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时的抗日行动

来源 :少年文艺(上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w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故乡是江浙接壤处的一座古城。城不大,但因它位于沪杭铁路线的正中间而显得很重要。小时候,故乡已经沦陷,常常见一队队鬼子兵踏着大皮靴从街上走过。东洋皮靴的硬底敲打着古镇的石板路,发出“咚、咚”的阵响,使刚刚懂事的我感到恐惧,也感到了耻辱,幼小的心田里生出了仇恨。
  我五岁上学,年龄小,个小,但因为学业成绩优异连任班长。班长负责收发全班同学的作业簿,上每节课时喊“起立、行礼、坐下”,放学时站到全班同学的前列,领队到学生所在的那条弄口,喊“同学再见”后,大家各自回家。任务不重,同学对我又好,小小的我也能胜任。
  “重任”终于落在身上。读完小学四年级,初小毕业了。升入高小五年级时,“规定”学日语。学校师生、社会百姓都抵制这个“规定”,前任校长因此被撤职。上面派来教日语的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日本女人,细眉细眼的脸上堆满了笑,一副“善面”,让中国小孩子弄不清她怎么会跟一副凶相的鬼子兵一起从那个“司令部”大门里走出来的。大人们悄悄说,她是来哄中国的小孩子的,让中国小孩子忘掉自己的祖国,听她的摆布。当时全班四十二名同学,除了汉奸县长的宝贝女儿,日军翻译的乖巧儿子,保安队副官的蠢笨侄子以外,都同仇敌忾,与这个笑里藏刀的日本女人势不两立。
  那年,我九岁。跟班里多数同学相比,大概矮了半个头,那个日本女人看我小,并不把我放在眼里,开学第二天,她叫我到办公室,用很流畅的中国话对我说:第一,上日语课喊“起立、行礼、坐下”时要用日语;第二,告知全班同学,上日语课任何人不得缺席;第三,在校外,碰到她或见到日军哨兵,一律鞠躬并用日语问候。她当时就教我用日语说“起立、行礼、坐下”。这三个词语,本来很简单,一学就能学会,但我不愿意学会它。于是,我翻来覆去地“学不会”。江南的九月,天气还很热,我站了很长时间,嘴巴还不停地念错,加上心里紧张,热汗冷汗交替流下。日本女人虽然耐心得无以复加,却也束手无策,只得让我回去再慢慢练,我嘴里答应着,心里想着怎样永远地学不会。此后,我一直没有用日语喊过上课时必须喊的三个词语。我说,我的日语说不准,说不准会惹同学发笑,反而不好。日本女人几次提出换一个班长,但每当这个时候,那些比我高大得多的同学一律举起手来,说班长必须由学习最好的同学来担当。令日本女人无言以对的是,我的各门功课的成绩始终是全年级第一。这样,日子长了,她的第一个“要求”就等于自然取消。至于上日语是否有人缺席,我的心里很清楚,我在点名时就会略去“不来者”的名字,并且在上课前把空着的课桌椅搬到教室外的墙后暂时“隐蔽”,因为她是近视眼,在她的眼里,教室里没有空位子,就是全部出席了。不过,为这点“小事”,一位平日埋头学习、沉默寡言的男同学总是细心地去向县长女儿、翻译儿子、副官侄子提出“警告”,对他们说,谁敢“告密”,谁就是小汉奸,如果跟同学一条心,你也是好同学。国难当头,小孩子居然也像大人一样说话和做事了,怪不得人们总说“在斗争中锻炼成长”呢。
  当时,这座小城到处是鬼子兵,我们学校所在的那条弄口是鬼子的一个什么机关,不但日夜设有岗哨,而且哨兵总是牵着一条吐着的舌头的日本狼狗。殊不知,这座由数千年文明孕育的中国古城自有它的威严和机智。古城里,河浜交错,长江的一条条小支流,流过来又流过去,一座座石桥木桥,勾连着一条条小弄细巷,衔接着一处处宽埭坦滩,深深浅浅,曲曲折折。对于生于此、长于此的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它深浅有序,曲折自如;而对于想用武力来占领它的日本鬼子来说,则是深浅莫测,曲折迷离。大人们说,鬼子看似抖威,实是害怕。我们这些高小学生,是有知识、有志气的中国人,我们当然不会去向这些鬼子兵弯腰的。于是,每次放学,我领着全班同学走到距弄口有几百米远的桥头时,我就喊一声“同学再见”,天天如此,直到我们高小毕业,抗日战争胜利,我们班所有同学无一人向鬼子兵弯过腰。就是那县长的女儿、翻译的儿子、副官的侄子,也在大家的带动下,与全体同学采取一致行动。至于那个教日语的日本女人,我们只要老远看见了她,或从上塘穿到下塘,或从下塘绕到上塘,几步就躲开了。
  可是,意外的情况发生了。那天放学排队时,日本女人径直向我走来,笑容在刹那间堆到了脸上。她说今天要随同学的队列走到弄口,送大家回家。一时间,既没有理由不让她随队,又没有办法把她支开。我看看大家,大家看看我,足足看了一分钟。我照例站在队列前,领大家走出了校门。古人说,情急生智,我转身对日本女人说:“今天真难得,你一直走在我们的队列里。让我们在分手前共同唱一支快乐的歌吧。”说完,不等她回答,我就起了头,挥着手,全体高唱:“日落西山,时届黄昏,倦鸟返休且长鸣……”这正是一首放学歌,大家唱得响亮、亢奋,边唱边走过岗哨,那哨兵见日本女人在队列里,也没有来干预。歌唱完了,弄口也走到了,我喊一声“同学再见”,回家了!哈!我们是昂首挺胸从鬼子兵面前走过来的!抗战胜利前的那个学期,正当我们即将小学毕业,日本女人的脸上已没有了笑容。当全班同学围坐在教室里高唱毕业歌的时候,日本女人早已不知去向。那年,我十岁。但是,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已经能够担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了。
其他文献
上帝见人太孤单,便给我们派来了狗。  ——[英]约克公爵爱德华《狩猎之王》    我的小狗,小金子出现了    第一次看见它时这个北方的城市刚刚进入初冬,落了第一场薄雪,但天已经很冷了,很多人已经穿上了羽绒服。  我记不清自己去哪里了,好像是去呼伦贝尔草原刚刚回来,印象里那是惟一的一次在冬天里去草原。  在车站下车之后,尽管疲惫不堪,我还是习惯性地向超市大门前的那个角落扫了一眼。  那天,在角落的
期刊
清晨      第一缕阳光张望过来时,   我们的故事还睡着,   点点的光亮溜进每一个细节   的眼,   试图吵醒它们来做伴,   于是我知道,阳光也是害怕   寂寞的。   每天先醒来的细节都不是同   一个,   昨天是一起跳舞。   今天是笨拙的相识。   我喜欢它们在阳光中渐渐舒   展的样子,   像花朵初绽时一般神奇。   但我有点害怕,   若某一天先醒来的细节是别   离,  
期刊
我走路的时候,总会不知不觉地仰起头,望天。看大片大片的蓝落下来,或是成群的鸟从一栋楼的上方掠过另一栋。  这个习惯是什么时候养成的?  路旁有卖爆米花的小贩。香甜的味道、温暖的热气弥漫着。  突然想起童年的时候,外婆在火炉旁读报纸的情形,厚厚的棉袄,认真的神情,白色的热腾腾的空气袅袅升起,裕太坐在外婆旁边玩小指头,还有笑得眉眼弯弯的……周助……    我还没有见到周助的时候,就已经听到他很多次了。
期刊
在离开那遥远的故乡时,我是背对着列车前行的方向而坐的。这种坐姿是极具怀旧感的。当列车缓缓启动时,窗外的山川、大地和人一点一点离我而去,我不知道自己背靠的东西是越来越薄还是越来越厚。  当夕阳西下时,我看见远处的村子里升起了袅袅炊烟,炊烟飘飘忽忽地漫过路边的田野,很美。越过古国千载的晚风,又见炊烟,恍惚中往事如烟般浮现在我眼前。  童年的时候,我曾有一阵是在外婆家度过的。也是这样的黄昏,也是这样的晚
期刊
华兆瑛——自我介绍    小时候,常常幻想自己是一个能够穿越时光隧道的女孩,我来不及地要长大,只为了摆脱身后的失措、张皇。  时光荏苒,我来到了南京,在南大中文系读书。学校附近也许是南京城里最美的地方。我常常骑着车,经过那一个个好听的路名,珞珈路、琅琊路、秣陵路、颐和路……而几乎在每一条路的拐角处,都站着一棵老槐树。我流连在这些僻静的角落,看日光渐渐移过,露珠从菖蒲的叶片上滑落,凉风拂过黄色的花丛
期刊
“妈妈,这是带去游乐场的点心?”桑若问正在烤饼干的妈妈。  “嗯。你去看小熊醒了没有。小熊醒了我们就准备出发。”  “这小家伙肯定是要睡懒觉的。”桑若嘟囔道。  昨天晚上妈妈去会朋友,要她辅导小熊做功课。小熊当然不肯老老实实的。  桑若帮他摊开作业本,他却说要去厕所;等他回来,写了没两个字又要喝水;好容易喝完了水,却又说铅笔芯断了,要削铅笔。总之是花样不断,明明一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用了三个小时也
期刊
引子  “我们可能成为某一种老人!”有人说。  种一个西瓜,只想长成一根草  男生李克是个胖子。  某年某月某日,他接了三个电话。第一个电话是同学张某打来的,约他去滑旱冰,他在拒绝张同学的邀请之前,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他说,我还没睡醒。张同学说,睡醒就去滑旱冰吧。他又说,我还没吃早餐。张同学说,那就吃完早餐滑旱冰吧。他拖了半天才说道,我看,我看,那就明天再滑旱冰吧。  第二个电话是同学毛某打来的。
期刊
她是一个胆小、不擅言辞的中国女孩,在澳洲留学。若干年后,当英国剑桥大学向她敞开大门的时候。她竟敢说不!这是为什么?  那是圣诞节过后的一个丽日黄昏,高中刚毕业的汪晓宇和要好同学叙谈后回家。晓宇已报考了墨尔本大学,做梦也想不到,天大的喜讯在等着她!  父亲汪正亮神情激动地交给她一份喜报,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NTERNATION BACCALAUREATE(国际大学学士学位),祝贺她
期刊
一个炎热的午后,小黑咪独自在外游荡,嘴里哼着自己新做的诗歌。    我是一只  单身的  独立的猫  妙!  热衷越过未知  追求生活风险  妙!  我不停地勇敢前进  只为快乐游戏  妙!    他一边哼一边纵身跳上了一棵香樟树,睁大绿莹莹的眼睛,耸起粉红色的鼻子四处张望。他想找个有水的地方,美美地喝上几口,然后躺下做个好梦。  很快,他就发现不远处有一栋白色的房子,门前有个小小的花园,花园里还
期刊
我的家乡东边有一条沟,沟的形状像葫芦,而“葫芦”里又嵌着一条河,人们便叫它葫芦河沟了。每逢春暖花开之时,当你顺着这条沟由东向西走,穿过一条环绕葫芦河沟的小河、杨树绿阴蔽天的小路,就能看见一片盛开的李花林。  从儿时一直到中学,我几乎每天都要路过这个李园。我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以及小河和各种小路,更熟悉生活在这块土地上,那些勤劳善良、成天为生存忙忙碌碌的人们。春天李花盛开的时候,我的心情比任何时候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