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如何有效地保全资产,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应因地制宜,多策并举,才能确保农村信用社资产安全。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资产保护;信贷
一、风险资产的成因分析
(一)信用社贷前调查工作难度大
由于对信用社负责人和信贷人员轮岗交流的力度不断加大,部分信用社负责人及信贷人员对服务区域内的客户情况比较陌生,贷前调查工作难以入手;就外部来说,企业的假报表、假信息无可查证,在外从事生产经营客户的资产负债及偿债能力、生产经营与效益等有关情况很难调查了解。
(二)信贷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尽管贷款风险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仍有部分信贷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对领导及内部关系人介绍的贷款,概不进行实地调查,也不对财务数据进行账实核对,不对非财务因素分析研究,不利用现有的内外部信息系统进行信用状况调查,而是凭印象,靠感情,依托信任发放贷款,使贷前调查工作流于形式。
(三)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低下
现有信贷队伍中,有的人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有的人虽然学历较高,接受能力强,但工作经验少,社会知识比较匮乏,缺乏风险识别能力;有的信贷人员在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情况下,迫于信贷营销考核目标任务年年递增的压力,不论贷款风险大小,可控与否,铤而走险地粉饰贷前调查报告,无度增加贷款投放数额。部分信贷员则把个人的经济利益作为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现,当个人的经济利益一时得不到满足时就敷衍了事,消极怠工,甚至是不畏贷款风险,设法谋取私利,满足私欲。
(四)冒名贷款数量较大
由于省联社成立前,贷款管理松懈,形成许多冒名贷款,这些贷款单位无论在不在信用社开立基本账户或一般账户,无论以单位名义借款,或以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公司财务人员、司机及其他职员、公司法人代表家属等名义进行贷款,大部分未通过转账形式转入单位账户,未进行大额现金审批和登记,且取款人并非企业法人代表,而是公司的临时财务人员,借款单位账务记录不明晰,贷款形成不良后,信用社与借款单位核对贷款金额不相符。
(五)“三查”制度执行流于形式
贷款前企业提供的报表等资料真假难辨,贷款多为上级点贷,信用社惟命是从,信贷人员进行的贷款调查报告仅是信贷制度要求的格式文章,贷前不进行实际调查,只将借款人以前贷款的贷前调查报告修改一下时间、金额,或将其他贷款客户的贷前调查报告进行修改后形成。如果其他内容有变化,也是根据借款人申请贷款时的自我介绍、担保人的介绍作简单修改。信贷会计撰写的贷款审查报告更是根据书面材料进行汇总后的鹦鹉学舌。贷后首次跟踪检查多为贷款时填写,以后的检查也多为应付上面的检查,在屋子里闭门造车。
(六)借款人信用严重缺失
贷款发放后,借款人一般不再向信用社提供信贷制度上要求的财务报表,信贷人员到企业进行贷后检查,也只是雾里看花,不明真相。
二、保全农信社资产的措施对策
(一)摸清借款人的家底,亡羊补牢
对有意逃废债务的客户,借助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账目进行审计,信用社进行跟踪查询,了解目前借款人与客户的商务往来,了解资金的来龙去脉,依据法律程序保全信用社资产。对处于停产状态,法人代表因特殊原因不能与信用社见面的企业,在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延长诉讼时效,减少贷款风险损失。
首先,信用社工作人员要提高责任心,对以前发放的手续不规范贷款,重新进行规范,按省联社信贷管理制度整改完善;
其次,要投入大量精力,了解借款人的真实状况,有充分证据证明借款人一时无力偿还,且微利或保本经营,能够放水养鱼的,进行适量的贷款支持,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达到互利共赢目的。
再次,是用真实的贷款主体办理贷款,信用社办理贷款手续不仅要求形式上的齐全,还要树立主人翁意识,扎扎实实进行调研,办理贷款手续,要求客户开立基本账户,了解企业资金往来走向。克服重贷轻收的习惯,定期到借款企业调查,学习企业管理知识,进行现场指导等。
(二)稽核检查及时,处置风险到位
加大稽核检查力度,利用现有的风险预警系统,对信贷执行情况进行实时预警。省联社、市农信办要配备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预警管理员,县联社稽核部门配备年富力强的预警处置员,结合现场检查,发现风险苗头,及时化解处理,避免案件发生。在对违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时,本着挽回信用社损失,净化经营环境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按照制度进行处理。对处理结果装入个人档案,到期解除处分时,要对本人自受处分以来的履职情况进行严格审计,避免老违规问题未纠正,新违规问题更加严重的情况发生。
(三)领导示范,把好信贷资产出口关
在规章制度面前,无论领导还是员工,人人平等。在介绍贷款或审批发放贷款时,信用社各级领导首先要考虑借款人的个人征信情况、资产负债比例、目前经营状况和市场前景,从有利于信用社的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发放贷款,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政府的政绩、维持同周围的关系去考虑,只有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发放贷款,才能减少风险损失。
(四)以人为本,加快从业人员管理
树立新的经营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主导,以规避风险为前提,以规章制度为保障,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的。
首先,加大对现有员工的思想品德教育,使职工将遵守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成为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经常开展教育,使员工熟知自身需要掌握的业务技能;以案施教,现场说法,开展警示教育,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员工们珍惜现在,努力工作。
其次,应建立客户经理准入机制,为优质客户经理队伍建立人才储备库。高薪聘用其他金融机构富有信贷管理经验的的业务精英,负责对大额借款单位经营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为管好用好信贷资金提供有利的依据;负责对信贷人员的培训,使信贷人员掌握各个贷款客户所从事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相关国家政策,了解和掌握相关市场行情、客户的财务、非财务状况等相关情况,不断提高其分析判断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真正把风险贷款拒之门外。
(五)建立新的客户经理岗位职责与分工机制
一是,由区域化向层次化转变,引入AB组合模式,一改往日客户经理“独闯江湖的一人调查模式,由客户经理AB组成业务小组,负责各层面内客户关系维护、客户资料积累、市场拓展,并对所经办的业务共同签署责任,起到互相协助、互相监督的作用。
二是,建立客户经理激励机制,客户经理可以实行应聘制,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对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客户经理给予奖励,并可晋升为高一级客户经理,对不适应工作的客户经理可以予以降低等级或解聘。”
(六)积极参与,创建良好外部信用环境
首先,充分利用个人征信系统联网的公共信息资源,加大对诚实守信客户的褒扬宣传力度,对不守信用、恶意逃废债务人员的鞭挞力度。
其次,成立贷款清收组织,并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村委会的联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广播、张贴公示,告知借款人贷款情况,充分利用原有的人力资源,如聘请信用社退休人员、撤销信用站代办人员帮助清收。
再次,是将贷款拍卖给公安局经侦大队,对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对个别“钉子户”、“赖债户”现场执行,通过电视直播形式,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爱萍.《多策并举降低农信社不良资产》.《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1)
[2]杨凌艳.《众志成城战“不良”——各地农村信用社清收盘活战绩扫描》.《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12)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资产保护;信贷
一、风险资产的成因分析
(一)信用社贷前调查工作难度大
由于对信用社负责人和信贷人员轮岗交流的力度不断加大,部分信用社负责人及信贷人员对服务区域内的客户情况比较陌生,贷前调查工作难以入手;就外部来说,企业的假报表、假信息无可查证,在外从事生产经营客户的资产负债及偿债能力、生产经营与效益等有关情况很难调查了解。
(二)信贷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尽管贷款风险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仍有部分信贷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对领导及内部关系人介绍的贷款,概不进行实地调查,也不对财务数据进行账实核对,不对非财务因素分析研究,不利用现有的内外部信息系统进行信用状况调查,而是凭印象,靠感情,依托信任发放贷款,使贷前调查工作流于形式。
(三)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低下
现有信贷队伍中,有的人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有的人虽然学历较高,接受能力强,但工作经验少,社会知识比较匮乏,缺乏风险识别能力;有的信贷人员在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情况下,迫于信贷营销考核目标任务年年递增的压力,不论贷款风险大小,可控与否,铤而走险地粉饰贷前调查报告,无度增加贷款投放数额。部分信贷员则把个人的经济利益作为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现,当个人的经济利益一时得不到满足时就敷衍了事,消极怠工,甚至是不畏贷款风险,设法谋取私利,满足私欲。
(四)冒名贷款数量较大
由于省联社成立前,贷款管理松懈,形成许多冒名贷款,这些贷款单位无论在不在信用社开立基本账户或一般账户,无论以单位名义借款,或以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公司财务人员、司机及其他职员、公司法人代表家属等名义进行贷款,大部分未通过转账形式转入单位账户,未进行大额现金审批和登记,且取款人并非企业法人代表,而是公司的临时财务人员,借款单位账务记录不明晰,贷款形成不良后,信用社与借款单位核对贷款金额不相符。
(五)“三查”制度执行流于形式
贷款前企业提供的报表等资料真假难辨,贷款多为上级点贷,信用社惟命是从,信贷人员进行的贷款调查报告仅是信贷制度要求的格式文章,贷前不进行实际调查,只将借款人以前贷款的贷前调查报告修改一下时间、金额,或将其他贷款客户的贷前调查报告进行修改后形成。如果其他内容有变化,也是根据借款人申请贷款时的自我介绍、担保人的介绍作简单修改。信贷会计撰写的贷款审查报告更是根据书面材料进行汇总后的鹦鹉学舌。贷后首次跟踪检查多为贷款时填写,以后的检查也多为应付上面的检查,在屋子里闭门造车。
(六)借款人信用严重缺失
贷款发放后,借款人一般不再向信用社提供信贷制度上要求的财务报表,信贷人员到企业进行贷后检查,也只是雾里看花,不明真相。
二、保全农信社资产的措施对策
(一)摸清借款人的家底,亡羊补牢
对有意逃废债务的客户,借助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账目进行审计,信用社进行跟踪查询,了解目前借款人与客户的商务往来,了解资金的来龙去脉,依据法律程序保全信用社资产。对处于停产状态,法人代表因特殊原因不能与信用社见面的企业,在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延长诉讼时效,减少贷款风险损失。
首先,信用社工作人员要提高责任心,对以前发放的手续不规范贷款,重新进行规范,按省联社信贷管理制度整改完善;
其次,要投入大量精力,了解借款人的真实状况,有充分证据证明借款人一时无力偿还,且微利或保本经营,能够放水养鱼的,进行适量的贷款支持,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达到互利共赢目的。
再次,是用真实的贷款主体办理贷款,信用社办理贷款手续不仅要求形式上的齐全,还要树立主人翁意识,扎扎实实进行调研,办理贷款手续,要求客户开立基本账户,了解企业资金往来走向。克服重贷轻收的习惯,定期到借款企业调查,学习企业管理知识,进行现场指导等。
(二)稽核检查及时,处置风险到位
加大稽核检查力度,利用现有的风险预警系统,对信贷执行情况进行实时预警。省联社、市农信办要配备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预警管理员,县联社稽核部门配备年富力强的预警处置员,结合现场检查,发现风险苗头,及时化解处理,避免案件发生。在对违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时,本着挽回信用社损失,净化经营环境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按照制度进行处理。对处理结果装入个人档案,到期解除处分时,要对本人自受处分以来的履职情况进行严格审计,避免老违规问题未纠正,新违规问题更加严重的情况发生。
(三)领导示范,把好信贷资产出口关
在规章制度面前,无论领导还是员工,人人平等。在介绍贷款或审批发放贷款时,信用社各级领导首先要考虑借款人的个人征信情况、资产负债比例、目前经营状况和市场前景,从有利于信用社的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发放贷款,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政府的政绩、维持同周围的关系去考虑,只有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发放贷款,才能减少风险损失。
(四)以人为本,加快从业人员管理
树立新的经营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主导,以规避风险为前提,以规章制度为保障,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的。
首先,加大对现有员工的思想品德教育,使职工将遵守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成为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经常开展教育,使员工熟知自身需要掌握的业务技能;以案施教,现场说法,开展警示教育,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员工们珍惜现在,努力工作。
其次,应建立客户经理准入机制,为优质客户经理队伍建立人才储备库。高薪聘用其他金融机构富有信贷管理经验的的业务精英,负责对大额借款单位经营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为管好用好信贷资金提供有利的依据;负责对信贷人员的培训,使信贷人员掌握各个贷款客户所从事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相关国家政策,了解和掌握相关市场行情、客户的财务、非财务状况等相关情况,不断提高其分析判断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真正把风险贷款拒之门外。
(五)建立新的客户经理岗位职责与分工机制
一是,由区域化向层次化转变,引入AB组合模式,一改往日客户经理“独闯江湖的一人调查模式,由客户经理AB组成业务小组,负责各层面内客户关系维护、客户资料积累、市场拓展,并对所经办的业务共同签署责任,起到互相协助、互相监督的作用。
二是,建立客户经理激励机制,客户经理可以实行应聘制,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对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客户经理给予奖励,并可晋升为高一级客户经理,对不适应工作的客户经理可以予以降低等级或解聘。”
(六)积极参与,创建良好外部信用环境
首先,充分利用个人征信系统联网的公共信息资源,加大对诚实守信客户的褒扬宣传力度,对不守信用、恶意逃废债务人员的鞭挞力度。
其次,成立贷款清收组织,并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村委会的联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广播、张贴公示,告知借款人贷款情况,充分利用原有的人力资源,如聘请信用社退休人员、撤销信用站代办人员帮助清收。
再次,是将贷款拍卖给公安局经侦大队,对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对个别“钉子户”、“赖债户”现场执行,通过电视直播形式,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爱萍.《多策并举降低农信社不良资产》.《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1)
[2]杨凌艳.《众志成城战“不良”——各地农村信用社清收盘活战绩扫描》.《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