡是座‘砚城’!”
其他文献
拥有一百二十万订户的《讽刺与幽默》编辑部将其问世以来的一些佳作选编成辑,颇受读者欢迎。第一辑收作品一百六十九篇,书价虽然略贵了些,但购买者仍然踊跃。可惜的是,书名虽曰《讽刺与幽默》,然翻遍全书,总觉得“讽刺有余而幽默不足”,无论就一篇作品的幽默感还是就整本书说,莫不如此。娱乐性的幽默作品在全书中只有九篇,可见一斑。  生活的节奏越快,人们越希望多点轻松愉快的东西,包括幽默在内。
2020年12月16日总第435期  2020年,《环球人物》年度人物是“中国医生”。因为疫情,中国医生成了中国战士。与病毒作战,与焦虑搏斗,与时间赛跑,他们经历过生的喜悦,感受过死的残酷。在这一年,他们配得上“人民英雄”四个字。  2020年,我们采访了大量抗疫相关人士,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
陈铭  陈铭爱读书,包里常常放着书,一得空就拿出来读。“如果一页要读 10 分钟,那这就是很硬的书。”他把书分为软书和硬书:文学类的书是软书,适合快速阅读;讲深奥概念的是硬书,得沉下心读。和《环球人物》记者见面这天,他包里装的就是一本硬书《理解媒介》,它出自加拿大思想家麦克卢汉之手,被誉为“传播学经典”。  这本书正好契合陈铭的身份。他在武汉大学给学生们讲传播学,同时,他也是“当今的媒体时代”里的
《读书》今年第五期发表了我一篇短文《何谓科普文学?》最后一段话:    “有个建设性的意见:如果列‘科普文艺’(包括科幻小说)条目于文学艺术部分……”    其中“科普文艺”是“科学文艺”之误。一字之误,却非同小可!因为我这则短文,本来就是为了反对生造“科普文学”之类名词而写的,到文末,我竟自己也生造了一个名词:“科普文艺”,这岂非自我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科普文学”是无中生有的词,“科普文艺”
12月1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日子——世界艾滋病日。  1980年,人类第一次在人体身上发现艾滋病病毒。次年6月,有关专家从同性恋群体中发现了艾滋病病例。在发现艾滋病的最初几年中,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多国都发生了“血污案”,受害者超过数万。后来,这些案件有的以经济赔偿了结,有的经过了诉讼程序,但将罪责一直追究到领导人的只有法国。  上世纪80年代,因为法国卫生部门的渎职,让已受艾滋病病毒或其他病毒污染
近日,自媒体人咪蒙正式注销微信公众号。一系列自媒体平台也发布声明,表示将永久关闭“咪蒙”“才华有限青年”等账号。一代流量霸主退出历史舞台。此前,咪蒙因旗下公众号发表的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而陷入舆论风波。当时的咪蒙只是道歉、停更,现如今突然永久性关闭,出乎不少人的意料。网友调侃,“咪蒙体终结了,那碗熟悉的毒鸡汤再也尝不到了!”  标题党、反常识、身边事……以“毒鸡汤”著称的咪蒙,代表的是网
2021年7月27日,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颁奖仪式上,张家齐、陈芋汐身披国旗。  7月27日,东京奥运赛场的一句解说词冲上微博热搜:“下饺子的水花都比这个大。”这句话夸赞的正是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中国组合张家齐与陈芋汐。当天两人以高于第二名53分的巨大优势获得了该项目的冠军。  张家齐出生于2004年,陈芋汐出生于2005年。这对“00后”姐妹花平日里被称作“奇袭组合”。论实力,
《八出中国戏剧,从十三世纪至今》(Eight Chinese Plays,fromtheThir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威廉·道尔比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164页。  译者威廉·道尔比是苏格兰爱丁堡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汉学家,一九七六年曾出版过一部二十五万言内容详尽的《中国戏剧史》。他所译的元杂剧《灰阑记》曾在英国广播电台播过多次。他还译过
读《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选集》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Borges),是阿根廷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他的作品,特别是短篇小说,对拉美文学在当前的繁荣、“爆炸”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被视为拉美新小说艺术的先驱。前国际笔会主席、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甚至认为他对整个西班牙语文学都有深远影响。博尔赫斯曾十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获得二十几种奖金和荣誉称号。现在,《博尔赫斯短
童时,每天散学回家,便偷偷躲在卧室里,看那几本快要散架子的弹词唱本。书里的文字我看后似懂非懂,吸引我的却是书中所附的插图。这几本残缺不全的唱本,是我婶母从她老家带来的,里面每隔几页,就有一幅用线条勾划的插图。现在当然已记不清所画的内容,不过有幅刁刘氏游街的画面,却还依稀记得。因为画上的那几个公差,样子凶狠蛮横,使我看了反感,而骑在驴上的刁刘氏,则反翦双臂,四无依傍,我唯恐她摔下地来。不喜公差的凶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