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思考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tv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本文以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现状,并且从加强对课程群的认识、增加投入、建立合适的评估体系及优化实践教学环境等方面分析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27-03
  我国高校课程群的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北京理工大学“课程”的研究与建设[1]。二十多年来,从事教学或者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校研究人员对课程群做了大量的探索。课程群主要特点包括:第一,课程群由三门或三门以上的课程组成[2];第二,课程密切相关,互补性强[3];第三,课程群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4],第四,有整体的教学要求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5]。基于以上特点,课程群是以提高某一专业领域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为目的,将同一学科中在内容、结构、背景、方法等方面具有相互渗透和补充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可以将具有关联的课程整合起来,从而获得整体资源,打造学科优势。
  一、石河子大学“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概况
  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目前本科在校学生200人,培养方向包括三个方面,即旅游企业管理方向、旅游规划方向和旅游文化方向。“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课程包括:《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管理》、《餐饮与娱乐管理》和《遗产旅游与管理》等五门课程,涉及的旅游企业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三个行业。除了理论课,还有集中实践课程,包括《旅游地认知考察》、《导游(讲解)见习》、《遗产旅游考察》、《专业综合实训》等,这四门实践课安排在周末或是寒暑假,是旅游企业管理理论课程的实践。
  二、石河子大学“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发展的现状
  旅游企业对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多元的、综合的。从全国范围来讲,80%以上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旅游企业就业。但在旅游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的学生不足50%。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掌握的就业能力水平不能符合旅游企业发展的需求。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在毕业后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选择旅游企业,但3年后还在旅游行业工作的学生不到35%,5年后不到15%[6]。导致这种现状的因素很多,但“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建设现状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能否形成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课程建设成果的首要标准。从教师人数来看,“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专任教师只有3人,而且这3个老师还要教授其他方向的课程,可按教学要求,应由至少两位及其以上的教师主攻专业课程模块中的一门,在这门课程变成优秀课程之前,各位教师不应该开设超过三门以上的课程[7]。从教学组织上看,还没有形成以某个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教师之间还没有形成教学、科研活动的氛围。从教师结构上看,虽然年龄、学历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缺少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验。
  2.实践教学基础弱。旅游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是课程群建设的基础。石河子大学旅游专业从招生起虽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取得的成果低于预期。旅游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没有与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稳固的关系,缺少实践教学监督与考核机制,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关系没有建立起来,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企业人才的培养。
  3.课程群的教学体系有待完善。课程群的教学体系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层次分明的系列课程。目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虽已形成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个层次。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两个层次的实践学时分布不均,有的课程,如《旅游景区管理》和《遗产旅游与管理》甚至没有安排实践学时;第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课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第三,有些课程开课学期欠科学,如《管理学原理》是最主要的基础课之一,安排在第一学期,可是刚入校的新生对该课程的内容很难消化与掌握;第四,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非旅游系的教师,这些教师既没有参与过旅游专业的教研活动,也没有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历,这就导致课程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与旅游行业脱节,等等。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待改进。在最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一直提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每个学期进行院、校专家督导组听课,旅游系教师集中听课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任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但在课堂内还是以灌输式的教学为主,虽有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很大程度上只是把以往老师板书的内容复制到了课件中。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色,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也存在差异,“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尤其要注重实践学时的教学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和管理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认识。根据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应有以下认识:第一,建立明确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专业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开课学期、开课课时(包括实践课时)都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明确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管理能力,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等;第二,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应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专业核心课程都包含在“吃、住、行、游、购、娱”的相关环节中,在旅游业中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每门课程的教学不能封闭和脱节,需要相互支撑,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纳入一个整体的培养体系;第三,课程群的课程组合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确定相应的专业课程模块[7],旅游企业不仅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部门,而且还包括旅游交通、旅游纪念品等经营部门,在教学中应加入对各环节企业的管理内容。   2.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投入。课程群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第一,资金投入。目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无论在教学体系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很多研究与探索,因此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采取教研课题立项的形式,一方面可以督促课程群和各门课程的负责人进行教学研究,另一方面还可以做到课程群建设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质量与进度。第二,教师投入。教师的人数与教学质量是课程群建设的根本,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每门课程至少有两位授课教师,同时也要保证整个教学团队在年龄、职称、学历、工作经历及科研背景等科学组合。第三,精力投入。在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是衡量其工作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在历年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中,获得资助的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的项目凤毛麟角,其他层次项目也很少,教师职称的升迁也是以高水平的项目和核心期刊为主要考核点,因此相关教师的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科研而非教学上。“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相关课程主要以教学为主,获得项目支助的研究也很少,因此高校应该调整思维,采取不同形式鼓励教师对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的课程投入更多的精力,实现教学与科研并举。
  3.建立“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主要包括:①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估。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要评估基础课的组合是否科学,各门课程的内容是否符合旅游行业的发展。在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旅游行业的发展,防止管理类的课程大众化及普遍化,尽量做到专业化和特色化。②教学效果的评估。首先要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制度,包括教学准备的检查制度、听课制度、互评制度及学生反馈制度等。其次落实各项制度,每学期组织专家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与评估,反馈学生的意见,争取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综合授课教师各方面的成效,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
  4.优化实践教学环境。①合理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和集中实践,课内实践是某单科课程包含若干课时的实践活动,集中实践是将学生集中起来,离开课堂到相应的实践地点进行为期一周以上的实践活动。无论是课内实践还是集中实践,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目的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管理能力结合起来,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时,应全面考虑教学的时间、地点、教学进度、教学安排及应达到的教学效果等。②加强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教学基地是与旅游相关的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的,对学生的要求与企业正式员工的要求一样,因此刚进入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大多无法适应,因此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此,一方面要给学生灌输旅游企业经营理念,尽量让学生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明确实习学生应该遵守的义务;另一方面也要规范旅游企业的行为,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保障学生应有的权利,同时与旅游企业的沟通需要常态化,建立双向沟通平台,营造互惠互利的局面;第三,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走出去”,这就不得不面临经费的问题。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课程群的培养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高校的培养模式就应顺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在教学体系的设置,还是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师资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应该以社会需求为本,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为社会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人才。
  注释:
  ①学科基础课包括《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现代企业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参考文献:
  [1]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3-75.
  [2]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69-71.
  [3]陈文山.组建课程群打造学科优势[J].琼州大学学报,2003,(5):72-73.
  [4]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65.
  [5]陆为群.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10-112.
  [6]汤文霞,李武陵.“政研产学用”五位一体的旅游管理本科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54-57.
  [7]付八军,冯晓玲.高校课程群建设:热潮还是趋势[J].江苏高教 2007,(4):63-65.
  作者简介:汤文霞(1974-),湖南岳阳人,女,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旅游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旅游,旅游企业管理;李武陵(1975-),湖北洪湖人,男,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旅游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旅游策划。
其他文献
夫,让爱乐人如雷贯耳的名字,他在DECCA公司录制的巴赫唱片,很多爱乐人都有收藏。2013年6月的上海音乐厅,因为席夫的到来而变得更加光彩熠熠。本次终于可以弥补2011年他首次登陆中国,却未能来上海开音乐会的遗憾了。席夫14日的上海之行有点神秘,有点悬念。  悬念一:上海音乐会的曲目?音乐厅官网上一直没有确切的信息,让大家对席夫能不能来沪,来沪将弹什么充满了猜想。如果让大家挑选最想听他现场演奏的曲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拟从职前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视角出发,以教师教育政策和理论为指导,论述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课程结构;教学法;理论与实践;互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172-03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是师专语文教育专业的核
摘要:作者结合江南大学至善学院这一虚拟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实际,分析该种模式下建立至善生对学院归属感的必要性及影响至善学院学生归属感培养的因素,讨论“双向管理模式”下荣誉学院在培养学生学院归属感方面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荣誉学院;归属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03-03  培养大学生对学校、学院的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归属需要
摘要: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研究对象,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建议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保持自身特色,建立起具有实践性、市场化、宽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市场需求;能力本位;宽基础;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
摘要:在“创建主题网站”的活动中采用合作学习的策略,将座位相近的四个同学分成一组,小组成员按素材收集、材料加工、网页制作的流程进行分工,但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我对合作学习策略应用的各环节进行反思,以期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合作学习;分组;分工;合作;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56-02  信息技术是综合
摘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高度关注文化自觉和自信,注重校企文化对接,努力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打造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94-02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摘要:进一步加强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各民族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之意。本文从完善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加强基地建设是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完善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加强基地建设是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提升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是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要条件;扶持学生红色社
摘要:针对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都相对较差的现状,如何从素质要求上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道德教育链接,把中职生培养成受企业欢迎的合格劳动者?我认为,借鉴现代企业4S(即整理、清洁、素养、安全)管理模式,实行企业文化与学校常规管理相结合,开展4S学生自主管理实践活动,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4S学生自主管理;“道德链接”;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8.3
摘要:目前在研究生奖学金制度运行中,存在奖学金额度低覆盖面小、奖学金种类单一、评定指标不科学等问题,为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应提高奖学金的额度与覆盖面,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审体系,减少导师在评定中的介入,积极推进现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对研究生生活和学习的有利影响。  关键词:研究生奖学金;奖学金评审体系;制度再造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矛盾凸显期,其重要表现就是各种公共事件迭出,而公众参与意识增强。面对突发的公共事件,舆论的质疑如果引导不当,很可能形成恶性的群体公共事件,影响社会和谐。增强应对公共事件的能力,已成为我国一项十分急迫的任务。本文以前不久发生的“切糕事件”为例,通过分析事件经过,寻求突发事件中舆论的种种表现,力求探索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的策略,提高应对公共事件的水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