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学生主体性,指的是学生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际教学当中,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上的大量使用,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压抑,从而使学生主体性被遮蔽。因此,在如今新课改之风大力盛行的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性,就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生主体性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72-01
学生主体性体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新课改也格外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但实际教学当中,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上的大量使用,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压抑,从而使学生主体性被遮蔽。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理性地分析主体性被遮蔽的原因,才能在教学中对症下药,尽最大努力还原学生主體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试从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合理分配课堂时间这三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进行详细说明和阐述。
一、加强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主要是以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这就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主体作用被弱化。因此,若想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改革以往以自身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调整自身角色,把学生当做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己则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有效条件。
比如,在学习《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提前将班里学生进行分组,并为他们布置课前作业:以组为单位,利用阅读书籍或者网络技术等方式,搜集有关昆虫社会行为的资料,并将其进行记录、整理,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时,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所记录的资料进行总结性阐述,如此,既使学生提前熟知和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也使学生品尝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条件。
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参与意识
着名学者波利亚曾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可一手包揽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通过有效途径让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从而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汲取和获得新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富有价值意义的问题,是可以实现以上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它既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又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理解和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依据具体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寻找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参与意识。
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夜深人静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2)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源于什么?(3)作者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4)课文中的第四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是如何写的?(5)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6)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7)文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8)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和研究,并陈述自己的看法。如此,我既做到了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知,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主体参与意识,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回归语文本源,听读、说、练,激发学生主体性意识
语文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听读、说、练,教师可以抓住这三个环节来使学生主体性回归。
1.在“听读”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利用播放器给学生播放标准的录音,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初读课文,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第一步,高中生基本上没有不认识的字,教师可以事先选一段背景音乐安排学生读,教师也可以和学生PK一下,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一“读”击起千层波浪,一“评”激起万丈狂澜。这样的“读”音质上赛不过“大家”的清脆纯美,情感上比不上“大家”的精准到位,但是,这样的读,因为有了同学们的积极主动参与,显示出了不同同学的气质与个性。“读”本身也不是标准化的,让既定的完美的朗读去框定学生,虽然收到了“美”的声音,却失去了“读”的乐趣。不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只要教师自己肯“下水”范读,亮出自己的个性与气质,就能获得学生的喜爱与尊重。
2.在“说”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说”文章内容、情感、领悟,要让学生大胆地“说”,动情地“说”,真诚地“说”,那就要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而拨动学生的情感,更需要教师饱含真情,教师要以自己的生命激活学生的生命,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受感动,教师必须先感动。很多教师一味追求课堂容量,鼠标轻轻一点,名人名家对文章的领悟感想呼啦一下,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被动接受,无法真切体会,全然激不起学生的情感,于是不愿张口说,因为在名家面前,学生永远矮一截。
3.在“练”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高考仍将继续,“训练”势在必行。但题目的训练不一定就是语文学习的硬伤,只要教师拿捏得好,“练”中照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高考语文试题,其实有一定比例是识记性的,恰是这些识记性的题目学生容易丢分,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力性、创新性,趣味记忆,智慧记忆,创新记忆。比如,字音题考的是常见的字,但学生每次因记忆模棱两可,导致失分。要让学生记忆牢固,必须想办法形成永久性记忆。
四、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如今,新课程提倡将课堂时间规划为“10+25+10”,即课前10分钟和课后10分钟,是教师讲解新知识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时间,中间25分钟,是学生独立思考、谈论及练习的时间。若想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我们就应严格遵守新课改所提倡的这一时间划分观念,做到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从而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并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生主体性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72-01
学生主体性体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新课改也格外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但实际教学当中,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上的大量使用,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压抑,从而使学生主体性被遮蔽。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理性地分析主体性被遮蔽的原因,才能在教学中对症下药,尽最大努力还原学生主體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试从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合理分配课堂时间这三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进行详细说明和阐述。
一、加强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主要是以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这就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主体作用被弱化。因此,若想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改革以往以自身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调整自身角色,把学生当做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己则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有效条件。
比如,在学习《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提前将班里学生进行分组,并为他们布置课前作业:以组为单位,利用阅读书籍或者网络技术等方式,搜集有关昆虫社会行为的资料,并将其进行记录、整理,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时,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所记录的资料进行总结性阐述,如此,既使学生提前熟知和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也使学生品尝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条件。
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参与意识
着名学者波利亚曾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可一手包揽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通过有效途径让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从而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汲取和获得新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富有价值意义的问题,是可以实现以上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它既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又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理解和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依据具体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寻找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参与意识。
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夜深人静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2)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源于什么?(3)作者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4)课文中的第四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是如何写的?(5)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6)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7)文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8)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和研究,并陈述自己的看法。如此,我既做到了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知,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主体参与意识,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回归语文本源,听读、说、练,激发学生主体性意识
语文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听读、说、练,教师可以抓住这三个环节来使学生主体性回归。
1.在“听读”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利用播放器给学生播放标准的录音,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初读课文,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第一步,高中生基本上没有不认识的字,教师可以事先选一段背景音乐安排学生读,教师也可以和学生PK一下,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一“读”击起千层波浪,一“评”激起万丈狂澜。这样的“读”音质上赛不过“大家”的清脆纯美,情感上比不上“大家”的精准到位,但是,这样的读,因为有了同学们的积极主动参与,显示出了不同同学的气质与个性。“读”本身也不是标准化的,让既定的完美的朗读去框定学生,虽然收到了“美”的声音,却失去了“读”的乐趣。不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只要教师自己肯“下水”范读,亮出自己的个性与气质,就能获得学生的喜爱与尊重。
2.在“说”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说”文章内容、情感、领悟,要让学生大胆地“说”,动情地“说”,真诚地“说”,那就要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而拨动学生的情感,更需要教师饱含真情,教师要以自己的生命激活学生的生命,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受感动,教师必须先感动。很多教师一味追求课堂容量,鼠标轻轻一点,名人名家对文章的领悟感想呼啦一下,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被动接受,无法真切体会,全然激不起学生的情感,于是不愿张口说,因为在名家面前,学生永远矮一截。
3.在“练”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高考仍将继续,“训练”势在必行。但题目的训练不一定就是语文学习的硬伤,只要教师拿捏得好,“练”中照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高考语文试题,其实有一定比例是识记性的,恰是这些识记性的题目学生容易丢分,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力性、创新性,趣味记忆,智慧记忆,创新记忆。比如,字音题考的是常见的字,但学生每次因记忆模棱两可,导致失分。要让学生记忆牢固,必须想办法形成永久性记忆。
四、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如今,新课程提倡将课堂时间规划为“10+25+10”,即课前10分钟和课后10分钟,是教师讲解新知识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时间,中间25分钟,是学生独立思考、谈论及练习的时间。若想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我们就应严格遵守新课改所提倡的这一时间划分观念,做到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从而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并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