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必须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在发展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发展速度过快,内涵建设乏力,投入严重不足,区域发展不和谐等问题。因此,需要营造新形势下适合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环境,大力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教育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批以面向地方,服务经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大学应运而生。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从其发展规模看,占半壁江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必须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
在我国,职业教育最初是工厂和企业来开办的技工学校,以“门槛低、学费少、住校、包分配”为特点。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工厂和企业缺少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教授什么样的内容。在企业中有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采用集中讲解,师徒带练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快速的理解并掌握所学的技能,从而顺利走上工作岗位。80年代后期,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兴起,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215所招生规模313.4万,在校生总数达到964.8万人,已成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当职业教育套上了“高等”的光环以后,没有人愿意取下来,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纷纷想方设法地去升本科,好让自己的光环更加名副其实。于是我国的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四年制应用本科大学干三年制高职的事,高职院校干中职学校的活儿,中职学校又拼命想升高职,高职院校又脚踏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两只船”,削尖脑袋升本科。高职教育的模式整体呈现本科化的趋势,人才培养的计划、课程开设的类型,几乎与普通本科如出一辙。结果高职毕业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与企业生产技术岗位需求严重脱离,企业用工缺口很大而高职毕业生却无法填补。
其实,早期技工学校的教育模式,有大量值得我们现在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突出实习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适应企业生产岗位的需求。具备出色的动手能力以及岗位适应能力的毕业生是用人单位所非常欢迎的,这样的毕业生将会供不应求。从而有吸引力可以将企业引入校园,为学生提供更为良好而真实的实践环境。企业得到了他们期望的人才,学校得到了更完备的硬件环境,学校与企业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而就业与招生息息相关,就业好,招生就会好,学校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二、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强,建立实际需要的师资体系。 实习教学就是最好的品牌,提高实习指导的效果,可以专门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带队传授,专职教师随队观摩辅导学习。鼓励专职教师深入生产实地学习,引导教师拿“双证”,增加教师年培训时间,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途径提高教师水平,做到与企业无缝接轨。
三、高职教育不能把重点只放在“职”上,而忽略了“高”的培养。如何体现高职教育“高”之所在?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每天都用同样的方法做着重复的工作,一直坚持做下去是一件困难的事,于是抱怨越来越多,却从来不去想这样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对不对,有没有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只知道埋头做事,很少提出问题和盲区,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仅仅是技能,而没有学到思想。技能的教育只是让人有了饭碗,而思想的教育让个人、企业和社会长期受益。
由此可见,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新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按照“重在应用”的要求订制教学计划、设置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淡化理论,强化实践。所有专职教师都能胜任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工作,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
2. 校企合作。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去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工作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工作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工作的艰辛、团队合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这不仅能为学生直接了解具体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为毕业与就业接轨,上岗工作奠定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采取“一进一出”的方法,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校内的教学实训,同时也定期派遣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相互学习,互补不足,使双方合作不断深化。
3.重视思想的教育。先进思想的统一构建一个优良的学院氛围,校园文化便应运而生。在注重学生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先进思想的教育,来构建学院文化。文化的自然演进是相当缓慢的,需要学校的每一个教育者和管理着在课堂、课外以及校园的每个角落,对学生无时无刻的进行反复的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并且具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习惯。一个人有了好的思想就会产生积极的行动,积极的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塑造优秀的毕业生,优秀的毕业生成就著名高职院校。
所以,通过以上观点分析,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实习教学、校企合作和学院文化的建立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工作技能的同时,提升个人素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刘红委.高职院校教师资源配置现状及开发策略[J].职教通讯,2006,(11).
[2]胡秀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与思考[J].職教论坛,2006,(12).
[3]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马树超等.“十一五”期间需要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J].职教通讯,2005,(5).
[5]张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创新问题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
作者简介:
王康,男,硕士,湖北随州人,网络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
(作者单位:武昌职业学院)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教育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批以面向地方,服务经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大学应运而生。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从其发展规模看,占半壁江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必须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
在我国,职业教育最初是工厂和企业来开办的技工学校,以“门槛低、学费少、住校、包分配”为特点。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工厂和企业缺少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教授什么样的内容。在企业中有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采用集中讲解,师徒带练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快速的理解并掌握所学的技能,从而顺利走上工作岗位。80年代后期,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兴起,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215所招生规模313.4万,在校生总数达到964.8万人,已成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当职业教育套上了“高等”的光环以后,没有人愿意取下来,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纷纷想方设法地去升本科,好让自己的光环更加名副其实。于是我国的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四年制应用本科大学干三年制高职的事,高职院校干中职学校的活儿,中职学校又拼命想升高职,高职院校又脚踏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两只船”,削尖脑袋升本科。高职教育的模式整体呈现本科化的趋势,人才培养的计划、课程开设的类型,几乎与普通本科如出一辙。结果高职毕业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与企业生产技术岗位需求严重脱离,企业用工缺口很大而高职毕业生却无法填补。
其实,早期技工学校的教育模式,有大量值得我们现在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突出实习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适应企业生产岗位的需求。具备出色的动手能力以及岗位适应能力的毕业生是用人单位所非常欢迎的,这样的毕业生将会供不应求。从而有吸引力可以将企业引入校园,为学生提供更为良好而真实的实践环境。企业得到了他们期望的人才,学校得到了更完备的硬件环境,学校与企业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而就业与招生息息相关,就业好,招生就会好,学校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二、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强,建立实际需要的师资体系。 实习教学就是最好的品牌,提高实习指导的效果,可以专门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带队传授,专职教师随队观摩辅导学习。鼓励专职教师深入生产实地学习,引导教师拿“双证”,增加教师年培训时间,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途径提高教师水平,做到与企业无缝接轨。
三、高职教育不能把重点只放在“职”上,而忽略了“高”的培养。如何体现高职教育“高”之所在?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每天都用同样的方法做着重复的工作,一直坚持做下去是一件困难的事,于是抱怨越来越多,却从来不去想这样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对不对,有没有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只知道埋头做事,很少提出问题和盲区,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仅仅是技能,而没有学到思想。技能的教育只是让人有了饭碗,而思想的教育让个人、企业和社会长期受益。
由此可见,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新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按照“重在应用”的要求订制教学计划、设置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淡化理论,强化实践。所有专职教师都能胜任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工作,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
2. 校企合作。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去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工作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工作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工作的艰辛、团队合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这不仅能为学生直接了解具体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为毕业与就业接轨,上岗工作奠定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采取“一进一出”的方法,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校内的教学实训,同时也定期派遣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相互学习,互补不足,使双方合作不断深化。
3.重视思想的教育。先进思想的统一构建一个优良的学院氛围,校园文化便应运而生。在注重学生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先进思想的教育,来构建学院文化。文化的自然演进是相当缓慢的,需要学校的每一个教育者和管理着在课堂、课外以及校园的每个角落,对学生无时无刻的进行反复的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并且具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习惯。一个人有了好的思想就会产生积极的行动,积极的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塑造优秀的毕业生,优秀的毕业生成就著名高职院校。
所以,通过以上观点分析,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实习教学、校企合作和学院文化的建立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工作技能的同时,提升个人素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刘红委.高职院校教师资源配置现状及开发策略[J].职教通讯,2006,(11).
[2]胡秀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与思考[J].職教论坛,2006,(12).
[3]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马树超等.“十一五”期间需要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J].职教通讯,2005,(5).
[5]张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创新问题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
作者简介:
王康,男,硕士,湖北随州人,网络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
(作者单位:武昌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