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两条通道搞好读写结合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就是要靠平时阅读的积累,积累的字、词、句、段、篇等语言材料丰富了,自然而然可用的语句也就多了,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读到一定程度时,还可了解各种表达方式,如果应用在习作中那就是锦上添花了,把意思表达得更加圆满,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重视阅读,打开吸收和积累的通道。
  吸收和积累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充溢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主观态度,他们在记忆语句内容和形式的时候也记忆了好恶、美丑、爱憎等情感活动。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遇到某些情境,便会触景生情,平日里积攒的词句便会潮水般的涌来。学生在阅读时吸收和积累了大量的好词好句,也为他们创作出自己的优美语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是通过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指导学生阅读的。
  1.课内阅读主要是指导朗读、默读。让学生根据课后第一题提出的要求自主的读书、学习思考,体悟情感,增强语感。
  高段我一般较重视默读训练,默读更有利于思维训练。我在让学生默读时,一般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入情入境,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了解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让学生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景,一边读,一边想。这样学生读课文再不是干巴巴的,枯燥无味地读文,联系实际有了自己的情感,有独到的见解。同时在学习课文时还要指导学生积累词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段落,摘抄到笔记本上并能熟读成诵。
  2.学生光读课本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课外阅读量。
  (1)我一般在周一到周五让学生读书半小时,周六、周日读书一小时。(2)在班内创建了一个图书角,便于孩子们交流读书。(3)一周抽出一节课,让同学们汇报读书情况,可以介绍书中的故事情节,也可谈读书体会,还可以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4)在班内树立读书模范,可以适当奖励,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重视练笔,打开积累向运用转化的通道。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書、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应该让学生多练笔,让平时积攒的语言材料活起来、动起来,真正运用在实际的情境中,运用在实际的习作中。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积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情境,打开积累向运用的通道。把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试着应用,大胆尝试,逐步体会阅读的快乐,成功作文的喜悦。
  小学语文教材的安排是以单元来整合的,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一些写作方法,每篇文章的写作方法不一样,有时一篇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学生学到的方法也是零散的。我在习作的时候可以借机让学生再阅读本单元的文章,让他们仔细揣摩、比较本单元的几篇文章,总结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总结出来了,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看看这些方法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让学生谈感受,体会这些写作方法的重要性。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动是一切景物的生命。”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老师及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融读、写、说、演于一体,在师生自主、积极和融洽的多向互动中,才能“教”出智慧,“习”得智慧。这样的形式使阅读、练笔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时学生的习作兴趣已被充分调动。我可以给他们创设一个情境或给他们一篇不精彩的片段,让他们完善,都会碰撞他们习作的火花。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时,先让孩子们回忆《穷人》一文的写作方法,讨论这些方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在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趁机抛出一篇关于老奶奶过马路的文章,文中记的六要素都有,就缺对人物进行描写。孩子们在《穷人》一文学到了关于人物描写的很多方法,当这篇不精彩的文章一出现,他们马上拿它与《穷人》作比较,这时乘机让他们给这篇文章加描写,
  这样,孩子们兴奋投入作文中,我欣喜的发现:有的孩子引用了课文中出色的描写,有的孩子把刚才的对话转化成人物,总结经验,感悟道理。孩子们都可以写的很好,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名师吴志豪曾经说过:“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而是看是否能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
  冀未兰,山西原平市第六小学教师。
其他文献
需要阅读名著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做起来难度很大。快餐文化的时代,连我们成人都难得捧起名著细细品味,对缺乏耐心的孩子来说就更难了。但引导学生名著阅读却是一个老师的职业良心,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读书心得,给名著留下学生的足迹  周国平说,读名著,就像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写心得,就是在精神的底子上烙上阅读前行的足迹。教师可以让学生只写一句话的读书心得。记录当天看到的最有意义或最有趣、最难忘的书。语言
期刊
【摘要】针对面向21世纪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改革方案,实践了研究生“客座”等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为新时期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一条新路。  【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模式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116-02    在当时的知识经济时代
【摘要】作者通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以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既输送熟悉专业、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117-01
从小在武汉生活,似从未感到过秋,记忆深刻rn的,就只有夏冬两季。后来知道武汉的秋是直来直去的,不似贵妇人那典雅缓慢的脚步,而是大步流星的竞走。没有丝毫的不舍,便绝尘而去,如隐逸
中华文化博古通今,源远流长。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对于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培养学生美好情操以及健康的生活情趣等等有着重要作用。如何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才能更有效呢?  一、诗画结合,以画解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诗词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正因为这种特点,所以古诗词的意境看起来更美。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想让学生体会感受到这种美感,教师就可以采
期刊
看到花开的时候,总会觉得它已经把它的一生都走完了,总会觉得它绽放的那一瞬间就已经老了;感觉到夏天来临的那刻,我也总觉得夏天已经走到它的尾巴了,之后的种种热浪与清凉不过只是
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技能。笔者现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种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方法。  一、从朗读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
期刊
【摘要】中职生思想教育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期对中职生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由于学生的复杂性,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拟分析创新该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着力对如何创新、加强这一工作进行了深层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看法和意见,以期能够对推进中职学校的全面和可持续性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职生 思
你想以怎样的一种姿态活着?有人终日直伸着干枯的手臂,跪在地上向行人乞求一枚小小的硬币;有人终日佝偻着腰,背负着重物重重地喘着气向前挪行;还有人终日躺在地上,望着天空幻想着一
孔老告诉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怎样让我们的学生爱上我们的语文呢?那就让我们说画演唱学语文吧!  一、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