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比较教育学研究主题的变革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566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比较教育学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历史,其研究主题不断变化。学科研究从一维走向多维。在应用领域中,在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方面,从关注宏观教育制度到关注教育内部的微观要素;从关注教育整体本身到关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紧跟时代主题;对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予以特别的关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比较教育研究主题将是向跨界对话的方向发展,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主题的变革也体现也了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比较教育 主题 学科研究 应用研究 变革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比较教育学在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其研究的主题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也反映了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的历程。比较教育的研究主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学科研究和应用研究。而在这两大主题的研究中,又围绕相关的主题而展开。本文主要从这两大主题着眼,介绍比较教育研究中相关主题的变革。
  一、学科研究从一维走向多维
  在比较教育的学科研究方面,不管是从研究的目的、对象,还是从研究的方法和领域来讲,其主题的变化基本上遵循从一维到多维的变革历程。
  (一)在研究目的方面,从单向的借鉴走向对话与交流
  在比较教育的萌芽阶段,比较教育研究没有明确的目的,有关外国教育情况的介绍大多散布在政治家、旅行家的著作或游记中,严格意义上讲,他们对异域教育情况的描述与介绍往往是出于好奇,而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是相当朴素而不明确的。
  只有到了朱利安创立比较教育的阶段,因时代的需要和各民族国家竞争的需要,各国政府具有对当时教育进行改革的强烈愿望,从而纷纷派遣官员到他国进行考察,以寻求能使本国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比较教育的研究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但这种目的是“拿来主义”,是完全對他国成功教育经验和模式的一种直接照搬,而这种模式基本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方才有所改变,从单一的借鉴走向双向的对话、讨论与交流。
  在1932年,英国人创办了《教育年鉴》,当时人们希望它能提供一个讨论联合王国、英联邦国家以及其他国家的教育问题的论坛。而成立于1929年的国际教育局后来在1969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下属机构,则是教育交流论坛超出单个国家走向世界的开端。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立则是制度化的教育交流论坛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因此,可以说在这段时期,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已经从单一的借鉴转向了双向的对话与交流。
  (二)在研究对象方面,从单一国走向多国、从多国走向区域、从区域走向世界
  虽然比较教育在朱利安创立时并不是基于单一国家的研究,但他并没有开展过真正意义上的关于比较教育某一或某些对象国的研究,而只是提出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理想模式。在他的模式当中,在当时看来,是把整个欧洲都纳入了研究范围的。而在今天看来,恰好就是欧盟教育发展的最初模型。
  随着经济发展的区域化以及政治或文化的区域化,比较教育的研究也不再是单个的国家为分析单位,而是把某一共同体作为比较教育分析与研究的对象,因而使比较教育的研究逐渐从多个国家的研究走向区域的研究。区域研究既可以是以经济或政治单位组成的联合体,也可以使包含若干国家的地理空间和文化圈。但不论如何,他们都是以综合、全面地研究和把握某一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教育的整个体系为研究目的。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局、国际教育局、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以及世界比较教育理事会等一些国际性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国际性会议交流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发表了许多比较教育方面的详尽资料,从而激起了世界各国人们对比较教育研究的强烈兴趣,也促使比较教育研究对象进一步延伸,由区域研究走向了世界范围内的研究。[2]
  (三)在研究方法方面,从简单的描述到因素分析、从因素分析到实证研究、从实证研究到方法多元
  比较教育从其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其研究的主要方法都是对他国教育的情况做现象上的描述,然后进行经验的分析与总结,从而得到本国教育发展的一些启示。而经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以及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汉斯对比较教育方法论进行的系统研究,使比较教育的发展从对他国教育借鉴的关注转向了对比较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关注,也促使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从简单的描述转向对影响教育发展的各因素的分析,这段时期也被喻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因素分析时代。
  针对因素分析的一些不足,再加上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在社会科学中的盛行,一些比较教育学家开始用实证主义的分析研究方法来研究比较教育。从而一方面使比较教育研究的领域深入到教育的内部,另一方面也使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转向了实证主义。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分化,到20世纪60、70年代,许多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在比较教育研究中也借鉴了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从此也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阶段。徐辉和王正青的研究也基本证实了这一点。他们通过对在美国《比较教育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在近十年间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分为文献法、调查法、理论分析、比较法、人物志和访谈法六种。但文献研究仍然是最重要的研究手段,调查法、理论分析和比较法也是《评论》中常用的方法。不同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成为当前比较教育研究的一大特色,一些新的研究方法逐渐凸显出来。定性与定量研究呈均衡态势,两者的结合更能体现未来的发展趋势。[3]
  (四)在研究领域方面,从教育制度到教育思想、从正规教育到整个大教育
  比较教育最初的研究领域无疑是对教育制度的研究,这在当前的比较教育研究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朱利安的设想中,比较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整个欧洲的教育制度进行研究,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咨询,从而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教育制度,并使教育成为一门近似实证的科学。   在此之后的库森、贺拉斯·曼及巴纳德等人在比较教育研究中一方面保持着把对他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作为主要的研究领域,但同时也涉及了有关他国教育家的思想研究与借鉴。这种主要对正规教育制度及教育思想给予关注的比较教育研究状况在其研究史上持续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直到20世纪中期尤其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等相关国际组织的建立与开展旨在促进世界教育发展的多项活动以后,比较教育研究的领域逐渐从对正规教育制度的关注向非正规的整个大教育领域拓展。可以说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不仅早已超出了一般教育所关注的所有领域,而且同时还关注了普通教育研究没有涉及的领域。
  从我国比较教育的产生与兴起来看,其学科的研究主题也基本遵循这样的发展道路。从1901年罗振玉、王国维创办《教育世界》以后,在前后的7年间所发表的约2000篇文章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出前期主要是以日本的国家教育规制、学说以及实践为主要研究主题,而后期则主要以德国、美国、英国、法国、俄国、瑞典、丹麦、挪威以及意大利等国的教育学说、制度和实践为主要研究主题。[4]同时,在该时期以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除引进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思想以外,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斯宾塞以及尼采的教育思想也相继被引进。[5]
  二、应用研究从主流教育到紧跟时代发展的主题
  在应用领域,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一方面关注世界各国的主流教育,即学校教育;另一方面,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国际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发展变化而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研究主题。
  (一)在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方面,从关注宏观教育制度到关注教育内部的微观要素
  虽然朱利安没有开展过真正应用领域的比较教育研究,但从他编制比较教育问卷系列的情况来看,他所关注的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是正规的主流的学校教育。他说,“我们可以因三种公共学校而先认可三大问卷系列,即基础学校或初等以及普通学校、中等和古典学校、高等和科学学校”,“我们为公开处理,要继而提出三个另外的系列:师范学校、为女子教育而设的学校、公共学校”。[6]到库森和贺拉斯·曼的时候,其关注的主要领域仍然是欧洲各国的正规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其中,库森通过对普鲁士初等教育的考察,从而提出了应该写入法国初等教育法的七个论点:每个村镇建立一个学校;每个县建立一所初等师范学校,培养本县小学教师;模仿德国的市民学校,建立介于初、中等学校之间的、培养工商业人才的高级小学;依照普鲁士的模式,行政管理结构应为分权制;宗教和教士在初等教育中应该担负部分责任;大学在初等教育管理方面的作用应重新界定;应由法律来规定和管理教学自由和私立学校。[7]同时,他也对普鲁士的中等教育进行了考察和研究。而贺拉斯·曼则主要关注欧洲的师范教育,并对德国的教学法给以了特别的关注。
  就当代比较教育研究的情况来看,在坚持对宏观教育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情况下,其研究的主题更多地开始关注教育内部的微观要素。根据徐辉和王正青的研究,从美国《比较教育评论杂志》在1998—2007年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来看,其研究主题也有相类似的变革趋势:
  1.重视宏观教育制度研究,关注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2.微观教育实践领域的研究日益升温。
  (二)从关注教育整体本身到关注教育与社会之关系,而且紧跟时代主题
  在比较教育研究之初,毫无疑问,朱利安的比较教育研究是直接指向教育整体的,即将教育本身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或唯一主题。
  而到比较教育的分析时代,就不仅仅是关注教育本身了,而更多的研究是指向教育之外的社会因素,即萨德勒所讲的“校外的事情”。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比较教育的研究主题从关注教育整体到关注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的转变。该时期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康德尔、汉斯以及施耐德。他们的研究主题均是把教育与决定其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重点。
  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等组织的成立以后,比较教育研究主题的这种转向更加明显,这仅从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的各届大会主题就可以看出。
  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第一届大会的主题是“教师培训和援助发展中国家”(1970渥太华);第二届大会的主题是“中学效率的高低”(1974日内瓦);第三届大会的主题是“文化的多样性与政治的统一性”(1977伦敦);第四届大會的主题是“教育的传统与教育的改革”(1980汉城、东京);第五届大会的主题是“教育中的从属性与相互依赖性”(1984巴黎);第六届大会的主题是“教育、危机与变革”(1987里约热内卢);第七届大会的主题是“发展、沟通与语言”(1989加拿大蒙特利尔);第八届大会的主题是“教育、民主与发展”(1992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第九届大会的主题是“教育的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1996悉尼);第十届大会的主题是“教育、平等与变革”(1998南非开普敦);第十一届大会的主题是“新世纪与新范式:推动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2001韩国国立教育大学);第十二届大会的主题是“教育与社会公正”(2004古巴哈瓦那);第十三届大会的主题是“共同生活:教育与跨文化对话”(2007波黑萨拉热窝);第十四届大会的主题是“教育和社会的跨界、重复跨界和新的可能性”(2010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从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的这些大会主题中,不难看出比较教育的研究主题一方面是围绕教育与社会之关系而展开,另一方面则紧跟整个国际形势发展的时代主题。
  (三)进入21世纪,对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予以特别的关注
  全球化是比较教育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化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以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向人们走来,而比较教育研究更是对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发展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其中, 2001年北美比较教育年会的主题就是“全球的共鸣与抵抗:对教育政策、实践及变迁的积极抉择”、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第十一届大会的主题也是“新世纪与新范式:推动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而2004年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的主题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教育改革”则体现得更加明显。这些主题都突出体现了国际比较教育学界关注的研究课题:[8]即多重涵义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各种关系问题,全球化的理论及现实对新世纪全球各国教育理论及实践方方面面的影响,新世纪比较教育学界自身的特点、地位、作用与发展问题,各国全民的、全球的、终生学习的理论、政策、制度、实践。   而在2001年北美比较教育年会所散发的会议宣传小册子中,主办者明确指出了会议所确定的主题,旨在激励批判地反思与探讨本土化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在什么样的目标上、为了谁的目的、怎样形成了教育及知识系统。这一反思与探讨从我们知道什么、能贡献什么出发,着重考虑国际与比较教育能为教育关系的理论建设、更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实施、国际理解及最终的全球和平与社会公正做出怎样的贡献。[9]
  还有,从世界比较教育论坛(北京师范大学创办)的历次主题以及香港比较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的主题来看,也体现了比较教育研究对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问题的密切关注。世界比较教育论坛从第一届到第四届的主题分别是:“全球化与教育改革”(2002)、“教育全球化:政府、市场与社会”(2005)、“教育全球化:和谐、差异和共生”(2008)、“全球教育改革:公平·质量·发展”(2011),而香港比较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主题也是“区域化中的全球化:认同、理解与互动”。
  根据杨丽茹、张德伟的研究,比较教育的研究主题在全球化背景下正经历着以下的转变:研究价值与宗旨从技术的志趣转向实践志趣,并最终转向到解放的志趣,即教育问题的深度研究;研究方法论从描述性研究转向规范性研究;从评价性研究转向解释性研究;从分析性研究转向批判性研究;研究议题的转向是从国别教育转向国际教育,从国际教育转向全球教育。[10]
  三、比较教育研究主题的未来走向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比较教育的研究一方面面临着挑战,另一方面,还必须寻求其发展的方向。其中,所面临的挑战是:“边界”的消解与比较教育研究的“草根化”;文化生成同质化趋势与比较教育研究的可比性“泛化”比较;教育研究的时空拓展与方法的“综合化”。而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方向在于:学科价值是坚守教育的民族性,在多元角逐中相融共生;其宗旨是拓展比较教育研究的视野,寻求教育文化的优化;其方法论追求选取适应研究对象的方法,促进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基于此,探讨新媒体时代条件下比较教育研究的学科定位、问题领域、方法体系等基本问题将是推动比较教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11]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比较教育研究主题将是向跨界对话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跨界对话是比较教育的永恒主题。另一方面,从无界、立界到跨界是比较教育理论建设的方向。不管怎样,比较教育要想摆脱内部混乱无序的局面,获得应有的学术地位,既要划定学科边界,使其获得清晰的“内涵”和“外延”,又要在立界的基础上跨越边界,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中获得创新和发展的新路径。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比较教育更需要跨越教育和社会内外各种有形无形的边界,为实现边界内外的平等对话,达成真正的理解做出贡献。[12]
  总之,从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总体情况来讲,其研究主题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上所讲的方面。但我国比较教育的研究因自身的特殊性,其主题的变革也体现出自身的变革特点。
  从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情况来看,比较教育研究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及其以后,其关注的主题一方面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也因我国教育的实际需要而做出调整。根据延建林对1980-1999年间在《外国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资料》三本国内比较教育研究核心期刊上发表的4 199篇学术论文所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主题在20 世纪 80、90 年代发生了如下变化:就区域研究而言,已经迈出多元化的步伐,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进入比较教育的研究视野;就问题研究而言,80 年代较多关注基础教育,90年代则较多涉及高等教育;对于自身学科建设的关注也逐渐增强。具体来讲就是:
  1.研究对象国基本上是以美国、苏联/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为轴心的,但已经开始迈出多元化的步伐,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受到关注。
  2.关于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思想理论的研究在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占据主导。9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更多地关心本学科自身的建设。
  3.整体上讲,教育中“校外的”内容比“校内的”内容较多地受到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人员的重视。不过,在不同教育层次上,学者们对二者的关注有所差别:基础教育研究较多注意“校内的”,高等教育较多注意“校外的”。
  4.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中,80年代关于基础教育研究的文章占优势,90年代关于高等教育的文章则较显突出。
  5.从80年代到 90年代,在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尽管涉及非正规教育的文章略有上升,但仍不占主导。
  6.对美国、苏联以及俄罗斯、日本等三个主要对象国研究关注的主题各有侧重。[13]
  总的来讲,整个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变革,不论是从学科研究的角度还是应用研究的角度来看,其关注的主要方面均是以“一到多”的发展趋势进行发展的。这与人类整个科学的发展从整合到分化的规律相适应,但同时也是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经历程。我们可以乐观地认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会涉及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并更加深入,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也将更加的繁荣。
  参考文献:
  [1]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17.
  [2]陈时见,徐辉.比较教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64.
  [3][8]徐辉,王正青.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新发展:主题、方法与地域分析[J].教育研究,2008(08):94-100.
  [4]生兆兴.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1.
  [5]侯怀银.20纪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5.
  [6]趙中建.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8-109.
  [7]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9.
  [8]杨丽茹,张德伟.2010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年度报告[J].外国教育研究,2011(02):1-9.
  [9]桂勤.新世纪国际比较教育学界关注的课题——从2001年北美及世界国际比较教育大会主题谈起[J].比较教育研究,2001(11):61-63.
  [10]杨丽茹,张德伟.2010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年度报告[J].外国教育研究,2011(02):1-9.
  [11]杨丽茹,张德伟.2010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年度报告[J].外国教育研究,2011(02):1-9.
  [12]屈书杰.跨界对话:比较教育的未来走向——基于第14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主题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08):6-9.
  [13]延建林.80-90年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主题的演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2(04):22-26.
  作者信息:1.魏玲(1972—),女、四川泸州人,重庆师范大学讲师,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
  2.王 涛(1978—) ,男,四川宜宾人,硕士,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比较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教育、教师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榜样教育法是主要以教育为目的,为接受教育的对象选择符合其身心发展具有引导性作用的榜样,从而使接受教育对象学习其榜样的良好思想品德。榜样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自觉学习性,充分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关键词:榜样教育;思想政治;政治教育  【分类号】G633.2  一、榜样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榜样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受教育者清楚
期刊
摘 要:美融于学科教学之中,学科教学蕴涵美。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处处充满着艺术之美,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陶冶,使政治教学因“美”而艺术呢?  关键词:优化教学;激发思维;体验时空;培养素养  中图分類号:G633.2  在《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提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
期刊
[内容摘要] 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传统美德。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情感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留守儿童”缺少亲情教育,导致孩子精神空虚,行为失范,不懂得感恩,这就要求學校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建设点,让他们知恩图报,不忘社会之恩,养育之恩,教育之恩。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必要性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1  一、感恩教育的涵义
期刊
中图分类号:G71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 苏霍姆林斯基。  这段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名言为世人道出了现代教育的真谛,传统上单纯以成绩为标准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创新性的教育改革则成为了全社会迫切需要和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等职业学校由
期刊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精品,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可以加快文言文学习的步伐,实现与中学、高中文言文学习的衔接。文章首先剖析现阶段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然后阐述小学高年级段文言文教学的点滴体会和教学实践,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在思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古代文学如果说是一顶皇冠的话,那么文言文则是皇冠上的最璀璨的明珠。随着新
期刊
【摘要】:目前大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小学班主任作为一个教育的核心和主导力量,需要班主任老师的有效管理,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栋梁,班主任也就肩负起了重要的责任。本文针对班主任如何管理进行分析,并从关爱学生、做好榜样的力量、选好班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以及强制型和温和型相结合、以及要公平对待班级的每一位同学的六个对班主任的管理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班主任老师都可以运用有效的方法管理好自
期刊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实施研讨式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原理”课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模式 “原理”课教学 教学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自主主动学习为中心,以教师主导性引导教学为基础,侧重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主动地学习,规定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对象,使得学生的
期刊
摘要:篮球是一项深受大众欢迎的球类运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健身娱乐游戏。它能有效培养参与者的高度协作精神和默契配合意识,它是在规则约束下进行的,有利于养成遵规守纪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因此,篮球教学是初中教学大纲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初中体育篮球教学健康教育篮球是一项深受大众欢迎的球类运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健身娱乐游戏。它能有效培养参与者的高度协作精神和默
期刊
摘要:美术是幼儿的一种语言,是幼儿自我表达的工具。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完善,美术活动成为幼儿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特殊“语言”,因此美术是内在于儿童的一种语言,是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端就在于忽视孩子创造性的培养。不少教师在教育中重视了孩子依样画葫芦,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地记忆现成的知识而不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孩子的画稚拙、纯真而富有情趣,在他们的画里蕴藏着鲜活的艺术生命
期刊
摘要:目前,素质教育正在我国实行,数学教育是基础部分,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生涯启蒙阶段。数学课堂要根据小学生的想法和状态,加强课堂互动。引导孩子们在仅有的几十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学习,好好听讲。课堂互动加强了,自然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边笔者就根据小学生成长以及学习的特点对小学数学课堂互动做一下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互动 学习兴趣 激励政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课堂引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