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质灾害防治施工因素与安全对策

来源 :商品与质量·房地产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wr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地质灾害的具体特征和基本的防治措施,进而论述了地质灾害防治施工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分析了一系列的安全施工对策,以期能够有效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施工的安全性。
  【关键词】 地质灾害;防止施工;因素;安全对策
  一、前言
  地质灾害防治施工对于防治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对地质灾害的抵抗能力,必须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施工的各项工作,从而保证安全施工。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概述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系是一个信息反馈工程体系,它包括区域调查、重点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与管理等。其中,监测贯穿了从勘查到工程防治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而监理与管理则是在整个过程都要行使督察职责,并架起与社会各职能部门联系的桥梁。在此过程中,各个阶段相互关联,又相互反馈。同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必要的修改是难免的,但它是在研究对象的地质力学破坏机制清楚、工程治理的总体目标确定、设计的技术路线基本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的调整与优化,而不是无原则的“三边”工程或推倒重来。
  三、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基本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特征
  据资料统计,在我国,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形式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引起这些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资源的渴求也随之增大,滥采乱伐现象时有发生,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2、基本防治措施
  国土资源部颁发的【2001】147号《“十五”国土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明确防治基本原则: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本原则,在我国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综合起来有抗滑(抗滑桩、抗滑键)、锚固(预应力锚索、锚杆)、支挡、拦挡、护坡、阻排水、削坡减载、压脚、改变岩土体性质和植草种树等。
  四、地质灾害防治施工因素
  1、灾害环境治理因素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众多因素相关,是岩土工程界一门综合性新型学科,要把治理环境与预防地质灾害相结合,二者不能偏废,一个健康的民族要有环保忧患意识,保护好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由于环境恶化,病害地质不断增多,给治理施工带来复杂性、多变性、突发性等不利影响,施工中要重视环境保护的安全管理工作。
  灾害治理设计和施工要查清地质环境、地质成因、施工条件,地下、地表水排放,气候条件等。众所周知,灾害治理施工场地大都为高边坡、陡坎、峡谷,有的滑坡治理位于江河、沿海等狭窄地形。治理应做到三优一除的原则:优化设计、优化组织、优化施工、除安全陷患。
  2、施工变形控制因素
  灾害防治设计与施工及安全运行,首先建立施工变形和永久性变形监测控制系统和控制网,尤其是要加强施工中变形监测预报工作。目前笔者使用过的变形监测装置有:监测桩、墩、孔内蠕动变形监测报警系统、由南京水科院生产的孔内PVC套管GC-1滑动式倾斜仪等。
  3、不良地质构造因素
  不良地质构造是灾害治理施工不可忽视的安全因素。目前滑坡类型主要有:顺层滑坡、平推式滑坡、松散堆积层滑坡。首先要弄清滑坡松散堆积层与岩面产状构造、滑带深度。特别是顺层滑坡,且坡角为450,前面临空,雨季或大暴雨,地表水极易渗入滑体内,会产生变形。滑坡施工中临时采用明排水和嵌缝硅防渗、堵缝防渗,还可以采用坡面覆盖等措施,防止施工中滑坡,造成治理工作中断。
  4、工艺因素
  目前灾害治理施工工艺尚属起步阶段,施工存在着许多亚待解决的问题。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应根据灾害治理施工特点,设计配套设备和工艺参数,满足灾害施工要求,进而实现治理规范化。目前国内治理灾害方法有:抗滑桩、抗滑键、钢管桩、锚杆、锚索、钢筋混凝土挡墙、地表排水沟、排水孔、盲沟、过坡挂网喷薄壳混凝土措施等。一般应急灾害治理较多,施工工艺应考虑环境影响、再度变形因素。
  五、地质灾害防治施工安全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线工程。如何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是摆在各级国土部门面前的一项新的工作任务,是职责所在,而其他任何职能部门是没有这项工作职责的。国土部门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建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监份机构。省一级要抓紧建立,治理工程任务重的市一级也要争取建立。在机构未建立之前,国土部门应选调充实具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等专业背景,有注册监理工程师职称,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以便立即开展工作,填补监管空白。
  3、抓紧制订有关管理办法,使监份,理工作有章可循。当前,我省要抓紧制订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程竣工验收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抓紧调整充实省级地质灾害勘查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专家库成员。
  4、大力开展培训活动,使国土部门工作人员尤其是从事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业务知识水平。
  5、加强对施工、监理单位和技术人员的考核培训和监任,理。对施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非法转包和违规分包,以及不按照设计文件施工的行为,对监理单位不认真履行职责降低工程质量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   六、地质灾害防治施工具体的安全措施
  1、抗滑桩施工
  抗滑桩主要用于不同规模的滑坡,在我国是地质灾害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多采用灌注桩,施工质量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控制:
  桩位控制:桩位要求准确,桩位的偏差容易引起桩体自身抗剪受力的改变。因此在每个桩位周边做引点和基准点,以便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校核。
  桩孔开挖:成孔有人工程控和机械成孔,开孔前首先要进行技术交底,确保每位工作人员掌握施工方法、工艺流程,人工开挖时要确保孔内工人生命安全。孔径控制不小于设计孔径,桩孔垂直度控制人工挖孔偏差为0.5%以内,机械钻孔为1%,深度不小于设计深度。
  钢筋笼安装:有些抗滑桩成孔后钢筋笼直接吊装入孔,大桩径抗滑桩直接在孔内制作。钢筋笼入孔时要对准孔位、挺直、牢固、不变形,避免碰壁导致钢筋受损,到位后,要进行校核,符合规范后固定。钢筋笼的制作要符合《钢筋焊接验收规范》和《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
  混凝土灌注:灌注前应对孔内的沉渣、孔径、孔深和垂直度进行认真检查。混凝土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由于抗滑桩比较深度,灌注时采用导管(或串筒)灌注,水下灌注保证导管埋深水下至少2米,串筒干灌孔口离混凝土面不大于2米。混凝土的振捣要到位,大桩径桩应人孔下空振捣。灌注期间应现场取样,每桩每台班至少一组样品,对于样品应指派专职人员保管好养护好。对于需要二次灌注的抗滑桩在二次灌注时,结合面应凿毛并清理干净。
  检测验收:混凝土检测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可以采取取芯法、化学试剂检测、超声检测等手段进行。
  2、锚固施工
  锚固在地质灾害中主要用于边坡加固、滑坡治理、挡土结构锚固和结构抗倾等,施工质量主要从以下方面控制:
  材料控制:锚固材料要求强度高、耐腐蚀、易于加工和安装。不管采用何种材料都要有出厂合格证明、现场抽样试验报告单,二者都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
  材料的加工应符合设计要求,焊接要符合规范。注浆材料包括水泥浆和水泥砂浆应通过试验合格后使用。
  施工成孔:施工主要采用螺旋钻、冲击钻、回旋式钻机进行成孔。
  成孔主要从成孔深度、成孔直径、成孔角度、成孔距离进行控制,成孔深度不小于设计深度,孔径允许偏差为±5mm,孔距偏差为±100mm,成孔倾斜度±5度,在施工过程中,每个钻孔应做好详细施工记录。注浆:首先浆液配比要符合设计要求并且要搅拌均匀,浆液搅拌机要清洗干净。浆液搅拌不宜过多,应在初凝前用完。注浆要保持管路畅通,注浆时,注浆泵将浆液压送到孔底后返到孔口,待浆液溢出时,停止注浆。浆液填充不充分时,要进行补浆,充盈系数为1.1—1.3。注浆时要检查注浆管位置,使之始终保持在浆面以下,拔管时,注意钢筋的位置,使之始终在原来位置,对外漏的钢筋要清洗干净。
  检测:注浆完毕后,待砂浆强度达到70%后,进行拉拔试验,普通水泥必须养护8天,早强水泥4天左右。张拉试验结果应满足设计要求。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施工因素众多,因此,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施工的质量,必须要从安全角度出发,做好安全施工的各项措施,不仅要从思想上提高施工安全性,也要从具体措施上提高施工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林建格.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的探讨[J].大众科技,2011,05:20.
  [2]陈绍清.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建设[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2,09:63-65.
  [3]徐潇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4]张旺锋,张风霖.从舟曲泥石流反思城市地质灾害防治[J].甘肃科技.2011年第10期.
  [5]徐琪峰.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06期.
其他文献
【摘 要】 钢筋混凝土楼面板的裂缝,是目前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之一,特别是住宅工程楼板的裂缝发生后,往往会引起的投诉、纠纷、以及索赔要求等。现就以施工为主、兼顾设计和材料原因分析楼面裂缝的成因,探讨具体的预防以及措施。  【关键词】 楼板裂纹;原因;防治措施  一、引言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对住宅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承重结构混凝土楼板产生的裂纹是一个不容忽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计算机已经在我国各个领域拥有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计算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计算机的核心语言的编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语言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是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创新。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C语言的特点以及其在计算机原理中的应用和相关计算机原理的应用。  【关键词】 计算机;原理;C语言  一、C语言的特点  在计
期刊
【摘 要】 在空调系统调试中,多组并联安装的冷却塔经常出现异常现象影响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此等现象是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设计原因,抑或产品本身的原因,将逐一进行分析。  【关键词】 冷却塔;并联;异常现象  引言:  空调冷却水系统一般通过冷却水管把冷却塔、制冷机组、循环水泵、水处理设备、各种阀门附件等连接起来,相对冷冻水系统来说设备较少,管路比较简单,但是因为冷却塔并联安装、回水为敞开重力式
期刊
【摘 要】 山区地质复杂,地貌险峻,因而山区路线的设计遇到很多技术上的难题。本文从道路的选线、路线方案对比、路线的平纵设计等多个方面探讨山区公路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 山区;路线;方案  1.前言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随着城市经济告诉发展,公路设施建设逐步向山区延伸,但山区地段的地质地貌、沿线农田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山区公路的路线设计面临着许多难题。探讨山区路段的道路路线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空调在我国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空调的制冷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目前我国国内制冷技术的研究现状,主要的空调制冷系统以及未来我国空调制冷技术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空调制冷技术;发展状况;趋势  引言:  目前我国可以把制冷剂分成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由自然
期刊
【摘 要】 城市化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城市发展中要平衡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能因为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就不理会环境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些天的雾霾天气、沙尘暴天气都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良好的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有了良好的环境,我们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所以在城市规划中,首先要规划好生态化绿色化的城市环境,用技术来处理一些环境污染,为人类创造一个
期刊
【摘 要】 检测机构为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提供了科学公正的数据,在质量技术监督行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检测机构的科学管理是保障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检测机构科学管理我认为应该从准确、及时、公正、廉洁、创新五个方面做好工作。本文主要对检测机构的管理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检测机构;规范化;管理  一、检测机构  第三方检测机构又称公正检验,指两个相互联系的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称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建筑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单体结构施工过程阶段,成品保护问题已严重影响实体质量,因此对于施工现场过程中成品保护控制是对工程质量的有效保证。  【关键词】 施工过程;问题分析;控制措施  一、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不注重施工质量管理,不着力打造企业品牌,就不可能赢得市场,企业最终将被市场所淘汰。随着建筑行业不断的规范和完善,消费者对建筑产品质
期刊
【摘 要】 本文将主要针对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概述、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对策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相应对策  一、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并且具有高风险的系统性工程,主要涉及到设计、物资、人员、质量以管理等多方面内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由各专业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来
期刊
【摘 要】 随着近几年预应力工艺的不断发展和相关材料的改进,预应力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大型桥梁工程的各个部位。预应力技术解决了传统桥梁结构设计理论中存在的缺陷,能充分利用材料的高强度性能,减轻结构自重,保证桥梁结构构件的稳定性,但是该技术在实际施工中存在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预应力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施工经验,对预应力桥梁的施工技术要点及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