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交叉口的行车安全和通行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交叉口的型式和交通组织, 因此, 在设计交叉口时, 必须首先考虑交叉口型式的选择和交通组织问题。本文阐述了交叉口的型式及适用性,探讨了如何做好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
关键词:市政道路交叉口设计类型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 U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道路系统相比于公路系统, 其主要特点是道路网密度高, 道路吸引点多, 路网节点——交叉路口数量多。城市普遍存在着交通混乱、交通阻塞、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等交通问题, 很多是由于交叉路口交通干扰严重及交叉路口通行能力极度下降所造成。如何充分发挥现道路系统的交通功能, 提高道路交通效率, 是各城市应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这项工作的重点是对道路实行科学有效地交通组织管理, 而组织管理的重点又是对道路交通能力起控制作用的道路交叉结点的处理, 尤其是城市干道系统的主要交叉路口。对这些主要路口规划设计实施科学的交通组织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主要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从而提高路网的整体容量。为此在交叉口渠化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科技手段, 并充分考虑交通网络的系统性, 提出科学的交通组织管理手段及其实施方案。
一、交叉口的型式及适用性
十字形交叉口、 X 字形交叉口(四岔交叉口)
通常采用最多的是十字形交叉口,型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容易处理, 适用范围广, 可用于相同等级或不同等级道的交叉,在任何一种型式的道路网规划中,它都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型式。X 字形交叉口是两条道路以锐角或钝角斜交。在相交的锐角较小的情况下, 将形成狭长的交叉口,对交通不利( 特别对左转弯车辆) ,锐角街口的建筑也难处理,此种形式需采取加宽和渠化措施。
2、T 字形交叉口、 Y 形交叉口(三岔交叉)
T 字形交叉口和Y 形交叉口, 均用于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的交叉. 主要道路应设在交叉口的直顺方向,在特殊情况下,例如一条尽头干道路和另一条滨河主干道相交, 两条主干道亦可设计成T 字形交叉,在一般情况下,干道和干道相交不宜选用T 字形交叉口,虽然交叉口的型式简单,但容易造成干道东西向或南北向的道路不能直通,影响交通。
3、复合交叉口
复合交叉口是多条道路交汇的地方, 容易收到突出中心的效果,但用地大,交给交通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采用时必须慎重全面考虑。上面三种平面交叉的型式,其中最基本的型式是“ T”字形和“十”字形交叉, 其它形式均可看作是这种形式演变而成的, 由于这两种交叉口形式简单、 视线良好、 行车安全、 用地经济,故我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均采用这两种形式。
4、 环形交叉口
环形交叉( 俗称转盘)是在交叉口中设置一个中心岛, 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驶入交叉口的车辆一律绕岛作逆时针单向行驶, 至所要去的路口离岛使出。中心岛的形状有圆形、 椭圆形、 卵形、 方形圆角、 菱形圆角等,它主要取决于道路的等级和角度,常用的是圆形,圆形中心岛的直径以采用40~ 80m为宜。.
二、如何做好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
1、 道路平面交叉口
道路平面交叉口是指道路与道路(或者是铁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的地方称为平面交叉,又称交叉口。交叉口的设计需要满足以下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保证车辆和行人在交叉口处能以最短的时间顺利通过,即通过能力要满足行车要求;二是要交叉口的“立面”设计要保证行车稳定,并符合排水要求。在影响道路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安全运输的因素中有三个主要的因素,即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这三个影响因素的对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影响程度从小到大依次为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交叉道路数量越多,交错点就越多,同时冲突点也就增加的越快。而产生冲突点又主要是左拐弯的车辆,因此处理好左拐弯的车辆对减少冲突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2、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平面交叉口的形式
目前我国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基本形式有十字形交叉口、T字形交叉口、Y字形交叉口、X字形交叉口、错为交叉、多路交叉及环形等形式。这几种形式各有优劣,具体的采用哪种形式的交叉口取决与道路的整体网状结构。我们在进行交叉口几何设计的时候要通过严谨的系统分析,要保证道路规划和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避免规划和设计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例如环形的交叉口车辆是单向运行,没有冲突点,车辆可自我调整连续不断的通行,节约了时间又减少了交通事故,尤其适用于5条以上的道路交叉和畸形交叉口;中心绿化区域可美化环境;同时又可做立体交叉口的过渡。因此中小城市的干路与干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可采用环形交叉口。但其占地大,且有饱和交通量约束,在具有较多的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叉口上不宜采用环形交叉口。同时其造价高于其它形式的交叉口,在城区改建困难。十字形的交叉口作为最常采用的交叉口形式,具有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等特点,可以用于相同等级及不同等级的道路的交叉口,是所有道路网状结构中最基本的交叉口形式。
3、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减少冲突点
(1)处理好左转车辆
车辆在进入交叉口后要经过合流、交叉、分流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插行、减速观察、车辆相互交叉穿行等情况,这容易引起车辆的碰撞,即交叉口中的冲突点。我们知道冲突点越多就越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和交通安全事故。而左转车辆又是引起冲突点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在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中处理好左转车辆对减少冲突点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在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中如何处理好左转车辆呢 ?目前广泛采用的措施就是利用交通信号灯进行交叉口的交通组织管制。此外,我们可以在交叉口增设车道、设置交通岛、标志线等渠化设计,合理的引导车辆分流。再次我们可以将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相结合。
(2)设置专用车车道
交叉口的交通阻塞和交通安全事故多为车辆插行碰撞引起的,为减少碰撞我们可以设置专用车道,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规范有序的行驶,做到直行车辆、左转车辆、右转车辆互不干扰。
(3)渠化交通組织
所谓渠化是指通过交通岛或者是路面标线来分割或者是控制冲突的车流,使之进入一定的路线,促使车辆和行人能安全有序的运行。其主要作用表现为减少车辆的徘徊,优先保证主要的行驶的方向,限制车辆的行驶路线并控制车辆的车速等。
4、加强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安全设计
为确保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行车安全,我们在平面交叉口的视距设计上要保证驾驶员在进入道路平面交叉口前的一段距离内能清楚的看到相关车道上的行车情况,因此我们在设计平面交叉口的视距时不应小于停车视距。同时交叉口右转弯车道的转弯处的缘石应因地制宜做成圆曲线或者是多圆心复曲线,切半径要大于右转弯车辆的最小直径。
总之,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进口车道的合理设置对改善交叉口的通行条件,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交叉进口车道的合理几何设计是保证各进口车道正常发挥作用,避免各道相互干扰不可或缺的因素。除上述数项几何设计外,尚有诸如路缘石半径、停车线位置、停车视距、交通岛几何尺寸等几何设计均不可忽视。设计中应将各几何关系予以统筹考虑和计算,才能取得上佳设计。
参考文献:
[1]刘立宇, 吉葆萍, 孙德斌. 包头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改善及效果评价[ J] . 山西建筑, 2008, 34( 3) : 303- 304.
[2]《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李晋华 (常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3]《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的探讨》 林翰 (深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4] 仇东东, 石海均, 许青. 人工计数法在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量统计中的应用[J]. 湖南交通科技, 2006,(01)
关键词:市政道路交叉口设计类型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 U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道路系统相比于公路系统, 其主要特点是道路网密度高, 道路吸引点多, 路网节点——交叉路口数量多。城市普遍存在着交通混乱、交通阻塞、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等交通问题, 很多是由于交叉路口交通干扰严重及交叉路口通行能力极度下降所造成。如何充分发挥现道路系统的交通功能, 提高道路交通效率, 是各城市应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这项工作的重点是对道路实行科学有效地交通组织管理, 而组织管理的重点又是对道路交通能力起控制作用的道路交叉结点的处理, 尤其是城市干道系统的主要交叉路口。对这些主要路口规划设计实施科学的交通组织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主要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从而提高路网的整体容量。为此在交叉口渠化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科技手段, 并充分考虑交通网络的系统性, 提出科学的交通组织管理手段及其实施方案。
一、交叉口的型式及适用性
十字形交叉口、 X 字形交叉口(四岔交叉口)
通常采用最多的是十字形交叉口,型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容易处理, 适用范围广, 可用于相同等级或不同等级道的交叉,在任何一种型式的道路网规划中,它都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型式。X 字形交叉口是两条道路以锐角或钝角斜交。在相交的锐角较小的情况下, 将形成狭长的交叉口,对交通不利( 特别对左转弯车辆) ,锐角街口的建筑也难处理,此种形式需采取加宽和渠化措施。
2、T 字形交叉口、 Y 形交叉口(三岔交叉)
T 字形交叉口和Y 形交叉口, 均用于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的交叉. 主要道路应设在交叉口的直顺方向,在特殊情况下,例如一条尽头干道路和另一条滨河主干道相交, 两条主干道亦可设计成T 字形交叉,在一般情况下,干道和干道相交不宜选用T 字形交叉口,虽然交叉口的型式简单,但容易造成干道东西向或南北向的道路不能直通,影响交通。
3、复合交叉口
复合交叉口是多条道路交汇的地方, 容易收到突出中心的效果,但用地大,交给交通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采用时必须慎重全面考虑。上面三种平面交叉的型式,其中最基本的型式是“ T”字形和“十”字形交叉, 其它形式均可看作是这种形式演变而成的, 由于这两种交叉口形式简单、 视线良好、 行车安全、 用地经济,故我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均采用这两种形式。
4、 环形交叉口
环形交叉( 俗称转盘)是在交叉口中设置一个中心岛, 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驶入交叉口的车辆一律绕岛作逆时针单向行驶, 至所要去的路口离岛使出。中心岛的形状有圆形、 椭圆形、 卵形、 方形圆角、 菱形圆角等,它主要取决于道路的等级和角度,常用的是圆形,圆形中心岛的直径以采用40~ 80m为宜。.
二、如何做好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
1、 道路平面交叉口
道路平面交叉口是指道路与道路(或者是铁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的地方称为平面交叉,又称交叉口。交叉口的设计需要满足以下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保证车辆和行人在交叉口处能以最短的时间顺利通过,即通过能力要满足行车要求;二是要交叉口的“立面”设计要保证行车稳定,并符合排水要求。在影响道路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安全运输的因素中有三个主要的因素,即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这三个影响因素的对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影响程度从小到大依次为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交叉道路数量越多,交错点就越多,同时冲突点也就增加的越快。而产生冲突点又主要是左拐弯的车辆,因此处理好左拐弯的车辆对减少冲突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2、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平面交叉口的形式
目前我国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基本形式有十字形交叉口、T字形交叉口、Y字形交叉口、X字形交叉口、错为交叉、多路交叉及环形等形式。这几种形式各有优劣,具体的采用哪种形式的交叉口取决与道路的整体网状结构。我们在进行交叉口几何设计的时候要通过严谨的系统分析,要保证道路规划和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避免规划和设计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例如环形的交叉口车辆是单向运行,没有冲突点,车辆可自我调整连续不断的通行,节约了时间又减少了交通事故,尤其适用于5条以上的道路交叉和畸形交叉口;中心绿化区域可美化环境;同时又可做立体交叉口的过渡。因此中小城市的干路与干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可采用环形交叉口。但其占地大,且有饱和交通量约束,在具有较多的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叉口上不宜采用环形交叉口。同时其造价高于其它形式的交叉口,在城区改建困难。十字形的交叉口作为最常采用的交叉口形式,具有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等特点,可以用于相同等级及不同等级的道路的交叉口,是所有道路网状结构中最基本的交叉口形式。
3、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减少冲突点
(1)处理好左转车辆
车辆在进入交叉口后要经过合流、交叉、分流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插行、减速观察、车辆相互交叉穿行等情况,这容易引起车辆的碰撞,即交叉口中的冲突点。我们知道冲突点越多就越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和交通安全事故。而左转车辆又是引起冲突点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在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中处理好左转车辆对减少冲突点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在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中如何处理好左转车辆呢 ?目前广泛采用的措施就是利用交通信号灯进行交叉口的交通组织管制。此外,我们可以在交叉口增设车道、设置交通岛、标志线等渠化设计,合理的引导车辆分流。再次我们可以将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相结合。
(2)设置专用车车道
交叉口的交通阻塞和交通安全事故多为车辆插行碰撞引起的,为减少碰撞我们可以设置专用车道,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规范有序的行驶,做到直行车辆、左转车辆、右转车辆互不干扰。
(3)渠化交通組织
所谓渠化是指通过交通岛或者是路面标线来分割或者是控制冲突的车流,使之进入一定的路线,促使车辆和行人能安全有序的运行。其主要作用表现为减少车辆的徘徊,优先保证主要的行驶的方向,限制车辆的行驶路线并控制车辆的车速等。
4、加强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安全设计
为确保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行车安全,我们在平面交叉口的视距设计上要保证驾驶员在进入道路平面交叉口前的一段距离内能清楚的看到相关车道上的行车情况,因此我们在设计平面交叉口的视距时不应小于停车视距。同时交叉口右转弯车道的转弯处的缘石应因地制宜做成圆曲线或者是多圆心复曲线,切半径要大于右转弯车辆的最小直径。
总之,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进口车道的合理设置对改善交叉口的通行条件,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交叉进口车道的合理几何设计是保证各进口车道正常发挥作用,避免各道相互干扰不可或缺的因素。除上述数项几何设计外,尚有诸如路缘石半径、停车线位置、停车视距、交通岛几何尺寸等几何设计均不可忽视。设计中应将各几何关系予以统筹考虑和计算,才能取得上佳设计。
参考文献:
[1]刘立宇, 吉葆萍, 孙德斌. 包头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改善及效果评价[ J] . 山西建筑, 2008, 34( 3) : 303- 304.
[2]《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李晋华 (常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3]《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的探讨》 林翰 (深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4] 仇东东, 石海均, 许青. 人工计数法在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量统计中的应用[J]. 湖南交通科技,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