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引领学生探寻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美点,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追求人生情趣,使美的旋律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自由流淌。
【关键词】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创造美
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塑造学生品格与人格魅力的过程,这期间需要不断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灵魂得到塑造,思想得到升华。语文教学中需要渗透而且能够进行美学教育。
一、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意境,让人设身处地去体会去感受,从而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这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得特别多,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让我们马上联想翩翩。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让学生感受其意境美。如在讲授《忆江南》时,将播放的朗读录音和歌曲插入课件中,让学生仿读其中的抑扬顿挫。如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当学生读完,心中不由地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此时老师再适时进行一些介绍:如日出与春来相对,江花与江水相对,红与绿相对,胜与如相对,火与蓝相对,词性相同的对仗使得音律和谐,这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也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江畔,诗人隔江思念家乡的意境。
二、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语言是人际交往重要载体,进行美学教育也离不开语言。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反复阅读、细心品味去挖掘其中的美感。在《秋天》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组成了三幅画,拿第一幅图来说明,在第一节的末尾,“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当学生读到此句时,普遍都会产生一个疑问:秋天怎么会栖息呢?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就应适当地进行点拨:“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这里是拟人手法,概括出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所以说,“栖息”一词用在此处意味隽永。
在讲解这些词时候,教师应该先自己动情,然后才能传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挖掘文章所体现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把握作品的灵魂,发现其中之“美点”,让学生深入去理解、用心去体会。
三、制作课件,领会形象美
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使他们进入美的意境。此外,多媒体还能有效地鼓动学生想象的翅膀,将头脑中已有的客观事物形象重新组合,形成某种新的、美的事物。
例如我在《天净沙•秋思》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天净沙•秋思》图像,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画面;接着配乐采用名家朗读录音,或者老师读学生听,或者让学生读学生听,使学生在声音语言方面整体感知;最后自由朗读。这样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到了词的深邃的意境。既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还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又如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陕北腰鼓舞动的雄壮场面:空旷黄色的背景,雄健的后生,激越的鼓声。引导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文本,感悟生命。
四、拓展延伸,学习创造美
新的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移到对学生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培养。鉴于此,创新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教师的要求。
例如,在处理冰心的《观舞记》时,让学生观看CCTV第四届舞蹈大赛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大秧歌》。学生完全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审美情趣。看完后要求他们总结看到的舞蹈特点,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这也为后面的当堂完成写作片段奠定了基础。我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动脑,发挥想象,开口发言。同学们精神振奋,发言踊跃。通过学生讨论,发挥了学生创新思维空间,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的作用。也让学生在讨论发言过程中体会语文课堂的各种美,同时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总之,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发现美、学会鉴赏美,用心感受美,从而使自己人格美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新生.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
[2]何其芳.何其芳诗《秋天》赏析[OL].初中语文网.
【关键词】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创造美
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塑造学生品格与人格魅力的过程,这期间需要不断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灵魂得到塑造,思想得到升华。语文教学中需要渗透而且能够进行美学教育。
一、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意境,让人设身处地去体会去感受,从而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这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得特别多,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让我们马上联想翩翩。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让学生感受其意境美。如在讲授《忆江南》时,将播放的朗读录音和歌曲插入课件中,让学生仿读其中的抑扬顿挫。如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当学生读完,心中不由地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此时老师再适时进行一些介绍:如日出与春来相对,江花与江水相对,红与绿相对,胜与如相对,火与蓝相对,词性相同的对仗使得音律和谐,这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也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江畔,诗人隔江思念家乡的意境。
二、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语言是人际交往重要载体,进行美学教育也离不开语言。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反复阅读、细心品味去挖掘其中的美感。在《秋天》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组成了三幅画,拿第一幅图来说明,在第一节的末尾,“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当学生读到此句时,普遍都会产生一个疑问:秋天怎么会栖息呢?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就应适当地进行点拨:“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这里是拟人手法,概括出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所以说,“栖息”一词用在此处意味隽永。
在讲解这些词时候,教师应该先自己动情,然后才能传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挖掘文章所体现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把握作品的灵魂,发现其中之“美点”,让学生深入去理解、用心去体会。
三、制作课件,领会形象美
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使他们进入美的意境。此外,多媒体还能有效地鼓动学生想象的翅膀,将头脑中已有的客观事物形象重新组合,形成某种新的、美的事物。
例如我在《天净沙•秋思》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天净沙•秋思》图像,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画面;接着配乐采用名家朗读录音,或者老师读学生听,或者让学生读学生听,使学生在声音语言方面整体感知;最后自由朗读。这样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到了词的深邃的意境。既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还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又如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陕北腰鼓舞动的雄壮场面:空旷黄色的背景,雄健的后生,激越的鼓声。引导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文本,感悟生命。
四、拓展延伸,学习创造美
新的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移到对学生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培养。鉴于此,创新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教师的要求。
例如,在处理冰心的《观舞记》时,让学生观看CCTV第四届舞蹈大赛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大秧歌》。学生完全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审美情趣。看完后要求他们总结看到的舞蹈特点,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这也为后面的当堂完成写作片段奠定了基础。我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动脑,发挥想象,开口发言。同学们精神振奋,发言踊跃。通过学生讨论,发挥了学生创新思维空间,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的作用。也让学生在讨论发言过程中体会语文课堂的各种美,同时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总之,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发现美、学会鉴赏美,用心感受美,从而使自己人格美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新生.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
[2]何其芳.何其芳诗《秋天》赏析[OL].初中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