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其中,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在不断的扩大,以此为背景,如何培养具备相当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能力金融专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目前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兼具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高水平、高技术的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基本内容、教学实践等要素为出发点,对现阶段我国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金融专业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前言
金融是目前世界范围之内,建构现代贸易结构、全球经济模式与社会市场贸易的核心产业。在世界金融一体化的驱动之下,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我国的金融产业也在原来产业链的基础之上不断发芽、成长,具备了相当的竞争能力。为了提升我国在金融产业领域中的竞争优势,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掌控自主经济发展命脉,培养高素质以及具备极强专业优势的金融专业人才是推动个国家发展必要选择。
一、相关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研究
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金融专业是我国普通学生热门关注的专业,其中,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其金融专业在部分院校当中所占比例高达75%。
虽然高等教育中金融专业培养的学生巨大,但是,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岗位所需人才仍然无法满足需要,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内部培养出的学生,其专业性不强,综合专业性能力较高,且经验不丰富,不能满足国际与社会的需求。因此,在面对毕业等于失业以及社会需要型人才短缺等问题,我国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相结合,以及更专业性的人才[1]。
二、相关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金融型人才需求大,因此在培养策略上也倾向于广招生、多培养、高产出的模式,以此导致众多如下问题的产生:
第一,我国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确切,目标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我国对高等院校改革的步伐,一大部分的普通院校把握时代的主流需求,相继开设了金融专业,但是在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定制方面,却照搬重点高校的培养模式与教学理念,盲目的追求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实际内容应用的考量,尤其注重开设研究生教育,扩大名誉,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忽视,导致学生在实际业务的操作过程中显得能力薄弱,知识欠缺,最终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情况背道而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育的发展。
第二,在开设金融专业的院校内部,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没有金融专业学生合适的实践基地。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办学资源上都出现了缩水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不断扩招,但学校的教育经费却没有跟上,以此导致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也成为了形式,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因为扩招导致生源出现多、杂、乱等问题,部分企业,尤其是先進企业出于安全性以及保密性考虑,很少或不给学生实习的机会;即使出于学校压力,表面接收学生,但在实际过程中,却不让学生接触相关业务,成为走马观花的实习[2]。
第三,在课程设置环节,部分院校对其目标定位存在偏差,以及在课程的设置山也有明显不足。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只局限于课堂内容的授课,以及老师通过经验与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际过程的应用于操作。虽有有的院校设置了相关实际操作课,但是由于相关教师主功理论教学,注重职称的文字性,而忽视了实践,其本身的实际能力无法满足课堂实际操作课的真实要求,从而误导或阻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课程的学习。
三、探析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创建新型的培养模式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课程内容、授课模式、教学资源、课程设置等等,以下做深入分析。
第一,要深化并改进原有陈旧的课程设置,建立新模式的课程设置。金融专业,尤其是现阶段的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符合现阶段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将其作为核心目标,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具备针对性、前沿性、应用性等几个重要的原则。针对性就是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对专业知识有强化的认识与掌握,不仅要熟练掌握通用的基础性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之上了解更专业的技能,如银行风险管理与投资等;前沿性就是要调整整个课程的设置,金融课程要符合时代需要,吸收优秀的传统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做出更新与改进,关注国际前沿技术的应用;应用性就是指在学习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要学会如何实际操作,分析业务。
第二,在教学模式上要突破原有模式,实行新型的教学方法。金融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创新性,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一般性学习很难体现其课程理念。因此,针对其独有特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让学生多发言,多思考;课下,让学生多查资料,多动手,不仅要通过网路查阅前沿技术,更要通过其他方式学会并掌握,在课堂之上展现出来,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印象,实现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记忆[3]。
最后,在相关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入思考,以实现培养应用性人才。科研就是教师在带领学生的过程当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通过科研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更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与互动。此外在课程的安排上,还要注重实例的注入,只有通过实例分析才能更好的掌握相关技术。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增多的背景下,对如何更有效的培养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所做出的初步思考。
参考文献:
[1]范远江,邓晓霞.地方高校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2):97-100.
[2]李延喜,刘井建.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创新实践互动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学,2012,6(3):24-26.
[3]李泽民.关于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3,16(4):59-62.
关键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金融专业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前言
金融是目前世界范围之内,建构现代贸易结构、全球经济模式与社会市场贸易的核心产业。在世界金融一体化的驱动之下,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我国的金融产业也在原来产业链的基础之上不断发芽、成长,具备了相当的竞争能力。为了提升我国在金融产业领域中的竞争优势,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掌控自主经济发展命脉,培养高素质以及具备极强专业优势的金融专业人才是推动个国家发展必要选择。
一、相关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研究
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金融专业是我国普通学生热门关注的专业,其中,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其金融专业在部分院校当中所占比例高达75%。
虽然高等教育中金融专业培养的学生巨大,但是,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岗位所需人才仍然无法满足需要,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内部培养出的学生,其专业性不强,综合专业性能力较高,且经验不丰富,不能满足国际与社会的需求。因此,在面对毕业等于失业以及社会需要型人才短缺等问题,我国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相结合,以及更专业性的人才[1]。
二、相关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金融型人才需求大,因此在培养策略上也倾向于广招生、多培养、高产出的模式,以此导致众多如下问题的产生:
第一,我国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确切,目标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我国对高等院校改革的步伐,一大部分的普通院校把握时代的主流需求,相继开设了金融专业,但是在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定制方面,却照搬重点高校的培养模式与教学理念,盲目的追求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实际内容应用的考量,尤其注重开设研究生教育,扩大名誉,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忽视,导致学生在实际业务的操作过程中显得能力薄弱,知识欠缺,最终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情况背道而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育的发展。
第二,在开设金融专业的院校内部,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没有金融专业学生合适的实践基地。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办学资源上都出现了缩水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不断扩招,但学校的教育经费却没有跟上,以此导致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也成为了形式,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因为扩招导致生源出现多、杂、乱等问题,部分企业,尤其是先進企业出于安全性以及保密性考虑,很少或不给学生实习的机会;即使出于学校压力,表面接收学生,但在实际过程中,却不让学生接触相关业务,成为走马观花的实习[2]。
第三,在课程设置环节,部分院校对其目标定位存在偏差,以及在课程的设置山也有明显不足。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只局限于课堂内容的授课,以及老师通过经验与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际过程的应用于操作。虽有有的院校设置了相关实际操作课,但是由于相关教师主功理论教学,注重职称的文字性,而忽视了实践,其本身的实际能力无法满足课堂实际操作课的真实要求,从而误导或阻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课程的学习。
三、探析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创建新型的培养模式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课程内容、授课模式、教学资源、课程设置等等,以下做深入分析。
第一,要深化并改进原有陈旧的课程设置,建立新模式的课程设置。金融专业,尤其是现阶段的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符合现阶段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将其作为核心目标,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具备针对性、前沿性、应用性等几个重要的原则。针对性就是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对专业知识有强化的认识与掌握,不仅要熟练掌握通用的基础性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之上了解更专业的技能,如银行风险管理与投资等;前沿性就是要调整整个课程的设置,金融课程要符合时代需要,吸收优秀的传统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做出更新与改进,关注国际前沿技术的应用;应用性就是指在学习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要学会如何实际操作,分析业务。
第二,在教学模式上要突破原有模式,实行新型的教学方法。金融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创新性,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一般性学习很难体现其课程理念。因此,针对其独有特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让学生多发言,多思考;课下,让学生多查资料,多动手,不仅要通过网路查阅前沿技术,更要通过其他方式学会并掌握,在课堂之上展现出来,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印象,实现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记忆[3]。
最后,在相关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入思考,以实现培养应用性人才。科研就是教师在带领学生的过程当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通过科研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更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与互动。此外在课程的安排上,还要注重实例的注入,只有通过实例分析才能更好的掌握相关技术。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增多的背景下,对如何更有效的培养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所做出的初步思考。
参考文献:
[1]范远江,邓晓霞.地方高校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2):97-100.
[2]李延喜,刘井建.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创新实践互动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学,2012,6(3):24-26.
[3]李泽民.关于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3,16(4):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