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展示
看山水,如何看见生命的灵性?
看人间,如何看见世事的真相?
看史传,如何看见人性的善恶?
看生活,如何看见人情的冷暖?
看,需要眼睛;看见,则需要头脑和灵魂。
请你以“看见”为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
“看见”是一种与时光和内心成熟度密切联系的动态的认识,也是一种从看表象到看内里的由浅入深的体验。同一种事物,我们要看见别人所未能看见的,看见别人所忽略的、所认识不到的层面,概括起来就是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看见”,并不是考查考生看见了什么,而是考查考生“看见”背后的深层能力,那就是你是否由表及里,是否能看得与众不同,是否看出境界和层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不过此时的“山”“水”自然比第一层次的丰富多了!),看见“不同”,看见第三种境界的“山”“水”,这才是最出彩的地方,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
技巧一:叙事抒情,鞭辟入里。学生可一下笔就单刀直入,触及写作的核心——看见,则需要头脑和灵魂。换句通俗易懂的话,就是说:“有些事物只有用心去感受,用大脑去思考,方能体会得当,这才是真正的看见。”引人思考之后,援引一两个典型事例,并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一步步形象诠释“看见”的深层内涵。最后,以精要的议论对主题“看见”加以拓展、深化,有力收束全文。
技巧二:挖掘人文,展现素养。学生可将视野扩展到古今历史,精心选取三四个名人,或叙事,或抒情,或引用诗词,或慷慨陈理,“看见”他们的睿智豁达,“看见”他们的心忧天下,“看见”他们的潇洒淡泊,“看见”他们的壮怀激烈……如这般情感丰沛、人文气息浓郁的文章,定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技巧三:巧拟小标题,彰显主旨。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种事物,“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可围绕话题,选择几个不同的角度,根据每个段落的重点要点,拟定小标题,用小标题的形式连串全文,最后呼应文题,揭示主旨,这样的“看见”,应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原文呈现
看见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1425班 刘彦清
看,需要的是眼睛。
而看见,需要的是心灵。(开头点明中心,但太浅白。)
(一)
阳光透过枝与叶之间的缝隙倾瀉而下,却不曾带来一丝夏日逼人的酷热。鸟儿在密叶间穿梭,清脆的啼鸣是它们自由的欢歌。我轻轻地抚摸着粗壮的树干,粗糙的树皮上是一道道裂开的沟壑。脚下,或粗或细的树根交错在一起,嶙峋的怪石上苔痕斑驳。路边,一丛丛矮小的蕨类植物与草本植物装饰着生命的绿意,清澈的溪水,托着几片落叶缓缓地流过。
漫步其间的我,仿佛与它们融为一体。
看山林,看见生命的灵性。(景物描写较生动,但与“灵性”契合不紧密。)
(二)
漫天的星天,仿佛要将夜空点亮,也点亮了人类想象的火把,那有遥遥银河中相会的牛郎与织女,那有代表着美丽与爱的维纳斯……夜色是背景,云层作幕布,闪烁的星辰,似乎触手可及。我仰头痴望着,只为将那星空的美,记录下来。现在所看到的星光,也许来自几亿年前呢。我这样想着,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置身于无垠的时空之中的自己是多么渺小。(景物描写不够具体,宜作详细补充,星空的“美”苍白无力,因此后面的感悟就如无根之萍,不够深透。)
看星空,看见宇宙的浩瀚。
(三)
才到寅时,天边已露出了大片的鱼肚白。护栏上,地上,哪儿都凝结着一层露水。我在看台上踮着脚,向海边眺望。海面与云层构成了两条平行线,两线之间的薄雾,就像海天共披的一层轻纱。远处的渔船,在这片朦胧中若隐若现。一抹红光,终于破开了云雾。红光一点点地向上爬升,在海面上投下一道金光。天空,也慢慢地被染成了金红色。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景象。(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手法可稍作变化,对比烘托,情与景交融,把文章的情感推到最高潮。)
看日出,看见自然的壮丽。
看见,看见世界的美好。(“世界的美好”太宽泛,不能很好地总结全文,主旨不够深刻。段落之间过渡不够圆润,描述欠丰满,结尾太仓促。)
诊断报告
这篇文章的作者,从三个角度,选取了三处景物:山林、星空、日出来写自己的“看见”,表现自己对自然的感悟,主旨鲜明。但也有明显的不足。1.景物描写没有抓住特点具体描绘,给人平面化的感觉;2.由景到情再到理,未能恰当提升,牵强附会,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不够自然;3.结尾草草了结,主旨没有深入挖掘,“看见”的含义仍停留在较表层的意义上。
升格建议
针对以上诊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修改:1.三个部分前的(一)(二)(三)各用一个恰当的小标题代替,如能引用优美的古诗词名句,与文章语言整体风格相得益彰,形式整齐,内容上涵盖本部分重点内容,并在段与段间起到紧密勾连的作用,更佳;2.景物描写须抓住特点,细腻传情,具化成可以捉摸的生动细节与字里含情的肺腑感叹;3.文章结尾要整合全文内容,且进一步深入挖掘,由景悟理,“理”的境界和层次应得到拓展、深化,“看见”的丰富内涵,才能跃然纸上,余味无穷。
升格佳作
看见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1425班 刘彦清
看,需要的是眼睛。而看见,需要的是心灵。
夏木阴阴正可人
(引用宋代秦观的诗句作小标题,文采斐然。)
阳光透过层层枝与叶之间的缝隙倾泻一地斑斓,却不曾带来一丝夏日逼人的酷热。鸟儿在密叶间穿梭,清脆的啼鸣,是它们自由的欢歌。轻抚粗壮的树干,刻满风霜的树皮上,爬满道道蜿蜒的沟壑。或粗或细的树根,在礁石风化成的土地上盘绕蔓延、交错。在小径的这边或那边,嶙峋的怪石上苔痕斑驳。一丛丛矮小的蕨类植物与草本植物装饰着生命的绿意,清澈的溪水,托着几片落叶缓缓地流过。漫步其间的我,仿佛与它们融为一体。 看山林,看见生命的灵性与张扬。(层层:更加体现树林的枝繁叶茂;一地斑斓、刻满风霜的:增加文字的美感;爬满、蜿蜒、在礁石风化成的土地上盘绕蔓延:描写更加精准、形象。)
星河欲转千帆舞
(引用宋代李清照的诗句作小标题,内容上紧密相连。)
漫天的星光,仿佛要将夜空点亮。夜色是嵊泗夜晚的背景,云层是星空的幕布,那仿佛触手可及的星辰是夜的精灵,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仰望浩瀚的星空,这深邃与隽永的美,我只能用眼睛,记录在心中。(这深邃与隽永的美,我只能用眼睛,记录在心中:修改原文,增加文字的美感,也贴近作者思路转换变化的特点。)此刻的星光,却是那遥远恒星的过去,甚至还有几亿年前绽放的光芒,而有些恒星可能早已坍塌、消亡。我的思维就这样跳跃着,那一瞬间,我似乎觉得自己置身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恍惚间,“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一颗流星倏然划过天际,也惊醒了幻梦中的我,广阔无垠的时空之海中,我,只不过是一粒小小的尘埃!而就是千千万万这样的“我”的探索与努力,才使人类历史绵延悠长……(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渲染了星空奇情壮采的特点,且呼应了小标题“星河欲转千帆舞”。)
看星空,看见宇宙的浩瀚与绵远。
逐退群星与残月
(引用宋太祖赵匡胤的诗句作小标题,意境阔大。)
才到寅时,天边已露出了大片的鱼肚白。护栏上,地上,树叶与草上,哪儿都凝结著一层露水。我在看台上踮着脚,向海的最远处眺望。海平面与天际的云层,勾勒成两条平行线,两线之间的薄雾,就像海天共披的一层轻纱。远处的渔船,在这片朦胧中若隐若现。一抹红光,逐退群星与残月,终于破开了云雾。红光一点点地向上爬升,在海面上投下一道金光。天空,也慢慢地被染成了金红色。不觉,元稹《苦雨》里的诗句浮上我的脑海:“东西升日月,昼夜如转珠。”逸闻说,赵匡胤这位屈伸自如匡世济民的君主,读元稹这首诗时曾叹息良久,后与群臣说:“微之(元稹字微之)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独此句词简格高,与为德(唐诗人王湾的字)‘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文中引用元稹的诗句及赵匡胤的逸事,增添文采的同时,蕴涵哲理,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而此刻,这洗却夜色的霞光,也在我们的心头荡漾,夜色中略带压抑的心情,在晨光的照耀下豁然开朗。(勾勒:更加形象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如这洗却夜色的霞光,也在我们的心头荡漾,夜色中略带压抑的心情,在晨光的照耀下豁然开朗;对比烘托,表现了人物心情变化的过程,真实可信。第一、第二段文章都有观察景物到感悟事理的内在过程,补入的文字,结构上可以成为一体。)
看日出,看见自然的壮丽与豁达。
如果你有一颗善感、聪慧的心灵,定能看见世间万物不平凡的一面,目力所及,风景无限,看见所看不见的,发现所发现不了的,你将收获生活别样的馈赠。(结尾揭示主旨,文脉畅通,表现出作者一定的语文素养。)
升格简评
修改后的文章,有了飞跃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1.文章用散文诗的语言,以时间为线索,用小标题的形式,将白天的山林、海岛的夜空、海边的日出贯穿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一幅海岛画面,构思巧妙,结构严谨。2.景物描写较为生动形象,用粗线条勾画轮廓,用细腻的描写抓住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3.文章融情于景,个性鲜明,恰当引用古诗名句及名人逸事,内容充实,文采飞扬,意蕴隽永,较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事物与生活的领悟,“看见所看不见的,发现所发现不了的,你将收获生活别样的馈赠。”作者良好的语言功底和写作思维可见一斑。
看山水,如何看见生命的灵性?
看人间,如何看见世事的真相?
看史传,如何看见人性的善恶?
看生活,如何看见人情的冷暖?
看,需要眼睛;看见,则需要头脑和灵魂。
请你以“看见”为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
“看见”是一种与时光和内心成熟度密切联系的动态的认识,也是一种从看表象到看内里的由浅入深的体验。同一种事物,我们要看见别人所未能看见的,看见别人所忽略的、所认识不到的层面,概括起来就是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看见”,并不是考查考生看见了什么,而是考查考生“看见”背后的深层能力,那就是你是否由表及里,是否能看得与众不同,是否看出境界和层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不过此时的“山”“水”自然比第一层次的丰富多了!),看见“不同”,看见第三种境界的“山”“水”,这才是最出彩的地方,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
技巧一:叙事抒情,鞭辟入里。学生可一下笔就单刀直入,触及写作的核心——看见,则需要头脑和灵魂。换句通俗易懂的话,就是说:“有些事物只有用心去感受,用大脑去思考,方能体会得当,这才是真正的看见。”引人思考之后,援引一两个典型事例,并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一步步形象诠释“看见”的深层内涵。最后,以精要的议论对主题“看见”加以拓展、深化,有力收束全文。
技巧二:挖掘人文,展现素养。学生可将视野扩展到古今历史,精心选取三四个名人,或叙事,或抒情,或引用诗词,或慷慨陈理,“看见”他们的睿智豁达,“看见”他们的心忧天下,“看见”他们的潇洒淡泊,“看见”他们的壮怀激烈……如这般情感丰沛、人文气息浓郁的文章,定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技巧三:巧拟小标题,彰显主旨。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种事物,“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可围绕话题,选择几个不同的角度,根据每个段落的重点要点,拟定小标题,用小标题的形式连串全文,最后呼应文题,揭示主旨,这样的“看见”,应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原文呈现
看见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1425班 刘彦清
看,需要的是眼睛。
而看见,需要的是心灵。(开头点明中心,但太浅白。)
(一)
阳光透过枝与叶之间的缝隙倾瀉而下,却不曾带来一丝夏日逼人的酷热。鸟儿在密叶间穿梭,清脆的啼鸣是它们自由的欢歌。我轻轻地抚摸着粗壮的树干,粗糙的树皮上是一道道裂开的沟壑。脚下,或粗或细的树根交错在一起,嶙峋的怪石上苔痕斑驳。路边,一丛丛矮小的蕨类植物与草本植物装饰着生命的绿意,清澈的溪水,托着几片落叶缓缓地流过。
漫步其间的我,仿佛与它们融为一体。
看山林,看见生命的灵性。(景物描写较生动,但与“灵性”契合不紧密。)
(二)
漫天的星天,仿佛要将夜空点亮,也点亮了人类想象的火把,那有遥遥银河中相会的牛郎与织女,那有代表着美丽与爱的维纳斯……夜色是背景,云层作幕布,闪烁的星辰,似乎触手可及。我仰头痴望着,只为将那星空的美,记录下来。现在所看到的星光,也许来自几亿年前呢。我这样想着,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置身于无垠的时空之中的自己是多么渺小。(景物描写不够具体,宜作详细补充,星空的“美”苍白无力,因此后面的感悟就如无根之萍,不够深透。)
看星空,看见宇宙的浩瀚。
(三)
才到寅时,天边已露出了大片的鱼肚白。护栏上,地上,哪儿都凝结着一层露水。我在看台上踮着脚,向海边眺望。海面与云层构成了两条平行线,两线之间的薄雾,就像海天共披的一层轻纱。远处的渔船,在这片朦胧中若隐若现。一抹红光,终于破开了云雾。红光一点点地向上爬升,在海面上投下一道金光。天空,也慢慢地被染成了金红色。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景象。(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手法可稍作变化,对比烘托,情与景交融,把文章的情感推到最高潮。)
看日出,看见自然的壮丽。
看见,看见世界的美好。(“世界的美好”太宽泛,不能很好地总结全文,主旨不够深刻。段落之间过渡不够圆润,描述欠丰满,结尾太仓促。)
诊断报告
这篇文章的作者,从三个角度,选取了三处景物:山林、星空、日出来写自己的“看见”,表现自己对自然的感悟,主旨鲜明。但也有明显的不足。1.景物描写没有抓住特点具体描绘,给人平面化的感觉;2.由景到情再到理,未能恰当提升,牵强附会,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不够自然;3.结尾草草了结,主旨没有深入挖掘,“看见”的含义仍停留在较表层的意义上。
升格建议
针对以上诊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修改:1.三个部分前的(一)(二)(三)各用一个恰当的小标题代替,如能引用优美的古诗词名句,与文章语言整体风格相得益彰,形式整齐,内容上涵盖本部分重点内容,并在段与段间起到紧密勾连的作用,更佳;2.景物描写须抓住特点,细腻传情,具化成可以捉摸的生动细节与字里含情的肺腑感叹;3.文章结尾要整合全文内容,且进一步深入挖掘,由景悟理,“理”的境界和层次应得到拓展、深化,“看见”的丰富内涵,才能跃然纸上,余味无穷。
升格佳作
看见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1425班 刘彦清
看,需要的是眼睛。而看见,需要的是心灵。
夏木阴阴正可人
(引用宋代秦观的诗句作小标题,文采斐然。)
阳光透过层层枝与叶之间的缝隙倾泻一地斑斓,却不曾带来一丝夏日逼人的酷热。鸟儿在密叶间穿梭,清脆的啼鸣,是它们自由的欢歌。轻抚粗壮的树干,刻满风霜的树皮上,爬满道道蜿蜒的沟壑。或粗或细的树根,在礁石风化成的土地上盘绕蔓延、交错。在小径的这边或那边,嶙峋的怪石上苔痕斑驳。一丛丛矮小的蕨类植物与草本植物装饰着生命的绿意,清澈的溪水,托着几片落叶缓缓地流过。漫步其间的我,仿佛与它们融为一体。 看山林,看见生命的灵性与张扬。(层层:更加体现树林的枝繁叶茂;一地斑斓、刻满风霜的:增加文字的美感;爬满、蜿蜒、在礁石风化成的土地上盘绕蔓延:描写更加精准、形象。)
星河欲转千帆舞
(引用宋代李清照的诗句作小标题,内容上紧密相连。)
漫天的星光,仿佛要将夜空点亮。夜色是嵊泗夜晚的背景,云层是星空的幕布,那仿佛触手可及的星辰是夜的精灵,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仰望浩瀚的星空,这深邃与隽永的美,我只能用眼睛,记录在心中。(这深邃与隽永的美,我只能用眼睛,记录在心中:修改原文,增加文字的美感,也贴近作者思路转换变化的特点。)此刻的星光,却是那遥远恒星的过去,甚至还有几亿年前绽放的光芒,而有些恒星可能早已坍塌、消亡。我的思维就这样跳跃着,那一瞬间,我似乎觉得自己置身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恍惚间,“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一颗流星倏然划过天际,也惊醒了幻梦中的我,广阔无垠的时空之海中,我,只不过是一粒小小的尘埃!而就是千千万万这样的“我”的探索与努力,才使人类历史绵延悠长……(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渲染了星空奇情壮采的特点,且呼应了小标题“星河欲转千帆舞”。)
看星空,看见宇宙的浩瀚与绵远。
逐退群星与残月
(引用宋太祖赵匡胤的诗句作小标题,意境阔大。)
才到寅时,天边已露出了大片的鱼肚白。护栏上,地上,树叶与草上,哪儿都凝结著一层露水。我在看台上踮着脚,向海的最远处眺望。海平面与天际的云层,勾勒成两条平行线,两线之间的薄雾,就像海天共披的一层轻纱。远处的渔船,在这片朦胧中若隐若现。一抹红光,逐退群星与残月,终于破开了云雾。红光一点点地向上爬升,在海面上投下一道金光。天空,也慢慢地被染成了金红色。不觉,元稹《苦雨》里的诗句浮上我的脑海:“东西升日月,昼夜如转珠。”逸闻说,赵匡胤这位屈伸自如匡世济民的君主,读元稹这首诗时曾叹息良久,后与群臣说:“微之(元稹字微之)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独此句词简格高,与为德(唐诗人王湾的字)‘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文中引用元稹的诗句及赵匡胤的逸事,增添文采的同时,蕴涵哲理,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而此刻,这洗却夜色的霞光,也在我们的心头荡漾,夜色中略带压抑的心情,在晨光的照耀下豁然开朗。(勾勒:更加形象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如这洗却夜色的霞光,也在我们的心头荡漾,夜色中略带压抑的心情,在晨光的照耀下豁然开朗;对比烘托,表现了人物心情变化的过程,真实可信。第一、第二段文章都有观察景物到感悟事理的内在过程,补入的文字,结构上可以成为一体。)
看日出,看见自然的壮丽与豁达。
如果你有一颗善感、聪慧的心灵,定能看见世间万物不平凡的一面,目力所及,风景无限,看见所看不见的,发现所发现不了的,你将收获生活别样的馈赠。(结尾揭示主旨,文脉畅通,表现出作者一定的语文素养。)
升格简评
修改后的文章,有了飞跃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1.文章用散文诗的语言,以时间为线索,用小标题的形式,将白天的山林、海岛的夜空、海边的日出贯穿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一幅海岛画面,构思巧妙,结构严谨。2.景物描写较为生动形象,用粗线条勾画轮廓,用细腻的描写抓住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3.文章融情于景,个性鲜明,恰当引用古诗名句及名人逸事,内容充实,文采飞扬,意蕴隽永,较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事物与生活的领悟,“看见所看不见的,发现所发现不了的,你将收获生活别样的馈赠。”作者良好的语言功底和写作思维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