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插图曾经被视为一种摆设和点缀,阅读教学中重文字、轻图画的陋习也沿袭了很多年。如今,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国标本教材的使用,教师又重新认识到了课文插图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是教材的“第二语言”。这些彩图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构图精巧,密切配合课文内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它成为解读文本的“窗口”“眼睛”“翅膀”。
一、打开文本的“窗口”
插图是学生了解课文的窗口,新教材针对儿童的认知心理,运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插图进行诱导。因为鲜明、生动、形象的情景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充分挖掘有趣的教学材料和使用各种呈现的方法来增强,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可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亲切、有吸引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
1.以图导入,激发兴趣
优秀的插图能给学生以情感影响,这是由视觉艺术的属性决定的。插图可直接诉诸学生的视觉,造成鲜明的感受,而不像课文要借助阅读想象来间接地吸引学生。这就为有效快速地导入课文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在教学中,不妨先引导学生观赏插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和文本还未见面却已有亲近感。
2.从图入手,整体感知
苏教国标版教材中安排了不少图文并茂的内容,一幅好的图画能为教学注入新的血液。文中的图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图与文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从图入手,看清图意,由图的感知迁移到课文的感知,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亲近文本的“眼睛”
插图与课文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课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画出了全篇课文的内容,有的出示了课文的难点,有的体现了课文的重点,有些课文插图再现的往往是课文情节的精彩之处。运用插图,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借助插图,理解文本内涵
有些课文插图再现的往往是课文情节的精彩之处,解读这些插图往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且使之印象深刻。例如《特殊的葬礼》一文中的插图再现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奄奄一息时,人们前来为它举行的特殊葬礼。插图中的人们面对瀑布,捧着鲜花,低垂着头,面色凝重。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文中“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最后的消亡”一句的理解产生了疑问,对现在的瀑布、对这样的特殊葬礼充满了好奇。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具体感知现在瀑布即将消亡的形态,而且,能够在观察插图中前来参加葬礼的人们的神态、表情中感受人们的失望之情和内疚之感,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破坏环境给大自然与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更深层次地感悟到“保护环境、爱护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地球”的重要性。有些极富生活真实的画面再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爱和恨、悲和喜尽情展现,可谓形神兼备。
2.借助插图,理解人物形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在教学中可以引导观察图中的谈迁,特别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观察谈迁的神态,动作,进而想象谈迁的内心。因此插图的利用让学生感受谈迁的形象起到了如虎添翼的效果。
3.借助插图,体味诗的意境
诗的语言凝练,而表现的境界却广阔深邃,显示的情调亦丰富多彩。对诗的艺术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诗歌教学的困难所在。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尽管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记忆表象,让其设身处地地体味诗的意境,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果我们借助插图的画面,让学生由文入图地体味诗的意境,就比较容易了。
三、创新文本的“翅膀”
爱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给他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图画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画面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图上能看到的东西外,还要启发学生想象图上没有出现的东西。
1.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浅、知识有限,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表层的。阅读表达常出现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现象。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插图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自由的氛围”中自由地发挥、自由地表达。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可以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司马迁在狱中写《史记》的神态,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他是如何发愤地写作的。天色微明,他……夜深人静,他……三伏夏日,他……数九寒冬,他……学生结合插图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将司马迁克服一切困难写史的情景很好地展现了出来。
2.填补空白,丰富感受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使得作品虚实相映,给人美的享受,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中可以利用文字的“空白”让学生结合插图去联想、思考、理解,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如《第八次》中的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后看到蜘蛛织网的情景,深受感动。此时可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王子脸上的表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情?再看看王子的动作,并且一起像王子那样握紧左拳,想象此时的布鲁斯王子又会想些什么?从而充分体会王子从没有信心到充满信心的心理变化过程。
3.自配插图,再造想象
我发现,学生经常专注于课文插图的艺术形象,忘情于插图的艺术境界,沉浸于插图所带来的美好想象之中。几乎是有了插图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格外浓厚,学习的效果就有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领悟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就无意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由此,不妨进行尝试,因势利导,让学生为没有插图的课文配画插图,用以辅助学生学好语文。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提升教材内在品质的润滑剂,是锦上添花的方式。其作用不止于画面本身,它的影响是潜在的,深远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很好地利用好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它的作用,展现它的魅力。让课文插图走近孩子,让课堂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
一、打开文本的“窗口”
插图是学生了解课文的窗口,新教材针对儿童的认知心理,运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插图进行诱导。因为鲜明、生动、形象的情景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充分挖掘有趣的教学材料和使用各种呈现的方法来增强,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可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亲切、有吸引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
1.以图导入,激发兴趣
优秀的插图能给学生以情感影响,这是由视觉艺术的属性决定的。插图可直接诉诸学生的视觉,造成鲜明的感受,而不像课文要借助阅读想象来间接地吸引学生。这就为有效快速地导入课文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在教学中,不妨先引导学生观赏插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和文本还未见面却已有亲近感。
2.从图入手,整体感知
苏教国标版教材中安排了不少图文并茂的内容,一幅好的图画能为教学注入新的血液。文中的图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图与文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从图入手,看清图意,由图的感知迁移到课文的感知,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亲近文本的“眼睛”
插图与课文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课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画出了全篇课文的内容,有的出示了课文的难点,有的体现了课文的重点,有些课文插图再现的往往是课文情节的精彩之处。运用插图,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借助插图,理解文本内涵
有些课文插图再现的往往是课文情节的精彩之处,解读这些插图往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且使之印象深刻。例如《特殊的葬礼》一文中的插图再现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奄奄一息时,人们前来为它举行的特殊葬礼。插图中的人们面对瀑布,捧着鲜花,低垂着头,面色凝重。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文中“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最后的消亡”一句的理解产生了疑问,对现在的瀑布、对这样的特殊葬礼充满了好奇。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具体感知现在瀑布即将消亡的形态,而且,能够在观察插图中前来参加葬礼的人们的神态、表情中感受人们的失望之情和内疚之感,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破坏环境给大自然与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更深层次地感悟到“保护环境、爱护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地球”的重要性。有些极富生活真实的画面再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爱和恨、悲和喜尽情展现,可谓形神兼备。
2.借助插图,理解人物形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在教学中可以引导观察图中的谈迁,特别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观察谈迁的神态,动作,进而想象谈迁的内心。因此插图的利用让学生感受谈迁的形象起到了如虎添翼的效果。
3.借助插图,体味诗的意境
诗的语言凝练,而表现的境界却广阔深邃,显示的情调亦丰富多彩。对诗的艺术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诗歌教学的困难所在。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尽管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记忆表象,让其设身处地地体味诗的意境,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果我们借助插图的画面,让学生由文入图地体味诗的意境,就比较容易了。
三、创新文本的“翅膀”
爱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给他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图画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画面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图上能看到的东西外,还要启发学生想象图上没有出现的东西。
1.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浅、知识有限,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表层的。阅读表达常出现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现象。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插图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自由的氛围”中自由地发挥、自由地表达。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可以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司马迁在狱中写《史记》的神态,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他是如何发愤地写作的。天色微明,他……夜深人静,他……三伏夏日,他……数九寒冬,他……学生结合插图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将司马迁克服一切困难写史的情景很好地展现了出来。
2.填补空白,丰富感受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使得作品虚实相映,给人美的享受,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中可以利用文字的“空白”让学生结合插图去联想、思考、理解,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如《第八次》中的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后看到蜘蛛织网的情景,深受感动。此时可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王子脸上的表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情?再看看王子的动作,并且一起像王子那样握紧左拳,想象此时的布鲁斯王子又会想些什么?从而充分体会王子从没有信心到充满信心的心理变化过程。
3.自配插图,再造想象
我发现,学生经常专注于课文插图的艺术形象,忘情于插图的艺术境界,沉浸于插图所带来的美好想象之中。几乎是有了插图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格外浓厚,学习的效果就有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领悟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就无意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由此,不妨进行尝试,因势利导,让学生为没有插图的课文配画插图,用以辅助学生学好语文。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提升教材内在品质的润滑剂,是锦上添花的方式。其作用不止于画面本身,它的影响是潜在的,深远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很好地利用好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它的作用,展现它的魅力。让课文插图走近孩子,让课堂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