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间五俗

来源 :陕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z829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祁玉江,男,1958年2月生,陕西省子长县人,现任中共志丹县委书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先后在《人民日报》《陕西日报》《文艺报》《十月》《延河》《美文》《散文选刊》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百万字。著有《山路弯弯》《心路历程》《山外世界》《征途漫漫》《山高水长》《一路风尘》六部散文集和工作研究文集《探索之路》。
  
  陕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间风俗迥异,可以说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在众多的民间风俗中,合龙口、拉碾子、定亲、过关、埋人等尤为独特。
  
  合龙口
  
  陕北人对住房极为重视和讲究,把修建窑洞作为置办家产的头等大事。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观念,吃不好、穿不好倒也可以,但没有窑洞是万万不行的。所以每家每户再穷也要想办法修建窑洞。
  过去修建窑洞常常因山取势,以打土窑为主,修建石窑、砖窑那是有钱人家的事。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打土窑的越来越少,而修建石窑、砖窑甚至平房的却愈来愈多。修建窑洞对一户人家来说,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情。事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定地址和座向。接下来就是筹备材料、雇佣匠人和确定具体动工时间。在修建的过程中,小工是不用雇佣的。一开工,村里人或亲朋好友自然会来帮忙。窑洞即将修成时,要举行庆典——合龙口,即匠人有意在最中间的窑洞拱旋中央留下一块石头或一块转,然后站在窑背上,在噼噼叭叭的鞭炮声中,将主人事先准备好的小馍馍、红枣、水果糖和零钱等,向聚集在院子中的人们撒去。那些猴娃们便争先恐后地奋力争抢。抢到的就意味着福气大。在人们的嬉笑声中,匠人便将最后留下的那块石头或砖块小心翼翼的砌上,合龙口就算完了。之后,人们便开始吃“八碗”。有条件的还请来一班吹手响吹细打,那场面更是红火热闹。
  
  拉碾子
  
  严格地讲,石碾、石磨是人类原始社会的产物,是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延续和发展。在陕北偏远乡村,未通电之前,人们普遍使用。甚至人类进入高度文明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石碾、石磨在一些地方、一些农户当中仍然使用。
  石碾用来碾米,石磨用来磨面。米、面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靠石碾、石磨加工而成,维系着人们的生活。石碾、石磨构造并不复杂。就石碾而言,它是由一个碾轱辘和一个碾盘组成。碾盘是一个较大的石圆盘;碾轱辘是一个半径约一尺、高达七八十公分的实心圆柱体。它们的组合是:在碾盘中央打一圆孔,竖穿一木质坚硬的木棒;在碾轱辘两头的中央,分别凿深约七八厘米的圆形石孔,装上木梢;然后用木夹子(碾夹子)套在木梢上,将碾盘和碾轱辘连接起来,在毛驴的拉动或人力的推动下,使碾轱辘围绕碾盘的中心周而复始有规则地旋转,从而完成碾米过程。
  石碾打制一般要选择上等的青石。石场往往位于远离村庄的深沟,而人们大多居住在半山腰甚至山峁上。石碾由石匠打制成后,最担心、最惊心动魄的就是拉碾子。碾轱辘相比之下分量倒也不是很重,有十多个人就可以拉动;但碾盘则不同。碾盘一般半径一米左右,厚度达二三十公分,重约一吨多,要拉动它,需几十个人齐心协力才行。每逢拉碾子,主家就像过事情一样隆重,邀请村上所有强壮劳力参与。早上往往吃一顿 。吃罢之后,人们便拿上绳索、木棒,匆匆走向石场。第一道工序就是祭拜天地,向“青龙”(石碾)敬上黄表纸,祈求拉碾子平安顺利。接着,大伙在“总管”的指挥下,七手八脚用几十根麻绳和几根木棒,通过碾心紧紧地把碾盘捆绑起来,并在上面系上一块红布,用来避邪。其中有一人骑在竖起的碾盘上,喊着号子,一方面掌握平衡方向,另一方面指挥大家齐心用力。为了省力,确保安全,遇到平地用缓慢滚动的方式前进;遇到陡坡陡坬,则靠平磨的办法拉动。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特别是陡坡陡坬、危险地段,指挥者声嘶力竭,拉运的人齐声回应,个个挥汗如雨、使尽全力,那场面既扣人心弦,又激烈壮观。
  中午时分,碾盘终于被拉回来了。主人高兴的合不拢嘴,忙前跑后开始炸油糕,用来款待拉碾子的人。而大伙则像完成了一项十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异常高兴,有说有笑,吃得津津有味,满头大汗。之后,主人便不断地说着感激的话语,大伙便带着满足的神情,各自散去。
  
  定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过去陕北乡下的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的甚至从小就被定了“娃娃亲”。但现在不同了,基本上是媒人牵线,男女双方互看,双方父母最终确定和操办。一但各个方面都满意时,媒人要说定男方给女方家一定数量的彩礼,然后就选定良辰吉日定亲。
  定亲通常是男到女家。去时需带上烟酒、猪肉、馃馅以及给女方的衣物等。为图喜庆和吉利,所带的礼品均为双数,视情况不等。一般情况下,烟为2条,酒为2瓶,也有带4条烟4瓶酒的;猪肉为4斤,也有带6斤、8斤的;馃馅一般带24个,也有带48个的。当然,带的多,则被众人称为有钱、大方;带的少了,自然就会被视为人穷、小气。但对女方来说,不成亲是两家人,成了亲就是一家人,也就不计较那么多了。而女方则送男方一双“稳跟鞋”和一条裤带,意喻着这桩婚姻将男女双方牢牢系在一起。定亲的仪式一般很简单,在媒人的主持下,参加定亲的有男女双方及双方的家长和一些亲人。大家在一起喝喝酒,吃吃饭,拉拉话,认认亲,定亲的仪式就算完了。再以后就是结婚的事了。
  
  过关
  
  过去,陕北乡下极为落后,交通闭塞,缺医少药,人们生病,主要依靠一些土办法和自身抵抗来恢复,所以孩子成长较为艰辛。为了使孩子健康生长、长大成人,孩子一生下来,愚昧的大人就将其“包锁”出去,让孩子认个“干大”,企盼孩子大吉大利、茁壮成长。
  被选择包锁孩子者,通常是懂一些手艺和方术的人。包锁者每年要选定良辰吉日给孩子过一次“关”,带一次“锁”。届时,孩子的家长则给包锁者送一双鞋和其它物什,以示酬谢。
  最有意思的是“过关”。过关一般选择在农历四月初八或农村庙会期间。这一天,被包锁的孩子带上干粮和笤帚,在父母的带领下,向事先约定、预告的地点赶去。包锁者早已做好准备,设置了一个用树枝搭建成的门槛,一手拿着刀子,一手握着铃铛,口中念念有词,说着一些诅咒鬼魅、祈求神灵保佑孩子平安的话语。被包锁的孩子一字而排开,人人腰间系一根麻绳,身后拖着一根长长的干草,顺着设下的门槛依次爬过。每过一次门槛,包锁者用刀斩一截干草,意喻将灾难斩尽。而孩子的父母则抱着孩子的衣衫,喊着孩子的乳名,要孩子“回家”。如此反复多次。过完关之后,大人督促孩子将随身带的干粮吃掉,把带来的笤帚送给包锁者,再给其付上些钱物,便将孩子领回家中,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对孩子成长自然也就放心多了。
  这样一年过一次“关”,直到12岁为止。按照旧时说法,孩子到了12岁,灵魂就全了,可以抵御魔鬼的纠缠和灾难的降临,再也不用劳心费神了。
  
  埋人
  
  可以说人一出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走向坟墓。这是自然规律和生命规律,也是人类无法抗拒的现实选择。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平民、黎元百姓,都是平等的。
  人死后都要送葬。但送葬的方式,因地域差别和风俗习惯不尽相同,有天葬的、水葬的、火葬的,但更多的选择的是土葬。
  在陕北,土葬极为盛行,而且与其他地方的土葬相比,更具独特之处。
  在人尤其是老人快要咽气的时候,亲属和村里上年纪的人,很快要为其穿上老衣(寿衣),防止人完全死亡以后因尸体僵硬而难以穿戴。人咽气之后,立刻要找来一些干草(谷草),铺在窑洞内的脚地下,将死者平卧在干草之上,意喻亡者已离开阳世,即将走向阴间,再不能呆在活人睡的炕上了。接下来就要报丧。将岁数白纸用红布条扎起来,挂在门口,讣告主人家的老人已经去世。岁数白纸一根代表一岁,岁数越大,纸条越多。同时,一些儿孙们戴着号帽、身穿孝服,分别要给亲朋好友报告丧讯。一见面,必须跪拜,一方面表示对亲朋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对老人升天享福的祈祷。之后就要请阴阳、看坟地、确定出殡的时辰。一般亡者三天之后就要沉酣(也叫入殓),意思是再不能过多地使亡者受罪,让其安祥地在寿木中休息。因此要尽快搭灵棚、设灵堂,供亲戚邻里前来吊唁。当人们带着花圈、帐子(被面)前来祭拜时,吹手要走出院子,孝子们要在大门口磕头迎接,表示感谢。光景好的,灵棚搭的非常气派。灵堂的中央摆着灵柩,上方悬挂着亡者的遗像,前面摆着香案,上面供着亡者的牌位,两边的门柱上悬挂着表达亲属怀念、哀思、祈求之情的挽联,如“金童送出人间道,玉女迎入地狱门”等,横批一般是“羽化登仙”、“驾鹤西游”等祝福、幻想性的词语。打坟,常常由村里的青壮劳力共同帮忙,先挖一个三四米深的大坑,然后在坑的正面墙壁上向里挖一个三四米深、两米多宽、一米多高的墓窑。埋人的前一天晚上,往往要约客,通常吃的是 ,然后上祭饭。上祭饭的仪式非常隆重,所有的孝子贤孙按辈份大小,依次跪在灵前。祭饭由端祭饭的人一盘一盘送到灵前。送祭饭的人搽得瓦眉二道,拖着长长的腔调,表演着各种滑稽的动作,再加上唢呐的伴奏,那场面既悲壮又热闹。上祭饭一般需两三个小时,孝子们长跪不起,往往腿脚麻木,疼痛难忍,有的甚至难以支撑。但这又是考验孝心的时候,孝子贤孙们那敢偷赖,只好苦苦地支撑着。
  出殡的头一天晚上,还有一道很重要的程序,就是撒路灯。通常用棉花或麻纸简单地搓成个灯捻,浸上清油,也可用碎玉米芯,蘸上汽油、柴油或麻油点燃,从灵前沿着大道向墓地撒去,为亡者进入地狱指出一条光明大道。
  出殡的那天早晨,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帮忙的人七手八脚把灵柩(棺材)捆绑好。起阳前,亲属们都要回避,阴阳摇着铃铛,在逝者生前居住的房屋内念念有词,然后用“五谷”在窑里乱撒一遍,以示避邪。出殡时,灵柩上要放一只老公鸡,在吹手的唢呐声中,长子或长孙在前举起引魂幡,人们抬着灵柩(有条件的用架子车拉),孝子贤孙等紧随其后,浩浩荡荡向墓地走去。同时,另有一班人很快将灵棚拆掉。
  到了墓地,人们将灵柩慢慢放入墓穴。接着,阴阳和亲属下到墓坑,打开棺盖,将死者摆正,让亲属们最后看上一眼,然后将棺盖立于一边,防止日后棺盖腐烂塌陷在死者身上。同时,在墓穴的后掌小窑内点上一盏灯,立上刻着死者生辰八字的墓砖,再用干草倒退着将人们的足迹打扫干净,以图吉利。最后,盖上墓板(石板),在众人的帮助下很快将墓坑填起,滚成圆土丘,把引魂幡插在墓冢的顶端,绕墓冢周圈插上哭丧棍,在一片嚎啕大哭声中,一个人就这样永远地告别了阳世,走向阴间。
  
  栏目责编/王刚
其他文献
[摘 要]2020年,中国已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西安思源学院为例,探析专创融合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研究了相关理论,提出了“双创鱼”人才培养理论模型,同时,深入分析了该模型在西安思源学院的应用实践,
期刊
[摘要]在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大战略背景下,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论文以一大学生成功创业团队为案例,分析和阐述了他们的成长经历,并从学生自身素质能力、学校体制、创业导师指导和行业企业支持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业案例;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49(20
期刊
[摘要]借史家之书写窥管龠,探讨司马迁和班固不同版本《游侠传》背后的意图。《史记·游侠列传》是对以政府为标准的“仁义”观的挑战,追忆上古时期的乡约,这也与司马迁的价值相符。而《汉书·游侠传》则一律摈斥民间秩序,班固书写的意图不仅仅是泯灭除官方外一切的价值认知,更深的用意是为特定历史时空下国家话语空前扩张的发声。班固的《游侠传》也实质证明了士人精神的重新抬头,是东汉士风的先声。  [关键词]游侠;司
期刊
[摘 要]文章以CBI教学理念为指导,对“专业+外语+现代技能”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实际,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体系、师资培养体系和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角度进一步解读“专业+外语+现代技能”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CBI教学理念 “专业+外语+现代技能” 人才培养模式  课题:西安翻译学院科研基地《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研究基地
期刊
[摘 要]在音乐教学中,钢琴教学是不可替代和缺少的部分。在音乐学习中,钢琴课程占据着主要地位,其对提升学生综合音乐素养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为了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在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强化学生的演奏能力与审美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与鉴赏能力。本文针对高校钢琴教学现状与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有助于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钢琴教学 音乐素养 提升  课题:宝鸡职业
期刊
[摘 要]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作为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然而,就当前实际成效来看,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在许多层面仍然没有完全实现与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导致毕业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较弱。对此,本文基于多元文化视角,对高校英语教育进行分析,提出全面创新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多元文化 英语教育 教学创新  基金项目:陕西服装工
期刊
[摘 要]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国考是国家规范幼儿园教师队伍,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高职院校,应结合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面试的特点,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力度,重视五大领域教学法师资队伍建设,以实现国家教师资格制度改革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面试 试讲 学前专业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安康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院
期刊
5月12日这个黑色的日子,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处在了强烈的震惊和悲伤当中。灾难来临,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国家投入了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让灾难减少到最小。灾难面前,我们祈愿灾难中的人们平安,我们以忧伤之情,信念之心,愿吾国吾民平安!  本期开篇人物是本土作家韩海燕。在过去的一年中曾两次见到过先生,一次是在印刷厂,一次是在文友的聚会中,两次韩海燕先生留的印象都是儒雅、博学的。韩海燕先生近年来以
期刊
那个执意要出诗集的人    门铃响过三遍,打开了门。我在下午的斜阳里看见一个人,他左手两嘟噜金黄的香蕉,右腋下夹三大沓厚厚的稿纸。他一见我就慌慌地叫了一声老师。他是来要我为他的诗集写序。  我仔细打量着他。我从未见过二十几岁的人有这么一张焦黄枯瘦的脸,脸的上面和下面分别长着一些稀疏干涩的头发和同样稀疏干涩的山羊胡子,足有三寸长的山羊胡子没有给他带来丝毫的飘逸和超然,相反更加强化了他的萧索和委顿。 
期刊
老街  时光的河流,沿老街  缓缓地走过……岁月,在墙上  踩下斑驳的脚印  月光下,满街的铺路石  像走累了路的鹅卵  静静地躺在河床上歇息    一架纺车对着月色轻声自语  心思嗡嗡地旋转,似水流年……  它把纺线女人的思念  缠绕成线穗,不让平淡的日子  再多些烦扰    行人如鱼。一群群  游过老街……悠然,安详  织网的渔夫不知网为何物  他不愿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条游鱼    清晨,一驾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