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核心内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要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想学、会学、创新地学,并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核心内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创新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学得巧、学得快、学得主动、学得扎实。“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要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想学、会学、创新地学。
一、会学——引领学生掌握学法
掌握知识越多,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而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心理学家奥托说:“我们所有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在创新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一般包括预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涉猎性阅读等,那么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学会分析与概括,学会欣赏与辨别,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如在教《过秦论》和《六国论》时注重让学生领悟,少逐字逐句地讲解,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明白“论”文的写作特色。通过两文的对比阅读,分析秦朝衰亡,六国破灭的原因,并让其联系历史地理课中的相关知识点,跨学科交叉性地运用知识,培养综合归纳能力,从而使课堂上讨论气氛热烈,争辩学风浓厚,学生学习兴趣高昂。
在纷繁的信息面前,能科学、高效地收集、加工、整合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迁移知识的能力。也即学生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觉主动地探索并总结学习活动的方式和规律,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影响自己学习活动的各种因素以成功地完成其学习任务的能力,从而使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的内在需要和追求,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自由方式。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有意识创新。
二、会思——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指的是在思维过程中,从同一来源的材料出发,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产生出为数众多且方向各异的输出信息,以便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的方法的思维模式。利用发散思维方法能使创造主体的思维趋于广阔、灵活,不受传统观点的束缚,把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所有因素和可能的方案都记录下来,用它来把握问题的全部情况,从中做出选择,即在人类已知的认识范围内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和相关因素,满足创造主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材,因为这种教育的目标就不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而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知识灌输的对象。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理解一些学生提出的近乎离奇的问题,而不能以“钻牛角尖”的“罪名”而简单的处置。教师应因势利导,顺着学生疑问,循着学生的“天才”设想不妨做一些试探,若是成功说不定还真会有惊人的发现与发明,即使是失败也会从反面教给学生以知识,从而对相关问题也获得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不难发现,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往往是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和总有新发现、新认识的人。死记硬背的知识接受者不可能有创新性思考,因为他们不善于用脑子思考问题,他们总是缺乏怀疑和害怕挑战,因而没有学会独立思考的人不大可能有突破性的成就和创新性发现与发明,因为创新必须运用创新性思维。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认真去挖掘,就可在教学中获得无限丰富的、可用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不竭源泉。
三、想象力——创新教育的潜力空洞
没有想象力的诗人不能成为诗人,哲学家不能成为哲学家。在文学作品中,很多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或是“言已尽而意未穷”的。如: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可以请学生针对“杨柳岸晓风残月”七字展开想象,学生想到了小船临近孤独寂寞感爬上诗人的心头,此时,无须多讲,学生已体会到了此画、此诗的感情了。
想象力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指通过语言的描述和图形的表现,在头脑中主动形成的新的形象这一过程,如小说中武松的勇猛,宋江的忠义,猪八戒的懒惰,这些是在头脑中形成的再造想象。这些形成的内容是在别人的语言中我们想象出来的,每个人物,读者心中的形象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了。创造想象是通过有目的,对以前积累的事物的运用,同时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与再造想象不同之处,在于创作过程中没有参照现成的东西,而是独立地依照自己的意思创造的新形象。如《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就是以前所没有的,作家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设计的。
四、扶苗——注重创新个性的培养
我们语文教师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时,要敢于并善于承认欣赏学生个性品质中值得肯定的方面,于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就不只是表扬那些顺从听话,凡事循规蹈矩的“好学生”;而且还应该经常地去关爱、肯定、鼓励和引导那些爱唱反调、爱钻牛角尖、敢于质疑问难,擅长与老师“分庭抗礼”而标新立异的“坏学生”。不能轻易草率地把一时尚未跟上学习进度的学生归为“愚笨”甚至“弱智”,把一些不循规蹈矩,超乎常规思维的学生视为“问题学生”或“外星人”当明白和坚信这一点后,教师在从事创新教育的活动中,应该注意花更多的时间在研究学生上,多考虑和设计一些因材施教的策略,主动地使自己的教法去适应更多的学生,也不像以往那样,让几十位天性禀赋迥异的一大群学生一起来适应一个老师。让学生个性的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要创造性地营造出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学生个个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课堂环境与气氛,让学生主动地学,轻松地学,有个人选择权地学。让学生有发展自己观点的自由。学生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设计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王福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核心内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创新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学得巧、学得快、学得主动、学得扎实。“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要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想学、会学、创新地学。
一、会学——引领学生掌握学法
掌握知识越多,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而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心理学家奥托说:“我们所有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在创新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一般包括预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涉猎性阅读等,那么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学会分析与概括,学会欣赏与辨别,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如在教《过秦论》和《六国论》时注重让学生领悟,少逐字逐句地讲解,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明白“论”文的写作特色。通过两文的对比阅读,分析秦朝衰亡,六国破灭的原因,并让其联系历史地理课中的相关知识点,跨学科交叉性地运用知识,培养综合归纳能力,从而使课堂上讨论气氛热烈,争辩学风浓厚,学生学习兴趣高昂。
在纷繁的信息面前,能科学、高效地收集、加工、整合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迁移知识的能力。也即学生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觉主动地探索并总结学习活动的方式和规律,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影响自己学习活动的各种因素以成功地完成其学习任务的能力,从而使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的内在需要和追求,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自由方式。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有意识创新。
二、会思——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指的是在思维过程中,从同一来源的材料出发,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产生出为数众多且方向各异的输出信息,以便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的方法的思维模式。利用发散思维方法能使创造主体的思维趋于广阔、灵活,不受传统观点的束缚,把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所有因素和可能的方案都记录下来,用它来把握问题的全部情况,从中做出选择,即在人类已知的认识范围内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和相关因素,满足创造主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材,因为这种教育的目标就不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而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知识灌输的对象。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理解一些学生提出的近乎离奇的问题,而不能以“钻牛角尖”的“罪名”而简单的处置。教师应因势利导,顺着学生疑问,循着学生的“天才”设想不妨做一些试探,若是成功说不定还真会有惊人的发现与发明,即使是失败也会从反面教给学生以知识,从而对相关问题也获得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不难发现,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往往是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和总有新发现、新认识的人。死记硬背的知识接受者不可能有创新性思考,因为他们不善于用脑子思考问题,他们总是缺乏怀疑和害怕挑战,因而没有学会独立思考的人不大可能有突破性的成就和创新性发现与发明,因为创新必须运用创新性思维。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认真去挖掘,就可在教学中获得无限丰富的、可用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不竭源泉。
三、想象力——创新教育的潜力空洞
没有想象力的诗人不能成为诗人,哲学家不能成为哲学家。在文学作品中,很多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或是“言已尽而意未穷”的。如: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可以请学生针对“杨柳岸晓风残月”七字展开想象,学生想到了小船临近孤独寂寞感爬上诗人的心头,此时,无须多讲,学生已体会到了此画、此诗的感情了。
想象力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指通过语言的描述和图形的表现,在头脑中主动形成的新的形象这一过程,如小说中武松的勇猛,宋江的忠义,猪八戒的懒惰,这些是在头脑中形成的再造想象。这些形成的内容是在别人的语言中我们想象出来的,每个人物,读者心中的形象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了。创造想象是通过有目的,对以前积累的事物的运用,同时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与再造想象不同之处,在于创作过程中没有参照现成的东西,而是独立地依照自己的意思创造的新形象。如《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就是以前所没有的,作家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设计的。
四、扶苗——注重创新个性的培养
我们语文教师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时,要敢于并善于承认欣赏学生个性品质中值得肯定的方面,于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就不只是表扬那些顺从听话,凡事循规蹈矩的“好学生”;而且还应该经常地去关爱、肯定、鼓励和引导那些爱唱反调、爱钻牛角尖、敢于质疑问难,擅长与老师“分庭抗礼”而标新立异的“坏学生”。不能轻易草率地把一时尚未跟上学习进度的学生归为“愚笨”甚至“弱智”,把一些不循规蹈矩,超乎常规思维的学生视为“问题学生”或“外星人”当明白和坚信这一点后,教师在从事创新教育的活动中,应该注意花更多的时间在研究学生上,多考虑和设计一些因材施教的策略,主动地使自己的教法去适应更多的学生,也不像以往那样,让几十位天性禀赋迥异的一大群学生一起来适应一个老师。让学生个性的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要创造性地营造出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学生个个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课堂环境与气氛,让学生主动地学,轻松地学,有个人选择权地学。让学生有发展自己观点的自由。学生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设计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王福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