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欣:大不了,我就泡在唐朝

来源 :中华儿女·青联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055622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要说一个诗人的代表作,或许只有等到他百年之后,而且得让别人去说。”被已故国学大师张中行老先生称为“才女尽心”的女博士后靳欣,拥着一堆色彩鲜艳的玩具忽闪着大眼睛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古典诗词,近来随着“国学热”不断升温也倍受国人的关注。据有关部门粗略统计,目前写传统格律诗词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0万。但是,拨开这些浮华的数字,人们却习惯地将古典诗词称为“夕阳文学”。不言而喻,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造成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而“60岁开始成为壮丁”、“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等现象也恰恰说明了中国古典诗词界的尴尬。20年前,诗词界的老先生们曾经痛心疾首地大呼“后继乏人”,但更欣慰小女子靳欣的出现。
  


  1989年3月,年仅16岁的靳欣,自告奋勇地跳上了北京诗词学会的大会主席台,面对或诧异、或欣赏的前辈们的目光,她大胆地提出了“旧体诗要吸引青年人,就必须进行改革。不仅内容上‘旧瓶装新酒’,而且形式上在保留传统平水韵的同时,可以尝试用普通话的读音写格律诗词。”多年之后,经过数次改革的中国古典诗词新韵方案,最终定型为酷似当年靳欣提出的14韵部的改革建议。就在那一天,这个高中生成了北京诗词学会最年轻的理事。
  当年大胆、直爽的靳欣,如今以其执着的精神和清新、本色的诗词创作赢得了众多国学大师的赞誉与寄望,并得到了驰名中外的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青睐,招她为博士后。作为中华诗词学会最年轻的常务理事和《中华诗词》杂志最年轻的编委,靳欣的出现被文化界称为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恰恰是当代文学青年奋斗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希望。
  
   我行我素我素我行
  
   青联刊(以下简称青):你的出现,曾经被文化界称为“靳欣现象”,是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优势,让更多的国学大师对你认可与提携?
   靳欣(以下简称靳):所谓“现象”大概就是别人眼中的怪物吧。我从小就喜欢古典诗词,母亲说我在她肚子里就开始学习《毛主席诗词》了(笑)。至于,众多国学大师对我的认可与提携,我想年龄和性别是有一定的原因,毕竟写旧诗的年轻一些的女性不是很多,物以稀为贵嘛。张中行先生说:“比如你作了一首好诗,填了一首好词,想换一块烤白薯吃也办不到,更不要说‘发’了,还能找到几个傻子干这种事吗?”我就是这几个傻子之一啊!再有,我从一名中专生通过自学成为博士后,从“小龙女”成长为“东方不败”!为了诗词,我还毅然辞去了别人羡慕的国家公务员(北京海关)的工作,把“铁饭碗”都给砸了。这几点或许是别人所说的“现象”的根源吧!
   青:从你的《二十四番花信》诗集的序言与后记中获悉,1996年,24岁的你在工作之余,除了攻读北京师范大学在职文学硕士外,还相继出书10本,而且题签、作序的都是文化名流,如启功、张中行、吴祖光等。这对于一位年轻诗人来说是很高的荣誉了。难怪有一篇报道的标题是“才女尽心折服老前辈”。
   靳:你刚才说“靳欣现象”,一个爱诗词的小女子,甚至曾经就是一个黄毛丫头,受到那么多老前辈的关爱应该算是最让人费解的,也因此得到很多关注。其实,他们并不是寄望我一个人,而是寄望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焕发青春。
   青:哪一年对你来说是最关键的?
   靳:1995年和2007年,都是我人生的分水岭。1995年那年我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北师大的文学学士学位。然后就开始自费印了10本小册子,给自己的诗文习作做一个小结。再有,从那年开始,报刊陆续有些介绍我的文章。2007年,我考取了博士后,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今年,我恐怕要出第50本书了,人家说我不吃不喝,光出书了。
   青:你认为自己的诗词在哪些方面比较独特?
   靳:我的导师叶嘉莹先生曾经这样说:“现在做学问的人很多,但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很少。我欣赏你,因为你具有诗人气质,很纯真。”还有,周汝昌先生说我的诗词很本色,有美的境界。这当然是前辈们的厚爱。也许我的诗词没有什么好,但那是我自己思想感情本然本真的呈现。
   青: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是你笔名的出处?
   靳:我很喜欢孟子在《尽心》篇的这句话,我的名字恰恰与“尽心”二字同音,于是就用“尽心”作为笔名了。
   青:要想诗词富有更多内涵,就必须有丰富的人生经历,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而你总是闭门不出,独往独来,甚至拒绝恋爱,这对诗词创作有帮助吗?
   靳:陶渊明说的“门虽设而常关”。我差不多就是这种状态。读书就是让世界走向自己啊!(笑) 不过,我也可以认真地说,爱情是女人惟一的禁忌。动什么,也别动感情。
   青:你的博客叫“我行我素我素我行”,是不是跟你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有关?
   靳:“我行我素”是我的网名,因为我是一名素食者,而且基本上不吃饭菜,我的厨房里连柴米油盐酱醋都没有。不过,有茶啊!你看我墙上的这幅字:“身健却缘餐饭少,诗清都为饮茶多。”照我这么活着,别人是没有办法跟我一起过日子的。再有,我21年不看电视,你也看到,我家里根本没有电视。有人说我家惟一的家用电器是手电筒。太过简单的生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适应的,一个人生活,省得别人跟我过苦日子啊。我行我素,素食者,素心人。
   青:你靠什么来维持正常的生活?
   靳:主要是博士后的补贴和给一些稿费,这两者的收入都微不足道,不过我在生活上没有什么过多的追求。
   青:如果说22岁的你在中华诗词学会是“最年轻的”是一种现象,那么14年之后的今天你依然是“最年轻的”,这是不是也说明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窘境?
   靳:我已“奔四”了(笑),要是在别的行业算是“老前辈”了。但是只要我出席诗词方面的活动,在众多白发苍苍的前辈面前,我永远都是小孩,好像总是那么年轻。这么多年过去了,我都觉得有些苍凉。我依然年轻,不是说明诗词还总是苍老吗?“待浮华浪蕊都尽,伴君幽独。”在众人追捧时保持理智,在大家冷落时依然挚爱。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用心来学习诗词,更希望尽早摘掉自己头上“最年轻的”的桂冠。
  
   18年的“求学阴谋”
  
   青:“知是相逢定有因,偏偏同肖又同辰。曾经渺渺鲲鹏远,依旧婷婷菡萏新。泣泪鲛绡随逝水,遗音沧海待斯人。今宵梦祝先生寿,却恐天涯梦不真。” 今年,在叶嘉莹先生84岁生日那天,你写下两首七律寄给远在加拿大的叶先生,想表达什么呢?
   靳:叶先生可以说是古典诗词的化身。她一生经历坎坷,近年来一直往返于加拿大和中国之间,到处讲学,传播诗词文化。叶先生说:“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希望我们能够感受并传递浩如沧海的古代诗词中遗留的那一点声音,体会那千古同然的生命的共感。
   青:为什么你会在第一次见到叶嘉莹先生时说,这是18年的“求学阴谋”?
   靳:能够师从叶先生,是每一位古典诗词专业学生的梦想。十几岁的时候,一些前辈就对我说以后要拜叶先生为师。那时觉得简直是件虚无缥缈的事,她离我太遥远。不过我也确定了这个目标,18年来,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我没有刻意地去跟她联系,我希望有一天我站在她的面前,我已经是她的学生。2007年8月,我成为南开大学的博士后,导师是叶先生。9月7号,她从加拿大飞抵北京,我去机场接她。她特别喜欢荷花,可是她来的季节荷花基本上已经凋谢了,所以她说:“荷花凋尽我来迟”。那天,我去了北京最大的花卉市场,终于找到几株夏日里最后的荷花。我手捧荷花去机场接她,我告诉她:荷花没有凋尽。(哽咽)
   青:你是在感慨自己奋斗的艰辛还是因为实现自己目标的喜极而泣?
   靳:(停顿)很不容易。我是1990年那年高考的,自愿放弃大专去上了中专——秦皇岛海关学校。一年半以后回京实习,在北京海关工作。当时一听到自学考试的消息,当即下决心要走这条路。当时离考试只剩一个月了,那会儿我上的是倒班,白班、夜班,没有固定时间上辅导课,只能自己“啃”书本,别人下班回家,我一个人在单位宿舍里埋头苦读。第一次通过三门,于是就一直考下去了。我妹说我考试有瘾,除了自考了北师大的中文本科,还自考了人民大学的新闻学本科,在职读研。到2004年,终于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博士毕业,申请博士后,成为叶先生的学生,18年圆了一个梦。
   青:毛主席在谈到古体诗词时认为其太束缚青年的思想,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古体诗词虽然欣赏起来特别美,但学写起来确实难,不如新诗来得自由,谁愿意带着镣铐跳舞?
  


   靳: 你觉得那是镣铐吗?我觉得那是美丽的装饰!跳芭蕾舞要受到很多限制,可是多美啊!
   青:有人说看完《红楼梦》就想写诗,你好像也是如此。
   靳:确实如此。15岁那年中考后的暑假,我第一次看《红楼梦》,完全被迷住了。特别让我爱不释手的是书中的那些诗词歌赋。香菱学诗,我也想学。翻出一本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十讲》,发了黄,卷了角,读得津津有味,生搬硬套,从写打油诗过渡到写格律诗。
  
   博士后要去小学教诗词
  
   青:你的意思是写古典诗词需要天赋?
   靳:每个人都有天赋,只是表现在不同的方面而已。
   青:古典诗词的困境是天赋问题?
   靳:当然不是,现在创作的人很多,研究的人也不少,最主要的还是如何传播的问题,你再摇旗呐喊,根本没有人搭理你,没有用。在中学和海关学校,我都办过文学社,很单纯地以为聚拢一些文学青年,文学就会繁荣。22岁的时候我创办诗社,后来组织过近百次文化交流活动。当年,张中行先生这样说我:“万没想到,她还不满足于罗汉果的小乘;而是更向前,兼修菩萨行,即不只求自己解脱,还要度人。”但毕竟自己的力量太小了。
   青:你认为自己组织活动最成功的是哪次?
   靳:1999年7月28日晚在全国政协礼堂策划并组织的“世纪颂”诗词吟唱晚会。那场晚会,我用了一个月时间,从请演员、请作曲、请乐队、请嘉宾、选作品、拉赞助、联系场地、音响和摄像、编印节目单等都是我一个人完成。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界的精英人士基本上都来了。活动很成功,但我总感觉有些说不出的遗憾。这样的活动影响力应该更大些。
   青:这样的活动你还想继续办下去吗?
   靳:如果条件允许,而且要有更多人支持,我会再一次挥汗如雨的。
   青:诗歌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靳:坦白地讲,我们这一代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够,我们从小念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大狗叫小狗跳”。现在有些人总是会问,学诗词有什么好处啊?我说:诗歌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人生不一定要很快乐,但一定要让自己内心丰富、生活充实。我假如这样问你:“你的腿和脚可以走路,那么你的心可以走路吗?”你怎么说?我会说,“我们的心可以飞翔,不仅是可以走路的。诗,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栖居的方式,更是一种感发生命的力量。在诗词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一种生存的状态,这样一种内心的力量。”
   青:博士后出站以后你是继续诗歌道路,还是说另有打算?
   靳:俗话说“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诗词可不是贼船啊!(笑)我这辈子恐怕是嫁给诗词了。至于说工作,我想去小学教孩子们学诗词,要看人家让不让我去。当然,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在更多的场合讲诗词,与不同年龄职业的诗词爱好者交流。
   青:当一切公共话语都在以娱乐的方式登场,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时代,总有少数人游离在车水马龙和锣鼓喧天之外,以其鲜明的方式发出独特而洪亮的声音。你认为自己是属于那“少数人”吗?
   靳:我要是喜欢什么东西就是一辈子不变。我能活多久我不知道,但我一辈子会热爱诗词,与它不离不弃。现在到处都是“80后”如何、怎样,我说我是“80前”啊,又不是公元前的!有些人认为“我们”越来越不说人话,大不了,我就泡在唐朝!
  
  青联档案:靳欣,北京市第八、九届青联委员
其他文献
人物简介:夏吟兰,女,1957年出生于北京,上海人,法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兼任北京市妇联副主席,全国妇联执委,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家庭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妇女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长期致力于亲属法学、继承法学和妇女人权的研究。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1996-1997),澳门法务局法律专家(1999-20
期刊
郑也夫是个很有特点的社会学家。  他不申报任何研究课题,不拿一分钱的研究经费,不参加任何学术评奖,不参加“规则不公正的游戏”;  他关注弱势群体,也自揭学术“家丑”,甚至直接质疑社科院“卖官”;  ……  “不合群”的郑也夫因此被称为“社会学的硬汉”。    也许因盛夏所生,郑也夫的一生似乎都在“以暴热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中阴冷的地带”。一直以来,郑也夫都在热切地关注社会发展并保持一种冷静的批判态
期刊
历史将如何定位浙商?这是留给未来的一个命题。但回过头看过去的20年,我们必须承认,浙商不仅是现代中国经济萌生的一支重要力量,代表着广大国人创业的激情和可能;更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得到肯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所代表的民营经济已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市场经济代表性的力量,却正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阵痛。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先进的浙商突然变得脆弱,又是什么原
期刊
这是四个女孩子的故事,她们家境不同、生活不同、甚至素未谋面,在她们中间,有打工的快乐、有创业的满足、有无限的迷茫,生命轨迹的迥异,也使得她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截然不同,她们只是四个或者可爱或者美丽的女孩,但她们的经历,也许可以给女孩子们一些启迪。    陈:23岁的千万“负婆”    2007年夏天,“陈”是个重磅炸弹!“陈”轰动了中国房地产圈,甚至在整个中国也引起巨大的波澜。究其原因,乃是因为一个叫
期刊
HIP-HOP之——饶舌  说唱(Rap)是一个黑人俚语中的词语,相当于“谈话”(talking),产自纽约贫困黑人聚居区。它以在机械的节奏声的背景下,快速地诉说一连串押韵的诗句为特征。这种形式来源之一是过去电台节目主持人在介绍唱片时所用的一种快速的、押韵的行话性的语言。    梁栋是谁?  他就是早已红遍网络的饶舌神仙“葡桃”。       梁栋被称为“中国饶舌第一人”、“音乐界的李敖”。  
期刊
“QC小组”,是指企业内部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    自2000年接触QC(企业质量管理)到2003年创下三个国优,短短三年时间,吴琨在众人怀疑甚至不认同的目光中,从一个不懂质量管理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享受专家津贴待遇的华北电网工程技术
期刊
HIP—HOP也是一种生活    如果要溯源,那么最初的Hip-Hop来自非洲,是用Hip(臀部)和Hop(跳跃)组合起来的原始部落的流行文化。  现代Hip-Hop发源于美国,《英汉词典》里有两种解释:1980年代源起于美国城市黑人青少年的一种文化(其特色为霹雳舞,墙上涂鸦和节奏强烈的音乐);一种次文化。    “次文化”是相对于高尚、严肃、纯情的主流文化来说的。Hip-Hop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反
期刊
HI-HOP之DJ  DJ全称Disc jockey,可以理解成“唱片骑士”。1969年,美国的牙买加移民KOOL HERC需要在唱片中增加一些伴奏,于是他就用两台唱机交替播放两张一样的唱片,得到了较长的伴奏,HIP-HOP就这样发展起来。    白天,他们都在睡觉。  天黑了,他们开始工作。  夜很宁静,他们用音乐打破安宁。  这就是DJ。  在现阶段,DJ这两个字已经代表了最新、最劲、最毒、最
期刊
2008年7月7日,李舒在自己的家乡甘肃兰州,生平第三次高高举起了奥运会火炬。  在中国,曾同时传递过雅典奥运会、都灵冬奥会和北京奥运会圣火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刘翔,另一个就是李舒。  从雅典、都灵到北京,李舒成为一颗奥运火种,把奥运圣火、也把奥运精神传遍世界。    和李舒接触,感觉她最打动人的地方并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而是她缜密的思维和富有感染力的表述,以及时时刻刻表现出来的青春活力。中国人民
期刊
HIP-HOP之——街球  街头篮球(street-ball)起源于美国,比赛并不需要在正规的篮球场上进行,在城市广场或街边开阔地划出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平坦硬地,树立一个篮球架,即可进行比赛。与正式体育项目必须的严格规则和比赛方式有些出入,参与者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示自我。      “这街头的球场,篮球的殿堂,无论在何方都闪耀着光芒,这里是强者的天堂,懦夫的坟场!YO!所以现在请你跟着我的RAP一起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