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职业理论的指导下,就业教育不断拓展新的思路和渠道,其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就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不仅为当代大学生拓展了就业渠道,而且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创业教育 存在问题 促进对策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基本目标。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等教育应从培养毕业生创业技能与创新精神着手,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创业者。创业教育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创业教育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这些实践做法还存在某些不足,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以便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自主创业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文化知识层次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但弱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对社会的了解认知程度远远不够。现在许多高校毕业生欠缺的恰恰是创业欲望和自主意识。除创业意识之外,高校毕业生本身的素质也制约他们自主创业,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推销意识和沟通技巧。
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摸索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所缺失,但是也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自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的顺利开展,我国创业教育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随后连续举办了四届全国高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大学生创业教育在中国高校全面展开。创业教育“在于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操作行动能力为核心的,激发行动能力、能够行动能力、继续行动能力系统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自主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成才的重要模式。高校鼓励大学生通过开展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教育。
二、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教育在中国高校取得较大的发展。然而,创业教育在大踏步前进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反思。
1.创业教育的目标设定具有功利性。我国推动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国家近十几年社会发展中所急需解决的就业问题。总体上看,中国的创业教育多少带有现实性和针对性,面对我国高校毕业人数的持续增长,严重的就业岗位缺口凸显,所以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就业拓展新的输出渠道。
2.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我国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一方面表现在陈旧的专业培养方式上,高校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就业教育,更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另一方面表现在行为简单化上,高校仅仅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在学校的指导下,建立起相应的创业园区,学生创立自己的公司,就算是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完成了创业教育。但是在他们功利化的目标背后,忽视了创业教育所渗透的观念教育和思想教育。
3.创业教育的支撑体系具有局限性。高校创业实践不足主要是因为资金、硬件的欠缺和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之前的模拟演习基地、实习基地不足,需要社会的支持。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大学、企业、其他机构、政府没有形成开放的、多方互动的合力结构。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应该从政府和高校两方面入手,共同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政府和高校要大力支持毕业生创业。一方面,引导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高校除开设传统的专业课外,还应紧密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通过开设大学生自主创业课程,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调研,并建立相关配套帮扶政策;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通过建立大学生模拟创业基地、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要在税费减免、金融激励等方面予以倾斜,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激发毕业生积极、主动创业的热情。各级政府应开辟快捷有效的绿色通道,各相关部门应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精简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针对高校毕业生设立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减免相关费用。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的宣传,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创造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千方百计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目标,最终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12).
[2]潘石,吕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思考.经济纵横,2012,(9).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创业教育 存在问题 促进对策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基本目标。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等教育应从培养毕业生创业技能与创新精神着手,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创业者。创业教育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创业教育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这些实践做法还存在某些不足,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以便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自主创业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文化知识层次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但弱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对社会的了解认知程度远远不够。现在许多高校毕业生欠缺的恰恰是创业欲望和自主意识。除创业意识之外,高校毕业生本身的素质也制约他们自主创业,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推销意识和沟通技巧。
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摸索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所缺失,但是也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自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的顺利开展,我国创业教育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随后连续举办了四届全国高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大学生创业教育在中国高校全面展开。创业教育“在于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操作行动能力为核心的,激发行动能力、能够行动能力、继续行动能力系统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自主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成才的重要模式。高校鼓励大学生通过开展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教育。
二、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教育在中国高校取得较大的发展。然而,创业教育在大踏步前进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反思。
1.创业教育的目标设定具有功利性。我国推动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国家近十几年社会发展中所急需解决的就业问题。总体上看,中国的创业教育多少带有现实性和针对性,面对我国高校毕业人数的持续增长,严重的就业岗位缺口凸显,所以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就业拓展新的输出渠道。
2.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我国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一方面表现在陈旧的专业培养方式上,高校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就业教育,更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另一方面表现在行为简单化上,高校仅仅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在学校的指导下,建立起相应的创业园区,学生创立自己的公司,就算是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完成了创业教育。但是在他们功利化的目标背后,忽视了创业教育所渗透的观念教育和思想教育。
3.创业教育的支撑体系具有局限性。高校创业实践不足主要是因为资金、硬件的欠缺和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之前的模拟演习基地、实习基地不足,需要社会的支持。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大学、企业、其他机构、政府没有形成开放的、多方互动的合力结构。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应该从政府和高校两方面入手,共同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政府和高校要大力支持毕业生创业。一方面,引导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高校除开设传统的专业课外,还应紧密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通过开设大学生自主创业课程,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调研,并建立相关配套帮扶政策;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通过建立大学生模拟创业基地、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要在税费减免、金融激励等方面予以倾斜,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激发毕业生积极、主动创业的热情。各级政府应开辟快捷有效的绿色通道,各相关部门应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精简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针对高校毕业生设立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减免相关费用。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的宣传,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创造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千方百计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目标,最终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12).
[2]潘石,吕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思考.经济纵横,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